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11-18,来源:建筑培训,作者:

米原器的造价

1、米的单位是从何而来的

."米"的发展史 1791年,法国科学家认为地球的大小是不变的,并提出把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的长度定为一米,并用铂制成了截面为4mm×25.3mm的第一根标准米尺。这根标准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原器保存在法国档案馆,“米”这一单位也由此诞生。米原器作为长度单位的基础,在法国使用了84年。1875年3月1日,法国政府邀请美国、俄国、德国、阿根廷、奥地利、丹麦、比利时等20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并于同年5月20日(1999年第21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每年5月20日为世界计量日),由20个国家中的17个全权代表签定了“米制公约”,这个会议上首先统一了长度单位“米”和质量单位“千克”。米制公约签字国承认了以法国档案米原器作为长度基准。这次会议上还决定由签字国共同出资建立国际计量局(BIPM),并确定将局址设在巴黎,其目的是保证米制的国际间的统一和发展。会议还决定以法国档案米尺为基准制成了30根基准米尺发给各成员国作为备用长度标准。并要求定期送往巴黎与米原器进行比较。 1889年9月20日,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根据瑞士制造的米原器,给“米”的定义是:“0℃ 时,巴黎国际计量局的截面为X形的铂铱合金尺两端刻线记号间的距离。”这是国际计量局第一次给“米”下的定义。但因为刻线的宽度影响,科学家对这个米原器的精度感到不满意。如何提高米原器的精度,又不至于受环境的影响,是摆在科学家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1960年10月的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给“米”下了第二次定义:“米等于氪86原子2P10和5d能级间跃迁所对应的辐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 73个波长的长度。”以自然基准代替实物基准,这是计量科学的一次革命。用光波波长定义“米”的主要优点是稳定、不受环境的影响,只要符合定义规定的物理条件,就能复现。但是在特殊的技术条件下,氪86用起来很困难,仍不是科学家理想的“米原器”,在用了23年后就被淘汰了。 基于光速的不变性和激光的良好单色性等因素,1983年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将“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时间间隔内行程的长度。”这是米的第三次定义。因为光速在真空是永远不变的,因而基准米就更加精确了。 我国于1977年5月签署米制公约并参加了16届国际计量大会,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同一法定计量单位“米”,大大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从马屁股到光速 看人类科学精神的历史轨迹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此可见标准的重要性。但若是了解早期标准制定的随意性后,人们对于标准的权威恐怕要大打折扣。在容积、重量、长度等标准确定上,长度标准的确定是最早而且最为随意的。 马屁股决定火箭助推器宽度 一个广为人知的经典段子是关于马屁股的。现代铁路的铁轨间距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其原因是因为铁轨间距采用的是电车轮距的标准。那么电车的标准又从何而来呢?原来电车的标准又是沿袭马车的轮距标准。 那么马车为何要采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马路辙迹的宽度正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如果马车改用其他轮距,轮子很快会在英国的老路上撞坏。那么英国马路的辙迹宽度又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整个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罗马人为其军队铺设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 可以再追问一句,罗马战车的宽度又是怎么来的?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它正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段子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美国航天飞机的火箭助推器也摆脱不了马屁股的纠缠。原来火箭助推器造好之后要经过铁路运送,而铁路上必然有一些隧道,隧道的宽度又是仅比铁轨宽度增加一些。 最后,代表着现代科技最尖端的火箭助推器宽度竟然由2000年前的两匹马屁股所决定了。 身体部位决定长度标准 马屁股可不是长度标准确定随意性的惟一例子。在古时,人的身体及某些部分,甚至某些动作幅度,都能作为长度标准的参照依据。 最早有记载的人为标准物来自古埃及。埃及人用质地坚硬的花岗岩制作了一根长度标准物(Cubit),而这个长度标准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指间的距离,因此又叫腕尺。虽然这个标准的确定相当随意,但的确解决了很重要的问题。例如金字塔的准确施工得到了保证,胡夫金字塔塔底边长与平均边长相差不过0.05%便得益与此。