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12-07,来源:建筑培训,作者:

稻鸭共作技术工作汇报

第1篇: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业科技写作

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的现状、对策及前景

摘要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食品安全更是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重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稻鸭共作技术兼顾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生产出优质健康的稻米及食用鸭,发展前景尤为可观。但是,我国稻鸭共作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总结经验,寻找对策,以期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稻鸭共作技术;技术特色;现状;问题;对策;前景

1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技术是由传统的稻田养鸭发展而来的,在水稻生长季节,向稻田里放养一定鸭龄、一定数量的役用鸭,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除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鸭子的活动产生的中耕浑水作用可以促进稻田的养分物质循环,增强植株的抗性。鸭子的粪便则为稻田提供了必要的肥料,除使用必要的有机肥外,基本不需要追施化肥。同时稻田为鸭子提供食物、水源以及栖息的场所。稻鸭共作技术使一片稻田同时生产出安全优质、无公害的稻米和鸭肉,是种养结合、降本增效的生态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2稻鸭共作的技术特色

2.1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已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而稻鸭共育通过充分发挥鸭的“役禽”效应,能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稻田里的害虫、浮游和底栖小动物,为鸭子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稻的茂密茎叶为鸭子提供了避光、避敌的栖息地。同时,鸭子在稻丛间不断觅食多种害虫,减少了对水稻生育的危害;鸭的排泄物是氮、磷、钾养分齐全的天然肥料。这种互惠互促的良性循环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发展生态农业极为有利。

2.2能增强水稻自身生长活力,有利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

鸭在稻丛间不断踩踏,起到了中耕的作用,使杂草明显减少,有着人工和化学除草的效果;鸭子吃草觅食,浑水松土,通气增氧,减低土壤有害物质危害水稻,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深扎;鸭过稻动,壅泥培土,增强水稻抗倒伏的能力。稻鸭共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稻的生产体系。

2.3能够达到省工节本高效的要求,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

试验对比结果,稻鸭共育比单纯种稻平均增产4.93%,每公顷增收节支4 273.5元;对1.54万hm2中心示范方统计结果,平均增产4.36%,增收节支3404.1元,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从而提高了种稻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 1

极性,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

2.4能够达到稻鸭产品同时安全优质,有利于发展市场农业

农产品优质安全正在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一种追求,也是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采取稻鸭共育新技术,由于少施化肥、农药,生产的稻米品质上乘,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监测中心检测符合无公害标准,食用安全,纷纷被粮食和食品加工企业看中,与农民签订合同,加价收购。鸭子在自然生态下野养,瘦肉率高,鸭肉鲜美可口,完全不同于规模饲养的鸭子,符合当前群众的消费要求。

3我国稻鸭共作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3.1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现状

我国早在明朝时代就开始将家鸭放牧于稻田。明代霍韬记述了用鸭防治稻田蟛蛴的事迹,其后陈经伦饲鸭治蝗获得成功,陈九振、顾颜等人加以引用,证明该法行之有效,养鸭除虫便在生产上运用,稻田养鸭因此得以发展。近代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稻田养鸭逐渐减少。2000年,江苏省率先引进日本的现代稻鸭共作技术,在镇江市延陵镇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基地试验与示范应用。在各地农业、畜牧等单位大力协助下,稻鸭共作技术内容不断完善,推广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稻区,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实际提出 了因地制宜的稻鸭共作技术体系。农业部于2003年在湖南省召开了南方优质高效无公害稻米生产示范观摩会,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技术作为无公害稻米生产的主导技术引起各地农业主管部门的关注。如今这项技术在浙江、江西、江苏、湖南、云南、湖北等省有较大发展,其中,推广力度最大的是浙江、江西和湖北。

3.2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推广模式

当前我国稻鸭共作技术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3.2.1种养结合模式:以农户为单位。按水稻面积多少,每667 m:稻田投放l2~15只野性较强的肉蛋兼用型鸭,以2000~3330m为一个种养结合小区并围网。在每个小区的稻田田头放置木制鸭舍,白天将鸭放进稻田,夜间将鸭收进鸭舍。这种模式无论是平原湖区还是丘陵地区的稻田,均可推广应用。

