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7-23,来源:建筑培训,作者:

昌都造价

1、西藏康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西藏康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2016-06-23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西藏昌都市马草坝社区体育路190—2号405房间。

西藏康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40300MA6T1DDG9C,企业法人曹建如,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西藏康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工程项目管理及代建;工程招标代理业务;政府采购代理业务;投资项目招标代理业务;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网络企业信用查看西藏康雅工程项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2、建国后,党和政府在西藏的建设成就

西藏自治区成立4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全国各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西藏各族人民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西藏城乡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初步形成“以拉萨为中心、地区行署所在地为次中心,县城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加大,建筑建材业得到快速发展西藏和平解放前,由于受经济十分落后、交通困难、物资奇缺、技术力量薄弱以及旧西藏政教合一制度的制约和束缚,城乡建设非常滞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进行了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后,为迅速改变西藏的落后面貌,中央从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技术工人、干部和科技人员支援西藏建设。内地建设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使西藏的建筑设计、施工、建材行业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中央先后召开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进一步加大了对西藏的援助和投资力度,1984年和1994年中央各部委和各省市分别援助资金4.8亿元和23.8亿元(实际完成投资48亿元)兴建43项工程和62项工程。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的117项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为西藏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筑施工企业得到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数量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发展和提高。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已发展到400余家,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各类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资质近70家,监理公司40余家,工程招标代理机构近20家,工程造价咨询机构10余家。仅2004年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多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达42亿元,约占同期国民总产值的20%;以水泥生产为龙头的建材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建材企业发展到近300家,建材工业总产值9.03亿元,建材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了很大提高,新型建材逐步得到推广使用,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稳中有升。近年来,工程质量监督覆盖面达98%以上,一次性合格率在96%以上,优良率达17%以上,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得到加强,没有出现重大工程质量责任事故。“十五”以来,有2项工程获得我国建筑业的最高奖项——鲁班奖,有10余项工程获得我区建筑业的最高奖项——“雪莲杯”奖。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作品和“样板工程”。建筑建材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我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在我区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藏式建筑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从无到有、日趋完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一些以寺庙为中心,贵族、农奴主庄园为主体形成的居住区,没有起码的城镇设施,没有一寸黑色路面,城镇道路凹凸不平。当时拉萨的建成区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人。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在拉萨等地开始修建了一些供电、医疗、文教卫生、道路等公共设施,西藏城镇建设开始起步。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先后形成了三次大的建设高潮,拉萨市等七地市行署所在地城镇先后建成了一批等级路面和现代化供水、排水、道路照明等设施,西藏城镇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中央召开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随着中央和全国各兄弟省市对口援藏力度的不断加大,城镇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加大,我区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和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全区设市城市2个、县城71个和建制镇140个,城镇人口约98万人。七地(市)所在城镇道路骨架、上下水管网已基本形成,城镇道路达495公里,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场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4座,建成区绿化率已达23 %。 布达拉宫广场 拉萨市金珠西路(赵德勤摄) 三、城镇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发展迅速,极大地方便和改善了居民生活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供水、排水设施,居民饮用水全靠打土井提水或到河溪中背水。西藏和平解放以后,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随着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城镇配套公用事业也相应得到较快发展。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城镇日供水综合能力达40多万立方米,供水管道长785公里;城镇供水普及率为60%;七地市所在地城镇已有较完善的供排水设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改善,液化石油气进入寻常百姓家,城镇液化气年用量 1.1万立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80%。燃气和太阳灶在许多城镇得到广泛普及,结束了长期依赖牛粪、柴火和煤油炉的时代,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城镇公共交通从无到有,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城镇拥有公共交通营运车辆约1100多辆,出租车2000多辆。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极大改善了我区用电状况,拉萨等七个城镇“亮化”工程建设加快,一到夜晚城市夜空灯光亮丽,不仅方便了市民生活,而且促进了经济繁荣。这些建设成就,40年前是无法比拟的。 四、城镇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龙头作用不断强化 城镇建设更注重节能采暖,阿里地区被动式采暖房正逐步得到推广 近年来随着我区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城镇规划滞后于城镇建设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此,在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兄弟省(市)的无私援助下,我区城镇规划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龙头作用不断强化。经过全区城镇规划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完成城镇体系规划的终审工作,制订了城镇“非均衡”战略,初步构建以拉萨市为中心、六地(市)所在地城镇为次中心、其它城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为全区各城镇协调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完成了7地(市)所在地城镇、71个县城所在地城镇和部分重点建制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修编)、审批工作,有效地发挥了城镇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作用,促进了城镇各项事业的有序发展;完成了部分地(市)所在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提升城镇品位,加大城镇规划实施力度提供了依据,目前还正在组织编制全区县及县以上城镇近期建设规划,预计在2005年底以前完成;完成了拉萨市布达拉宫周边的保护规划和八廓街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组织日喀则市、江孜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促进了全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开展;编制了一批小康示范村规划,推动了村镇建设事业的发展;全区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正在开展,有望2006年初编制完成。 功能逐步完善的西藏城镇(赵德勤摄) 五、住宅建设成绩喜人,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修葺一新的藏式民居 西藏和平解放前,房屋和土地等生产资料都由“三大领主”控制,广大农牧民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条件很差。自治区成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居民住房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我区采取积极灵活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集体、个人的积极性,加大住房建设投资力度,同时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从1998年起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力地支持居民购房、促进我区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区积极响应中央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集资合作建房)建设,同时积极培育引导房地产业发展,引进投资,在全区开发了3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品住宅小区10余处,为拉动我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预计“十五”期间,全区城镇住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近16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约11.6亿元,全区城镇累计新增住房建筑面积约94.64万平方米。“十五”期间,我区每年建成住房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目前全区城镇住房存量面积约1000多万平方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95年的14.02平方米提高到 20.11平方米。农牧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较大改善,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也由1990年的18.94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21.42平方米。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逐年改善。 民房改造使农民住上宽敞明亮的住房 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和推进民房改造工作,努力改善农牧民的居住条件。2005年3月,拉贡公路沿线民房改造工程正式启动。此次民房改造工程涉及拉萨市堆龙德庆、曲水和山南地区贡嘎三县的1499户6705人,计划投资1.7亿元。资金筹措采取农牧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不足部分以贴息贷款、小额信贷、劳务投入、农户互助等方式。此项工程已于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前完工。此外,各地区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民房改造工作,如林芝地区从2000年开始实施民房改造工程,仅2004年该地区共改造农房5896户,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投入改造资金7.2亿元;昌都地区立足该地区实际,结合小城镇建设,2004年已完成昌都、八宿、江达三县1400户民房改造工作,总建筑面积达19.6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小城镇建设和民房改造资金1.3亿元。民房改造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广大农牧民的广泛赞誉。下一步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房改造工作的力度,扩大民房改造工作的覆盖范围,使农牧民的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使农牧区的面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藏做出应有的努力。 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式建筑 回顾四十年来的建设历程,成就斐然,引以自豪;展望未来,催人奋进,前程似锦。在这新世纪新阶段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对西藏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西藏的城乡建设事业又迎来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区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和建设部的总体指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居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构建和谐西藏的宏伟目标,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归纳起来主要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探索符合西藏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加快城镇管理科学化、城镇经营市场化步伐,深化城镇公用事业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强化城镇功能,突出城镇特色,建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小城镇和小康示范村,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二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研究产业政策,调整产业机构,积极引导建筑建材企业做强做大,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建筑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三是以开发建设节能省地型住房和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为重点,积极引导和培育房地产业的发展,加快住房建设,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加快民房改造步伐,切实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四是抓好建设行业科研和科技创新工作,在建筑节能、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城市供暖供气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科技立项,积极组织科研攻关,提高行业科技水平,为提高工程质量、改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在加强对全区建设行业的宏观指导和监督管理的同时,加强行业人才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同时狠抓党风廉政建设,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水平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干兴藏,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推进我区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确保实现我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拉萨作为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建设成就尤其引人注目,城市面貌今非昔比,可以说每一个重游拉萨的人对拉萨的发展变化赞不绝口。目前,拉萨市市区柏油路、水泥路达30余条,纵横交错,形成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拉萨市城区面积由原来的不足3平方公里发展到54.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不足3万人发展到27.2万人。其他地区行署所在地城镇建设也已初具规模。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完善,城镇建设也逐步向高层次发展,建成一条条高等级路面及其配套设施,一座座现代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同时,注重城镇建设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有机结合,建成了一些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建筑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城镇景观。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对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修缮。继 1999年林芝地区八一镇被评为“全国优秀园林城镇”之后,2001年昌都镇昌庆街改造工程荣获“全国人居环境示范项目奖”,2004年日喀则后藏民族风情步行街荣获“全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八廓街、布达拉宫广场、扎什伦布寺广场周围环境整治和旧城区改造取得显著成效,江孜历史文化名城、雅砻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同时,以治理“脏、乱、差”为重点,加大建设与管理力度,重视加强城镇绿化、美化工程,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镇环境和市容市貌明显改善。城镇环境建设的配套发展,使西藏城镇建设逐步走上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道路。

