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6-23,来源:建筑培训,作者:

海南初中生物教案模板

第1篇:海南教师资格面试初中生物教案

海南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生物教案:《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海南教师资格考试:http://hi.zgjsks.com/。 在海南教师资格教师资格面试考试中,面试知识点的复习向来是考生复习备考阶段的一大重点,其中中公教师考试网为面试知识点的复习为考生提供知识点梳理,帮助考生备考!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

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 B.咽 C.气管 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 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 C.胸部肌肉 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 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 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 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 B.血液 C.细胞 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 呼气 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 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 呼气 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 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 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 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 B.细胞质 C.叶绿体 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以上是中公教师考试网为考生备考教师资格面试提供知识点集锦,供大家参考借鉴!

第2篇:海南初中生物会考试题分析

海南初中生物会考试题分析

-------主题活动总结 孙世民(生物)

生物会考的题型主要有:选择题部分(50分),非选择题部分(60分),等级要求上是以85分以上做A,10分为一个等级向下类推:B、C、D、E、F。 选择题部分:每题2分

其中题型都是对于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很少出现对于知识点的直接考察。而其题目考察方面也很宽泛,从基础知识、课外补充、实验考察等面均有涉及到。难度上有5道左右的题目有一定难度。

非选择题部分:每空2分

连线题8分题型简单易懂属拿分题型,接下来2-3题基础知识考察题型,再一题与生活实际联系题型,最后2道实验题型。 针对题型做出以下建议:

首先,生物的会考是面向全省所有的初中考生。在部分市县、乡镇中学中,生物的教学设施及师资力量还远远不够。基于这点生物会考的难度上的要求是比较低的,主要还是侧重于基础性、知识性和记忆性较强的内容。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还是以抓基础为主要目标,以课本作为复习的主要资料。

其次,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出题人本身在这方面是要加强的。尤其是与海南本土有关的生物学知识更是屡见不鲜。例如:与种植业、旅游业相关的问题。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应有意向的、有针对的加强此类问题的练习。 再次,生物学科的很多观点都是由实验得出,整个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也涉及到了很多的实验,针对这些实验应在复习过程中再次加强。如果不能做到学生自主实施实验,也要尽量做好演示实验,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要能够叫学生自主总结实验结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实验自身的认知以及对于灵活性的习题的理解。

第3篇:初中生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通过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提高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通过分析同学之间胸围差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三、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新生儿出生哭泣的图片。 展示新生儿出生哭泣多媒体图片,以此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学生思维: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间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学生的交流、问题的提出等都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驰骋的空间,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是享受,乐学亲师。

2.合作交流,讲授新课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观看肺的位置结构图,说出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胸腔内,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学生用双手轻触自己胸侧的肋骨处,深深地吸气,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深吸气肋骨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肋骨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仅凭感官感觉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准确呢?是否与科学事实相符呢?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借助什么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呢?——在科学研究中,借助一定的工具进行准确的测量,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实验:测量胸围差

测量方法:3~4人一组(男女生分开)、设计表格,做好记录。为了数据准确,应测定三次,取平均值,然后计算胸围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完成后进行讨论: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差别,请找出原因。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吗?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

1.同学间的胸围差有差异。这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经常锻炼等有关系。

2.胸围差不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的变化。膈顶部的下降和回升使胸腔的上下径发生变化,也可以影响胸廓的容积。

教师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实验

学生讨论:小气球代表什么?橡皮膜代表什么?气球在什么情况下涨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然后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并进行讨论:

1.呼吸运动时,主要有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胸廓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了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 4.请尝试完成下表:

学生分析、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教师进一步引导讨论:古代有些女子将胸部和腰部束得很紧,以保持苗条身材,但是呼吸受到影响,体质下降。为什么?

