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2-03,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保障房不仅“能住”更要有尊严

对低收入群体来说,能够申请到一套保障房已是喜上眉梢,但深圳的设计群体已经跳出“能住”的层面,开始思考保障房设计能否为居住主体输出更多关怀和尊严。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日前接受深圳规划国土委委托,正式启动保障房设计创新研究的一系列活动,将在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展开多种研讨交流、竞赛、样板房搭建、展览等,以推动设计师更好地与公众、用户、房地产业界发生互动,促进这项民生问题的设计落到解决问题的实处。

以往的保障房设计,多偏向于“能住”的层次,缺乏对居住主体或者说弱势群体在生活质素上的关照,居住主体需要什么样的房子?在“能住”这一层次之上可否追求“住得好”、“住得实用”?保障房设计是否也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给予居住主体最大限度的舒适度、实用性?这是一个涉及到人文关怀和人性尊严的命题。

业内人士指出,要设计好保障房,关键不在于培养所谓的美学、艺术和增强责任感,而是应该寻找“用户主体”并与其充分互动。设计师应当重新审视现有的、已经完全围绕商业房地产服务的设计专业知识和设计方法,以实用性、均好性、引导性和经济性等为设计主旨,设计出能让居者承担得起的好房子。

保障房设计单一、粗放,缺乏与居住主体互动

深圳市设计中心负责人黄伟文用“浑水”来形容此次受命。据悉,深圳在今年10月底前,将开工建设7.3万套保障房,全年计划新增、筹建保障性住房6.2万套,竣工1万套。

针对沸沸扬扬“大干快上”的保障房,设计到底能做什么?黄伟文认为,据统计目前全国城镇人均建筑面积已达30平方米,深圳更是达到40平方米,理论上来讲所有“居者”已经“有其屋”了。从这个角度说,是要赶着5年内为1/5城镇人口快速设计建设增量新房,还是更有效地利用好已有的存量房子,这本身就是个重大的关乎政策设计的课题。妥善地权衡或更有利于缓解土地、能源、材料的紧张现状,以及当下面临的耕地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压力。

资金、土地和分配是围绕保障房的三大疑问焦点,紧跟着就是用户需求、位置、交通、配套、户型、材料、绿色技术、设计标准等具体事项的持续跟进。包括北京、深圳在内的多数城市,绝大部分保障房地理位置偏远、户型设计单一、交通不够便利、周边配套不健全,这些困难显然不是组织设计师美学艺术培训能解决的。所以设计中心在此次创意召集中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通过图纸上的设计来满足保障房的计划指标,从而更直接有效地实现‘居者有其屋’?”

黄伟文表示,设计中心刚刚举办过的“人民的建筑”谢英俊建筑实践展,引发了“互为主体”的讨论,放到保障房设计来讲,同样的问题是:保障房的“主体”是谁?他们在哪里?他们的需求是什么?已入住保障房存在哪些问题?

那么,设计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跳出他们以往为商业房地产服务的思维,去寻找和调研这些用户,探索与用户沟通互动的方法。他说:“快速实现‘居者有其屋’固然是一个美好愿景,但也要小心‘萝卜快了不洗泥’,‘慢工出细活’才能实现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的转型。”

保障房不可有楼王,否则引发居住主体的情感落差

诚然,在保障房的设计中,地方政府的天平是否能够稍稍向弱势群体进行倾斜,规划部门又是如何分配土地资源,相比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设计工作而言,其影响力要大得多。然而在相关政策和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设计师又当如何应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让保障房发挥出更大的功用呢?

资深室内设计师王黑龙说,鉴于保障房所在地段通常并不十分的理想,面积属中、小户型居多,在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理因素,注意阴阳向背,避闹取静。

保障房用户基本都是收入偏低、有住房困难的人群,很可能一住就是几十年,一定要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确保居住功能的合理性和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在设计户型时,应多侧重兼容以提高使用效率,不宜将格局做得太死,应留有余地。

北方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师何滔介绍,保障性住房在设计中需要兼顾几个方面:一是实用性,廉租房面积都比较小,但是至少要做出两房一厅来满足用户的需求,因为一个五口之家的人口结构在保障房用户中极为普遍;二是均好性,同一个保障房小区绝不能出现所谓楼王,所有户型要尽量围绕中心庭院,让大家都能享受均等的资源,这是很重要的情感补偿;三是引导性,由住宅管理部门主导、开发商介入的方式开展设计是保障房建设的一种主流趋势,两者的协作将更专业而高效;四是经济性,即每平方米都要用到最大化,例如某个拐角是否可以容纳一只鞋柜,需要细致入微,同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材料成本。(消息来源:中国建设报)

招标造价信息直辖市招标造价信息深圳市招标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2011
点击数:5414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