3、昌都长源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昌都长源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6-16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注册地址位于西藏昌都市玛塘名居一栋2单元14-2号。

昌都长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40300MA6T37K07U,企业法人陈水兰,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昌都长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野生食用菌研究、栽培;农业技术转让;家禽养殖及销售;农作物、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的种植及销售;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园林绿化设计及施工;沙漠化的防治;农业基础设施的安装及维护;水利水电工程;招标代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土特产品收购、批发及零售;实验设备采购及销售;装饰装潢及广告设计制作、打印复印服务;办公用品销售;电子科技技术咨询和服务;对房地产业、餐饮业、娱乐业的投资及咨询。。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昌都长源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4、各具特色的民居资料 急!!!!!!!!!!!!!!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和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5、藏族的几种藏帽

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毡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种帽子。藏族学者根敦琼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玛贾绷若头戴毡帽的记载。至今甘、青有些地区仍有戴这种帽子的。它以白毛毡为原料,帽顶尖高,相檐很小;制作简单。现代安多地区的红缨毡帽、工布地区的男式夏毡帽,基本形状仍是古老毡,帽沿传下来的,只是用红缨、金花缎等加以装饰罢了。内地出产的毡帽、礼帽也为广大农牧区及城镇人民所喜爱。牧区喜欢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的,有些讲究的则用缎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轻人戴上显得潇洒、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不过男女戴的式样有所区别。金花帽是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以毛毡和皮毛作面料,这样做出的帽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精神。格桑丝尤藏族妇女夏天戴的帽子中有一种叫“格桑丝尤”或“丝热”的箕形帽,它是用四根竹条、柳枝或筷子作骨架,面料以黑布镶花缎或全绸缎缝制。帽檐伸出额头用以遮阳。毡帽它是用白毡制成,外罩一层白布,帽沿以黑布压边,加上尖顶的帽筒象是戴着一朵喇叭花。这种帽子有双重功能,一来白布在外可以反射阳光,二来白毡在内可以遮挡雨水和保暖。狐皮帽这是应于高原牧区的需要而产生的冬帽,前遮眉毛后接领,两边掩盖耳朵,可以根据需要伸拉到肩颈部位。平时卷起露出蓬松的帽沿,帽后有开口,两边各缀一条彩带。一般狐皮帽的帽筒分为两种:尖顶和圆顶。筒高三十厘米,用锦缎缝制。圆顶帽筒的顶,多用数片大小不等的圆形绸缎叠压。很象一朵艳丽绽放的花瓣。玉树民歌云:“狐皮帽子毛儿黄,清风吹动似波浪……”武士帽这种帽子流行于康巴地区的玉树一带,一般只是在跳锅瓦舞蹈的时候才戴.它和很多藏区的红顶穗帽比较相近.因为这种帽子在五十年前的玉树十分流行,有很多不了解玉树地域划分标准的人将玉树称为:红帽国羔皮帽这种帽内都是白色的羊羔皮,帽外皆缎面,盘形,中间有窄小的帽筒用来将帽子固定在头顶。这种帽子只具备防晒的功能,适应夏季高原的需要。羔皮帽这是流行于安多藏区农区的一种帽子,帽内是羊羔皮,外部由红色的布料缝制,具有保暖的作用,一般在冬天才戴.藏式帽子有着如同藏族服饰的华丽富贵与用料考究的,作工精细,经久耐用等特点外,更能引人注目的是这一小宠物竟能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地域特色、职业、以及更加细致的社会地位、富裕程度、宗教流派等,真可谓藏族帽子是藏族文化的一个浓缩点。