3.2.2分户种养模式:通过专业养鸭户的群鸭与一定面积的水稻相配套.按每667m2稻田投放12~15只鸭的标准,确定鸭群与稻田面积的配比。专业养鸭户在稻田旁建设鸭棚,利用或开挖相应面积的水面,做到鸭棚大小、鸭苗数量、水稻面积相匹配。白天将鸭投入稻田放养,夜晚回收饲喂。这种模式可在低湖地区推广。

3.3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研究进展

在稻鸭共作技术广泛推广应用的同时,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探索稻鸭共作条件下的稻田生态规律,完善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但是在诸如水稻品种及栽植密度、役用鸭品种与放养密度、稻田杂草控制、

稻田病虫害控制、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中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亟待深入研究。

4我国稻鸭共作技术存在的问题

4.1研究不深入,技术不配套

虽然稻鸭共作正在全国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技术空间的拓展程度不够充分,稻田生态的利用与研究不够深入。目前,主要在移栽稻的表观功能与生态效应上进行了相应研究,而在土壤理化性质、稻田生物多样性(如有益生物组成与变化、微生物效应、杂草库变化)、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如根系构型、分蘖发生规律、群体特征、品质生理等)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信息、价值流向和转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对于不同种植制度与方式(直播、再生、抛秧)的生态效应研究更是鲜见。此外,传统手工栽插方式不适应稻鸭共作要求,而目前生产使用的各种国内外插秧机株行距调整范围尚不能满足稻鸭共作的需要,必须研制相适应的插秧机.使之既符合软盘育秧、双膜育秧等育秧方式的要求,又能满足稻鸭共作模式的需要。

4.2机制不适应,操作有困难

目前,我国的农户种植规模普遍偏小,应用稻鸭共作新技术后.户均增收数百元,对农户吸引力不大;而且稻鸭共作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应用有一定操作规程要求,农户对新技术示范兴趣小,往往选择风险不大效益稳定的稻一麦、稻一油菜两熟制;而新技术推广产生的效益与收入不挂钩,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影响该项技术推广应用。

4.3宣传不到位,认识有误区

由于各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农户认为在稻田里放养鸭子既要增加投入,管理又很麻烦、辛苦,鸭子还会踩倒秧苗、采食稻穗,从而引起减产减收,严重影响了稻鸭共作新技术的推广。

4.4政策不落实,推广有难度

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保证粮食生产数量,但在提高农产品品质方面出台的政策不多。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与传统农业相比需要增加鸭苗、饲料、生物农药、有机肥及围网投入,多数农民只关注投入的增加,不了解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大米品质提高带来的效益,不愿意尝试,如无政策支持,多数农户仍会选择传统技术。以保证安全无风险。加之,目前绝大多数大米加工企业,只重视扩大收购加工规模,靠获得加工费实现利润的增加,不重视通过产品品质提升获取高附加值来增加效益,对采取稻鸭共作方式提高稻米品质增效不重视。

5加快稻鸭共作新技术发展对策

5.1组织技术攻关,加强系统研究

通过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稻鸭共作稻田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稻田有机肥投入技术、役用鸭饲养防疫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稻米产量品质,提高役用鸭成活率,提高示范农户的经济效益。

5.2创新栽培模式,延长产业链

充分挖掘稻鸭共作新技术巨大的生产潜力,实现产业链的接长加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培植壮大龙型经济。如:稻鸭共作稻田水稻收获后下茬进行种草养鹅,增加收入;在稻鸭共作下茬田种植大棚有机西瓜.形成全年有机食品生产模式,增加经济效益;利用稻鸭共作基地周边的低效鱼池,作为役用鸭离开稻田的过渡田块,进行鱼鸭混养,扩大役用蛋鸭的养殖。

5.3发展有机农业.实现稻田种养增收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有机食品由于它的生产工艺要求较高,所以它的附加值很高,如进口的日本有机大米90元/kg,国产的有机大米市场价格一般是普通无公害大米的1倍以上。但是,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化肥、不施用农药,因此有机稻的产量比常规水稻低,而一次性重施有机肥会降低稻米品质,影响了有机稻生产的推广,亟待探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稻鸭共作技术是建设高效农业、发展有机农业的新模式,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特色。稻鸭共作,种稻、养鸭完全融为一体,既可生产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米,又可为市场提供安全、无公害、符合传统消费习惯的优质禽肉,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的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

