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2-28,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走进首个中国建筑之乡 探秘中国建筑产业发展的成功模型

    一个产业发展的模型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人口近百万的区,有15万人投身建筑行业,依靠建筑产业发展的家庭人口超过50万人。一群昔日的“泥瓦匠”,创出上百亿的大产业,“建筑老板”成为这里的土特产。

  在常人眼里枯燥无味的建筑业,不仅成为新洲的经济产业支柱,更被勤劳智慧的新洲人尊奉为文化图腾。30年发展的艰苦历程,建筑产业走过的每一瞬间,都融入到新洲人的血液里。站在新的起点上,他们深情回眸走过的风风雨雨,满怀豪情地奔向更高的目标……

  新洲的建筑业经历了4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上世纪70年代,以“一把泥刀走天下”为特征的起步发展阶段。新洲农民从事建筑业历史悠久,民间泥木工匠众多,形成不少砌匠湾、木匠寨:上世纪50年代成立了县泥木工会,之后成立了国营新洲县建筑工程公司,下设城关、阳逻、仓埠3个施工队。这就是新洲建筑业的前身。二是上世纪80年代以承包制为特征的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原国营新洲县建筑工程公司更名为新洲县建筑工程总公司,拉开了新洲建筑业长足发展的序幕。建筑工程总公司是新洲建筑业的发源地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三是上世纪90年代主动调整经营结构的整体水平提高阶段。各乡镇和许多部门相继成立建筑公司,最多时达到102家。四是新世纪以来,以产权结构民营化改革为特征的快速发展阶段。经过这4个阶段,新洲建筑业在武汉建筑业领域举足轻重。据统计,新洲建安企业承建有规模效应的工程3600多项,面积共6800万平方米,为武汉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1年,新洲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关于发展和壮大建筑支柱产业的决定》,明确了新洲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等,为建筑业指明了发展方向。2004年,新洲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洲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区建筑行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结构、质量兴业,将新洲区打造成为“楚天建筑之乡”,争创全国“建筑之乡”。区委、区政府对建筑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做大做强。

  2004年以来,新洲区强力推进以产权结构民营化为特征的建安企业改制,全区40家国有、集体所有制建安企业全部完成了民营化改制。通过改制,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建安企业从此勇闯市场,开拓创新,催生了一大批拥有资百万元、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项目经理。

  上世纪90年代,新洲建安企业虽有100多家,但企业规模不大,资质较低。进入新世纪,全区建筑业紧紧围绕实现“发展建筑业富民,壮大建筑业强区”的目标,加快了建安企业提档升级的步伐。从2004年至2008年短短几年时间,新洲区8家建安企业先后晋升为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2007年5月,新八建设集团晋升为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目前,全区有建安企业40家,其中特级企业1家、一级企业8家、二级企业31家。特级和一级建筑企业数列全省区县之首。

  2000年以来,全区建安企业共创“楚天杯”13项,获“黄鹤杯”金、银奖共计206项,连续几年稳居全市前列。2006年,新八建设集团承建的“现代·森林花园”项目荣获“2006年詹天佑大奖”。常阳(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东莞常平花园项目被原建设部授予“优秀示范住宅小区”称号。

  新洲建筑企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新八建设集团、新七建设集团、新建总建设集团、新十集团4家企业同时被省人民政府授予“2006年度湖北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20强”称号,其中新八集团排名第一、新七集团排名第四。新八集团还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作为湖北唯一一家企业进入“中国承包商60强”。

  新洲建安企业不论是在运行机制,还是在内部管理上都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规范了工期、质量、安全和现场文明施工管理,二级以上的施工企业通过了IS09001、IS0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先后培训各类技术人员和工人达5万多人次,拥有持证项目经理1000多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500多人。2006年,“新八建”品牌被湖北省工商局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07年,新八建设集团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守合同、讲信用”企业,新七集团被中国工程建设市场监督协会授予“全国工程建设优秀施工企业”称号。

  随着新洲建筑企业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2000年,新七集团、三星集团到非洲(赤道几内亚)承建工程;2007年,新建总集团到刚果承建变电站项目:2008年5月,新八建设集团与安哥拉签订了5000万美元的住宅楼工程合同。