藏帽,一般有东毛冬帽和冬帽之分,按其特性,又可归纳为“普通帽”、“官帽”、“僧人帽”、“艺人帽”和“军人帽”等五大类。还有不同样式的“羔皮帽”、“金花帽”、“草帽”等人们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的普通帽,这都是农牧民自己的手工制品,形态各异,美观大方。藏族民歌中唱道:“狐皮帽子毛儿黄,轻风吹动象波浪”。在藏式各种帽子中,狐皮帽是最漂亮的一种,也是他们冬春季节戴的最多的一种。常见的狐皮帽,帽筒分圆顶筒形和尖顶袋形两种。用软缎、织锦缎等缎料缝制而成。圆顶帽筒的圆顶,多用数片色彩各异的绸缎叠压而成,看去象一朵绽放的鲜花,异常美观。一般狐皮帽高约二十厘米,围帽筒上卷一周,后有一开口,两边各缀一彩带。帽沿是狐皮帽的门面,多镶棕红、轻软、蓬松的藏狐皮。藏狐皮与赤狐皮一样,是一种十分珍贵的皮毛,一张上等藏狐皮,售价高达二、三百元,一张藏狐皮可制两顶狐皮帽,也有整张皮制一顶帽子,故连同帽面和帽里用料,缝制一顶狐皮帽,往往要花去几百元,在帽类的价格中,也算够昂贵了。牧人戴上狐皮帽,蓬松的狐毛,前遮双眉,后接皮领,两边掩盖双耳,不但暖和,而且十分威武。平时,牧人常把高高的帽筒垂于脑后。若通热天,则将帽沿卷高,多余的帽筒尽可戴在头上。如遇寒天,则把帽沿的耳后部分往下一拉,耳、颈、肩全都没于皮毛之中,甚至将大半个脸也遮盖起来,很适应高原牧区的特点。在冰天雪地中,狐皮帽格外耀眼夺目。远远看去,象一团燃烧的火球,又象一朵盛开的鲜花。当地民歌中曾有这样的颂词:“戴上狐皮帽子上山顶,轻风吹着好象一朵花儿红。”四川藏区的男子戴“高筒狐皮帽”,筒高约一尺,粗犷的男子汉戴这种帽子更能显示其威武与气度。甘南一带的藏族女士戴“全翻狐皮帽”,即帽筒上直接缝制狐皮。羔皮帽皆镶白羔皮。其形状与狐皮帽相似,只是帽筒较低,帽沿有卷上去的也有平展的,且帽筒用料也不十分讲究。羔皮帽的保暖性虽不如狐皮帽,但造价便宜,四季均可戴。在西部高寒地区,即使有狐皮帽的牧人,也大都备有这样一顶羔皮帽。过去牧人戴的狐皮帽和羔皮帽,多饰红色绸缎或布料。相传阿尼玛卿山神身躯魁梧、浓眉黑发、骑着白色骏马、昂首挺胸,用锐利的目光巡视,一旦发怒,犹如高山上的万丈瀑布、火山般震撼大地,显得威力无比。有时装扮成一个身着普通藏袍、头戴高顶喇叭形毡帽,骑一匹白骏马,挥动牧鞭在白云上面放牧的牧民,他有无穷的智慧、慈善的心肠、震慑人间群魔,保护着千万黎民百姓、永保四方安宁。这种毡帽四季都可以戴。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高高的帽筒。帽体用白擀白毡制成,外罩一层白布,帽沿则以黑布压边,形似倒扣着的长喇叭,设计是颇具匠心的。宽大的帽沿,既可遮阳,又能挡雨,即使冰雹打下来,也不用害怕。由于高原气候变化无常,毡帽又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太阳出来时,外面的一层白布可以起到反光作用;若遇阴雨天气,里面的毛毡既可防雨,又能保暖。昂贵耐用的“金花帽”是一种用金丝缎,金丝带和银丝镯做装饰,用当地产的氆氇和皮毛作科,故称金花帽,‘也叫“圆盔尕帽”,男用帽筒比女用帽筒高,而女式的“金花帽”比男式的更华丽,为藏族男女老幼四季所喜爱。“金花帽”,藏语叫“才仁金嘎”。这种帽子,据说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后,在布达拉宫一次歌舞宴会上,看到西山飘绕的彩云,有所启发而连夜秉烛设计制作的,是地道的藏帽。工布妇女戴“燕尾式反向帽”、即帽沿的两尾朝后,两尾中饰的锦缎也朝后,初看好象帽戴反了。那曲牧民寒冷时戴口袋帽。云南和四川平武藏族妇女帽上插有白羽毛。这都各有各的讲究,也有相关传说。藏族摄影师华贡杰在研究帽饰及其色调时说:象“金花帽”上的金丝织锦的应用;工布帽上的金、银镶边,这种金、银线和复色在运用对比色的同时相间出现,使整个帽子色彩取得和谐统一的效果,又赋予帽子以富丽灿烂的民族特色。礼帽也是藏家男女夏季常戴的一种帽子。平时除用于遮阳、防雨、御寒外,通常在节日或出门作客时戴。既作为装饰,也表示礼貌,与汉地戴礼帽的习俗相似。藏胞戴的礼帽,是厂家专为他们制作的藏式礼帽。与汉式礼帽的区别是,帽沿上有一按扣,可随时卷上扣住。藏式礼帽有米、驼、灰、草绿、藏蓝、绛紫等色。藏式帽实用性较强,也讲究美观,但其中的达官贵人的帽子有较严的规格,能显示不同等级。“房徐帽”就是地位与权势的象征,也是正教合一的产物。到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赞干布建立蕃王朝后,藏族服饰进一步改进和美化,贵族服饰步入制度化。就从冠可以窥豹一斑。当时藏王戴一幅红绸在头上缠成宝塔形状的“朝霞帽”。元明时期,西藏王公贵族曾风行黄袍“红缨帽”。五世达赖时,专门组织专家参考古代藏仪和明代藏仪,就各个等级的着装,帽式及佩饰大小都作了详细规定。西藏地方政府时代,四品以上官员戴“铁环帽”,藏语称“江达”,官品大小具体看帽顶饰品。五品以下官员戴一种黄色圆帽--“夏傅帽”;白帽是僧官在夏季典礼时所戴白色礼帽。这种森严的等级服制在贵族官僚中一直倡引到1959年。从属于官帽的夫人小帽子虽没有具体的规定,但约定俗成为大贵族夫人戴“木第巴珠”(珠珠冠);而一般贵族夫人只戴“曲鲁巴珠”(珊瑚冠)。“巴珠冠”的样式有“羊角型”、“三角型”、“半月型”等较多。