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3-08,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从喝水难到喝得健康 厦门供水外援百年三度升级

   10月25日,一场厦门水价听证会,各方代表唇枪舌剑,再次引发市民对水的关注。厦门水价上涨的背后,是水成本的持续上涨以及各种供水设施和水源工程急需庞大的财政投资,必须以提价来促进节水。而在关注水价的同时,我们不妨“饮水思源”,追寻厦门饮水的百年巨变,细看从喝水难到有水喝再到喝得健康的转变。

  “船仔水”贵如油

  在鹭江道边上有一条小巷名叫“担水巷”。担水巷紧挨着轮渡第一码头,沿街有不少卖海鲜和蔬菜的小摊贩在这里。然而在百年前,这里其实是一个特殊的集市——“水市”,许多贩夫走卒,从龙海用船运来淡水, 用木桶装着挑上岸,走街串巷叫卖,因此老巷得名“担水巷”。

  《厦门市志》中提到,厦门淡水资源紧缺。靠山的居民大都饮用井水和山泉,滨海地带居民饮用水,则靠内地船运送淡水供应,每吨水高达1至1.5银元。这是百年前厦门岛居民的饮用水境况,可谓“水贵如油”。当年,海滨井水咸而苦涩,多数不能饮用,许多人不得不购买从数十公里外的九龙江运来的“船仔水”。  

  回忆那段历史,年近七旬的担水巷老居民陈伯说,“以前担水巷是一条小溪,运水的船仔一进来就排队去取水,岛内的水都是从这边拉去卖的。”上世纪50年代初期,巷子里还有少部分“担水人”,不过数量逐年减少。后来,自来水公司在巷口设立了专门的卖水站,“担水人”这个行业才逐渐消失。

自建水库水厂仍难解渴

  1926年,厦门建成了第一个商办自来水厂——赤岭水厂(现已停产),但是这个水厂只有5000吨的供水量,日均供水仅2615吨,且水价昂贵,主要向有钱人供水。直到新中国成立,厦门全市仅有3000个水表户。而大多数居民还是靠买水为生。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专门为集美学村供水的集美水厂外,厦门先后新建了坂头—石兜水库、莲坂水厂、杏林水厂,厦门的供水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不过,供水设施落后,城市用水紧张的矛盾越来越突出。1971年,厦门岛夏旱水荒,多个工厂停产,市民用水苦不堪言,上万公顷农田因缺水而减产。岛内许多地方的自来水管也没水了,居民仍要靠挑水过日子。

  陈伯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自来水开户费还挺贵的,安装自来水还很困难,不是家家户户都能用。自来水用户申请要排队,安装一户自来水连申请,连管道和其他材料要花五六百元,这在那时是一大笔钱,所以一般是七八户共用一个水表。”

 (来源:东南网)

材料指导价福建省材料指导价厦门市材料指导价
文章字数:1168
点击数:539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