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30,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中美新能源瑜亮之争

    突然爆发的中美新能源摩擦背后,是两国“市场”与“技术”长期博弈的预演.    两个不约而同确立绿色经济战略的超级大国开始互相打量与试探。    10月15日,美国贸易代表罗恩·柯克(RonKirk)宣布,美方正式按照《美国贸易法》第301条款针对中国政府所制定的一系列清洁能源政策和措施展开为期90天的调查。    事隔2天,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毫不客气地回应说“美国将打不赢这场贸易战”。此后的几天里,中国机电商会、可再生能源行业的各协会针对调查接连组织了几场新闻发布会,其中不乏“强烈抨击”、“据理力争”等字眼。中国新能源企业英利新能源董事长苗连生在庆祝英利扩产700兆瓦的年会上评论说,美国人是“纯属找茬”。    作为全球碳排放量排名前两位的两个国家,中美两国一开始以合作关系示人。去年7月,美国能源部部长朱棣文访华期间,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在《中美联合声明》中,明确了中国以市场换技术,而美国则以技术换市场的合作方向。然而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真实关系,却远不如表面上那样融洽。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向本刊指出,“都是虚的,两个国家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作。”    在很多人看来,美国的突然发难有点小题大做。事实上,新能源在全球都是一个需要政府财力补贴的产业。以美国为例,美国总统奥巴马过去一年推出的美国能源和经济复苏法案中就有500亿美元投向新能源领域。其中217亿是能源基础设施,270多亿直接补贴新能源企业。这还不包括美国政府对购买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间接补贴。    中国新能源产业无疑也是带有明显政策式标签。但中国企业的最大补贴并不在于公开的财政和税收方面,而在于各地政府为招商引资在土地、电力和银行信贷方面的“优惠”和“方便”。这一点若要调查清楚实际上并不容易。    基于这一点,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这是美国在临近中期选举时一次典型的转移选民视线和拉选票的政治秀,不会最终成为中美之间的贸易战。    而即使美国最终的反倾销调查成立,对中国企业也不会遭遇实质性打击。美国拥有发展新能源的绝佳自然条件、强大的政府财力和投融资能力,但美国当下仍不是一个现实的重要市场。以中国光伏企业英利为例,其80%的销售收入来自欧洲。这一方面源于美国实际上自奥巴马政府才开始强力推进新能源战略,市场远未充分启动。而由于美国各州政府拥有很大自主权,不同州对新能源的推进也存在很大差异。这导致了奥巴马政策的实际效果存疑。    对于美国光伏电站业主而言,拒绝中国制造的麻烦也显而易见。在2009年,来自中国的晶硅电池已经占全球四成的份额,且这一份额在今年仍呈快速增长态势。若美国舍弃中国制造,其他区域的产品“价高,质量未必好,而且没有这么大的规模。这对美国的投资是没什么好处的。”英利新能源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分析说。    看起来美国提起反倾销调查可能仅仅是中美新能源的一次小摩擦。不过,这也预示着中美之间在这一领域潜在长期博弈,而且很有可能是一种犬牙交错的复杂态势。    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周凤起分析,美国在智能电网、清洁煤、风能与光伏发电场、电动车与储能技术上要领先于中国。以光伏行业为例,美国拥有第一太阳能(Firstsolar)这样超过全部太阳能公司市值的超级技术驱动公司。这至少说明了美国在技术与资本两个层面拥有中国难以匹敌的优势;而中国的优势主要在新能源领域的两大产业光伏与风能上,中国制造在成本和规模两个层面的强大优势让中国企业在全球所向披靡。    不过在当下,中国制造的优势更容易获得发挥。那些在中国南方省份遍地开工建设的两三百兆瓦的硅料、硅片、电池板厂,在美国都可算是规模巨兽。事实上,中国已经有一千多条光伏生产线,每条线年产30MW左右的电池组件,其整体制造成本仅是美国的2/3。以尚德、英利、天合光能为首的中国企业自金融危机后加强了美国市场的开拓力度,仅英利一家占美国市场份额就超过10%。    在风电领域,中国风机企业也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去年,中国第二大风机制造企业金风科技出口了3台风机到美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沈阳风机制造企业Apower成为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600MW风电场的主要供货商。中国第一大风机制造企业华锐风电的董事长韩俊良在10月中旬的国际风能大会上高调宣布,到2015年华锐的出口额要超过30%,甚至达50%。    三一电气国际营销公司总经理詹亮认为,中国还不具备大规模出口到发达国家的条件。但由于中国风机具有低价成本优势,让美国不得不设防。9月16日,美国风能协会主席DeniseBode督促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来增加风机设备国产化率,以此来阻止美国对中国风机的进口。“美国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美国美复能源公司总裁陈航表示。    面对中国这样的对手,美国人也颇为纠结。一方面,在制造和市场两端,中国具有无可比拟的吸引力。美国企业热衷于把工厂搬到中国以降低成本,同时也希望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潜力清洁技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不过,颇令美国企业尴尬的是,美国所擅长的清洁技术领域都是中国政府力主推进的—这也意味着在中国市场国有企业在上述领域占据强势地位。这对美国公司而言,要进入这些中国“业主”的招标名单,实际上存在诸多困难。    如此,雄心勃勃的美国新能源战略处在一个微妙的境地。在美国本土市场,他们正在遭遇中国光伏的低价蚕食(马上到来的是中国风机制造商)。由于光伏电站60%的成本在组件上,而光伏领域主要靠政府财政补贴驱动,这意味着部分补贴流向了中国—这也是最早提起此次调查的美国钢铁产业工会的理由。而美国公司擅长的领域在中国却进展不利。    “美国认为自己应该是高水平线上的唯一成员,而中国的进步之快显然让我们感到非常吃惊。”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母公司ICE(美国洲际交易所)董事长杰弗瑞.斯普森指出。不过他也认为,既然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畅销,说明是被需要的,“这点我们都懂。”    由此,美国人希望通过威慑性的反倾销来放缓中国企业进入美国的速度。同时,这也是美国重新向中国政府要求“技术换市场”的重要谈判筹码。    不过若将时间轴推向更远,中国有市场和制造,美国有资本和技术,二者仍然是互补的利益关系。只不过,在每一次博弈时两国需要仔细拿捏好彼此让步的分寸。    尤其在清洁煤这种传统能源清洁化领域,美中长期利益一致性更为明显。周凤起指出,中国新增煤炭消耗量占全球新增量的3/4,由此,中国对这一领域的补贴和重视实际上对美国技术是利好。在周凤起看来,竞合而非对抗才应是中美新能源贸易的主音符。  

建设造价信息辽宁省建设造价信息沈阳市建设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3075
点击数:3555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