气体到达肺部以后发生什么变化?又是如何到达全身各处的呢?下面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内容。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妈妈在厨房里炒菜,我们在外面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这是因为香味能由近及远地飘,即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氧气和二氧化碳也是这样,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得出气体扩散原理:气体总是由气压高(浓度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浓度低)的地方。

指导学生自学阅读“资料分析”,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然后讨论以下问题:

1.甲、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 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得出答案:

1.甲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小,说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乙瓶中石灰水的浑浊程度大,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在实验中,甲瓶是这个实验的对照组,起到对照的作用。 3.从数据表中看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少,氧气的含量较多;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氧气含量较少。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内也发生了类似植物呼吸作用一样的过程。根据对呼吸道和肺的结构的分析,可以推断这一变化发生在肺部。

最后师生总结:呼出气体中的氧含量,少于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多于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与体内进行气体交换有关。肺与什么结构与这一功能相适应呢?

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让学生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引导学生总结出: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教师播放多媒体,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学生讨论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是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氧由肺泡进入血液。

那么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的氧,怎样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学生思考后回答进入血液中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氧最后是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学生联系呼吸作用的有关知识回答。

3.巩固小结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用知识树或网络的形式进行总结。 呼吸的全过程:

4.课堂练习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 )。 A.鼻B.咽C.气管D.肺 2.人体主要的呼吸肌是( )。

A.腹部肌肉B.肋骨间肌肉和膈肌C.胸部肌肉D.背部肌肉 3.人的肺泡外缠绕着毛细血管网,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这有利于( )。 A.气体在血液里运输B.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D.增加肺内气体交换的面积

4.某夫妇被怀疑害死了一女婴,法医在鉴定时将死婴的肺部剪下一块,投入水中,结果肺块下沉,法医判断婴儿为产前死亡,这对夫妇无罪。法医判定的理由是( )。

A.肺泡内充满了痰液B.肺会吸水呈海面状 C.肺泡充满了血液D.肺未吸入空气呈实体状 5.人体生理活动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产生的地方( )。 A.肺泡B.血液C.细胞D.组织液

6.平静呼吸时肺内气压升高的原因和结果( )。

A.呼吸肌舒张,肺回缩呼气B.呼吸肌收缩,肺扩张吸气 C.呼吸肌收缩,肺回缩呼气D.呼吸肌舒张,肺扩张吸气 7.下列与吸气无关的活动是( )。 A.肋间肌收缩B.肋骨上升、外移 C.膈肌舒张D.胸廓扩大

8.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内的什么部位被利用?( ) A.细胞核B.细胞质C.叶绿体D.线粒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4篇: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项城付集一中:李进峰

教材分析: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度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上陆生活。教材对该部分内容的处理是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和特点。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 分析来获得结论,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

1 / 8

初中生物教案

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课前准备:

2 / 8

初中生物教案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板书设计:、两栖动物的生殖

1.雄蛙的鸣叫及其意义:

2.雌雄蛙的抱对及其意义:

3.青蛙的生殖特点:雌雄异体,体外受精,生殖活动离不开水。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1.蛙的发育的四个阶段:受精卵---蝌蚪- --幼蛙—成蛙

2.蝌蚪与成蛙在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区别。

外部结构 呼吸器官 生活环境

蝌蚪 有尾,无四肢 用鳃呼吸 只能生活在水中

成蛙 无尾,有四肢 用肺呼吸,并用皮肤辅助呼吸 可生活在水中,也可生活在陆地上

3 / 8

初中生物教案

3.变态发育:

4.两栖动物:象青蛙这样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两栖动物。

5.代表 动物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6.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7.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和水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有关两栖动物的知识,请同学们思考什么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中我们最熟悉的是青蛙和蟾蜍,两栖动物还有很多种类,还有大鲵、蝾螈,它们也都是两栖动物。教师着重介绍蟾蜍的蟾酥以及娃娃鱼名称的来历。这些两栖动物在生殖和发育上有许多共同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

4 / 8

初中生物教案

的问题。

二、新授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是否曾经在电视或通过其他途径看到过青蛙的生殖过程?

