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06-20,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亮点纷呈

    自去年9月我省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以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省级示范片连片发展特色效益种植业131.1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小区396个,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9.5%;新民居建设11.3万户,新建新型社区和集中居住点803个、覆盖4.3万户、13.4万人;新建、硬化通村通组公路7538.7公里,新建、维修渠系1727.7公里,新增有效灌面14.9万亩,整治土地44.1万亩,新建户用沼气池2.9万口;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755个。“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按照这一目标,各地正铆足干劲,乘势而上……    大竹:努力建设川东一流新农村    大竹县竹黄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位于大竹城郊西北部,幅员79平方公里,以竹北、黄家两乡为核心,覆盖7个乡镇、20个村。    今年以来,该县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规格规划、高标准实施,大力推进“两到户、三进村”,示范片主导产业不断壮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1至6月,示范片投入资金16626万元,占全年任务的76%,本级财政专项资金投入19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9元,同比增长18.1%。    高起点: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主导产业成片发展。该县突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设施化”建设,加大培育“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今年上半年,成片发展蔬菜10940亩,其中,设施蔬菜2160亩、特色香椿5000亩,形成了蔬菜产业成片发展的格局。引进龙头企业4个,发展专合组织11个,农民参与主导产业经营达6313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6483户。民居建设整村推进。该县科学规划新村建设,确保建设质量。采取“两免一补”(免费提供建设图纸、免收一切手续费、统一补助标准)的方式,大力实施“三建一改”(新建、改建、扩建、风貌改造)。目前,启动集中居民点建设2个,风貌改造3081户,改(扩)建农房1099户,新建农房181户,硬化院坝3716户,民居建设完成占年初任务的75%。启动了两个村级组织阵地建设,试点推广村级组织(村两委)活动场所和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    公共事业不断发展。该县坚持“基础先行”工作思路,大力开展道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新硬化各种公路122公里,入户路47.4公里,占今年任务的146%,新建沼气池368口,完成5个村的天然气入户工程。加大了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投入,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乡村医生培训率100%,农村低保、社保、医保参保率不断提高。对示范片20个村级党组织进行换届试点,公推直选村支部班子,同时为每个村择优配备了一名大学生村官,村级组织带动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动真格:强力保障新农村建设    在强化领导上动真格。该县县委书记、县长坚持一月一调研,及时解决了如五郎路、中竹路建设资金短缺等重大具体问题;分管领导坚持每周召开一次工作联席会,督促推进工作进展;管委会、新农办负责综合协调管理,县级部门和相关乡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县上下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在加大投入力度上动真格。把示范片建设作为县委、县政府的一号工程,科学制定资金整合办法,灵活调度建设资金,确保工作推进。编制整合金土地、现代农业综合开发、香椿基地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10个项目,全年预计整合项目资金6054万元,现已投入4280万元。县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500万元,其中:1000万元用于民居建设,15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乡镇筹集建设资金1050万元。    在带动农户增收上动真格。按照“大园区、小业主、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创新产业发展机制,出台“六条补充规定”,极大调动乡镇干部建设积极性,特别是带动农户参与积极性。根据群众意愿,制定了示范片主导产业发展“三条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办法”、振兴苎麻产业“六条措施”、建设万亩蔬菜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激发专合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发展主导产业。    在激发农民主体作用上动真格。    该县对示范片内的农房风貌改造和新建,验收合格后每户一次性分别补助6000、10000元。对农户成片发展设施蔬菜按5000元/亩实施补助。1至6月,示范片农民在农房、产业上投入资金达6984万元。同时,成立以村民为主要成员的新农村建设管理工作组,有效杜绝“前建后损”、“重建轻管”现象出现。    在加强组织保障上动真格。该县将示范片村级组织纳入村支两委换届试点,推行“三票制”,选准配强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公选了10名科技副乡镇长驻村工作三年;还选派了一村一名科技特派员和大学生村干部,有效保障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温江:建设生态田园型现代新农村    成都市温江区坚定不移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全速推进全区新农村建设。