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08-17,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会呼吸的建筑

    2008年的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着不一样的记忆:五十年一遇的大雪、京广大动脉的安危、风雪中的电网、防寒机制薄弱的南方......面对突然而来的严寒,住宅常常成为人们的最后一道防线。

    建筑,这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一直和人类居住环境密不可分。远古的山顶洞人,要以山洞为穴居住。今天,房价的些许起伏,都牵动人心无数。

    每年的2月29日是国际人类居住环境调查日。建筑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条件,人类运用智慧,一直努力让自己“过得更舒服”。高科技时代的来临,也让智能建筑,这个让人们住起来更舒服、快乐,听起来高科技的“东东”,来到人们身边。

    智能建筑涉及邮电、消防、安保、广播电视、计算机、自动控制、公共卫生等,从早期的办公楼和旅馆酒店为主,到后来的综合办公楼和一些设施完备、系统齐全的智能型医院、机场航站楼、大型火车站、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建筑如邮电枢纽、电力调度中心、天然气调配中心、银行等等,近年来智能住宅和智能小区也不再陌生,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中国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智能建筑的内涵和功能得到多层次的提升和丰富:绿色建筑,安全问题等等,都是关键点。到底,智能建筑是什么?它在节能、安全领域有什么用?它的前世今生如何?市场前景又怎样?

    “人,诗意地栖居”,也许在大地女神盖亚看来,建筑也应该是会呼吸的。

    高科技打造新建筑

    郑悦

    2008北京奥运临近,国家大剧院、水立方以及鸟巢三大建筑,为北京这个历史古都增添了国际化的活力。高科技打造的新建筑,处处闪现着智能建筑的理念。

    2008年对于国人来说,奥运无疑是这一年最闪亮的一个关键词。在世界面前,展示一个既有历史感又国际化的北京城,成为建筑师们努力的目标。这一年中,随着国家大剧院等几大建筑的相继“亮相”,给人们带来一波又一波视觉上的刺激。

    京城新地标

    谈到京城新地标,不能不提到三大新建筑:国家大剧院、水立方和鸟巢。

    在北京的中心地带,西长安街沿线,人民大会堂西侧,有一颗被老百姓称为“巨蛋”的建筑。这个主体建筑为独特的超椭球形钢结构壳体,壳体表面由钛金属板和超白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两种材质巧妙的拼接曲线,营造出舞台帷幕徐徐拉开的视觉效果。壳体周围是面积达3.55万平方米的人工湖水面,宛若一颗晶莹剔透的水上明珠。

    仔细观察这枚“巨蛋”,人们不难发现“蛋形”壳顶,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髓“八卦”,环绕巨蛋周围的人工湖水面,可以弥补北京缺水的缺陷,增加北京城市的活力和美感。

    而在这个城市的北部,奥运公园B区的西南角,有着一处荧蓝的建筑,那就是水立方。水立方是一个摹写水的建筑,具有纷繁自由的结构形式,源自对规划体系巧妙而简单的变异,简洁纯净的体形谦虚地与宏伟的主场对话,不同气质的对比使各自的灵性得到趣味盎然的共生。

    膜结构建筑是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至今已成为大跨度空间建筑的主要形式之一。它集建筑学、结构力学、精细化工、材料科学与计算机技术等为一体,建造出具有标志性的空间结构形式,它不仅体现出结构的力量美,还充分表现出建筑师的设想,享受大自然浪漫空间。

    与水立方比邻的是被叫做“鸟巢”的国家体育场:一个用树枝般的钢网编织而成的可容10万人的体育场。整个体育场结构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外观看上去就仿若树枝织成的鸟巢,其灰色矿质般的钢网以透明的膜材料覆盖,其中包含着一个土红色的碗状体育场看台。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路、红色的灿烂与热烈,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融合在一起。

    让人惊叹的是,整个建筑通过巨型网状结构联系,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看台是一个完整的没有任何遮挡的碗状造型,如同一个巨大的容器,赋予体育场以不可思议的戏剧性和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这种均匀而连续的环形也将使观众获得最佳的视野,带动他们的兴奋情绪,并激励运动员向更快、更高、更强冲刺。人,真正被赋予中心的地位。

    无论是“巨蛋”、水立方还是“鸟巢”,都为北京城带来一股新建筑风。而这些建筑从设计纸上变为现实,都离不开高科技。

    都是高科技

    建筑是“凝固的诗句”,高科技实现的建筑智能化也在这些建筑中有所体现。作为北京奥运标志性建筑——“鸟巢”,外壳由约4.8万吨钢结构有序编织而成。“鸟巢”不仅外形壮观,设计理论突破,甚至在计算方面也是一个突破。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总工程师丁建明介绍:“尽管现在计算软件已经十分成熟了,不过目前各种计算软件都已经不能满足‘鸟巢’工程的需要了。”因此,承建方甚至自己也针对这个问题研制开发出一些软件,才满足了鸟巢的计算工作。

