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12-10,来源:建筑培训,作者: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对不对

1、1、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先如果不论那些玩意,不管什么名义,是不是都要劳动,劳动强度和时间的区别而已,然后就是得到什么多少的区别,好你在社会主义国家你做出的东西然后上交给领导,再由领导再分配发还给你们,在资本主义国家,把钱工资结给你就拉倒了,你爱做做什么去,只不过社会义义国家名义上是公有的也就国有的,然而终究不是你,你敢动吗?动了就抓你,说到底也就是上交之后领导分给你多少了,那你又得到了多少呢?最多我看就是最能体现所谓领导的领导力和所谓的权威而已,和发给你钱,你自己消费,爱做什么做什么,比比就知道了,你能分到的和人家用钱能买到的多少就可以看出谁优越了,只不过社会主义我看优越也就只能优越在精神上的自我吹嘘典型阿Q精神了吧,最重要的最后还是要体现某某对权力的绝对领导,这才是最真切最重要的吧,这各老百姓有多大关系呢

2、(1)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 (2)当前如何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深入剖析、研究,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些基本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列宁在新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这一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各种经济现象,特别是对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分析,使劳动价值理论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继续根据新情况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新的经济问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当今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环境下,研究和认识劳动价值理论,必须结合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一、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的理论根源由于我国现在尚处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参与创造财富,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只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现阶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家和集体是除了劳动以外的一切生产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劳动者而不能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按付出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应该获得的收入的数量。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赋、能力、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担任的工作的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对社会、生产做出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一种分配方式同等的对待必然产生新的不平等。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到“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1]而“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2]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我们知道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应该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土地也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3]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才能等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也要求参与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所以应该允许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这样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的领域流动,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快,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人认为,既然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那么按劳分配应该包含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之中 ,因而认为我国应该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他们把按劳分配中的“劳动”与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混为一谈,混同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事实上按劳分配中的“劳动”是指生产物质产品的活劳动,而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劳动”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买卖的劳动力。按劳分配包含了必要劳动价值和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价值中应该享有的那一部分,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仅仅是必要劳动价值(如果真的是劳资双方“等价交换”的话)。其次,应该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不等于要素价值论。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于资本家对资本、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权,基于这种法律上的财产权,他们享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但并不能因此认定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也创造价值。与此相反,要素价值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土地、资本、劳动三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现在还有人提出企业家作为第四大生产要素,把前三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价值。他们提倡按贡献分配,他们认为,资本、土地也要参与分配正是因为它们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要素价值论把使用价值的生产和价值的生产、价值的形成过程和价值的增殖过程混为一谈。为什么有不少学者信奉要素价值论?看似合理的要素价值论真的合理吗?这就要求我们弄清到底是什么创造价值。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我们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的认识。二、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人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5]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因而《资本论》中更多的是以体力劳动为例来分析。而现在脑力劳动取代了体力劳动的主导地位,出现了“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体力劳动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了。对于这种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有提及:“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这里已经不再是工人把改变了形态的自然物作为中间环节放在自己和对象之间;而是工人把由他改变为工业过程的自然过程作为媒介放在自己和被他支配的无机自然界之间。[6]在这里马克思清楚地意识到了生产率的发展将使得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会逐渐被脑力劳动所替代(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不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一现象),但是这并不代表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论断不再适用,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从始到终都包括了脑力劳动。归根到底机器也是由劳动者劳动创造的;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也是科技工作者大量脑力劳动的结晶。此外,如果不通过劳动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中,科技的发展也不会对生产做出太大的贡献。再者,前文引述的自动化生产方式所创造出的大量产品,是物质财富、是使用价值,而且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已经对劳动生产力与价值及使用价值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论证。因此,产品的剧增并无法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劳动价值论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商品的价值仍然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原理是不变的,只不过这种劳动具有高效性、高能性和高质性等新的特点。其次,应该搞清到底是什么创造了价值,正确认识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7]和“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8]马克思强调 “只有劳动才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用来估计和比较各种商品价值的最后的和现实的唯一尺度”,[9]也就是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准确地说应该是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里的劳动是指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而非具体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说到“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10]虽然资本和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都参与了价值的形成过程,但是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他们都不创造新的价值,仅仅转移了原有的旧价值。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不再仅仅是指体力劳动还应该包括脑力劳动,而且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体力劳动的主体地位。因此上述的抽象劳动应该包括更高层次的脑力劳动,即技术创新、知识应用、理论研究和企业管理等类型的脑力劳动。“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此外,还应该强调的是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的活劳动,物化劳动是已经凝结、物化的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现代化生产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活劳动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物化劳动(机器、设备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物化劳动并不创造商品的价值。这是因为:首先,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由活劳动创造;其次,这些生产资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以此来增加劳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因而创造价值的只是劳动中的活劳动。基于以上认识,在脑力劳动占据主体地位、信息技术和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认识企业经营者在生产中的作用以及他们该以何种形式参与分配?三、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当今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得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增加。这不仅仅是生产工人的劳动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复杂的脑力劳动。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能否大大加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工作者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劳动做出全面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对此,《建议》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领导人能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关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的价值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科技工作者作为生产性劳动者,他们自身的劳动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做过论述:“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体力劳动者或者做十分简单的粗工,于是劳动能力的越来越多的职能被列在生产劳动的直接概念下,这种劳动能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工人的概念下。”[11]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也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从而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且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他们可以创造出比一般劳动者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创造社会财富中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评价科技工作者劳动的价值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根据他们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多少来衡量,还要看到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关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劳动的价值,如前所述,马克思把经营管理者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不过,经营管理者创造价值的劳动不同于一般工人创造价值的劳动,他们对于企业的作用也不同于一般工人。一般劳动者只是生产商品,不用承担其他的压力,但是经营管理者不仅要管理生产过程,还要决定该生产何种产品、该如何定价等问题。一个好的经营管理者可以挽救一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与此相反,一个没有能力的经营管理者可以使一个原本盈利的企业变为亏损。企业经营者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重要作用,还包括了对社会的影响(外部效应)。由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价值不仅仅是创造价值,还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们从事的是更为复杂脑力劳动,是更多的自乘的简单劳动,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比一般劳动者更高的报酬,这使他们自身人力资本价值得以实现。此外,为了防止“58”、“59”现象,为了调动经营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应该使他们得到他们应该获得的报酬,对经营管理者采取年薪制和股票期权制相结合的分配方法,以此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对科技工作者实行科技入股制和年薪制相结合。随着企业经营者的劳动价值不断被人们认识和肯定,有不少学者提出私营企业主的收入全部是他们的劳动收入,没有剥削的性质,从而得出“资本家养活工人”、资本主义社会是最优越的社会等等荒谬的结论。这不禁引起了对私营企业主收入问题的再思考。首先应该肯定私营企业主的收入里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的劳动所得。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描述到:“利润中也包含一点属于工资的东西。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入产品价值的劳动。” [12]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企业主管理企业的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因而私营企业主的劳动也创造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没有剥削的成分,私营企业主的收入要大于一般的国企企业经营者,他们的收入中除了自己劳动应得那一部分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与资本投入相应的利润收入。如前所述,资本(代表机器等其他生产资料)这种物化了的劳动本身是不会创造价值的,因此这种利润收入是资本增值的结果,是通过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得来的。总之,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既有他自己劳动所得,也有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部分。