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农村建设已投入35.6亿元,占年初预计任务的50%,其中引导市场化投入25.3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4.92亿元,同比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85元,同比增长2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缩小为2:1,预计全年可达11000元。    统筹城乡整体推进    温江区以“生态田园型现代化新区”为发展定位,统揽新农村建设。    以“九大组团”为突破口,引领新农村建设。编制完善并实现了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三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依托产业基地和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九大组团”,突出“一组团一特色”。    以农村“四大基础工程”为先导,全面推进农村改革。该区深入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改革、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目前,正扎实开展确权颁证工作,建起了5.75万户的耕地保护基金台账,涉及耕保面积18.15万亩。率先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产权流转,全区共有43宗农村产权实现融资达6151万元,促进了农村产权的市场化、资本化。    做大做强都市型现代农业    依托13万亩花木产业基础,该区努力打造中国西部花木研发中心、交易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创建了全国首家花木电子商务中心,网上注册会员9600家,带动花木从业人员3.2万人,上半年全区花木销售总额8亿元,其中网络交易额近3亿元。温江60%以上的花农坐在家里就能上网销售自己的花木。    该区坚持品牌化战略,推进有机农业高端发展。发挥驻温科研院校和研发企业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打造泛农业总部基地。组建了成都市首个农产品加工业协会,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品牌创建和市场营销,重点扶持壮大四川想真食品、佳润园等一批有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全区现已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4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1家,带动农民5.43万户,带动面达78%;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61家,吸纳7500名农民到工厂务工,年人均收入达16800元。    该区高起点规划了“国际乡村度假功能区”,引进实施“清溪玫瑰园”、“柏萃西部乡村俱乐部”等项目,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自行车赛事、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提升了花木产业的内生价值。目前,全区已有国色天乡二期、永宁国际医学健康城、云湖天乡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建,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游客量2000万人次的目标。    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坚持靠近中心城区、靠近城镇、靠近产业聚集区“三个靠近”的原则,统筹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目前,已建成农村新型社区45个,面积564万平方米,安置农民7.03万人;在建和即将开工的380万平方米,可入住农民4.9万人;最近,该区又部署了全区散居农房1200万平方米的改造提升工作。全区综合城镇化率2009年达51.8%。同时,以农村新型社区为核心,规划建设了“10分钟文化活动圈”,促进农民享受现代文明。    推动“三个转变”,提升农民就业水平。一是推动农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开展花木栽培管理和园林施工等综合技能培训,着力打造“温江花工”品牌。二是推动农民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大力培育发展花木营销组织,培育农村“花木经纪人”。目前全区有镇级花木流通组织14个、村级330个,花木经纪人5300多个。三是推动农民由农业领域向非农领域转变。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5.68万人,转移率达94.3%。    着力“三个增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一是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带动增收。全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面达78%,上半年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人均增收高出一般农户60%。二是增强农村产权市场化程度,促进财产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目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18%。三是增强农民创业能力,促进创业增收。建立了2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实现了失地农民从就业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简单就业向稳定就业转变。    广安区:新旧融合建设现代宜居和谐新村    近几年来,广安市广安区将新村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按照“统筹规划、改旧建新、集约节约、功能延展、群众满意”的思路,结合旧院改造扩续建设现代宜居和谐新村,取得明显成效。    2006年以来,全区先后连片规划建设新农村重点村136个、启动村39个,其中,2010年新农村示范片50个,惠及农民30万人。政府和农户共投入资金12亿元,建成新村417个,其中,新老结合新村330个,旧院落改造新村87个,完成“五改三建”3.3万户、农房旧貌改造1.3万户,政府节约公共投入1.78亿元,农户节约新房建设资金6.4亿元,节约耕地3100余亩。统筹规划“一盘棋”    通盘考虑农村院落历史现状、布局和发展需求,该区突出田园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规划布局川东特色新村,力求做到“宜居宜业、生态和谐”。    一是突出区域发展抓规划。将新村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统一,打破行政村区划,依托相对集中的老院落(自然村),科学确定新村规模,形成人口相对集中的新村社区。二是突出地缘特色抓规划。