2.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对学生描述的这个过程进行补充、订正,给学生介绍青蛙生殖的过程。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是在水中进行的。春季,在池塘边你会发现雄蛙的鸣囊一鼓一鼓的鸣叫,鸣囊其实就是蛙的共鸣器。如果你有耐性,你还会很幸运的看到雌雄蛙的抱对现象,之后,雌蛙将卵细胞排到水中,雄蛙将精子排到水中,你仔细观察可能会看到水面漂浮着一片片胶状的东西,这就是雌蛙产生的卵块。课本中的卵细胞之外有一层角质膜,在水中起保护作用,接着卵细胞和精子在水中相遇而受精形成受精卵。我们看到的卵块内既有受精的卵也有未受精的卵。

5 / 8

初中生物教案

3.请同学们思考青蛙的受精卵能直接发育成青蛙吗?是否有细心的同学观察过青蛙的发育过程?

4.学生描述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青蛙的受精卵在水中首先发育成小蝌蚪,蝌蚪具有羽状外鳃,用腮呼吸,之后蝌蚪的外鳃逐渐消失,慢慢长出了后肢,接着又长出前肢,具有了四肢的蝌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尾巴不断缩短,长成了青蛙的样子,最后尾巴完全消失,成为了幼蛙,渐渐成为成蛙,这时它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营水陆两栖生活。

、两栖动物的发育特点

1、在上学期我们学过,两栖动物的发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特点? 像青蛙一样其他两栖动物的发育也有变态发育的特点。

2、同学们想一想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广吗?

两栖动物在生物圈中存在的范围十

6 / 8

初中生物教案

分狭小,因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都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在陆地上生活,现在你应该知道两栖动物为什么分布范围越来越狭小了。

两栖动物是一类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环境的限制的动物,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经变态在陆地上生活。所以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保护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

受精卵→有外鳃的蝌蚪→外鳃消失的蝌蚪→长出后肢的蝌蚪

→长出四肢的蝌蚪→尾没有完全消失的幼蛙→幼蛙→成蛙

三、总结: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体外受精,变态发育。青蛙 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爱护我们宝贵的水资源,来保护青蛙吧!

四、作业:

1、什么是两栖动物?你知道哪些动物属于两栖动物?

7 / 8

初中生物教案

2、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过程。

3、请你描述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说说它们的发育过程有什么特点?

4、我们应当怎样做才能真正保护两栖动物?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注意了对学生观察方法的培养。在每一次观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的线索。这既是观察的内容,又隐含着观察的顺序,无意识的对观察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看到的表面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深层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养成。

8 / 8

第5篇:生物初中教案

第二节(25.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应遵循“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和技能,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并且能将学到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生产和生活当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本节课的难度相对较大,因为这节课既涉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等方面的知识,又涉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一节综合课;既与我们人类自身的实际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又与全球的环境、资源密不可分。因此,本节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采用自读,小组讨论、图例展示、分析计算、实例介绍等方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到生物学科知识,再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相互交流总结,取长补短,以获取新的知识体系;突出体现新课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究性学习”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图片等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3、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欲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们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

2、碳循环过程。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查找有关生态农业及温室效应等相关资料。

一、导入

师:请大家欣赏一段动画!并讨论后面的问题。(大屏幕出示这样的情境动画)

鲁宾逊流落到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有能饮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任何食物,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15kg玉米。然后出示问题: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试说明理由。下面有两项选择:

1、先吃鸡,再吃玉米。

2、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 学生讨论。

师:大家都很聪明,都选择第二个答案,理由也比较充分,因为第二种吃法可以给他提供更多的能量,使他能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没有能量的供给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伴随着物质循环。那么,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设计思想从学生喜欢的动画入手,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再加上教师语言的小结,直接切入本课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将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和趣味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是怎样流动的?

2、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示意图。

3、学生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4、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只有被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才能流动。

5、师生谈话:生产者是如何固定太阳能的呢?是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的。那么能量又是怎样流动的呢?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的。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个营养层次称为营养级。那么能量是怎样逐级流动的呢?第一级是绿色植物,第二级是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第三级是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6、分组讨论:能量在流动过程中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么?