肥、农药而产生的面源污染问题,对保护水环境显得更为重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技术。

5.4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培育组织,加速推广步伐

深加工是农产品实现增值、提高附加值的有效举措,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稻鸭共作生态栽培初级产品稻谷的销售增值,更要在推进实施稻鸭共作项目的同时,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机制,通过有机稻谷生产及优质鸭肉制品的加工,实现效益的全面提升,加速稻鸭共作这一新技术的推广步伐。总之,稻鸭共作技术发展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政府扶持,达到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6稻鸭共作技术推广前景

稻鸭共作技术使种稻、养鸭完全融为一体,这样既可生产出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米又可为市场提供安全无公害的优质禽肉。最主要的是,稻鸭共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中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的污染问题与食品安全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技术。稻鸭共作不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及除草剂,既减少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稻米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是一项投资少、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这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的方式是我国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必然拥有广阔的前景。将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新型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昆.稻鸭共作:无公害生产有机稻米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16—20.

[2] 李朝国.稻鸭共育的养鸭技术要点[J].湖北畜牧兽医,2005(1):6-9.

[3] 高厚坤,张选怀,薛峰.有机农业生产新模式鸭稻共作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4(2):109—110.

[4] 朱风菇,金连登,蔡宏法.稻米无公害化生产的稻鸭共育技术应用推广效果研究[J].中国稻米,2004(3):21—22.

[5] 黄兴国.稻鸭生态种养对稻鸭生长与营养品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6] 沈晓昆,王志强.日本稻鸭共作技术及生态农牧业考察报告[J].中国家禽,2002(18):34—37.

[7] 卢跃红,魏红江,张曦.国内外稻鸭共生的研究现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1):81—85.

[8] 冉茂林,陈静.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中国畜牧兽医,1993,29(5):58—60.

[9] 甄若红,王强盛,沈晓昆,等.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J].农村生态环境,2004,20(4):64—67.

[10] 王小龙,黄兴国,刘祝英,等,我国稻鸭共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7,37(5):79—81.

[11] 谢俊龙.稻鸭共生模式在望江成功[EB/OL].(2006—10~09).

[12] 杨新笋.稻鸭共作生产技术[J]农家顾问,2005(3):26-28.

[13] 甄若宏,王强盛,周建涛,等.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O08,36(21):9008-9Ol1,9021.

[14] 王强盛,黄丕生,甄若宏.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59—61.

[15] 甘德欣,黄梅,向平安.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研究I.土壤物理性状及养分动态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4—28.

[16] 王成豹,马成武,陈海星.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03(4):194—196.

[17] 许德海,禹盛苗.无公害高效益稻鸭共育新技术[J].中国稻米,2002(3):36—38.

[18] 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等.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效存在技术的问题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2):94—97.

[19] 甄若宏,王强盛,何家俊等.鸭稻共作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615—617.

[20] 冉茂林,陈 铮,谷义成.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中国畜牧杂志,1993,29(5):58—59,61.

第2篇:稻鸭作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稻鸭共作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答:稻鸭共作就是在水稻栽后活棵至抽穗阶段将鸭子圈养在成片的水稻田中,共同生长发育。稻田为鸭子的生长提供食物、水域、遮阴等生活条件,养育鸭子;鸭子的活动为水稻生长除草、灭虫、施肥、刺激、松土等,养护水稻。两者互惠互利,相得益彰。

2、稻鸭共作对水稻生长的作用表现有哪些?