按照“因山就势、依山傍水、自然布局、错落有致、彰显特色”理念,深入挖掘民风民俗、文化遗韵内涵,结合视觉风貌,改造扩容,增强功能,提档升级。三是突出生态环境抓规划。牢树“生态环保、低碳发展、循环利用”理念,注重新村与周边环境协调相融。统筹规划建设路、水、电、通讯和排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沼气池建设,推广“猪-沼-果(蔬)”等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互动共建齐努力    该区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坚持政府主导而不替代,领办而不包办,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建设新村。    一是突出群众主体,不等不靠自己建。2006年以来,全区农户新村建房投入8.15亿元。建设过程中,该区始终坚持做到“三个保障”: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将新村建设规划、项目、实施办法等通过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等方式征求意见;保障群众决策权,集中力量专门制作了独具川东民居特色的建筑设计图集,以挂历的形式发放到群众手中,供群众选择;保障群众监督权,基础、公益项目建设由村民全程监督,实行阳光作业。    二是动员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帮扶建。积极协调农业银行、信用联社等涉农金融部门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放宽信贷限制,发放小额农贷5775万元支持农户新村建设。发动社会力量捐建,先后引进23户龙头企业(业主)投入4580万元。三是加强政府主导,以奖代补统筹建。出台优惠政策,对按照规划建设的,实行以奖代补。2006年以来,区乡财政共投入2.4亿元,调动了农户新村建设积极性。    整合联动一体化    该区坚持城乡建设一体、城乡服务等值,建设文明富裕新村。    一是城乡建设同步。将新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形成以城市、乡镇、新村社区为主的梯次发展体系。    二是新建改造并举。对农村民居建筑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实现建新村带动改旧院,旧院改造促进新村建设,政府统筹集约配套公共设施,同步提升新村、旧院群众生活质量。对保存基本完好、布局基本合理、体现川东民居特色的穿斗结构民房院落,实行整旧改新;对土坯房,动员群众拆迁改建,实行拆旧建新;对砖混结构房,采取风貌塑造、室内装修等方式改造。    三是产业致富助推。探索新村农民长效增收机制,防止出现“空心村”。大力发展以龙安柚为主的庭院经济,建立养殖小区70个,结合新村布局建立产业基地210个。发展农产品销售经纪大户78个、规范化专合组织226个,加速产业化经营。同时,大力开发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游、体验游、观光游,拓宽农户增收渠道,新村农户人均增收1100余元。四是公共服务配套。2006年以来,从农业、水利、交通、国土、畜牧、文体、卫生等项目整合投入资金1.5亿元,配套建设新村道路、院坝、沼气、集中供水站、超市、学校、卫生站、体育健身等公益设施,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苍溪:“五抓”建好新农村    苍溪县元龙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涉及8乡镇45村1.64万户49495人。    目前,示范片已完成投资1.58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70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工资性收入1061.8元,占44.8%;经营性收入1102.2元,占46.5%;转移性收入163.3元,占6.9%;财产性收入42.7元,占1.8%。    首抓基地承载    苍溪始终把产业发展摆在第一位,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一是企地互动建基地。正式启动建设旭光万亩猕猴桃产业基地、苍溪红心猕猴桃植物园等7大产业板块,示范片共流转土地1.2万亩,建成红心猕猴桃、苍溪梨产业基地2.4万亩,畜牧生态养殖小区6个。    二是群园带动上规模。大力推行种养循环配套的“园套园”、多个农户产业基地串联成园并组建股份公司的“园联园”、以县建设万亩示范基地带动乡镇建设千亩产业基地的“园带园”等群园发展机制。三是市场经营上水平。引进日升农业、宝清果业等5家龙头企业与产业基地全面对接。在每个产业基地新建农民专合组织,农户入社率达到90%以上。    强抓新村连片    一是扩面生态家园。整体推进被确定为全省六种模式之一的生态小康新农村建设。基本结束示范片清洁村庄灾后重建工程12个,建设生态新村13个、集中居住点3个。    二是治理民居风貌。以苍巴、苍旺公路为轴线,突出元坝、歧坪、岳东3个重点集镇,连片打造特色鲜明的川北生态民居2100户,改造城镇住户风貌1200户,启动建设低碳农村新型社区2个。    三是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全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6个,建成生态庭院文化户327户、文化大户74户,建成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8家,今年以来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50万元以上。    重抓城乡统筹    该县以示范片建设为平台,着力解决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社会保障等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率先在示范片延伸。新建乡村组道路136公里,联户生态石板路865公里;改造山平塘28口,建集中供水站24 处,新增喷灌面积3000亩,解决3.6万人安全饮水;电话(手机)入户100%,电视光纤联网100%,电脑入户率42%。    二是公共服务率先在示范片拓展。建成农机合作社服务中心1个、农机服务协会30个,推广农机具2800台(套),农资配送中心2个、农村便利店10家,示范片农业、畜牧良种化率分别达到90%、80%以上。    三是保障体系率先在示范片覆盖。示范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基本医疗保险率100%,“五保”入院率达到80%。农村特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达100%。    大抓技能培训    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作为项目实施和农村发展的主体力量,着力培育“五有”新型农民。    一是能人示范带动。示范片培育种养大户560户,创建“十星级”文明示范户2900余户。    二是专家现场联动。组织示范片300多种养大户“进修”学习,引进川农大、省农科院等3个专家队伍来苍技术指导,组织县内农业专家5批次到示范片开展现场授课,累计培训农民4100人次。    三是阵地培训促动。