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于是他们便找来美男子库里修斯,以他双手伸开时,两手中指尖的距离为长度标准,称一浔。在古罗马,恺撒大帝以其军队行军时行走两千步为罗马里。后来英国人沿用至今,便是英里的由来。 公元9世纪,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时,组织大臣们讨论一码究竟应该为多长。大臣们为此争论不休,各说各的理。亨利一世急了,他没想到这么简单的问题,大臣们居然可以闹得不可开交。一拍大腿,说道:全都不许闹,一码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离。于是,码的标准便伴随着亨利一世的怒气诞生了。 英寸的标准则是十世纪英王埃德加的拇指关节长度。但到了14世纪,英皇爱德华二世颁布“标准合法英寸”,即从大麦穗中选取三粒最大的麦粒排成一行的长度就是一英寸。 英尺最先的规定是一个成年人的脚长。但德国人显然并不满意英国人的随意性,他们认为脚的长度因人而异,具体使用时,人们基本都是依据自己的脚长来计算长度,这样误差太大。于是在16世纪,他们找了16个从教堂出来的男子,将他们左脚的长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求得平均脚长。这样才诞生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英尺标准。 中国长度标准的由来 使用身体和马屁股来定义长度标准的并不仅限于老外。在中国,情况也基本类似。唐代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双步(左右脚各迈一步)为尺寸标准,叫作“步”,并规定三百步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为一尺。唐代—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 史书记载,远古时期,人们便“布手知尺”、“身高为丈”、“迈步定亩”。古人中指中节之长被定义为一寸,直到现在,中医的针灸中还袭用这个长度标准。 中国最早的长度标准实物是安阳殷墟出土的商尺。这支骨尺由兽骨磨成,尺长17厘米,上面标刻着等长的十个单位。由于史料的缺乏,这根骨尺的原始标准不知从何而来,但根据古人长度标准制定的经验,很有可能便是哪位老祖宗的手掌长度呢。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纷纷定义自己领土内的长度标准。这个王的手掌,哪个王的小腿,纷纷派上用场,搞得中华大地长度标准极为混乱,给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待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其他王侯的身体部位才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统一使用秦国的长度标准。 由此看来,历史教科书中将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作为历史功绩标载入史,还的确有些道理。 法国人开创“米制天下” 如果没有法国人,可能今天的人们在生活中,很难摆脱“马屁股”和“小腿”的尴尬。众所周知,当今世界采用最为广泛的长度单位是米制。而米制的确定和广泛使用,不能不感谢法国人的功劳。 1791年,具有革命思想的著名科学家拉格朗日,在法国大革命胜利后,被选为法国度量衡委员会主席。在他的推动下,法国当局规定:把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为1米。也就是说,1米等于从地球极点到赤道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 使用与地球周长密切关联的长度单位,自然高出“马屁股”和“小腿”许多了。但问题是,如何知道地球经线的长度呢?天文学家约瑟夫·德朗布尔和安德烈·梅尚坚决地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在当时欧洲的狂热革命与纷飞战火中,两位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开始了他们细致的勘测工作。 7年后,德朗布尔和梅尚终于带着勘测资料回到了巴黎。崇尚科学的拿破仑给予了两位科学家极高的评价:胜利如过眼烟云,但这项成就将永存于世。 之后,法国度量衡委员会采用两位科学家的测量数量,用铂铱合金制成了一根标准米尺存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米原器”。1812年,法国颁布实行米制,并在1837年在全国强力推行,使米制率先在法国扎根。1875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确定米制为标准国际长度长度。法、德、美、俄等17国政府代表还共同签署了《米制公约》。 光速取代“米原器” 随着科学技术对于长度标准的精确度越来越高,米原器开始逐渐显得不能适应科技的需要了。起初,法国政府还依据米原器制作了几十根米尺,纷发给《米制公约》各成员国,并规定定期回来接受校正。但采用实物作为长度标准,其误差开始不能被追求精确的科学家们接受。 由于米原器的截面存在,米原器的标准长度便被人质疑。于是,一种更加精确且不会损坏的自然基准开始应运而生。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科学界重新规定了米的标准。新标准规定,在真空中,氪86(氪一种同位素)发出各向同性的橙色光波长的1,650,763倍为1米。显然,这个规定摆脱了米原器截面误差的困扰。 但氪86的光波长度的确很难获得,各国在使用过程中也感觉并不方便。于是,人们想到了真空中的光速是恒定不变的。1983年,国际计量局又重新定义了米的标准。即:真空中的光,在299792.458分之一秒内通过的行程长度为1米。这个标准被一直沿用至今。