做法是藤条扭成的帽架上饰满珍珠、珊瑚、玉、松石等珠宝。手工精美,堪称一绝。公主和小姐戴“玛蹈冠”。据说:在公元七世纪初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整个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为促进藏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建立广泛关系,先后从尼婆罗和大唐迎娶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当时墀尊公主就戴有“玛瑙冠”,所以“玛瑙冠”价值昂贵,一般由贵族少妇和公主、小姐戴用。故此,藏族帽子也有受外来文化影响的一面。服饰本来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藏族同胞由于对佛教的祟拜进而对佛教领袖人物的崇敬真可算是五体投地。在教规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乐于仿效活佛,学者等知名人士的衣饰,“格桑斯热”即“遮阳帽”在民间的流行便是一例。相传,七世达赖为了遮阳,制做了这种蓬式帽,之后在日喀则、拉萨等地流行起来。它的制作通常先用两根竹条或柳枝扎一船形框架,然后在上面绷一层纱布即可,长约三十至四十厘米,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土产品,通常是七、八月份戴。对防止高原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即使在太阳帽、折叠伞随处可买的今天,他们还是喜戴这种凉帽。在“军人帽”中武士所戴的“盔”属典型的骑士头盔帽。在藏族第八代藏王直贡赞普和第九代藏王布德贡吉赞普时期西藏地区的铜冶炼和制作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出现了盔甲等军民用品,这类头盔大同小异,珍藏在藏区的许多寺院里,传说有的是格萨尔王及其将领的头盔。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次文物展览中有幸观赏到了现存古代将领的战帽,即“贝母夏”,它具有盔甲的坚硬和藏式四朵帽的造型,很有文物价值。现存拉萨罗布林卡的传为吐蕃赞普(藏王)松赞干布戴用过的金冠就是精致的盔,光芒四射,无可比拟。由盔演变而来的黄盔,金色盘帽,是黄色漆皮制成形状如盔的帽饰也在民间流行。另外,还有属刑具的“石帽”。藏族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是藏族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勾勒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藏族古代社会生活画面,其中我们不难找出民族风情最直观表现的帽饰的踪影。从格萨尔王到三十员大将,以及对敌将领的军帽,同样能看出体现早期藏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雄浑、尚武、豪壮、清新等一定时期审美的基本特征。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作品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相应的踪影。帽饰也如此,尽管“艺人帽”有这样或那样的艺术夸张,但无论从造型、意义,以及所戴的角色等方面均未脱离生活,所以藏戏艺人或宗教舞蹈里戴的帽饰,随着内容不同而变化无穷。但归结起来无非是一个生话“冠”的演变与艺术之再现。“艺人帽”的代表作“仲夏”是格萨尔说唱艺人的特殊标志,一帽有多种戴法,并且说法不一,意义广泛。藏族著名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之《霍岭大战》下部中有大段关于人物帽饰的唱段,不仅词句优美,而且唱出了“仲夏”的奇特与冠中之冠的原型、用料、制作过程、戴法及其意义等。故此,“艺人帽”是一种不同藏戏或宗教舞蹈等内容需要而创制的,具有一定的变异性,为藏式冠中之花。在藏传佛教艺术的群体中,帽子随着佛、僧的安祥笑容,显示出恬静、高雅、祥和美来到了人世间。尽管僧人帽款式繁多,甚至有些还带着神奇的传说、美好的祝愿,以及深奥的意义。但作为不同教派、仪式、佛僧职责等特殊标志,更能体现其双重价值。僧人帽多种多样,精通“五明”(藏族所有文化的概称)的高憎戴“班霞帽”,即心瓣型的通人冠,表示心诚、善道;密宗高僧在诵经时戴“仁昂帽”即“五佛冠”,表五种佛共存;高级僧官在参加“雪顿节”一类的活动时,要戴白色的“夏嘎尔”和圆盘高顶的“徐唐”礼帽;一般僧人在诵经时戴披穗鸡冠状的“卓鲁玛”和“孜霞”帽;寺庙跳神舞“羌姆”时戴黑色“霞纳”帽和妖帽“赞霞”。另外,有的帽既是本教派至尊信物,又是教主标志,平时密不示人,只有重大活动时才戴。就“黄帽派”而言,旧时,持律高僧均戴黄帽,后来此制逐渐被废弃及宗喀巴重振律教,以黄帽为冠,故格鲁派亦称黄帽派。