答:(1)除草

首先是采食,鸭子喜欢采食阔叶杂草,除了地上的绿色植株,还包括种子、地下块茎、块根,鸭子对禾本科杂草植株采食兴趣较差,但对其发芽或未发芽的草种子很喜爱。其次是抑制,鸭子在稻田中活动形成持久的浑水,大大减少进入水层的光照和热量,抑制大部分杂草种子的萌发。据我市实践,稻鸭共作田除草效果好于使用化学除草剂,仅有少量夹棵稗草。

(2)灭虫

鸭子喜食稻田各种昆虫,对稻飞虱、稻叶蝉、稻象甲控制效果很好,在水稻拔节前对稻纵卷叶螟和螟虫的控制效果也很明显,非特大虫量情况下,齐穗前原则上可以不用药剂防治害虫。

(3)抑病

稻鸭共作田株行距相对较大,稻株中下部通风光照条件好,鸭子活动增加稻株间空气流动和水中氧气含量,基部枯叶及时剥落,刺激稻株生长健壮、抗性增强,对纹枯病控制效果相当明显。

(4)施肥

稻鸭共作期间,每只鸭食入精饲料5公斤以上,加上田间觅食,排泄粪便量达10公斤以上,每亩田放养15只鸭,排泄物中氮素700克以上、五氧化二磷1000克以上、氧化钾500克左右,对水稻生长有显著肥效。2004年多数农户长粗肥和穗肥用量减少,平均每亩施氮16.99公斤,比常规田少28.55%。

(5)刺激

鸭子在稻株间频繁活动,用嘴不停地在稻株上、水层中寻找食物,这种“按摩”能刺激水稻的生长和形态变化,表现为分蘖多、开张角度大、茎秆粗壮、植株变矮、根系发达、成穗率提高、穗型增大、抗病抗倒性强。

(6)增产

据2004年多户实产平均,比常规田增产7公斤,没有减产的田块。

3、稻鸭共作对水稻生产有什么意义?

答:(1)提高稻米品质

用较少量的农药和化肥取得水稻高产,达到改善稻米品质的效果。

(2)提高水稻生产效益

2004年稻鸭共作田平均化肥成本85.7元,农药成本15.29元,分别比常规田的131.42元和43.13元节省45.72元和27.84元,合计节本73.56元,节省拔草工本10元,直接效益增加近100元。有些农户稻谷质量受到企业和市场认可,出售价格提高增加效益更多。

(3)提高生态效益

稻鸭共作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用量,增加有机肥投入,减少对水源、土壤的污染,有效保护土壤、保护水稻害虫的天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4、稻鸭共作对养鸭有什么作用?

答:(1)提高鸭肉品质

目前市场上的鸭以高密度圈养为主,鸭肉品质、风味远远差于放牧的。而稻鸭共作鸭子的食物来源和活动条件近似于放牧,鸭肉品质好、风味佳、符合市场需求。

(2)提高养鸭效益

由于环境条件好,鸭子的抗病能力增强,成活率平均达到92.65%,同时每只鸭子实际消耗精饲料5.39公斤,比圈养节省50%左右,每只净效益达3-8元,显著高于圈养。

(3)有利于发展养鸭业

稻鸭共作所产鸭子品质好,得到市场认可,前景看好,2004年每亩鸭子效益达120.8元,是发展养鸭业的好技术,也是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5、稻鸭共作对实施基地有什么技术要求?

答:(1)环境

要远离集镇、工厂等人员多的地区、交通要道,相对僻静,人为干扰少;土壤、水源、大气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稳水性好,有方便的灌溉设施,能灌能排,田块连片成方,附近有可供鸭子暂养的池塘、水生作物田或沟渠。

(2)规模

一般以户为实施单位,连片面积30亩以上,规模要与劳力相适应,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

(3)田埂

为了保持田内有10厘米左右水层和便于鸭子休息,所有田埂必须加高到20厘米,加宽到50-80厘米。

6、稻鸭共作对水稻品种和栽插方式有什么要求?

答:目前我市的中粳、晚粳品种均适宜,以产量较高,抗性较好,大穗、高秆、分蘖性强、生育期长的品种更有利。方式以机械插秧为佳,手插秧行距要23(7寸)厘米以上、株距16厘米(5寸)以上。

7、适宜的鸭子品种有哪些?

答:各品种均可以,要根据根据用途和市场需求选择。建湖麻鸭、绍兴麻鸭类型的中等体型品种均适合,成鸭个体2公斤左右,肉质好,鸭毛易脱。小体形鸭前中期市场好销售,鸭苗价格低。

8、设施搭建的要求有哪些?