7、播放课件:生态系统能量流向示意图。

(推荐一个同学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同学补充,老师点拨指导。)

8、师生交流: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处:一部分被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了,即通过细胞呼吸释放和生命活动利用了;储存在体内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营养级;没被利用的枯枝落叶和下一营养级摄食未消化而排出的粪便中的这一部分被分解者释放出来。因此,可以看出,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设计思想本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部分的教学策略是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然后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直观性较强的“能量流动图解”使学生对“能量流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师生谈话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能量流动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突出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对生态系统是中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理解更加深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的生物学观点。 活动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教师语言导入: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中还伴随着物质循环,其中碳循环就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循环。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气体是空气中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物质循环的形式之一。下面我们就来讨论,碳循环是怎样进行的?

2、复习巩固:写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公式,说明二氧化碳在此过程中的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教材P92的填图,结合书中的课文,练习描述碳循环。

4、师生共同小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生态系统中,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使二氧化碳变成有机物,再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其他生物体中,因此从碳循环可见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除此之外,微生物也能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另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可将二氧化碳放回到大气中;还有一部分生物遗体没有被分解者分解,转变成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暂时脱离循环,但一经开采燃烧,便可产生二氧化碳返回碳循环。

5、教师引导探索:近年来,由于人类大量地采伐森林,再加上燃烧化石燃料以及环境污染,因而使大气中CO2的浓度明显增加,导致温室效应。那么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请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6、小组讨论并回答。

设计思想本部分是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从回顾旧知入手,通过知识迁移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再通过分析、讨论、交流、填空等形式加深对“碳的循环”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延伸”引导学生利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并展开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STS)教育,并通过“温室效应”问题的讨论,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活动三: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

师:请大家阅读书后的课外探究,了解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并且回去做模拟实验,或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球。

设计思想通过简单的语言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进行概括,使学生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辩证的生物学观点。再加上课外探究的设计,使学生更加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际意义,将课堂内容引申至实际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第26章: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一节(26.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近两年的生物课学习,特别是现行初中生物教材始终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对本节课的教学已经有了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感性认识。本节课的设计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再现,引导出新的学习内容,揭示知识之间内在的客观规律,使他们体验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带来的乐趣;通过对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环境保护等内容,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圈中生态系统的类型。

2、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觉为维持生态平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当前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点。

2、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特点。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几种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挂图、自制的生态瓶等。 课时计划3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 引出: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种类。

设计思想开门见山直点主题,既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通过视频材料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欣赏生态系统的视频资料说出:生态系统的种类和特点

(2)利用课件,出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并总结出各种生态系统的共同特点: 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每种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的,实例:野草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学生:对比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比较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

结论: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强。 设计思想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视频教材能够再现各种生态系统的自然状况,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印象。

2、生态平衡: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瞬间造成的破坏、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的破坏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出生态平衡的内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1)分析一个处在正常状态下的热带草原生态系统和一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生态平衡的概念。

(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得出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注意:种类和数量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设计思想创设新奇的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3、地球上所有生态系统的总和构成了生物圈:

利用课件播放电影科幻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 末日浩劫》(又名:明天过后)中,全球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出现的各种自然灾害的场面(地震、雪灾、海啸、冰雹和龙卷风等自然现象)。引出地球上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圈 自学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的位置和概念。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中,为不出现末日浩劫中的场面,提高自觉保护环境意识。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播放当前我国各地的自然、经济的专题片,把学生分成分城市、农村、山区、海滨四个小组进行讨论:当前城市、农村、山区、海滨的经济发展特点及环境状况: (根据自己对不同地区资料的掌握情况,自由分组) 每个小组选一名学生对所在小组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报交流。

设计思想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我国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情况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交流,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二、新课教学

在汇报交流总结时,教师提出:中国人口最多的农民,所从事的产业是农业,那么,我国以前靠天吃饭的农业状态和现在的农业状况有什么不同呢?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

1、农田生态系统(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

欣赏一组从网上下载的图片,比较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生系统和一片农田生态系统。 分析:对比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生系统和一片农田生态系统什么差别。

得出结论:(1)经过人工改造的生态系统是不稳定的,其生态平衡需要人类的维护。 (2)人类需要对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有利的生态系统。

设计思想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求知。课件中使用了从网上下载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体现了资源的共享是时代的要求,学习的根本在于拥有共同的资源。