  正是因为新洲建筑业牢固树立“大建筑、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观念,着力解决发展水平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不够长等因素,使建筑业不断发展壮大。2007年,全区建安产值达106亿元,实现税收3亿多元,从业人员达15万人之多。建筑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为繁荣农村经济、改变城乡面貌、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劳动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增加地方经济实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新洲的知名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筑业已成为新洲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新洲建筑人爱心大厦高高耸立

  新洲区建筑产业已累计向社会捐款7000多万元。

  新八建设集团董事长刘先成表示,该集团将始终不渝地向中国最富爱心建筑企业迈进。

  当年因1元钱辍学的新八集团党委副书记喻友望长期资助贫困大学生,他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数百人。他说,我的目标是资助1000名贫困大学生,只希望他们都能变成爱的种子,把爱的火炬永远传递下去,那样,就满足了。

  武汉市新洲区辛冲镇是一个老区,1983年全镇年人平均收入只有112元,被武汉市人民政府确定为该市10大对口扶贫乡镇之一。1984年市政府实施了对口扶贫、快速脱贫战略,敞开了都市“城门”,使一批乡村的能工巧匠破格进城务工。他们从围墙、水沟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从无级企业到特级企业,楼房愈建愈高;从本区本市走出国门,揽承了一批批境外工程。截至目前,新洲区从事建筑业人员已达15万人,其中辛冲镇占1.5万人。2007年全区建安产值100多亿元,实现利税10.3亿余元。

  1995年,全国第一个教师节,该区的“新八”和“新七”在镇影剧院摆起了“擂台”。“新八”捐款25万元,成立了公司教育奖励基金会。“新七”与“新科”、“新六”、“三星”公司,联合捐款15万元成立了辛冲镇“希望工程”奖励基金会。这两笔基金,逐年在增加。自那以后,辛冲镇“五大建筑公司”的爱心“攀比”愈演愈烈,“花样”不断翻新。“新八”、“新七”不仅在爱心上“攀比”,而且在创名牌工程上下功夫,不甘示弱(两位董事长系同年代出生,同村人,同一个师傅“下山”)。于是,镇里的水毁工程、学校、福利院等都成为他们“攀比”捐资的“主战场”。1996年特大洪水袭击辛冲镇后,“新八”集团员工先后送两卡车防汛物资和救灾捐款15万元。1998年,该镇再次遭洪灾,公司又捐助21.8万元、大米15万斤。2003年初,全省“福星工程”启动。这些“老总”纷纷向镇政府许下承诺:“辛冲要建全省乡镇一流的福利院,钱我们出了。”年底,一座占地52.5亩、建筑面积5610平方米的福利院如期建成。“新八”、“新七”、“新科”、“新六”和“三星”建筑集团108名项目经理按承诺赶回了家,“1000元、2000元、1万元、2万元”捐款数额一浪高一浪,不到半小时,捐资108万元。

  在2007年“金秋助学”活动中,“新七”捐出76.6万元,“新八”捐出218.88万元,“新建总”捐出60万元……此间,“新八”董事长刘先成响亮地提出:“我们要做中国建筑行业最有爱心的企业。”

  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新七”集团在同行业内率先捐出123万元,悄悄地送到省青基金会,用于灾区希望工程建设。“新八”闻风而动,不仅在第一时间派出10多人的专业队伍前往都江堰抢险,还及时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半小时内捐资360多万元,现已与四川省教育部门联系,拟定重建一所中心小学。“新建总”、“亨发集团”等10多家建筑企业纷纷献出爱心。“新建总”、“新十集团”组成志愿者为灾区义务送水、送饭。全区建筑、房地产业已向震区捐款2000多万元。

  1993年10月,“新八”项目经理张文学用赚来的第一桶“金”,为村里修建一所希望小学。次年7月,“新八”项目经理夏青山、夏飞和“新科集团”董事长姚科学捐资50多万元重建铁河村小学。2001年7月,“新八”副总经理赖松林,自带资金15万元、建筑队伍30人,将绿山村小学由砖瓦平房改成两层楼。“新八”集团副总经理王国祥,十几年如一日,坚持每年为叶埠村村民做实事,从改水改电、安装有线到高薪引进优秀教师到村小学任教等,累计捐资达200多万元。