答:(1)简易鸭舍

20亩左右一个小区,每区建一个鸭舍,地基加高与田埂相当,长10米,宽1.5米,可容纳300只左右鸭子栖息,四角用立柱,上架2根横梁,高度1.2米左右,上盖石棉瓦或塑料编织布,四周围网,地上铺干燥谷壳、碎草。用塑料编织布缝制长宽各1米的数个食盘,四周用木条垫高,防止饲料外溢。

(2)初放区

在鸭舍外围水稻田围初放区,面积50平方米左右,网高70厘米,3-4米立一根桩,将网固定在桩上,供鸭子下田初期试放。

(3)大田围栏

围网选用2×2厘米网眼的尼龙网,高度70-80厘米,上下两端分别穿一根较粗的尼龙绳作纲,便于固定在桩上,桩长1.0-1.2米,直径2-3厘米,每3-4米栽一根,网的下端嵌入土中,上下纲与桩扎牢。

9、放养鸭子数量多少为宜?

答:以每亩10-15只为宜。10只就可以满足对水稻养护效果,饲料用量较少;多放需增加饲料用量,考虑养鸭的效益也可以适当增加数量。

148、鸭子什么时间下田为好?

答:从秧苗的生长要求看,手插秧最早栽后7天,机插秧最早栽后15天以上,过早会损伤秧苗造成缺穴。但也不能过迟,草龄过大难除净;从鸭子来看,在下田前必须在室内育雏10天以上,时间稍长有利于提高鸭子的成活率和适应能力。如果养两批鸭,第一批可在下田前养20天以上。

10、鸭子室内怎样养育?

答:(1)开水

鸭苗进育雏室后(出壳18-20小时)即可开水。首次饮水用冷开水,加入3%左右葡萄糖或食糖,加适量禽用多维。

(2)开食

饮水后15分钟可以开食。以鸭全价料为宜,第1-3天每4小时喂一次,六成饱即可,3天后自由采食。

(3)光照

第1-3天,24小时光照,3天后可逐步减少光照,一周左右采自然光照。

(4)温度

1-3日龄时最低气温不低于27-30℃,以后逐步降温,鸭子活泼,采食饮水正常,休息时不打堆即表明温度适宜。

(5)驯水

鸭龄7-10天时选择晴天气温较高时,在浅水池或盆中进行,对下水后毛湿、不适应的鸭子要及时取出烘干,下次再驯,直到鸭子能够在水中活动自如,出水毛干为止。

11、鸭子下田后如何饲喂?

答:15日龄内保持喂食台中饲料不断,16-30日龄期每天饲喂4-2次,以全价颗粒料为宜;30日龄后饲喂成鸭料,小麦、稻谷、玉米粉(粒)、米糠等,每天1-2次,每只鸭日平均精料50-80克(1-1.5两)。

12、如何防治鸭子疫病?

答:在鸭子入大田前1-2天进行鸭瘟、禽流感疫苗接种。下田后要注意查找清除田中死禽(包括鸭子、鸡、鸟等),防止鸭子食用死禽腐肉及其蛆虫,引起死亡。

13、稻鸭共作田水稻如何施肥?

答:秸秆还田和有机肥照常施用,手插秧亩施水稻专用复合肥25公斤作基肥或面肥,栽后5-7天施尿素5公斤,专用复合肥10公斤,穗肥施专用复合肥15-20公斤;机插秧基施或面施专用复合肥20公斤,栽后7-10天施尿素7.5公斤,15-20天施专用复合肥15公斤,穗肥施尿素10公斤,专用复合肥15公斤。

14、稻鸭共作田水浆如何管理?

答:鸭子下田前浅水层,鸭子下田后根据稻苗高度逐步加高水层,保持10厘米左右,达到穗数指标90%的苗数时脱水搁田,然后继续保持深水层,鸭子离田后可以适当断水,促使土壤硬实。

15、稻鸭共作田如何防治病虫草?