2、一公里等于多少米

1000米米: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用米表示。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之一。起源于法国的米制计量制,米制采取当时认为最稳定不变的自然物——地球子午线长度作为标准来计量长度。1790年法国科学家鲍尔德、康道尔赛、拉普拉斯和孟奇等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4 000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定义为1米。按这个标准制成的米是一根铂棒,称为存档米原器。1875年法、德、美、俄等17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正式签署该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制度,并成立国际计量局,制造出铂铱合金原器,作为长度和质量的国际单位。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定将存档米原器的复制品铂铱合金米原器规定为米国际原器,简称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国际标准,存放于巴黎近郊色弗莱(Sevre)国际计量局。它的强度高,温度和化学的稳定性均比较好,保证了较高的精确度。后来,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发现米原器与原来由于子午线长度定义的长度相差0.023%,于是便径直以米原器为标准。当温度为0 ℃米原器用规定方法支撑着时,其端部细线间的距离规定为一米。然而这样就违背了原来以自然常数作为米标准的意图,用实物基准代替了自然常数。而自然界中很多物体的物理性质都会发生变化,以子午线为基准定义的米标准也不例外。并且这样规定的标准不易复制,或多或少要受到环境影响,测量精度不高,不能满足计量学和精密测量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技术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找到了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标准。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更改为:不存在引起波长改变的干扰因素(如多普勒效应、压力效应、斯塔克效应等)时,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与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 650 763.73倍。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的条件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由于激光技术的发展,饱和吸收稳定的激光具有很高的频率稳定度和复现性,同氪86的波长相比,它们的波长更易复现,精度也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米定义咨询委员会会议上,又先后推荐了4种稳定激光的波长值,同氪86的波长并列使用,具有同等的准确度。1973年以来人们精密地测量了从红外波段直至可见光波段的各种谱线的频率值。根据甲烷谱线的频率和波长值ν和λ,得到了真空中的光速值c=λν=299 792 458米/秒,这个值非常精确,于是人们又决定把这个光速值取为定义值,而长度l(或波长)的定义由时间t(或频率)通过公式l=ct(或λ=cν)导出。1983年10月在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通过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 792 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米这一新定义的特点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基本物理常数,而不再是一个可测量的量;长度标准通过时间标准导出,从而使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结合起来。米的定义的修改是使长度标准更精确和稳定。

3、米原器是什么?

国际米原器仅作为“最能表明‘米’的规定性质"的器具。1889年的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米原器”为国际长度基准,它规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摄氏度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

米原器的精度可以达到0.1 微米,也就是千万分之一米,可以说够精确的了。可是在1960年召开的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各国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废除了米原器对米的定义,理由是它既不方便,也不准确。

(3)米原器的造价扩展资料

在菲索测光速的那个时代,科学家们对于 1米是多长的共识是这样的:1 米就是经过巴黎的四分之一经线,也就是北极点至赤道总长度的 1000 万分之一。

根据这个定义,法国人用铂金做成了一个米原器,当然,这个米原器的长度不可能刚好就是定义的长度,这就是说,从定义到米原器产生了第一次系统误差。

各个生产尺子的单位就会以这个米原器为基准来生产尺子,那当然也不可能长度完全一致,这里就会产生第二次系统误差。然后,菲索再用尺子去测量眼睛到反射镜的距离,当然又会产生第三次测量误差。

一秒就是一个平均太阳日的 86400 分之一,所有生产计时器的厂家都根据这个定义去生产自己的计时器,那当然也会产生大小不一的第一次系统误差。再用这个已经有误差的计时器做各种测量,自然又会产生第二次测量误差。

所以,在菲索那个时代,所谓的光速值,当然是一个近似值,因为无论怎么设计精密的实验,系统误差和测量误差理论上都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

不过,时代在发展,人类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地发展。随着我们对光速的不断深入研究,科学界终于在二十世纪初达成了共识——光速是不变的。

也就是说,光速是一个固定值,且不论这个值到底是多少,反正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固定值,而且还不依赖于参考系,永恒不变就真的是绝对意义上的永恒不变。

4、一公里等于多少米?