  项目经理付庆华,1976年从事建筑业,2002年他将积蓄的1000多万元,在汉口宗关街建起了一栋集餐饮、娱乐、住宿一体的大酒店,安排城镇下岗职工、特困子女就业70多人。“新八”集团副总经理陈凯德,筹资1600多万元,在民院路建起了华罗利广场,安排就业人员达300多人,成为全省建筑行业首个涉入商贸业的企业。新八集团党委副书记喻友旺,10年助学不辍,先后捐资460多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820名。2005年,他被评为省市首届“十大公益慈善之星”,同时当选为感动“荆楚十大新闻人物”。“新科”集团董事长姚科学,是一个肢残人,本应受到政府照顾,但他放弃救助,自谋职业,接管了面临倒闭的建筑企业。20年来,他十分关注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先后捐出300多万元帮助全市残疾人购买轮椅、助听器和为聋哑学校捐献教学设备等。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他率先捐出68万多元,与有关部门联手在汶川地区建立一所残疾人福利院。2005年,他被评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新十”集团原董事长毛赛明,近5年来对刘集福利院先后出资40多万元为孤寡老人送电视、配电扇等,被老人称之为“编外院长”。常阳集团董事长李少明,出资80万元在偏远的山区徐古镇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会,特别关注贫困学子和孤残儿童的成长。据初步统计,近几年来全区建筑行业向社会捐资达7000多万元。

  2006年12月25日,新洲区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爱心银行”。在当晚的慈善晚宴上,与会的100余名企业家及50家单位代表,认捐354.2万元。一位非建筑行业的企业家捐款后说:“新洲的建筑行业不仅在业内过硬,在慈善事业上也响当当。建筑企业的老板们带了头,我们怎能落后。”

  建筑产业要做两型社会试点的排头兵    中共武汉市新洲区区委书记  张林

  30年前,一群充满朝气的新洲农民,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果敢地洗掉脚上的泥土,拿起泥瓦刀,进城找市场。凭借着肯学、敢闯、能吃苦的愚公精神,年轻的泥瓦匠如今成了建造师,农民工成了企业家,包工队成了集团公司,新洲农民领军的建工行业,不仅创造了巨额的经济效益,更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为新洲区和全国建筑行业“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是对中国建筑产业发展模式的有益尝试。

  截至目前,新洲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已达40家,其中,特级资质1家、一级资质8家。2007年实现总产值106亿元,实现税收3亿多元,成为新洲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建筑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建筑产业对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

  新洲建筑产业经过30年的跨越式发展,在完成资本积累、人才培养、技术革新、品牌塑造和资源整合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获得首个“中国建筑之乡”称号是对我们过去成绩的最大肯定,是百万新洲人至高的荣耀。

  站在新的起点,国务院批准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试点为新洲建筑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节能、节约、环境友好,为建筑产业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市场空间。极具创造性特征的建筑产业理应勇担建设“两型社会”的责任,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理念,充当试点建设的排头兵,创新施工技艺、提升管理水平、坚持科学发展、推动行业发展,创造新洲建筑产业新的辉煌,为服务“两型社会”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发挥品牌效应创造新洲建筑产业新辉煌    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政府区长  王世益

  中国建筑产业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洗礼,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新洲建筑产业也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发展并壮大起来。

  新洲区建筑业30年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质量和信誉是一个区域、一个产业、一个企业发展的立身之本。

  一流的技术水平、超前的管理手段和杰出的品牌形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利器,是推动行业发展和掌握行业竞争话语权的砝码。

  如今,“中国建筑之乡”的光荣称号已经成为我们新洲建筑产业的共同品牌,成为新洲建筑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我们一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一独特的资源和品牌优势,加快新洲建筑产业发展;二是要更好地塑造这块金字招牌,为“中国建筑之乡”注入更多的内涵,促进新洲建筑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三是要更加用心地呵护好这块金字招牌。“中国建筑之乡”是新洲建工人自己用心血和汗水,长达30年的拼搏和努力换回来的,是新洲建工人乃至全区97万人的共同精神财富,是新洲丰富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洲人精神的象征。我们要用一流的技术水平、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企业形象和一流的发展业绩让“中国建筑之乡”的招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据《中国建设报》)

材料结算价广东省材料结算价四川省材料结算价
文章字数:5845
点击数:5529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