萨迦派也叫“花教”,主要是以冠而得此名,据说:“萨迦贡玛教主均戴“通人冠”即“三藏帽”以示精通三藏。后因萨迎·贡嘎宁布上师圆寂,继承人萨迦·索南泽牟为悼念大师而割掉了冠之上部。著名学者萨班·贡嘎坚赞也戴这种无顶“三藏帽”。根据“僧人帽,能分辨教派。象原拉萨三大寺堪布侍者所戴的“高筒礼帽”和时轮金刚大法会时灌顶佛戴的“五佛大宝冠”等可以知晓话佛之大小、僧侣的职位和作用等。藏式帽子有着特定的审美观和生活情趣,无论哪一类型的帽子都遵循了一种从实用到审美的规律,同时,帽子为全身之顶冠更注重它的高贵,并以特殊标志,深受广大藏族人民的喜爱。藏胞普遍喜欢穿藏袍,但各地藏胞穿靴的习惯各有所异。生活在玉树高原上的藏族牧民,无论男女老少,皆爱穿头带尖角的藏靴。这个尖角,高约二厘米,略向内弯,因形似牦牛鼻子,故汉人习惯地称其“牛鼻子藏靴”。别看这个小小的“牛鼻子”,它不仅是江源藏胞与其它许多藏区的藏胞在穿靴习俗上的“分水岭”,而且起着保护靴头和靴脸夹缝的作用,同时也给藏靴增添了威风。它会使你联想到深山老道的高鼻梁道靴,更会使你联想到古代武士的战靴。“牛鼻子藏靴”,除了那个高高的“牛鼻子”外,在靴筒用料及装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如西藏昌都藏人喜用灯芯绒作靴筒面料,青海东部藏胞多用各色普通彩布饰面等。在色彩装饰上,则用红色与黑色,或红色与白色、深红与淡红色分成彩饰。而人们常见的“牛鼻子藏靴”,靴筒则多以自织的羊毛褐子和大红呢子饰面。而且用深红、淡红、赤色三种面料交叉彩饰,并拼凑出各种几何图案。再加上靴头和靴脸的彩饰,一双靴子往往装饰得异常华丽,看起来十分漂亮。藏靴,当地藏语叫“算巴”。其实,“算巴”只是牧人对藏靴的概称。在当地的“算巴”中,凡以羊毛褐子而饰面者,则称为“楚郎”,意即“用羊毛褐子饰面的靴子”。而用大红呢子饰面的靴子,又称“果子巷”。五十年代以前,凡比较讲究的藏靴,靴筒自踝子骨以上,至小腿下半部,以及靴脸部位,多用印度进口的大红呢子镶饰。据说,这种呢子质量特别好,用其缝制的衣服直放于地上而不歪倒。当地藏家称这种呢子为“果子”,用其饰面的藏靴则称“果子巷”。后来,这种呢子买不到了,就多选用国产红呢饰面。而凡用红呢饰面的藏靴,他们仍习惯地称日“果子巷”。“果子巷”也因而成了高挡藏靴的代名词。“楚郎”是当地牧人平时穿得最多的一种藏靴。其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通常选两块较厚的牛皮,用楦头将其压制成船形。为了使其成型,楦头压制后,有的还往里面填沙子或羊毛。待“船形”制成后,再将周围翻卷上去的部分,经加工修饰,与羊毛褐子靴筒缝制在一起,一双“楚郎”就算制成了。“楚郎”虽其貌不扬,但原料来源容易,造价便宜,而且穿起来也十分轻便。同时,靴底磨烂后,可另换新底。一双靴筒有的可换两三次靴底,倒是省事多了。“果子巷”的制作工艺则比较复杂。靴底薄的三至四层,厚的五至七层,皆用自鞣牛皮制成。靴底以上至踝子骨以下部位,多选用黑油牛皮镶饰。靴头翘勾至靴脸部位,通常用上等黑油牛皮或结实耐磨的驴股子皮夹三道夹缝,缝隙深零点五厘米,并以彩缎镶饰,端端正正的三道梁股子,及其华丽的彩缎镶饰,无疑成了“果子巷”的门面。一双做工精细的“果子巷”,往往需要数十道工序。这种精美的“果子巷”,江源各地时有出售,每双售价高达六十元以上。“牛鼻子藏靴”一般不分左右脚。而且靴筒较高,一直套到膝盖处,即使不穿裤子,也能起半条裤子的作用。若将裤腿套于靴筒内,不但防潮保暖,也可免受蚊虫叮咬之苦。同时,每只靴筒后面,都有一道二十厘米长短的开口,不但穿起来方便,天热时亦可将靴筒挽下。玉树藏靴有单靴和棉靴之分。单靴多加一层布里。棉靴则多用羊毛毡做里,穿起来既暖和又舒适。玉树牧民大多会缝制“牛鼻子藏靴”,但做工的粗细相差甚远,不过多为自做自穿,好坏自不嫌弃。当地民间也有专门缝制藏靴的靴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且颇多装饰。这种“牛鼻子藏靴”,除当地牧人自制外,四川雅安也有生产,商店里时有出售,颇受牧民欢迎。牧民穿长筒“牛鼻子藏靴”,每人都备有两条绑靴筒的彩带。每条宽约五厘米,长一米左右。靴带有缎带、绸带、毛线带之分。除缎带和绸带多购自商店外,毛线带皆出自当地藏家男女之手。他们将羊毛和牛绒捻成线后,再进行编织、染色。有的则直接用牛绒线和羊毛线两种不同的色线进行编织。不但均匀整齐,而且还编有各种图案。如莲花、牡丹、“万”字纹、吉祥结等,不失为一种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按照当地藏俗,黄色和白色属活佛、阿卡靴带的专用色,除此以外,俗民百姓则无任何忌讳。尽管靴带终年隐没于长袍之内,但对于酷爱装饰的藏家牧人来说,仍然将其作为一件不可忽视的装饰品。由此可见,他们对自己的衣着装饰,的确是一丝不苟的。当地牧民男子除普遍穿用“牛鼻子藏靴”外,还特别喜穿马靴。富裕一些的人家,男子大都有一双马靴。他们所穿的马靴,有不少是从商店里购买的黑油牛皮马靴,筒长及膝,美观大方。内蒙古产的马靴尤其受欢迎,无论价格多贵,凡是有条件的,都要千方百计地买一双。另有当地靴匠缝制的马靴,靴料均用自鞣的牛皮,虽染为黑色,但缺乏光泽。而这种马靴售价低,易购买,且不易干裂,不用上油。牧人吃完手抓肉,双手靴面上一抹,又可起到润滑皮子的作用,穿起来十分方便,故牧人也很欢迎。

