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6,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太阳能是否大跃进

        2005年12月无锡尚德在纽交所光彩上市,一把火炒热了太阳能行业。原本依靠无锡尚德生存的硅片企业迅速成长为硅片行业的巨头,其中包括镇江环太、海润科技、浙江昱辉、扬州顺大等。对于硅片企业来说,{TodayHot}时间比资金更重要,争分夺秒的融资,争分夺秒的扩大产能,最后还要争分夺秒的筹划海外上市。2006年8月,成立仅一年多的浙江昱辉在仅用七个月时间便在英国AIM市场高调上市,从而创下快速上市的记录。

        浙江昱辉成功上市以后,加快了国内硅片的融资步伐,2006年11月9日,CSI(阿特斯太阳能)登陆纳斯达克;12月20日,天合光能(Trina Solar)正式登陆纽交所,成功募集资金9800万美元;就在同一天,江苏林洋新能源在纳斯达克上市。短短一年时间,五家太阳能企业成功在海外上市。

        海内外资本疯狂“押注”光伏产业。2006年5月,中电光伏获得1亿美元的融资;江西LDK于9月完成4000万美元的融资,而扬州顺大更是在11月份从高盛、英联那里获得1亿美元的融资;国内最大的硅片制造企业河北晶澳,也将在年底开始了海外的上市计划。一举打破国内海外私募融资的纪录。

        2006年,中国光伏企业猛增到400家左右,太阳能电池产能将比2005年增长近10倍。目前有接近几十家的企业都宣称自己要上硅料冶炼项目,并且一上马便是3000吨以上,这股对硅料项目的投资热潮不亚于历史上的“大炼钢铁”时代。粗粗算算即将上马的几家企业生产的硅原料在2008年的产能将接近3万吨,{HotTag}这个“数字”代表什么意义?2005年全球硅原料的消耗量是3万吨,其中太阳能电池的消耗量是1.5万吨。这就意味着就以上述八家企业2008年的产能将是目前全球消耗量的2倍以上。表面上如日中天的光伏发电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冰火两重天

        2006年11月9日CSI上市,开盘于16.65美元,其第一大股东、首席执行官瞿晓铧持股市值达到3亿美元、一举跃入中国富豪榜,而其背后的分列第二、三大股东的汇丰银行(HSBC)及集富亚洲(JAFCO)也获得不错的投资回报,在IPO当日卖出部分老股,已经基本收回全部投资,剩余的基本是利润。

        然而好景不长, 截至到2006年12月14日( 无锡尚德纽约交易所上市交易一周年的日子),CSI的股价达到10美元,下跌了接近40%的幅度。而在同一时期,无锡尚德(Suntech)同比上涨了2 0%以上;在A I M上市的浙江昱辉(Rene Sola),以每股90Gps(注:100G ps=1英镑)的价格上市以来,股价一直保持着稳步上升的趋势,但到了12月份,Rene Sola的股价开始发飚,短短几天股价便飙升一倍以上,截至到12月14日,股价已接近500G ps,比上市时的价格上涨了5倍左右。

        中国太阳能企业在海外遭遇“冰火两重天”。同为太阳能企业,为何遭遇海外投资者不同的“礼遇”?

        首先定位不同。Suntech和CSI尽管同属于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但是两家公司专注的领域不同。Suntech专注于太阳能电池片的生产,而CSI专注于太阳能组件的生产。组件相对于电池片来说,因为技术门槛不高,竞争厂商比较多,所以利润率比较低。由此造成与Suntech的估值差异。而ReneSola的商业模式是与上下游客户结盟。上游结盟能够提供硅原料的企业,如中芯国际等,下游与地区电池片制造巨头结盟,比如说Suntech和Motech,从而获得自身在太阳能产业链十分有利的竞争地位。Rene Sola自成立以来,销售收入和利润飞速增长,并且超出市场的预期,上市以来的股价一直保持稳定的上升态势。

        另外,Rene Sola除了自身业绩高速成长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为即将上市的几家中国硅片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太阳能硅片企业常州天合12月底在纽约交易所上市,而其投资人和主承销商是美林证券,因此美林把Rene Sola的目标价格定位为800Gps,以此提高天合的股价。与此同时,中国太阳能产业相关企业中电光伏、天威英利、Solarfun、河北晶澳、江西LDK也即将在2007年上半年完成海外上市。

