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09-16,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开篇的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节日渐行渐近。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四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报今起推出“辉煌60年·天府之路”系列深度报道,回顾60年来走过的光辉道路,反映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四川GDP总量达到12506.25亿元,是1952年的446倍。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速达13.5%,比全国高6.4个百分点。  60年前,四川是一个一穷二白、民生凋敝的落后的农业省;60年后,四川正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冲刺,GDP总量居全国第九、西部第一。  60年来,四川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贫穷向温饱、从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路上,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今天的四川,一天创造的财富量超过1952年全年的总和,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建设者冯文林老人记得,59年前当他进入成渝铁路建设现场时,整个工地几乎没有一件机械设备,运输全靠人肩挑背驮,施工用的器械也是原始的钢钎、锤子。59年后,老人坐在中铁二局的办公室内,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巨大的四川铁路枢纽图,其中包括即将于今年动工的成渝客运专线。这条线路一旦建成,将使两地的通行时间缩短为一个小时,比老成渝铁路快了近8倍。  60年沧桑巨变,不仅存留在冯文林老人的记忆里,更表现在无数鲜活的数字中———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2年,四川经济总量仅有24.61亿元;1978年,增加到184.61亿元;1991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2003年,首次突破5000亿元;2007年,四川成为国内第九个迈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成员。今日四川,一天创造的财富量,超过1952年全年的总和。  2008年,四川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1953年的146倍、1248倍和608倍,其中现价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867倍。  财力的壮大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含金量作出诠释:仅在1994年到2008年这短短14年间,四川财政收入就从99亿元增加到1041亿元,年均增速高达18.3%。  老百姓的钱袋子则为经济高速增长的含金量作出见证:1965年,四川农民人均纯收入105.8元,2008年这一数字飙升至4121元;1950年,四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0元,2008年则达到12633元。  年近6旬的成都市民倪平记得,上世纪50年代,父亲每月工资仅30多元,父母的工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一家5口人的生活,除了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大部分工资都被用来购买食物。即便是这样的收入水平,倪平一家仍堪称那个时代的“中产者”。一直到1999年,在单位办理了内退的老倪,进入一家企业工作。如今,他不仅有了自己的商品房,还买了一辆车。他已经邀约了几个好友,在人民共和国60周年大庆的日子里出去“自驾游”。  加快发展是60年来几代四川人一以贯之的强烈愿望。今日四川,奋进在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大道上  四川以天府之国之称而名重古今。其实,在农耕时代的四川,称得上“天府”之地的,只有占四川幅员面积数十分之一的成都平原。60年前的四川,即便成都平原也凋敝不堪,且不说积贫积弱已久的其它地区。  60年前,当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四川,向生产进军的号角吹响。1950年—1952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0.7%,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到30.11%。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四川各族人民,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全省经济实力持续提高。从1978年至2008年,四川GDP年均增幅就高达10%,人均GDP从262元增加到10546元。底子薄、起点低、人口众多是四川的基本省情。由于历史的原因,四川的发展落后于全国,加快发展是60年来几代四川人一以贯之的强烈愿望。60年来,四川的发展有过高歌猛进的岁月,也有过在曲折中前进的春秋。改革开放使四川的发展进入快车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则为四川加快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000年是西部大开发第一年,这一年四川GDP突破4000亿元;也正是在这一年,省委、省政府《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见》出台,四川把加快发展定义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此后5年,四川GDP总量实现翻番。  2007年,四川经济发展再上台阶,全省GDP首破万亿元。但是,大与强,多与富之间没有等号。万亿元经济总量的分子除以8800万人口的分母,四川的人均GDP,仍只位列全国第25位。  站上GDP万亿元高地,四川站在一个重大的时间和历史节点: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加快的要求更加紧迫。  省委基于对省情深刻的再认识,基于对四川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趋势的精准把握,审时度势,在2007年12月召开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上明确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形成了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确立了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一引领四川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 2008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重创四川;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又接踵而来。然而,四川经济没有垮,全年9.5%的GDP增速还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四川经济先于全国触底,加快回升。  一年多来,四川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生动实践,验证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这一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的科学理念,验证了四川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验证了四川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激情和力量,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盛大节日献上一份厚礼。  四川是改革的发祥地之一。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创造了30年经济发展年均增长10%的“四川速度”  1956年,四川同全国一样,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彰显。对四川而言,最直接的例证是三线建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实施大规模三线建设,在将近10年的三线建设高峰期,国家在川工业投资占同期全国工业总投资的10%以上,使60年前工业几乎为零的四川在不长的时期内,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而在改革开放这一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伟大革命中,四川书写了多项全国“第一”。  1979年7月,广汉县向阳人民公社把社办企业划出来成立“工业公司”,由选举产生的农民代表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还利于民、以工补农,改变了过去由公社直管企业的“政企不分”状况。次年6月18日,向阳人用“向阳乡人民政府”的牌子取代“向阳人民公社”的牌子,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人民公社,恢复乡级建制的乡政府。  1978年1月,广汉县(今广汉市)金鱼公社在116个生产队实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即“包产到组”责任制。在一个公社的范围内实施“包产到组”责任制,这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是最早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方之一。  1978年10月,四川在全国率先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对在不同行业中有代表性的宁江机床厂等6家企业,逐户核定利润指标,规定当年增产增收指标,允许在完成计划后提留少量利润,作为企业基金,并允许给职工发放少额奖金。