6、天鹅堡的历史.?、

天鹅堡历史 新天鹅堡始建一八六九年,位于德国浪漫大道的南端,城堡的建造具有非常的戏剧性。 最初它是由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King Ludwig II of Bavaria)的梦想所设计,国王是艺术的爱好者,一生受着瓦格纳歌剧的影响,他构想了那传说中曾是白雪公主居住的地方。他邀请剧院画家和舞台布置者绘制了建筑草图,梦幻的气氛、无数的天鹅图画,加上围绕城堡四周的湖泊,沉沉的湖水,确实如人间仙境。 路德维希二世(King Ludwig II of Bavaria)并不喜欢政事,他专注于督促自己城堡的兴建,在当时城堡的建造也花费相当巨额,被认为是不适于统治而去位。国王生前并未看到自己的梦想完工,城堡是后人逐年完成,因此今日所见的城堡有着前人与后人合作的痕迹,每年百万人到此探访,这可能是国王当初所没有想到的。 新天鹅堡的建筑沿革 I. 新天鹅堡的建筑草图 根据资料,新天鹅堡的建筑草图1868年由剧院画家和舞台布置者绘制,他们是 Pocci 和 Christian Jank,他们设计了数张设计图,都非常精美。新天鹅堡并不特别需要景观的设计,因为路德维希二世在心中构思城堡的蓝图时,早已将城堡与天然景观合而为一。正因为这样,城堡在四季中呈现了不同风貌。苍林郁野间,静静铺展着的四个湖泊,丝绒般平滑的沉沉湖水,围绕在城堡四周,城堡就像是大自然那美丽山间的一座巨石。由整体的设计与建筑物观察,路德维希二世不愧是一位天生的艺术家。 II. 新天鹅堡的建造过程 新天鹅堡的建造过程,事实上是将二座旧城堡废除,在1868年将水管布置完成与道路也建造好后,旧堡即清除。在山顶上建造大的平台,1869年9月5日城堡主体奠基。路德维希二世在城堡建造期间,显得很心急,常从旧天鹅堡(Hohenschwangau)父堡利用望远镜监督工程的进展,最早完成的是大门。1873年堡体工程开始时,在堡底建有二百间临时的居留所供应餐旅。直到今天,这些原本临时建造成的房舍却成了有名的旅馆“Zur Neuen Burg“。 整个建造工程,耗费了相当多的材料与物资,单是1872年,就用了450吨的水泥, 1845立方公尺的石灰。1879年至1880年,保守的估计就用了465吨萨尔斯堡的大理石。4550吨由外地运来的石头,400000块砖,3600立方公尺的沙石,600吨的水泥, 50吨硬煤,2050立方公尺的木质鹰架,必须藉由蒸气起重机先将这些物资运送城堡西方,再用一种车身可以斜竖而倾出装载物的车辆,转送到第二个中途站。接下去用精确计算的滑轮组,高安全性的工程,其技术由今日仍是非常着名的TUV(The Bavarian Steam Boiler Monitoring Union)所监造。在往后那长达十几年的建造期间,投入的技术与人力更是惊人。 III. 巧极工艺与天鹅图像 新天鹅堡,堡内到处装饰有天鹅的日常用品、帏帐、壁画, 就连盥洗室的自来水水龙头,也装饰着天鹅形状。堡内的生活用水方面,是在二百公尺高的山谷中,建造蓄水池,储存石缝中流出的清水,利用自然的力量水压,提供包括顶层在内全堡的用水。例如寝室内设有天鹅形状的送水装置,一转动水笼头便有清水自水笼头流出。此外,厨房内侧设有锅炉房,整个宫殿因暖风而变得温暖,在严寒的冬季只有暖风是不够的,另外设置了卷吊装置,将暖炉的燃料送至各个层楼。 IV. 新天鹅堡的建造费用 新天鹅堡,这麽一座光芒四射、屹立不摇的华丽建筑物,它的造价到底花费了多少的钱呢?根据纪录,从设计到完工,总计花费了六百二十万的马克,如果换算成现在的费用,那又会是多少钱呢?由于牵涉因素过于复杂,就工程而言,即耗时十七年的时间,再因货币价值的变动,可能无法计算出正确的答案。如果大概的估算,以下计算方可成立,公元1871年巴伐利亚王国的学校老师年收入在一千四百元至二千零七十六马克。 路德维希二世(King Ludwig II of Bavaria) I. 路德维希二世的出身 路德维希二世,1845年8月25日出生于慕尼黑近郊的宁芬堡(Nymphenburg)。他是国王马克西米安二世(Maximillian II)和玛丽亚(Marie)皇后的最年长的儿子, 以他的祖父的名字路德维希一世(King Ludwig I)命名。 红色的回廊(The Red Corridor) 参观新天鹅堡由"红色的回廊"开始。"红色的回廊"位于新天鹅堡二楼,盖着红色的地毯。 在国王生前,城堡中不放置任何自己的肖像。直到1988年,慕尼黑的路德维希二世俱乐部铸造了一座他的塑像,放置在此,让每一位游客能在参观前先瞻仰一下这位城堡建造者。 I. "红色的回廊" "红色的回廊" 是我们进入城堡内部的入口,在英语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走向回廊。 在路德维希二世1886年因不适任而被带离他心爱的城堡前,他对仆人Stich说 了下面不祥的一段话: "Sticherl,好好为我照顾这些房间,不要让它们被好奇的参观者污秽了, 我在这里花费了一生中最严峻的时光--我不会再回到这里了!"