3、运用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分析创造价值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分析创造价值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必须要尊重劳动,提高劳动的报酬。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原理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从而提高商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效益。

4、怎样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阐述剩余价值的来源与本质,因为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最根本依据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对劳动的含义有了拓展,绝大部分非生产领域也创造价值,比如说艺术领域{齐白石的画})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总结:劳动的内涵以及相应的分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需要的变化不断拓展。

5、新手求大神指教:马克思说商品价值由劳动创造,那么劳动价值由什么决定?

劳动价值不完全是由商品价值决定的。还要看制作成本,市场的需求量,和市场前景等诸多因素。

6、马克思经济学认为劳动创造价值,那么西方经济学认为是什么创造了价值呢?

西方经济学(区别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更准确地说是一种商品有价值是因为消费它能够给人带来效用的满足,或者获取它能够给人带来未来的收益。比如苹果有价值,是因为吃了它能够带来口感以及其他方面的满足。从这个方面来说,西方经济学是现实主义经济学,它立足于一种物质满足人类的需要的功能效用。一种商品如果没有人需要或者很少人需要他,那么就算你投入了再多的劳动,它的价值也是零。比如包含三聚氰胺的奶粉,人人谈虎色变,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它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包含了人的劳动在这里面,但是这种价值是没有意义的。可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指导生产活动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如果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它根本没有价值,更不要说有价格了(有价值是产生价格的前提)。比如债券、股票,这些东西是因为它是代表未来收益的凭证,所以他们可能有价值,但如果它无法代表未来收益的凭证了,那么它就是分文不值了。 比如现在的次级债券。个人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不能称之为经济学,只能说是一种哲学理论。经济学是立足现实的,必须能够解释现实。但马克思的思想虽然说是立足现实,但在太多时候无法解释现实,而且无法进行量化分析,从而我们的生产活动根本无从确切把握。要把握经济现实,管理生产活动,还是必须依靠西方经济学(包括所有相关学科)。

7、如何理解马克思揭示的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同等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内产的使用价值容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他赞同威廉•配第的说法,“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财富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生产的,这就为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共同参与财富分配提供了经济依据.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多样性的体现,正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具体劳动的种类又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劳动种类越多,意味着使用价值种类越多,社会分工越发达.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正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具有同一性,才使各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相互比较.说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指的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说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就是指抽象劳动构成商品价值的实体.