次年2月,四川对扩权试点作出14条具体规定,提出要使企业拥有利润提留权、扩大再生产权、联合经营权、外汇分成权、灵活使用奖金权等。同时,决定扩大试点范围,在100家企业中进行扩权试点。1979年6月25日,宁江机床厂在人民日报刊登广告,承接国内外用户直接订货。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产品不经物资部门收购入库,而由用户直接订货,这一举动对企业走向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7年6月7日,成都市成为国家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准在若干领域“先行先试”: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等。  改革开放创造了30年经济发展年均增长9.8%的“中国速度”,也创造了30年经济发展年均增长10%的“四川速度”!  优化要素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四川经济发展结构更优、质量更好  60年来,四川经济发展不仅有速度,而且质量不断提高。  2008年,全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041.8亿元,比1994年增加942.4亿元,年均增长18.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4年的5%提高到2008年的8.3%。税收性收入则由1999年的17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32亿元。  再看工业利润,2008年,四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1457亿元,净利润达712亿元,是1999年的27倍。  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支撑四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60年来,四川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08年,四川三次产业之比调整为18.9:46.3:34.8,与1952年相比,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31.4和8.9个百分比点,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0.3个百分点。  从产业内部看。农业:从1952年种植业产值占据农业总产值71.6%的比重,到农林牧副渔“多条腿”走路,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不断出现。工业:1978年以来,四川着力调整“重工业畸重,轻工业畸轻”的工业格局,冶金、机械、化工、医药、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在改造中上档升级;微电子、新材料、生物技术、机电一体化、新能源、环境工程等先导产业陆续兴起。  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兴起,是四川转变发展方式的一大亮点。2000年,旅游业成为四川六大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省政府相继出台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民生性服务业实施意见。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肩负“保持增长速度”和“提高质量效益”双重任务,四川“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  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过程,还在于不断提高要素质量,将经济发展模式从物资需求带动向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带动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今年内,成都将全面退出煤炭采选业,转而寻求“以电子商务为重点的新经济形式及发展业态”。同时,全省“两高一资”产业陆续被淘汰或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持续增加。1992年,四川提出”科教兴川”战略。3年后,科教兴川“千亿工程”启动。此后,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逐年提升。今年上半年,全省87个重点产业增加值增幅超过40%———新产品和新产业成为四川工业的“推进剂”。  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过程,也是需求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60年来,拉动四川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潜力被不断激活。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食品支出由1957年的102.37元增至3580.14元,但体现食品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的四川城镇居  民恩格尔系数却逐年下降,继1997年首次降至50%以下后,2007年下降至37.72%。  今年上半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31.7亿元,同比增长20.5%,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趋暖,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为51.4%,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9个百分点,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农村消费需求增速首次快于城市,灾区市场恢复接近灾前水平。 以大开放推动大突破,以大合作促进大发展,60年前极度闭塞的四川,正融入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兰州城东当地最大的集贸市场里,操着四川话的商人比比皆是。每天清晨,大量从新疆来的商人,从四川人手中买过鞋、衣服、甚至中草药,运往中亚。  同样是商人,四川人陈大兵已经在海南打拼出一片天地。这几年,陈大兵成了西博会的常客。“第一届西博会是在老会展中心,比现在的新会展中心小很多。”在陈大兵看来,这几年成都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会展业的迅猛发展,“随时回到四川,都有会展在举行”。  会展业,被认为最能体现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而就在陈大兵出川的1983年,四川的会展业还是一张白纸。  四川对外开放的重要节点是1978年。这一年,四川承建的索马里贝布公路工程建成,这一项目是当时中国仅次于坦赞铁路的第二大援外项目。同年底,省委提出“四川要进行外贸启蒙教育”,并把大力发展外贸作为四川经济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  1979年12月15日至30日,一项名为“四川省出口商品展览会”的展览在香港举行,这是四川第一次出境举办展览会。两年后,同样的展览会被搬到美国费城纳赛尔大学礼堂。  198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四川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成立,这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1982年,四川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索马里中标,揭开四川直接对外承包的序幕。截至2007年底,四川对外合同金额高达49.66亿美元,比1985年增长63.8倍。2007年,我省核准4家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设立软件开发公司的境外投资企业,标志着我省境外投资结构和层次的优化。  1983年,万县川东皮革公司与意大利工厂设备设计公司合资兴办川东科吉卡有限公司,这是四川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84年,省政府举办四川首届经济技术协作邀请会,达成协作金额5亿元,四川会展业发展起步。  1985年,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目前,成都已有外国领事馆8个,数量居全国第三。  1992年,成都被国家确定为内陆对外开放城市。2006年,成都被商务部确定为5个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之一,这是唯一地处内陆的基地。  2000年10月,首届中国西部投资贸易洽谈会(西博会)在成都举行。2008年10月,汶川特大地震后5个月,第九届西博会举行,此次盛会签约项目700多个,签约金额3000亿元,超过过去8届总和。西博会正成为西部合作、东西合作、中外合作的平台。  2004年,四川与广东等9省区和香港、澳门共同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加入国内目前最大的跨行政区区域合作组织。  2008年,四川启动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将一举奠定四川在整个西部乃至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2009年上半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四川累计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03.8亿美元,同比增长8.1%,是全国外贸进出口实现正增长的3个省、区之一;其中出口总值增长12.1%,增速居全国第二,是同期全国出口实现正增长的2个省份之一;进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和出口总值均居中西部之首,全国第11位,分别较去年同期提升2位、3位和2位。  以大开放推动大突破,以大合作促进大发展,60年前极度闭塞的四川,正融入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消息来源:四川日报)

结算造价信息广东省结算造价信息广东省结算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6415
点击数:5485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