。国王在离去时已有不吉的征兆.... II. "红色的回廊"旁的仆人房 "红色的回廊"旁的仆人房,从开放式的窗户中望去, 有五间双人房。房内昌都有成套的家俱,两人并用一间。 家俱是用橡木为材料。国王对仆役的照顾可想而知。 国王起居室 国王起居室设在四楼。到城堡的访问者经常提出相同的问题, 他们想知道为什么路德维希二世 将他的卧室、起居室等建置在四楼。国王的房间理应设在二楼更为方便而合理。但城堡二楼却是仆人的房间。 这个问题的答案实际上非常简单,在中世纪的年代里,每位君主会把自己的生活与起居处设在武器的射程之外,因为当时武器围攻和攻击会先破坏较低的楼层。 路德维希二世希望建设一座像中世纪时代的城堡,所以他选择了这样的设计。国王喜欢中古的风格,但现在城堡却用现代的技术来完成。 国王起居室中国王的床盖是木制的,上面有哥德式的精致雕刻,包括顶棚,壁板的雕刻工程, 共花费十四位雕刻家四年的岁月完工 。窗户,床罩,椅背都是使用深蓝色的布料及金色的刺绣,全都是路德维希二世所喜爱的颜色,也是巴伐利亚王族的代表颜色。 小暖房和人造钟乳石洞 转进城堡的一角,来到了城堡中的国王寝室。 紧接着数间的国王起居室,都是哥德式的建筑, 并以瓦格纳的作品中世纪的传说作为题材人物--崔斯坦与伊梭德(Tristan un Isolde),崔斯坦是亚瑟王的圆桌武士之一,圣骑士罗安格林(Lohengrin),纽伦堡的名歌手(Die Meistersinger von Nuernberg)等壁画装饰。在国王的起居室与勤务室之间有人工钟乳石洞, 这是汤霍瑟传说(Tannhaeuser)中的爱欲女神维纳斯之洞窟。内有小瀑布与水池,并采用当时尖端科技的电灯及回转式的彩色玻璃,本来预定制作梦幻式的照明,可惜未能完工。参观后让人感觉的是不可思议。 国王的宫殿 进古堡的大门后,只见入口,窗户,列柱廊等全都是半圆头拱,这是罗马式的建筑的特征之一。后面有一堵墙壁上的拱门, 叫作盲拱,在其屋檐下及窗下,设有串连的小圆头拱的盲拱带,紧接着数间的国王起居室,都是哥德式的建筑,并以瓦格纳的歌剧作品中世纪的传说作为题材人物所绘制的壁画作为主题装饰。 I. 国王的宫殿 国王的宫殿是15公尺高,20公尺长。马赛克地板,地板上描绘了如地球形状的椭圆,上面曷动物和植物的图案。这是一项非常特殊的作品。宫殿的圆顶则象征着天空中与太阳同向移动的星 星,由黄金色的黄铜板所制造的枝状灯架,尖锐的形状像极了拜占庭的王冠。灯上也镶嵌着玻璃石头和象牙制的仿制品,可以点上96支烛光,挂在天和地之间,象征着国王的位置。这悬吊的枝状灯架重约900公斤(2000磅),以铁制的链条和一可移动的滑轮锁安装在大礼堂顶端,它们可能是用来升降这枝状灯架至地板,以这种方式来清洁它或替换使用过的夜间照明设备。但国王未曾见过这枝状灯架,因为直到1904他死亡后才被完成放置于这宝座大厅,宝座大厅下部的栋梁是由紫色灰泥涂抹仿造出的斑岩,而上部则是涂以青金色的灰泥。 离开这皇宫的门后,往右可看见许多建造在地板上的暖气孔加热中心系统,五个加热大炉子安装在第一层楼,供应这复杂的主要城堡内部适当的地热气,国王的居室,还有附加内建的瓷砖炉子。 II. 从阳台望出去的景色 从富丽堂皇的国王宝座的阳台(阳台不对游客开放)望出去,大多是美丽迷人的巴伐利亚的乡间景色,左方是清澈的阿尔卑斯湖,右方是一较小的天鹅湖(Schwansee)(古代这两个湖的所在位置原叫 Schwanstein。从阳台也可以远眺路德维希二世早年度过他大部份时间及后来 登基的旧天鹅堡(旧天鹅堡(Hohenschwangau))父堡,父堡于1832和1838年曾修建过。在两个湖后方是德国和奥地利的边界的阿尔卑斯山,沿着树木繁茂的小山丘经过阿尔卑斯湖之后,在旧天鹅堡(Hohenschwangau)城堡与阿尔卑斯湖间,是中世纪由古罗马人所建造的一条重要贸易路线,这是前往罗马再转向意大利的通路。 富丽的歌手厅 I. 歌手厅建造背景 1867年路德维希二世访问过瓦特堡(Wartburg)以后,就下定决心要自己建造一个如瓦特堡(Wartburg)一样的宴会厅仿制品。 长久以来,瓦特堡(Wartburg)一直是歌唱比赛重要的场地,1868年歌手的大厅舞台进入设计最重要的阶段,由于路德维希二世对于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歌剧的深刻印象,瓦格纳的作品常使他心中燃起了创造一个实现他梦想的空间。于是 建筑师朱利斯霍夫曼(Julius Hofmann)就以瓦特堡(Wartburg)的灵感设计了新天鹅堡中的宴会和歌手的大厅。依照国王的愿望,这个大厅的家俱甚至比在瓦特堡(Wartburg)中的还要豪华。歌手的大厅从厅外的长廊到厅堂中的油画,记载了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歌剧巴西法尔(Parsifal)的英雄传奇。