    而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是北京奥运的三大主题,“鸟巢”内部采用了很多节能技术,比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该系统可以将清洁、环保的太阳能发电与国家体育场容为一体,不仅体现了北京奥运会三大主题,同时对于提倡使用绿色能源、有效控制和减轻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安装在国家体育场的12个主通道上,总容量130千瓦,对国家体育场电力供应将起到良好的补充。

    采用膜结构的“水立方”,膜结构本身就体现了节能标准,“膜结构具有较强的隔热功能”。修补这种结构非常方便,比如,射枪或者是尖锐的东西戳进去后,监控的电脑会自动显现出来。如果破了一个洞,只需用不干胶一贴就行了;膜结构还非常轻巧,并具有良好的自洁性,尘土不容易粘在上面,尘土也能随着雨水被排出。”国家体育馆工程承包总经理谭晓春说,膜结构自身就具有排水和排污的功能以及去湿和防雾功能,尤其是防结露功能,对游泳运动尤其重要。

    “巨蛋”的表面,无论在设计时或施工时都必需使用计算机技术,“因为是玻璃或钛金属板没有一块尺寸是一样的,甚至没有一个角是90度的,石材也需要三维切割”,国家大剧院工程业主委员会主席万嗣铨这样介绍。法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者保罗.安德鲁也承认:“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建设过程,与其说是一种探索,倒不如说这是一场探险”。

    单从演出需要的灯光来看就不是一个小问题。对于拥有一个2500座位的歌剧院、一个2000座位的音乐厅、一个1200座位的戏剧场和一个300至500座位的小剧场四大部分和相应的艺术展廊、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艺术商店、快餐厅、咖啡厅和地下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的演出场馆,仅仅是演出场景需要的灯光就够人“忙活”得了。

    科技解决了这个问题,国家大剧院采用了智能灯光控制。为了避免误操作,利用场景的概念设计控制模式,工作人员只需轻按单个按键即可将演出所需灯光按序调节至需要的亮度。

    无论是建筑材料的设计、还是使用,智能建筑的理念无处不在。所谓智能建筑,就是给传统建筑加上“灵敏”的神经系统和“聪明”的头脑,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给使用者带来多元化信息和安全、舒适、便利的环境。在建筑业界流传着“3A”的说法,即指BA(楼宇自动化)、OA(办公室自动化)和CA(通讯自动化),“A”代表自动化。

    权威专家认为,网络技术、视频技术、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未来智能建筑正朝着集约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绿色、环保、节能是智能建筑发展的主流方向,另外,在智能建筑的建设中,应避免重技术、轻管理,重硬轻软的情况,创造出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的居住环境。

    建筑“绿”为先

    丁常彦

    “到2010年,新建民用建筑必须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50%的设计标准”。如何减少建筑自身的消耗,并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已经成为评判现代建筑的新标准。

    目前,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评判一处完美的建筑,不外乎看其装修是否精美,设施是否豪华。然而,高额的水电账单以及大量污染和废弃物,已经使得那些传统建筑变成了巨大的耗能机器。

    此外,在华人建筑师贝聿铭的建筑设计作品中,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是一大特色。有研究表明,在视野开阔能够看到自然风景的办公楼上班,员工工作满意度高、压力小,患病几率也随之降低。

    因此,如何减少建筑自身的消耗,并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就成了评判现代建筑的新标准。正如意大利当代著名建筑师伦佐?皮亚诺所说:“人,应该、必须、也只能绿色地栖居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

    摩天大楼的争论

    1871年,芝加哥发生特大火灾,城中三分之二建筑化为灰烬。城市重建时,为节约市中心用地,高层建筑应运而生,随之也诞生了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探讨了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上的应用,也探讨了高层建筑的造型问题。建成于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高10层,55米,是世界上第一幢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它的建造说明了高层建筑发展的可能性。1892年建成的卡匹托大厦,高22层,91.5米,是19世纪芝加哥的最高建筑。

    芝加哥高层建筑的出现,是19世纪建筑的转折,也是20世纪摩天大楼的萌芽。进入20世纪,现代高层建筑有了较大的发展,一座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已经成为人类一种标志性的精神和物质的遗产,摩天大楼作为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权力的“地标”,也具有相当的文化象征意义。