依托县职业技校,实施精品劳务工程,实现县内外劳务转移1.7万人,就地转移0.65万人。建立农民培训中心8个,示范片农民培训率达到90%以上。    力抓机制创新    苍溪坚持把机制创新作为项目建设和实现效益的根本保障,激发农民增收致富活力。    一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每项重点建设工程都设立一名县领导挂帅的指挥部,并探索推行“把党总支建在新农村示范片上”基层组织设置改革。    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率先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共培育规模种植500亩以上的业主12户、100亩以上大户56户,人均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0%以上。    三是创新项目整合机制。通过整合项目资金7200万元,打捆本级财政支农资金1700万元集中投入解决;共吸引业主和农户投入6900万元。目前,示范片到位资金1.58亿元,占年度投资任务71.8%。    四是创新项目建管机制。实行建设用地由村民决策统一流转、生产设施由专业队伍统一建设、项目资产由村级组织统一管理、流转收益由村社集体统一支配、分户竞争承包经营的“四统一分”办法。    蓬溪:新农村示范片强力推进    蓬溪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该县新农村示范片新建高标准粮田1.5万亩,新建整治渠系46.9公里,启动公路建设150公里,维修提灌站15座;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个、有机食品3个;新建和实施风貌整治农房2000余户,规划启动30户以上的集中居住点11个,已建成4个。    突出一条主线 发展现代农业    蓬溪县新农村示范片坚持以“绿色、生态”为标准,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着力实施“135”工程,“1”即1个主导产业——PIC生猪产业,培育扶持了5个大型PIC种猪繁育场;PIC生猪养殖规模达30万头以上。“3”即3个配套产业:特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和红色乡村旅游业。“5”即5个基地支撑:建设年出栏原生态鹅50万只、生态兔15万只的养殖业基地,2.7万亩外向型精品蔬菜基地,1万亩九叶青花椒、优质柑橘等高效林果业基地,5000亩花卉苗木寄种基地,乡村旅游基地。    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蓬溪新农村示范片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达5个、良种覆盖率达80%,建农业园区20个;“红参水果胡萝卜”、“一品原生态鹅”等绿色食品进入北京的大超市、上海的大饭店;青刀豆远销欧盟等地;矮晚柚成为全国唯一进入世博会的鲜活农产品;“桃仙溪蓬”牌蓬溪仙桃被评为中华名果,蓬溪获全国果品流通协会“中国优质桃之乡”称号。    创新五大机制 激发建设活力    在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过程中,蓬溪走出了一条农业投入多元化、业主开发规模化、各方效益最大化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创新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把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目标管理,作为重点督查督办项目,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确保项目高效有序推进。    创新科技应用机制。完善“科技+金融+政策”的服务模式,深化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畜牧科学院开展的县、校、院合作关系,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在示范片转化科技成果4项,推广新技术12项。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坚持项目整合、资金打捆,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田间工程等项目资金5150万元,引导民间资金7.2亿元,带动群众自筹资金2120万元,集中投入示范片建设。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组建农村土地流转合作社12个,流转农村土地6000余亩,吸引业主28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流转林地1万余亩,吸引业主投资4亿元打造中国红海项目,促进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探索“生猪业主寄养制”。发展生猪寄养户200户,实现业主、农民“双零双赢”(农民零投入零风险,业主、农民双赢),促进PIC生猪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生态兔、原生态鹅寄养户已发展500余户。探索“农作物寄种制”。发展有机稻寄种1000亩、精品蔬菜(菊苣)寄种1500亩,发展香菇寄种户1100户。    强化三大作用 打造示范样板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结合开展双深入“六个一”、“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万名党员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县、镇、村三级干部深入示范片农家院落,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群众投入到示范片建设的积极性。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激励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示范片已有6000余户群众从寄养和寄种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强化企业带动作用。蓬溪县引进28家龙头企业,已完成投资3亿元以上,建成天宫堂现代农业示范园、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生态兔示范园、香菇科技示范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20个,建成精品蔬菜基地0.5万亩,带动周边31个村1万余户农民实现收入1.62亿元。    强化农民的主体作用。由村民自主推选农村党员、村组干部、经济能人组成村民理事会,广泛采用“一事一议”制度,保障农民自主决策权力。加强农民培训。今年1-6月,示范片农民现金收入3553元,同比增加1033元、增长41%,总量比全县平均水平高658元、增幅高出23个百分点。(消息来源:四川日报)

建材价格依据直辖市建材价格依据四川省建材价格依据
文章字数:10218
点击数:5454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