        大炼“硅料”

        在过去三年中,中国光伏产业从无到有,保持着平均30%的增长速度,创造了无锡尚德、浙江昱辉、江苏CSI、常州天合等财富神化。中国太阳能产业飞速发展,不仅电池片、硅片在扩充产能,同时组件生产的竞争日益加剧。

        以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多晶硅的自主供货存在着严重的缺口,95%以上依靠进口,原料牢牢把握在美、日、德等国手中。2005年中国光伏产业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2691吨,而2005年中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即使全部供应光伏产业,也仅占市场需求的2.6%,大量的缺口只能依赖进口。对国外原材料的依赖使中国失去了原材料市场的主动性。致使国外原材料厂商形成了限产和价格同盟。2003年至今,多晶硅市场售价暴涨近9倍,过去两年中,硅料的价格翻了将近一倍,全球多晶硅价格由2004年的20美元/公斤涨至近300美元/公斤。2006年,全球晶体硅原料短缺比例达到28%。受此影响,多家企业纷纷进军多晶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0多个省市、20多家企业在酝酿上马或申报多晶硅项目,公开数据显示,设计产能已经超过6万吨。现列举几家国内企业的扩产计划。

        中国目前有接近几十家的企业都宣称自己要上硅料冶炼项目,并且一上马便是3000吨以上,这股对硅料项目的投资热潮不亚于历史上的“大炼钢铁”时代。粗粗算算上述八家企业的硅原料在2008年的产能将接近3万吨,这个“数字”代表什么意义?2005年全球硅原料的消耗量是3万吨,其中太阳能电池的消耗量是1.5万吨。这就意味着就以上述八家企业2008年的产能将是目前全球消耗量的2倍以上。然而“投钱容易,达产难”。高纯度的硅料冶炼是一个高技术门槛的行业。目前国际上生产多晶硅的一流技术只掌握在美、日、德这三个国家的七八家企业手中。国内目前生产多晶硅的技术主要是从俄罗斯引进,本身就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也是为什么洛阳中硅和新光硅业一直不能实现量产的主要原因。如此多家的企业同时上如此之多的硅料项目,如何跨越技术门槛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对于多晶硅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对时间的控制。如此多的企业在同一时间上马如此多的多晶硅项目。如何面临两年之后不确定的时间风险。

        另外,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95%以上出口国外,主要市场分布在南欧一带,其中德国是最大的买家。可以说,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几乎全靠千里之外的德国市场来支撑。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2006年下半年开始,德国已逐渐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光伏产品开始外流,汉堡港出现了大量压港现象。随着德国每年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下降5%,只有6%的投资收益使得德国市场的需求逐年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德国正在酝酿对进口光伏产品实施相关限制政策。2000年施罗德担任德国总理后出台《可再生能源优先法》,政府的补贴激发了居民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作为投资的积极性。虽然欧洲本土技术实力很强,但是从投产到满足市场还有一段时间,这就给了中国太阳能光伏行业巨大的成长空间。但这一梦幻时期似乎即将结束。2005年德国大选时,德国政府的“绿电”补贴机制遭到了现任总理默克尔的质疑。默克尔曾攻击施罗德政府的能源补贴政策最终受益的是国外光伏企业,并声称要出台修正案对德国进口光伏产品进行限制,预计2007年即可出台。

        由于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德国光伏产品价格首次下降。目前,国内规模较小的企业在德国市场已经出现亏损。

        在跨越技术门槛的基础之上,谁先缩短项目的建设周期和生产到销售的时间,谁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赢家。

        吞噬全球硅料

        目前,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又迎来了一波汹涌的资本热潮,海内外资本疯狂“押注”光伏产业。其中不乏光伏产业的门外汉,国际资本更是推波助澜。2006年,中国光伏企业猛增到400家左右,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上市公司在短短三年内也将达到12家之多。这股投资热潮仍在继续,2006年中国大陆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将比2005年增长近10倍。