    以始建于1930年3月的美国纽约帝国大厦为例,这座摩天大楼只用了410天就建成,由于它的建成正处于西方经济危机时期,因此,它也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象征。虽然帝国大厦早已失去全球最高大楼的美誉,但在很多人心目中,它的崇高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因为这座充满传奇的建筑物见证了美国的兴衰。

    但在今天,对于一个理性的建设者和投资者,不应该主要去为满足自豪感,而应将建筑的实际功用放在首位。而恰恰是在这方面,摩天大楼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在城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昂的原因,一定程度的多层或高层有利于开发商分摊土地成本,在经济上是必需的。但是楼高超过一定程度,其施工和维护难度带来的成本增加就将抵消分摊掉的土地成本,此后每多建一层,其成本和边际成本都在增加。因此,适当的楼高是必要的,而过低和过高都是对于城市资源的浪费。

    上海金茂大厦420多米高,造价高达每平方米2万元,每天的管理费高达100万元,用擦窗机不停地擦,将全楼的窗户都擦完,需要一年时间,真可称得上是一座高消费的大楼。而在北京,建筑能耗占城市总能耗的20%~24%。

    绿色建筑中的“呼吸机”

    目前,众多建筑专家已经对摩天大楼产生了“恐高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加平博士认为,摩天大楼的安全、耗能、采光、用电、隔音等诸多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能源消耗、应付火灾等突发事件上,高层建筑的缺陷也显而易见。

    日本《产经新闻》曾生动地描述:“每幢高层建筑的完工都意味着地球资源又一次遭受重度剥夺的开始。”

    在2007年8月底的第三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联合国友好理事会主席努尔?布朗博士表示,目前“全球人居环境都在受到挑战。”与会专家纷纷强调,建设节能住宅是未来发展方向。

    正如贝聿铭所说,当今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与资讯时代有关,电脑给我们带来的可能发展是前所未有的。比如,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上,计算机设计可以件可以帮助建筑设计者进行3D模拟,并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地提高设计效率和实现绿色的能力。而在建筑内部,计算机也可以通过控制温度、湿度及空气质量等,从而有效地降低能耗,并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即将落成的广州珠江大厦便是绿色建筑中的一个成果,该大厦由世界知名设计公司SOM采用先进的欧特克软件设计,在节能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欧特克软件可视平台上,设计师基于吸收和利用周围能源的海绵理论、在建筑体上安装风力涡轮机,实现了珠江大厦对周边的太阳光辐射、风能的最大利用,从而避免了以往高层建筑对传统能源供应的依赖。

    例如,建筑室内由流经天花板内金属板的冷冻水进行冷却,代替流经管道的空气冷却。由于水比空气制冷更有效率,采用这种方式将极大降低能源消耗,并允许层高从常规的4.2 米降低到3.9 米,在同样高度限制的条件下就增加了150000平方英尺的面积。按照设计,竣工后的珠江大厦有望实现能源自给,缓解城市电力紧张的局面。

    什么是绿色建筑?

    2006年6月1日,建设部颁发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作出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从概念上来讲,绿色建筑主要包含了三点:一是节能,这个节能是广义上的,包含了上面所提到的“四节”,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节能建筑在国外

    在不少发达国家,他们的建筑师也在根据各自的特点,按照绿色建筑的理念进行了实践。

    英国BRE的环境楼(Environmental Building)就为21世纪的办公建筑提供了一个绿色建筑样板。该大楼最大限度利用日光,并采用自然通风,尽量减少使用风机。顶层屋面板外露,避免使用空调。白天屋面板吸热,夜晚通风冷却。安装综合有效的智能照明系统,可自动补偿到日光水准,各灯分开控制。建筑物各系统运作均采用计算机最新集成技术自动控制

    九十年代末BRE还和Integer等众多公司合作,结合可持续发展、智能科技及创意建筑的三大原则,在BRE内建造了著名的Integer绿色住宅样板房。

    除了采用了大量的保温和可再生建筑材料,该建筑屋内设置家用电器也是由制造商提供的节能产品,如冰箱保温层用真空保温技术,脱排油烟机用电可根据烟气排放量自行调节,洗碗器可程控至电费半价时间区运行,浴缸水位、温度可自动调控。

    据测算,该示范建筑,可比传统节能建筑节能50%,节水1/3,其太阳能热水装置可提供60%供热需求。

    此外,英国诺丁汉国内税务中心、德国爱森RWE办公楼、丹麦KAB咨询所设计的斯科特帕肯低能耗建筑、丹麦科灵市郊区住宅开发项目、荷兰Delfut大学图书馆、日本九州绿色高层住宅等,这些建筑通过精妙的总体设计,结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也充分展示了绿色建筑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楼里还有千里眼