2、阅读材料:教材P100,了解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设计思想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学会分析、运用材料,为突破教学的重点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3、方案一:出示老师制作的生态瓶。

讨论:瓶内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还是人工的生态系统。 如何维持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方案二:根据实验小组讨论如何制作一个小的生态瓶。

1、根据问题,作出假设,讨论和提出制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的方案。

2、分析影响这个小型生态系统的因素、讨论如何维持瓶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方法。 设计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景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景,因为真实的情景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上面两个方案都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的拓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第3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复习:

1、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2、利用课件展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图片,分析二者有什么区别。

设计思想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调查活动得到有机结合,使知识系统化。

二、新课教学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研究型课题:对比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 学生:室外调查观察前准备

1、把学生每8人分成一组。

2、观察过程中认真填写观察记录。

3、观察结束后讨论研究观察题,并形成自己小组的探究报告。

4、在考察过程中注意安全! 附表:

研究性课题用表(样表) 思考题:

1、分析采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绿化和美化环境的优缺点?

2、如何在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之间进行对比实验。

设计思想本环节的设计,将课堂由室内延伸到室外,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内研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与谦让的人际交往技能,增强自信心,培养参与社会决策的能力。在形成研究报告的过程中深化了课堂内的学习成果。 第二节(26.2):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最好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最好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增强实践能力,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已有的书本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出发,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们当前自然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2、认同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 能力目标 举例说出人类生活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热爱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我们怎样来保护自然环境。 授课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通过剪辑形成的频资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 学生准备,对比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坪的调查报告。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利用课件出示资料:2005~2007年历届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

师:请同学们分析近几届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总结出设立世界环境保护日的目的是什么?

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上节课观看的资料片片段,进行研究讨论。

师生共同总结:全世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中,为了保护这个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平衡,全世界各国人民必须携起手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设计思想本导入改变了以往由复习引入新课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熟知的近几年的世界环境保护日的主题的分析,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有利于本节教学内容的展开。

二、新课教学

(一)生物圈是人类的繁荣家园

师:利用课件播放视频资料: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生:讨论:

1、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2、生物圈是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生态系统的总和,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设计思想利用视频资料再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清楚的理解,也改变了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达到了承上启下的目的。

(二)生物圈是生物共同的家园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

1、遭到人类破坏且无法恢复的生态系统的对比照片。

2、x疆的藏羚羊遭到偷猎后的悲惨场面与青藏铁路建设为了保护藏羚羊的迁徙路线而修建的桥梁的照片。

3、阅读教材P107:水葫芦和云南滇池。 学生讨论:

(1)目前东北虎所受到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2)偷猎和改变铁路设计方案这种做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3)我们人类对环境越是干预,环境就越向好的方向变化吗? (4)为了保护生物的共同家园,我们应当做点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各抒己见。(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推向高潮)

小结: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人口、生产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的多项政策和行动计划,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物圈是人类调整自身和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项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 设计思想本环节使学生在具有大量知识储备的前提下,通过分析、归纳,最后概括形成一种思想,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

1、课后以实验小组为单位,按照教材要求进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调查报告在下节课上交流。

2、课后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关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如何保护环境等有关的资料,为下节课模拟召开“保护生物圈研讨会”做准备。 (预习:“保护生物圈研讨会”,并明确分工。)

设计思想老师并没有固定要求学生去调查的场所,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思维去进行调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使调查面更广,更加丰富;增加了下节课准备的时间,增大了课堂的容量,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2课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沿教室四周依次坐好) 主持人宣布“保护生物圈国际研讨会”现在开会,宣布:

(一)主题: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在这个大的世界环境下,如何处理环境和经济的发展关系。

(二)大会议程:

1、大会推选“主席”、“副主席”各一名和会议秘书处(做记录的同学)。

2、每个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宣读上节课进行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3、本次大会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首先由一名同学代表本国陈述本国的观点,其他国家代表待其陈述结束后向该国提出一些问题。

4、陈述国其他成员可以互补回答。

5、会议秘书处根据记录,形成综述总结报告,提交大会主席和副主席。

设计思想本节课是初中的最后一节生物课,老师将讲台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组织才能,允许每个学生独立发展自己的独特见解,树立主人翁精神;让学生在辩论中检查自己调查和收集、处理资料的情况;成功地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大大提高。 文 章

