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亏损已成国内家电企业国际化的关键词

    三年前通过并购汤姆逊大举国际化的TCL集团近日公布:今年上半年亏损7.38亿元。TCL的巨亏刺激了业界神经,各路媒体惊呼TCL遭遇国际化阵痛。作为家电业国际并购的先行者,TCL国际化成功与否已不是其一家之事,而是整个行业未来发展的一种先兆。有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国际化不光要承受财务危机的阵痛,还要在品牌、创新、融资能力等多方面经历均衡发展的难题,这是一个长痛过程。{TodayHot}

    亏损:国际化企业在劫难逃

    国际化道路无可厚非,但亏损已成为国内企业国际化的关键词。

    厦华电子董事长郭则理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中国彩电企业面临的压力是双重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在残酷的竞争环境下,家电企业犹如走钢丝,既要站稳,又要安全地走过去。因此,无论是为了生存还是发展,冒险或突进已是迫不得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与行业整合,数个家电企业销售规模已达百亿,并在国内占据优势份额,在其发展触到“

    天花板”之时,向外扩张便是必然。 {HotTag}

    但是,国际化并购的先行者们都面临赢利难题。2004年,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业务与

    阿尔卡特手机业务,TCL总裁李东生曾提出18个月扭亏的目标。但时至今日,TCL仍未在全局扭转亏损局势。

    另一个曾经历国际化战略亏损的中国企业是联想。7月21日联想发布了第四财季财务报告,净利润出现了9.03亿港元的亏损,整个财年净利同比下跌了85%。其2005财年净利润比2004财年下滑了84.5%。杨元庆表示,联想要实现健康增长还需要3至5年。

    事实上,国外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也难逃亏损。宏碁为了进军北美市场曾承受多年的巨额亏损;索尼在收购哥伦比亚公司后1994年也曾出现27亿美元的巨额亏损;而LG进入中国市场十几年尚未实现赢利。

    弥补“短板”的学费

    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并购亏损之路是必然的,因为中国企业在品牌、生产、渠道上的优势局限在国内,在国际市场上要从头积累优势。况且,中国企业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是不满足于加工低成本的贴牌产品的,而是要输出

    自主品牌。这个难度相当大。

    细数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不过三种:一是在海外自建生产基地,坚持自主品牌,如海尔;二是“蛇吞象”——国际化并购,如TCL;三是“借船出海”——与战略伙伴合作在海外销售,如长虹、美的、格兰仕等。

    更多的企业选择的是第三种战略——不但因为风险小,最重要的是可以使中国企业低成本的生产优势在短期内发挥出来,从而获得收益。第一、第二种方式需要企业具备管理、技术、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长期在国内的市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短期内则很难适应。这是企业木桶中的“短板”,弥补“短板”的投入是企业必缴的学费。

    “中国企业不能等内功修炼好了再去国际化,而是要尽早地接受磨炼。”一位家电人士这样告诉记者。中国家电企业的国际化需要探索与实践,其中也包括各种打击和“摧残”,长虹就曾因挺进美国市场被战略伙伴欺骗损失37亿元。     国际化:财务指标“忽略不计”

    在亏损成为国际化并购代名词的同时,美国著名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有限公司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财务指标是国际化的重要目标之一,而非衡量国际化成长性的标准。”波士顿认为财务指标评估并不科学,而且可能将企业引入短视的歧途。

    波士顿认为国际化成长性有五大标准:组织全球化程度、国际化并购、融资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品牌价值。财务指标不在其中。根据这些标准,波士顿从中国、印度、巴西等10个快速发展经济体国家3000多家新兴企业的名单中,筛选出极具成长性的100家企业,中国企业占到44家,包括TCL、联想、华为等。

    可见,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最重要的不是解决财务危机,而是要在以上五大标准上有所突破。波士顿强调:“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国际化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成败与否的标志。中国企业缺少国际化实践经验,大多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缺乏均衡发展能力,一是品牌国际化投入不足。”

    显然,中国企业要解决的难题是长期的。李东生因此慨叹:“大部分人都希望TCL的国际化能立竿见影,但国际化是一场持久战,绝对不能急功近利。”

材料预算价
文章字数:2235
点击数:1834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