    时间

    以前,人们在下班后采取的保安措施就是把门锁上。现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出现的各种犯罪手段对安全系统提出了许多新课题。

    周末,李铭一家人出外旅游,突然在晚上收到电话报警,李铭马上打电话给小区物业保安部,而保安部在同一时间已经收到了自动报警信息。半个小时后,保安部打电话过来解释了事情的起因。原来李铭离家的时候,忘了关严窗户,小偷跳窗而入。所幸李铭家窗户边上安装了幕帘探测器,当小偷跳窗而入的时候,红外幕帘已经探测到有人进入,就立即电话报警。于是,小偷还在作案的时候就被保安捉住了。

    火灾换来的表扬

    和李铭一样,上海瑞吉红塔酒店也经历过一次这样的有惊无险。几年前的一场“圣诞火灾”让瑞吉红塔大酒店副总经理徐连喜终身难忘。

    2001年圣诞前夕,酒店在大堂里竖起了硕大的圣诞树。六棵大松树堆了十多米高,结果一个月下来,大堂的温度把松树水分全部吸干,导致圣诞树上的电珠发生了短路。

    12月27日晚12时57分,圣诞树起火燃烧起来。酒店值班人员当即拨打了报警电话,然而就在消防车赶来的那一刻,大火已经被全部扑灭了。

    第二天,徐连喜到酒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监控室去看了一下昨天起火时的记录。

    录像拍得非常清楚,12点57分,圣诞树上产生了火花,起火之后烟冒起来,消防系统立刻检测到了烟雾,系统自动启动,水、灭火剂同时开始喷洒,仅仅用了三分钟,火就被扑灭了。看完这个过程,徐连喜向老板作了汇报,这时才刚刚到上班时间,“上海市消防局副局长张林生打电话给我,他负责防火部。他说你们昨天的事我都知道了,不但不批评,还要表扬你,因为你们的火是用自动化扑灭的,消防局给你们的许可证是过硬的!”

    李铭家和瑞吉红塔酒店都安装了智能监控装置,才化险为夷的。特别是瑞吉红塔酒店,是一座甲级智能大厦,除了监控装置,还有很多保证楼宇安全的手段。

    首先,瑞吉红塔实现了无死角监控,一旦发生事情,安保系统完全可以通过录像查出犯罪嫌疑人以及事故发生的前因后果。智能门禁系统还可以记录门卡什么时候插入过,很快就可以根据记录查出什么时候、什么人进入过某个房间,在什么时候离开酒店。地下车库收费系统的设计也很特殊,负责代客人停车的专职人员经过的路线都是系统设定,比如只有三分钟的设定时间,三分钟以后车还没有停好,车钥匙没有交回到客人手里,收费系统马上就会报警。

    安全的新定义

    不管是无死角监控、智能门禁系统还是幕帘探测器,都是现代智能建筑保障安全的一种手段。

    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安全系统的内容有了新的意义,最初安全的内容是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现在,重要文件、技术资料、图纸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计算机系统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各个角落,大量的文件和数据都存在计算机中,它们更需要保护。在金融行业利用计算机盗取巨款的案例与日俱增;在技术领域,通过计算机来获取技术资料和情报的间谍活动也越来越多。所以,计算机系统的保护已成为保安系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具有信息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的智能大厦内,人员的层次多,成分复杂,不仅要对外部人员进行防范,而且要对内部人员加强管理。对于重要的地点、物品还需要特殊的保护。所以,现代化智能大楼需要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系统。

    初始的保安是由人来完成的,现代化大楼内的保安也可以通过增加保安人员来加强保安效果。但增加人员一方面要大量增加费用;另一方面,人终究不能像机器一样始终如一地坚持原则。所以现代化智能大厦的保安系统,在尽量降低对人员的需求,而以机器代之。

    这样做不仅比人为控制更精准,也会减少人为失误带来的影响。

    就拿出入口控制来说,就是对建筑内外正常的出入通道进行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控制人员的出入,还能控制人员在楼内及其相关区域的行动。过去,此项任务是由保安人员、门锁和围墙来完成的。但是,人有疏忽的时候,钥匙会丢失、被盗和复制。智能大厦采用的是电子出入口控制系统,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在大楼的入口处、金库门、档案室门、电梯等处可以安装出入口控制装置,比如磁卡识别器或者密码键盘等。用户要想进入,必须拿出自己的磁卡或输入正确的密码,或两者兼备。只有持有有效卡片或密码的人才允许通过。