第6篇:初中生物教案 生物多样性

初中生物教案 生物多样性

第一课、《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

教学目标

1、

领会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

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4、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

重点难点

1、

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关系。

2、

理解基因多样性。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有关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典型事例。

2、搜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方面的材料。

学生:

1、搜集生物类群方面的材料。

2、复习生态系统的知识,明确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四、

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生物种类多样性

1、我国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2、自然界中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 阅读课本提供的资料,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质疑,通过计算表中所列我国生物类群占世界的总百分比,认同我国生物资源丰富。

观看生物多样性的录像片,完成讨论题3并产生探索自然的愿望。 组织学生阅读分析回答,在此基础上介绍我国丰富的资源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组织交流、评价。

播放录像片并介绍世界生物资源情况。 鼓励学生立志投身到生物种类的发现中。

二、基因的多样性

1、基因多样性的意义。

2、基因多样性减少造成的危害。

3、每种生物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种类的多样性实质是基因的多样性

4、我国是世界上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系统的概念

2、列举生态系统的类型并举出所知道的部分相关生物。

3、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根本保证。

4、三个层次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分析案例并思考,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意见,能够得出产量提高主要原因是杂交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小组成员分析原因,讨论,质疑,达成共识,原因是近亲繁殖,根本原因是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了解基因控制生物特征并初步理解不同种生物之间、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基因是不同的。

分析物种个体数量与基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理解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关系。

了解有关事例,产生民族自豪感 。

复习生态系统的概念是在一定地域内生物及其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看书,讨论,回答。 分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关系,明确生物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在讨论基础上描述三者之间关系。每种生物的个体组成一个基因库。

通过一步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描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讲述美国大豆产量变化的事例。 袁隆顾通过杂交水稻品咱的培育提高水稻产量。

列举事例:2001年某动物园的华南虎生下两只小虎,眼睛是瞎的。

引导分析事例使学生明确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型不同。进一步明确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生动的遗传事例介绍我国是基因多样性最丰富的这家之一。 提问生态系统概念。

展示食物链、食物网的课件。

提出生态系统的类型问题,引导学生列举材料并与课本内容结合。

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组织引导,评价纠正。 讲解难点。

引导总结,评价纠正。使知识升华。 引导评价,达成共识。

第二课《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其原因。

2、

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3、

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4、

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

5、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二、

重点和难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其原因。

2、树立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并能够落实在行动上。 难点:

3、组织好“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关于生物种类减少和濒临灭绝的宣传片,以及珍稀动植物的图片。

2、将学生分为三组,推选代表,指导学生分组准备“角色扮演”的材料。

3、制作CAI课件。

学生:

1、搜集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资料。

2、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具体措施的有关资料。

3、收集“白头叶猴”的背景资料,选出代表,准备 好辩论提纲。

四、

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1、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2、我国生物多样性形势不容乐观 观看宣传片,进行情感体验。观察图片和图表,发现问题,讨论分析,在教师引导下形成正确观点。

展示搜集的图片资料。

播放宣传片,创设情境。 组织观察,讨论分析。

组织学生交流资料,教师出示图片适当补充,并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教育。组织观察,讨论分析。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其他措施

四人一组分析课本资料,重点选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讨论结果,相互补充,达成共识。

观察课本插图,四人一组合作,阅读课文并讨论。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阅读课本,进行补充。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资料,进行交流整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行为,形成正确认识。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分析,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强调依法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

角色扮演

辩论生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课堂小结 分成三组,派代表分角色进行辩论,其他学生参与发言并作出评价。

回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组织辩论、协商,进行评价,达成共识。

介绍潘教授和白头叶猴的真实故事。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初中生物教学工作总结济南版

2016海南中考物理试题及答案

生物初中教案模板下载

初中生物表格教案模板

初中生物教学教案_光合作用

造价材料信息海南省造价材料信息海南省造价材料信息
文章字数:19462
点击数:6896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