7、昌都哪里有蔬菜冷库批发市场

这里1000吨蔬菜保鲜库主要是用于存放水果的。所以一般根据水果的存放方式和密度特性可将每吨的水果存放体积大概的按照5立方米的空间计算(这里需要提到的是由于不同的蔬菜、水果存放方式不一样。那么相同的每吨果蔬占地空间是不一样的哦。比如蔬菜是蓬松的,那么每一顿蔬菜的占地空间肯定比水果大。)那么可以大概的计算出1000吨的水果最少的占地空间为5000立方米。那么接下来就是考虑到影响这5000立方米1000吨水果保鲜冷库造价因素了。水果保鲜冷库和其他冷库(除气调冷库外)的组成部件是基本相同:冷库保温板、压缩机组、冷风机、及其他配件等。这里冷库保温板一般市场常见的为聚氨酯和聚苯乙烯的材料的。这2种保温板的性能决定了其价格的差别。压缩机组、冷风机这是整个冷库制冷系统的核心部件。分进口品牌和国产品牌。(这需要客户自己选,具体性价比可咨询制冷公司)还有这里的电箱、线缆、膨胀阀、温控等其他配件需要根据客户场地的实际情况提供参考建议。

8、冬虫夏草真假怎么分辨

虫草,即冬虫夏草,鉴别方法通常如下:真品:呈条形,由虫体和菌座两部分相连组成,全长约9-12厘米,虫体似蚕干,约3-6厘米,粗约0.4-0.7厘米,呈深黄色、中黄棕色,外观粗糙,环纹明显,有环节20-30个,腹部有足8对,位于虫体中部的4对较明显,质脆易断,断面内心充实,白色略黄。菌座自虫头长出,弯曲棒状,上部略大,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断面空虚,粉白色。味甘稍苦,略有腥味。假品:多为唇形科植物草石蚕的干燥根茎(又称地蚕),形状似纺锤,表面淡黄色至灰黄色,环节明显比真品少,只有2-11个,腹部无足,形似幼虫,无子座,质地脆,易折断,断面白色,粉状,尝之黏口无草菇香味,味微甜。此外还有用淀粉、面粉、玉米粉,加少许胶质,调以色素,压制成的假虫草,有的在虫体内插入金属丝的劣质虫草等,不宜购买。

9、50年代新建“三藏公路'

青藏公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160公里,为国家二级公路干线,路基宽10米,坡度小于7%,最小半径125米,最大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虽然线路的海拔高,但登上昆仑山后高原面系古老的湖盆地貌类型,起伏平缓,共修建涵洞474座,桥梁60多座,总长1347米,初期修建、改建公路和设备购置总投资4050万元,每公里平均造价2.52万元。新藏公路,新疆叶城-普兰,该路1956年3月开工,1957年10月6日通车。新藏公路北起新疆叶城,南抵西藏拉孜县,后又南延至边疆城镇普兰。途径峡南口、大红柳滩、日土宗和噶尔昆沙,跨过拉斯塘河、叶尔羌河、喀拉喀什河狮泉河等河流,越过新疆、西藏之间海拔5406米的界山大坂(大坂系维与语"山口"之意)和海拔5432米的库达恩布等11年山口。川藏公路,成都--拉萨。川藏公路是中国筑路史上工程最艰巨的一条公路,有两条。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北线经甘孜、德格,进入西藏昌都、邦达;南线经雅江、理塘、巴塘,进入西藏芒康,后在邦达与北线会合,再经八宿、波密、林芝到拉萨。北线全长2412公里,沿途最高点是海拔4916米的雀儿山;南线总长2149公里,途经海拔4700米的理塘。南北两线间有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南线因路途短且海拔低,所以由川藏公路进藏多行南线。沿川藏公路进藏,进藏途中从东到西依次翻过二郎山、雀儿山、色季拉山等14座海拔在5000米以上的险峻高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峡谷和大江大河。

10、四川佳诚建设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昌都分公司怎么样?

<

工程造价信息网直辖市工程造价信息网四川省工程造价信息网
文章字数:20101
点击数:5919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