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9,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遍地黄金多为“白手起家” 义乌五金转型之痛

    缺少工人、汇率变化、房租地价摊位费等成本飞涨……虽然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转型和发展压力,对在义乌的鲁商来说,他们依然离不开这里。    素有“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之称的义乌,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客商,其中就有不少山东人。“3万山东人在义乌经商创业,注册的公司近500家,对义乌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11月6日,在义乌市山东商会成立大会上,义乌市委常委、统战部长赵国荣介绍说。    浙江人会做生意是出了名的,山东人能到浙江特别是义乌这个全球客商汇聚之地来经商创业,在心生敬佩之余,也让人对他们的生存状态多了一份关注。    遍地商机多是“白手起家”    今年38岁的何建成,梁山县人,在老家卖过煤球打过工。1997年,他只身来到义乌,“那个时候,真的是遍地商机。”谈起初到义乌的情景,何建成还是那么兴奋。没有本钱做生意,他就当起了掮客,给来此购货的外地客商找货源,给当地的产品找买主,靠挣佣金掘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两年后,他注册了自己的贸易公司,在当地又接连开了两家工厂,目前一年的销售收入过亿元。    和何建成一样,王立强初到义乌时,也是穷小子一个。他1999年大学毕业后,在济南一所中学当英语教师,半年后为了女友来到义乌市一所学校继续当英语教师。那时来义乌做生意的外国人很多,缺翻译,他就白天教书,晚上兼职当翻译。后来干脆从学校辞职,与人合伙成立公司,专心做起了国际贸易。几年下来,生意越做越大,一年5000万美金的贸易额让他觉得,当初下海的决定是对的。    来自乐陵县的小伙子王占阁,最初是在一家台湾商人开办的饰品工厂打工,做了两年,对生产工艺、管理流程都熟悉了。2002年,他辞职出来,和一个朋友凑了30万元,办了一个小厂。“那几年,产品根本供不应求,订单多得接不过来。”没几年,他的工厂就发展到了300人,一年的产值过4000万,产品全部出口到欧洲。    采访中笔者发现,这样“白手起家”的故事,在义乌是最常见的。的确,义乌人最初也是这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从“鸡毛换糖”,到设地摊,办集贸市场,再到建国际商贸城,生意做到了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只要肯吃苦,头脑再灵活些,义乌就会让你发财的,不管你是山东人,还是中东人,因为这儿最不缺的就是商机。”何建成说。    随着在义乌的山东人增多,“山东制造”在义乌市场上也占据了相当的份额。笔者了解到,山东产品主要以渔具、轮胎等为主,还有饰品、小五金、工艺品、箱包、文体用品、陶瓷、玻璃制品等。    “前店后厂”模式遭遇瓶颈    在过了几年的好日子后,何建成们发现,他们正在遭遇成长的“阵痛”。特别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整个义乌的经济开始转型,这种“阵痛”也越来越明显。    何建成采用的是义乌比较普遍的“前店后厂”模式:在小商品批发市场设展示摊位,接订单;在当地建了两个服装厂,供应产品。现在,这两个厂最愁的是缺少工人。“一月2000元的工资,你也很难招够人。”何建成说,整个浙江当地的服装企业,工人缺口普遍在50%左右。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工程材料价浙江省工程材料价浙江省工程材料价
文章字数:1667
点击数:2984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