解:一公里等于( 1000 )米 ∵千米又称公里,是长度单位,通常用于衡量两地之间的距离。 1 千米(公里)= 1000 米(公尺)= 1 0000分米=10 0000厘米(公分) = 100 0000 毫米(公厘) ∴1公里(km) = 1 × 1000 = 1000米(m) 答:一公里等于1000米

5、米是什么

主食

6、一公里等于多少米?

一公里等于1000米一里等于500米

米: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用米表示.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单位之一.起源于法国的米制计量制,米制采取当时认为最稳定不变的自然物——地球子午线长度作为标准来计量长度.1790年法国科学家鲍尔德、康道尔赛、拉普拉斯和孟奇等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4 000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定义为1米.按这个标准制成的米是一根铂棒,称为存档米原器.1875年法、德、美、俄等17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正式签署该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制度,并成立国际计量局,制造出铂铱合金原器,作为长度和质量的国际单位.

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定将存档米原器的复制品铂铱合金米原器规定为米国际原器,简称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国际标准,存放于巴黎近郊色弗莱(Sevre)国际计量局.它的强度高,温度和化学的稳定性均比较好,保证了较高的精确度.后来,随着测量精度的提高,发现米原器与原来由于子午线长度定义的长度相差0.023%,于是便径直以米原器为标准.当温度为0 ℃米原器用规定方法支撑着时,其端部细线间的距离规定为一米.然而这样就违背了原来以自然常数作为米标准的意图,用实物基准代替了自然常数.而自然界中很多物体的物理性质都会发生变化,以子午线为基准定义的米标准也不例外.并且这样规定的标准不易复制,或多或少要受到环境影响,测量精度不高,不能满足计量学和精密测量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技术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找到了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标准.1960年第11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更改为:不存在引起波长改变的干扰因素(如多普勒效应、压力效应、斯塔克效应等)时,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与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 650 763.73倍.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的条件保存在国际计量局.由于激光技术的发展,饱和吸收稳定的激光具有很高的频率稳定度和复现性,同氪86的波长相比,它们的波长更易复现,精度也能进一步提高.因此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米定义咨询委员会会议上,又先后推荐了4种稳定激光的波长值,同氪86的波长并列使用,具有同等的准确度.

9173年以来人们精密地测量了从红外波段直至可见光波段的各种谱线的频率值.根据甲烷谱线的频率和波长值ν和λ,得到了真空中的光速值c=λν=299 792 458米/秒,这个值非常精确,于是人们又决定把这个光速值取为定义值,而长度l(或波长)的定义由时间t(或频率)通过公式l=ct(或λ=cν)导出.1983年10月在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通过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 792 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米这一新定义的特点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基本物理常数,而不再是一个可测量的量;长度标准通过时间标准导出,从而使长度单位

7、厘米和米怎么换算?

一米等于一百厘米。

“米”的定义起源于法国。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并与随后确定了国际米原器。随着人们对计量学认识的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

国际单位制选择了彼此独立的七个量作为基木量,第一个就是长度。它的基木单位名称是米,符号是m。米是长度的SI基木单位名称,长度、宽度、厚度、半径、周长、距离等物理量的单位,都是用米或它的十进倍数单位来表示的。而厘米不是国际单位。

(7)米原器的造价扩展资料:

米的提出历程:

1688年,英国哲学家和教士约翰·威尔金斯(John Wilkins)提出需要一个十进制的标准的长度单位系统。

1675年,意大利科学家提托·李维欧·布拉提尼(Tito Livio Burattini)首次在论文中使用了metro cattolico这个词,该词是由希腊语μέτρον καθολικόν(métron katholikón)衍生而来的,意为"一种通用测量单位"。

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公会令法国科学院组织一个委员会来标准的度量衡制度。委员会提议了一套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一千万分之一(即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

参考资料员:

网络—米

网络—厘米

8、长度单位“米”是如何定义的?