答:不用化学除草剂,后期零星稗草人工拔除。鸭子在田期间原则上不用农药防治病虫,如果虫情特别严重,使用阿维菌素、苦参碱等非化学农药;齐穗期螟虫和后期害虫的防治原则上不用化学农药,选用阿维菌素复配剂、吡虫啉、井岗霉素等。

第3篇:我国稻鸭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农业科技写作

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的现状、对策及前景

摘要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食品安全更是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重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稻鸭共作技术兼顾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生产出优质健康的稻米及食用鸭,发展前景尤为可观。但是,我国稻鸭共作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本文总结经验,寻找对策,以期推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关键词 稻鸭共作技术;技术特色;现状;问题;对策;前景

1 稻鸭共作技术的概念

稻鸭共作技术是由传统的稻田养鸭发展而来的,在水稻生长季节,向稻田里放养一定鸭龄、一定数量的役用鸭,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除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鸭子的活动产生的中耕浑水作用可以促进稻田的养分物质循环,增强植株的抗性。鸭子的粪便则为稻田提供了必要的肥料,除使用必要的有机肥外,基本不需要追施化肥。同时稻田为鸭子提供食物、水源以及栖息的场所。稻鸭共作技术使一片稻田同时生产出安全优质、无公害的稻米和鸭肉,是种养结合、降本增效的生态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 2 稻鸭共作的技术特色

2.1 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对化肥、农药的依赖,已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而稻鸭共育通过充分发挥鸭的“役禽”效应,能大量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稻田里的害虫、浮游和底栖小动物,为鸭子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稻的茂密茎叶为鸭子提供了避光、避敌的栖息地。同时,鸭子在稻丛间不断觅食多种害虫,减少了对水稻生育的危害;鸭的排泄物是氮、磷、钾养分齐全的天然肥料。这种互惠互促的良性循环关系,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发展生态农业极为有利。 2.2 能增强水稻自身生长活力,有利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

鸭在稻丛间不断踩踏,起到了中耕的作用,使杂草明显减少,有着人工和化学除草的效果;鸭子吃草觅食,浑水松土,通气增氧,减低土壤有害物质危害水稻,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深扎;鸭过稻动,壅泥培土,增强水稻抗倒伏的能力。稻鸭共育不仅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而且还有利于形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稻的生产体系。

2.3 能够达到省工节本高效的要求,有利于发展高效农业

试验对比结果,稻鸭共育比单纯种稻平均增产4.93%,每公顷增收节支4 273.5元;对1.54万hm2中心示范方统计结果,平均增产4.36%,增收节支3404.1元,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从而提高了种稻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民种粮的积

1

农业科技写作

极性,有利于确保粮食安全。

2.4 能够达到稻鸭产品同时安全优质,有利于发展市场农业

农产品优质安全正在成为广大消费者的一种追求,也是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条件。采取稻鸭共育新技术,由于少施化肥、农药,生产的稻米品质上乘,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监测中心检测符合无公害标准,食用安全,纷纷被粮食和食品加工企业看中,与农民签订合同,加价收购。鸭子在自然生态下野养,瘦肉率高,鸭肉鲜美可口,完全不同于规模饲养的鸭子,符合当前群众的消费要求。

3 我国稻鸭共作技术应用与研究现状 3.1 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现状

我国早在明朝时代就开始将家鸭放牧于稻田。明代霍韬记述了用鸭防治稻田蟛蛴的事迹,其后陈经伦饲鸭治蝗获得成功,陈九振、顾颜等人加以引用,证明该法行之有效,养鸭除虫便在生产上运用,稻田养鸭因此得以发展。近代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稻田养鸭逐渐减少。2000年,江苏省率先引进日本的现代稻鸭共作技术,在镇江市延陵镇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基地试验与示范应用。在各地农业、畜牧等单位大力协助下,稻鸭共作技术内容不断完善,推广应用范围迅速扩大许多地区特别是南方稻区,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生产实际提出 了因地制宜的稻鸭共作技术体系。农业部于2003年在湖南省召开了南方优质高效无公害稻米生产示范观摩会,稻鸭共生生态种养技术作为无公害稻米生产的主导技术引起各地农业主管部门的关注。如今这项技术在浙江、江西、江苏、湖南、云南、湖北等省有较大发展,其中,推广力度最大的是浙江、江西和湖北。 3.2 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推广模式

当前我国稻鸭共作技术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3.2.1 种养结合模式:以农户为单位。按水稻面积多少,每667 m:稻田投放l2~15只野性较强的肉蛋兼用型鸭,以2000~3330m为一个种养结合小区并围网。在每个小区的稻田田头放置木制鸭舍,白天将鸭放进稻田,夜间将鸭收进鸭舍。这种模式无论是平原湖区还是丘陵地区的稻田,均可推广应用。