8、如何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世界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面对的情况与马克思所面对的情况已有很大不同.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创新劳动价值论,用发展着的劳动价值理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显得非常必要.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劳动价值理论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着眼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创立的科学理论,目的是为了创立剩余价值论,划清劳动与剥削的界限,揭露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实质,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含义主要包括: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是人类抽象劳动的耗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在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的数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它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能力,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眼于它的运用、发展和创新.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创新劳动价值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作用.二、社会的发展使劳动和价值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讲的劳动主要指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具体劳动在各种特殊的有用的形式上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通过一般体力与脑力的消耗生产价值.没有劳动,价值量更大的新商品就不可能产生.当今社会创造价值的劳动不仅仅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它有不同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新特点:1、科技劳动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重要劳动.马克思强调劳动始终是主体,科学技术是驱使自然力为劳动服务的手段,但他不能看到今天有的地方自动化生产几乎已经代替劳动者的劳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2、精神劳动成为创造精神价值的重要劳动.马克思认为,价值“是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劳动的物化形式”.但目前随着传媒产业、研发产业、信息网络服务业等的出现,劳动不直接表现为有形产品,创造精神价值的劳动日趋重要.3、现代经营管理劳动日益成为创造价值的主要劳动.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现代管理作为“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成为更为重要的创造价值的劳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内涵不断丰富,价值的社会属性也发生了变化.这主要体现在:1、必要劳动创造价值量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于人们的需要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变化和增长的,必要劳动价值量除了维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本人及其家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外,还应包括:维持经理人员、科技人员及企业服务人员等“总体工人”所需的生活资料;维持三产服务、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行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价值等.2、价值的社会属性得到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价值关系不仅表现为经济利益关系,而且表现为不断推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劳动在创造价值的同时,提高了劳动者自身的素质,使劳动者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提高劳动熟练程度,增强创造能力,迅速扩大社会的价值财富.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视科技与管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是创新劳动价值论的重要体现马克思建立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当时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指以体力劳动为特征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管理的不断创新,产业结构已由制造业为主转为生产自动化和第三产业为主,生产劳动的领域已大大拓展,科技与管理日趋重要.1 、科学劳动是一种复杂程度极高的创造性智力劳动.科学理论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家的创造性劳动在等量劳动时间内创造了比直接生产劳动大得多的价值.科学劳动有它的特点:一是潜在性,其价值表现为最终环节的直接生产劳动的价值.二是时空分离性,科学劳动分部门、分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完成价值创造.科学劳动的价值表现为由科技进步引起的增加剩余劳动的价值.2、科学知识本身并无价值,但当它们被纳入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中便具有价值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而没有科学知识的指导,人类劳动就变成盲目的劳动,成为无目的、无预见的劳动,这样就创造不出价值.3、科学上的发明和创造是科技工作者无比复杂的劳动创造的价值.目前,全社会创造价值的总量正以加速度的方式进行,主要应归功于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创造知识的科技工作者从事的是创造性智力劳动,他们应是创造价值的核心.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非物质生产劳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终将超过物质生产劳动.科研劳动日益成为创造价值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并非一种物质,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只要通过劳动生产出使用价值,并拿到市场上去交换,就具备价值.体力型、技能型、知识运用型、技术创新型和理论创造型的劳动者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价值.马克思肯定了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是总体劳动的一部分,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必须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经营管理在创造价值中的作用.现代社会科技和管理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者和经营管理者是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和最稀缺的社会资源.我国要实现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要素在价值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深化劳动价值论研究,解决分配领域的深层次问题马克思原来设想的依劳动价值论推定的分配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有较大的差距.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分配领域的深层次问题.1、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顺分配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在初次分配中反对平均主义,把有利于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放在优先地位,让构成核心竞争力难以替代的职业经理人和技术创新者先富起来.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现阶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劳动特点是:以联合劳动为主,同时带有一定雇佣性质的劳动存在.因此在劳动价值的分配问题上,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经济社会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内部规律性.坚持按劳分配为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给合.3、规范分配秩序.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现阶段我国分配方式合理拉开差距,体现了效率优先,分配与贡献相联系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价值论的要求和体现,但同时也要看到生产要素所有者有权参与价值分配带有一定的剥削性质,为此我们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4、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应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尽力培育小康之家,让中产阶层占据主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可以为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适宜的社会结构.现阶段我们的分配政策应是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满足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价值分配,激发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9、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劳动创造价值,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马克思阐述内剩余价值的来源与本质,容因为是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的最根本依据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对劳动的含义有了拓展,绝大部分非生产领域也创造价值,比如说艺术领域{齐白石的画})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总结:劳动的内涵以及相应的分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需要的变化不断拓展。

10、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是不是马克思的理论?

不管这句话对不对,劳动创造价值不是马克思创立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不能截然分开和对立。

结算造价信息山西省结算造价信息长治市结算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11405
点击数:5663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