        然而目前中国的光伏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进口多晶硅原料,经过硅片切割、太阳能电池片生产、把电池片组装成“太阳电池组件”,制成成品出口。在行业分工中,这些都是附加值低、能耗高的环节。

        太阳能硅棒生产属于资本密集型,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生产:一种是通过拉晶炉拉晶棒,然后通过切割机制作硅片;另一种是通过浇注机铸锭,然后再切割成硅片。从硅原料到硅片的生产,其技术门槛并不高。

        以前主要依靠采购国外生产的设备,而目前国内已经能够生产替代国外的设备,投资成本大大降低(以单晶炉为例:国外设备大约每台70万美元,而国产设备仅10万美元),对于国内的硅片企业来说,只要投资大量的设备便非常容易实现扩产。中国硅片企业快速扩张,加剧了全球硅料紧张。

        根据公开资料和上市公司的信息,粗略统计国内几家主要硅棒企业的扩产计划,上述八家企业的产能将达到1300M W,相对应的硅原料需求将达到1万吨以上。这就意味着在2007年,国内硅料企业未达产之前,上述几家硅棒企业将吞噬全球的硅料。

        目前面临的现实是:快速扩大的硅棒企业等着大量的硅料下锅,而目前上马的硅料企业要等到2008至2009年才能达产。表面上如日中天的光伏发电产业,正在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谁在偷着“乐”

        无论是硅片产能还是硅电池产能的扩张,必将带来硅原料的供给紧张。而控制着全世界硅原料市场的七大厂,必将享受中国产能扩张所带来的高额利润。

        中国太阳能产业扩产迅猛,首先享受到扩产所带来的好处的公司必然是那些设备供应商。无论是硅料冶炼设备,还是单晶拉晶炉或者多晶浇注机,以及硅片切割机,这些设备无一不是控制在海外设备供应商手中。要知道每台设备均是以百万美元计价,中国产能的扩张将让这些海外设备商赚取几十亿美元的利润。即使中国设备供应商在技术上实现突破,也只能享受一点微薄利润。大部分的技术还是控制在这些海外几家设备供应商手中,海外设备供应商在中国扩产的过程中享受着高额的利润。

        投资者都是逐利的,国际资本参与中国太阳能产业的投资,无非是想分享最后一块蛋糕。这些投资者只会投资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前三名,不要奢望给每一个公司资金。中国的硅原料企业洛阳中硅、新光硅业等;硅片制造企业浙江昱辉、常州天合、河北晶龙、L D K、扬州顺大等;硅电池企业无锡尚德、天威英利、中电光伏等企业将会为其后的国际投资者赚取超额利润。当然,那些为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高盛、摩根、美林等投资银行将会在这些企业海外上市或者并购重组中赚取一大笔费用。

        不要以为我们赚了最后一笔钱就很开心,真正开心的是那些发达国家,包括德国、日本和美国。他们将这些污染的行业全部外包出去,而中国是承接这些污染“外包”的主要生产国。我们正在以污染为代价而换取一点点微波利润,将来我们要为这些污染付出代价。

        目前中国太阳能企业的分布主要含三大块:硅原料,核心企业是洛阳中硅和新光硅业;硅棒和硅片,核心企业是浙江昱辉、LDK、扬州顺大和常州天合;电池片,核心企业包括无锡尚德、天威英利和中电光伏。在未来的产业规划中,各家企业的规划各有侧重,商业模式各有不同。

        2007年将是中国光伏企业集体上市年。江西L D K、河北晶龙、天威英利和中电光伏均预计在2007年实现海外上市。一个资本市场最多可以容纳三家同类型的公司,留给中国太阳企业海外上市的时间和空间不多了。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正在享受着的春天的阳光,享受着全球光伏产业大发展所带来的快乐。然而温暖宜人的气候里,却隐藏着寒流,当寒流来袭的时候,每个人的御寒措施和能力是不一样的。2007年对于国内光伏产业来说,将是转折性的一年。在市场拐点到来时只有具备一定实力和品牌的企业才能得以生存。

建材价格浙江省建材价格江苏省建材价格
文章字数:6504
点击数:2418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