3.2.2 分户种养模式:通过专业养鸭户的群鸭与一定面积的水稻相配套.按每667m2稻田投放12~15只鸭的标准,确定鸭群与稻田面积的配比。专业养鸭户在稻田旁建设鸭棚,利用或开挖相应面积的水面,做到鸭棚大小、鸭苗数量、水稻面积相匹配。白天将鸭投入稻田放养,夜晚回收饲喂。这种模式可在低湖地区推广。 3.3 我国稻鸭共作技术研究进展

在稻鸭共作技术广泛推广应用的同时,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也在积极进行相关的基础研究,探索稻鸭共作条件下的稻田生态规律,完善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但是在诸如水稻品种及栽植密度、役用鸭品种与放养密度、稻田杂草控制、2

农业科技写作

稻田病虫害控制、土壤理化性质、水稻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中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亟待深入研究。 4 我国稻鸭共作技术存在的问题 4.1 研究不深入,技术不配套

虽然稻鸭共作正在全国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技术空间的拓展程度不够充分,稻田生态的利用与研究不够深入。目前,主要在移栽稻的表观功能与生态效应上进行了相应研究,而在土壤理化性质、稻田生物多样性(如有益生物组成与变化、微生物效应、杂草库变化)、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如根系构型、分蘖发生规律、群体特征、品质生理等)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信息、价值流向和转化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还很缺乏,对于不同种植制度与方式(直播、再生、抛秧)的生态效应研究更是鲜见。此外,传统手工栽插方式不适应稻鸭共作要求,而目前生产使用的各种国内外插秧机株行距调整范围尚不能满足稻鸭共作的需要,必须研制相适应的插秧机.使之既符合软盘育秧、双膜育秧等育秧方式的要求,又能满足稻鸭共作模式的需要。

4.2 机制不适应,操作有困难

目前,我国的农户种植规模普遍偏小,应用稻鸭共作新技术后.户均增收数百元,对农户吸引力不大;而且稻鸭共作作为一项新技术,其应用有一定操作规程要求,农户对新技术示范兴趣小,往往选择风险不大效益稳定的稻一麦、稻一油菜两熟制;而新技术推广产生的效益与收入不挂钩,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推广新技术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影响该项技术推广应用。 4.3 宣传不到位,认识有误区

由于各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宣传工作不到位,很多农户认为在稻田里放养鸭子既要增加投入,管理又很麻烦、辛苦,鸭子还会踩倒秧苗、采食稻穗,从而引起减产减收,严重影响了稻鸭共作新技术的推广。 4.4 政策不落实,推广有难度

近年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保证粮食生产数量,但在提高农产品品质方面出台的政策不多。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但与传统农业相比需要增加鸭苗、饲料、生物农药、有机肥及围网投入,多数农民只关注投入的增加,不了解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大米品质提高带来的效益,不愿意尝试,如无政策支持,多数农户仍会选择传统技术。以保证安全无风险。加之,目前绝大多数大米加工企业,只重视扩大收购加工规模,靠获得加工费实现利润的增加,不重视通过产品品质提升获取高附加值来增加效益,对采取稻鸭共作方式提高稻米品质增效不重视。 5 加快稻鸭共作新技术发展对策 5.1 组织技术攻关,加强系统研究

3

农业科技写作

通过组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技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稻鸭共作稻田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稻田有机肥投入技术、役用鸭饲养防疫技术进行联合攻关,提高稻米产量品质,提高役用鸭成活率,提高示范农户的经济效益。 5.2 创新栽培模式,延长产业链

充分挖掘稻鸭共作新技术巨大的生产潜力,实现产业链的接长加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培植壮大龙型经济。如:稻鸭共作稻田水稻收获后下茬进行种草养鹅,增加收入;在稻鸭共作下茬田种植大棚有机西瓜.形成全年有机食品生产模式,增加经济效益;利用稻鸭共作基地周边的低效鱼池,作为役用鸭离开稻田的过渡田块,进行鱼鸭混养,扩大役用蛋鸭的养殖。 5.3 发展有机农业.实现稻田种养增收