单位制沿革 古代常以人体的一部分作为长度的单位。例如我国三国时期(公元三世纪初)王肃编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记载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两臂伸开长八尺,就是一寻。还有记载说:“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可见,古时量物,寸与指、尺与手、寻与身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西方古代经常使用的长度单位中有所谓的“腕尺”,约合52~53厘米,与从手的中指尖到肘之间的长度有密切关系。 也有用实物作为长度单位依据的。例如,英制中的英寸来源于三粒圆而干的大麦粒一个接一个排成的长度。 多少年来世界各国通行种类繁多的长度单位,甚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杂乱无章,极不统一,对商品的流通造成许多麻烦。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长度单位逐渐趋于统一,这个进程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1790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决议,责成法国科学院研究如何建立长度和质量等基本物理量的基准,为统一计量单位打好基础。次年,又决定采用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分之一的千万分之一为长度单位,选取古希腊文中“metron”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从1792年开始,法国天文学家用了7年时间,测量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并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了米的铂质原器,这支米原器一直保存在巴黎档案局里。 法国人开创米制后,由于这一体制比较科学,使用方便,欧洲大陆各国相继采用。 后来又作了测量,发现这一米原器并不正好等于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而是大了0.2毫米。人们认为,以后测量技术还会不断进步,热必会再发现偏差,与其修改米原器的长度,不如就以这根铂质米原器为基准,从而统一所有的长度计量。 1875年5月20日由法国政府出面,召开了20个国家政府代表会议,正式签置了米制公约,公认米制为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同时决定成立国际计量委员会和国际计量局。到1985年10月止,米制公约成员国已有47个。我国于1977年参加。 国际计量局经过几年的研究,用含铂90%、铱10%的合金精心设计和制成了30根横截面呈X琪的米原器。这种形状最坚固又最省料,铂铱合金的特点则是膨胀系数极小。这30根米原器分别跟铂质米原器比对,经过遴选,取其中一根作为国际米原器。1889年,国际计量委员会批准了这项工作,并且宣布:1米的长度等于这根截面为X形的铂铱合金尺两端刻线记号间在冰融点温度时的距离。 其余一些米原器都与国际米原器作过比对,后来大多分发给会员国,成为各国的国家基准,以后每隔几十年都要进行周期检定,以确保长度基准的一致性。 然而实际上米原器给出的长度并不一定正好是1米,由于刻线工艺和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在复现量值时总难免有一定误差,这个误差不小于0.1微米,也就是说,相对误差可达1×10e(-7)。时间长了,很难保证米原器本身不会发生变化,再加上米原器随时都有被破坏的危险。所以,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希望把长度的基准建立在更科学、更方便和更可靠的基础上,而不是以某一个实物的尺寸为基准。光谱学的研究表明,可见光的波长是一些很精确又很稳定的长度,有可能当作长度的基准。19世纪末,在实验中找到了自然镉(Cd)的红色谱线,具有非常好的清晰度和复现性,在15摄氏度的干燥空气中,其波长等于 y=6438.4696×10e(-10)米。 1927年国际协议,决定用这条谱线作为光谱学的长度标准,并确定1米=1553164.13yCd,人们第一次找到了可用来定义米的非实物标准。 科学家继续研究,后来又发现氪( 86 Kr)的橙色谱线比镉红线还要优越。1960年,在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决定用氪(86Kr)橙线代替镉红线,并决定把米的定义改为: “米的长度等于相当于氪(86Kr)原子的2P10到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 这个基准的精确度相当高,相对误差不超过4×10e(-9)

9、米原器存放在哪个国家

法国。1889年的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确定“米原器”为国际长度基准,它规定1米就是米原器在0摄氏度时两端的两条刻线间的距离。米原器的精度可以达到0.1 微米,也就是千万分之一米,可以说够精确的了。可是在1960年召开的第11界国际计量大会上,各国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废除了米原器,理由是它既不方便,也不准确。第11界国际计量大会在废除旧的“米”的标准的同时,也规定了新的“米”的标准,它就是氪86同位素灯在规定条件下发出的橙黄色光在真空中的波长。

10、一米是谁发明的,求高人??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选取古希腊文中“metron”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译成“米突”或“米”。

材料价河南省材料价安阳市材料价
文章字数:9747
点击数:5956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