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有机食品由于它的生产工艺要求较高,所以它的附加值很高,如进口的日本有机大米90元/kg,国产的有机大米市场价格一般是普通无公害大米的1倍以上。但是,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使用化肥、不施用农药,因此有机稻的产量比常规水稻低,而一次性重施有机肥会降低稻米品质,影响了有机稻生产的推广,亟待探讨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方法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稻鸭共作技术是建设高效农业、发展有机农业的新模式,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特色。稻鸭共作,种稻、养鸭完全融为一体,既可生产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米,又可为市场提供安全、无公害、符合传统消费习惯的优质禽肉,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传统的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 肥、农药而产生的面源污染问题,对保护水环境显得更为重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技术。

5.4 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培育组织,加速推广步伐

深加工是农产品实现增值、提高附加值的有效举措,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稻鸭共作生态栽培初级产品稻谷的销售增值,更要在推进实施稻鸭共作项目的同时,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建立“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机制,通过有机稻谷生产及优质鸭肉制品的加工,实现效益的全面提升,加速稻鸭共作这一新技术的推广步伐。总之,稻鸭共作技术发展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主线,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政府扶持,达到提高农业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6 稻鸭共作技术推广前景

4

农业科技写作

稻鸭共作技术使种稻、养鸭完全融为一体,这样既可生产出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米又可为市场提供安全无公害的优质禽肉。最主要的是,稻鸭共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中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引起的的污染问题与食品安全问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技术。稻鸭共作不使用农药化肥、农药及除草剂,既减少了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稻米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是一项投资少、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这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的方式是我国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必然拥有广阔的前景。将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新型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晓昆.稻鸭共作:无公害生产有机稻米新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16—20.

[2] 李朝国.稻鸭共育的养鸭技术要点[J].湖北畜牧兽医,2005(1):6-9.

[3] 高厚坤,张选怀,薛峰.有机农业生产新模式鸭稻共作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4(2):109—110.

[4] 朱风菇,金连登,蔡宏法.稻米无公害化生产的稻鸭共育技术应用推广效果研究[J].中国稻米,2004(3):21—22.

[5] 黄兴国.稻鸭生态种养对稻鸭生长与营养品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6] 沈晓昆,王志强.日本稻鸭共作技术及生态农牧业考察报告[J].中国家禽,2002(18):34—37.

[7] 卢跃红,魏红江,张曦.国内外稻鸭共生的研究现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1(1):81—85.

[8] 冉茂林,陈静.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中国畜牧兽医,1993,29(5):58—60.

[9] 甄若红,王强盛,沈晓昆,等.我国稻鸭共作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展望[J].农村生态环境,2004,20(4):64—67.

[10] 王小龙,黄兴国,刘祝英,等,我国稻鸭共作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07,37(5):79—81.

[11] 谢俊龙.稻鸭共生模式在望江成功[EB/OL].(2006—10~09). [12] 杨新笋.稻鸭共作生产技术[J]农家顾问,2005(3):26-28.

[13] 甄若宏,王强盛,周建涛,等.稻鸭共作复合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O08,36(21):9008-9Ol1,9021.

[14] 王强盛,黄丕生,甄若宏.稻鸭共作对稻田营养生态及稻米品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15(4):59—61.

5

农业科技写作

[15] 甘德欣,黄梅,向平安.免耕稻鸭复合系统生态学特性研究I.土壤物理性状及养分动态变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24—28.

[16] 王成豹,马成武,陈海星.稻鸭共作生产有机稻的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03(4):194—196.

[17] 许德海,禹盛苗.无公害高效益稻鸭共育新技术[J].中国稻米,2002(3):36—38. [18] 章家恩,陆敬雄,张光辉等.稻鸭共作生态农业模式的功效存在技术的问题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22(2):94—97.

[19] 甄若宏,王强盛,何家俊等.鸭稻共作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5):615—617.

[20] 冉茂林,陈 铮,谷义成.我国稻田养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J].中国畜牧杂志,1993,29(5):58—59,61.

6

水稻技术员工作总结

技术工作汇报

技术管理工作汇报

销售技术工作汇报

技术总监工作汇报

投标造价信息直辖市投标造价信息湖南省投标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14650
点击数:6831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