    每个用户持有一个独立的卡或密码,这些卡和密码的特点是它们可以随时从系统中取消。卡片一旦丢失即可使其失效,而不必像使用机械锁那样重新给锁配钥匙,或者更换所有人的钥匙。同样,离开单位的人持有的磁卡或密码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被取消。

    可以用程序预先设置任何一个人进入的优先权,一部分人可以进入某个部门的一些门,而另一些人只可以进入另一组门。这样能够控制谁可以去什么地方,还可以设置一个人在一周里有几天、一天里有多少次可以使用磁卡或密码。这样就能在部门内控制一个人进入的次数和活动。

    同时,系统所有的活动都可以用打印机或计算机记录下来,为管理人员提供系统所有运转的详细记载,以备事后分析。

    使用这样的系统,很少的人在控制中心就可以控制整个大楼内外所有的出入口,节省了人员,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保安效果,为防止罪犯从正常的通道侵入提供了保证。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国内智能化建筑选用的设备大部分都从国外进口。随着近几年来我国计算机系统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高,国内有些公司与大专院校也开发出国产的楼字自动化系统,完全可以满足一些中小型智能化建筑的使用要求,造价比国外同类系统低很多。但由于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与变送器等没有形成配套开发与生产,给国产楼字自动化系统的推广与应用造成较大影响。

    为了降低工程造价,在一些工业生产的空调系统中,敏感元件、执行机构。阀门与变送器选用国外产品,计算机系统则自己开发。运行实践证明这一方案可节约投资,减少外汇使用。而且可以合理地实现空调系统各种运行工况的自动转换,对于温湿度控制精度要求高的工业生产空调系统,更应选用国内开发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温度控制精度要求±1℃或±0.5℃,湿度控制精度要求±3%以内时,现场调试周期长,现场各种干扰影响也比较大,这时就要优先考虑选用国内开发的计算机系统,以便通过软件的控制水平来满足温湿度控制的要求。

    因此,在国内楼宇自动化系统还没有从敏感元件开始形成配套生产之前,可以采取过渡的办法,敏感元件、执行机,阀门、变送器选用或部分选用国外产品,计算机控制系统选用国内开发的产品。

    建筑的“智能”理想

    雷赫

    面对智能建筑光明的发展前景,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在发展规模的同时保持实际的效益,让高科技实在实在地转化为多功能,为居住其间的人们提供贴心的生活服务

    你能想象自己住在一间屋子的以下情景么:

    08:00大自然闹钟

    清晨,你不用担心被恼人的铃声吵醒,自然光会让你惬意地苏醒。房间的百叶窗和遮阳罩与房屋自带的气象系统相连接,能够根据自然光线或预先设定的时间自动开启和关闭。

    09:00电话遥控开门

    当屋外有人敲门时,你可以通过任何一台固定电话或手机操作门禁系统,同时,敲门人的图像能显示在屋内任何一台电视机的屏幕上。

    11:00远程保安

    快到中午时,室内空无一人,但你不必为家里的安全担心。屋子的安保摄像装置会在有人闯入、煤气泄漏等情况发生时将图像信息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实时远程传送给你。

    14:00无烟烹饪

    到做饭时,强力的抽油烟机探测到空气中油烟时会自动开启。

    19:00多功能手机

    当你在回家之前先要远程察看一下家里是否一切正常时,手机和计算机能直接交换信息:打开院门、点亮院里的灯、给客厅供暖,这些事情可以通过一封电子邮件或一条短信完成。

    21:00跟着人走的灯光

    天已经黑了,但住在房屋里的你可能察觉不到,因为所有公共区域的灯都连接了红外线感应器,能随着人的脚步开关,大大节约了电能。

    24:00规划明天

    在睡觉之前,你可以在屋里任何一个终端输入第二天的运行指令,预设第二天的采暖温度、起床时的灯光亮度等,然后安心入睡。

    以上情景不是科幻,而是西班牙马德里市郊一所房屋的真实体验,这就是所谓的智能房屋。不过,让如此情景飞入寻常百姓家还为时尚早。因为智能建筑属于社会前沿领域,国内的发展更是处于初级阶段,在理念上、技术上、应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分歧或者不完善,社会化地应用智能建筑只是人们的远景目标。当然,以上情景就是智能建筑的未来趋势。

    发展动力充足

    走在如今的城市街道上,随时都有“5A智能大厦”、“智能生态家居”等广告流入你的视线。随着人们居住的安保、节能、通信、舒适度等需求日益提高,智能建筑成为越来越受追捧的时代热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办公建筑的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量大而面广的已有办公建筑的改造也提出了智能化的需求。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丰富,智能建筑在住宅领域也有深入发展,智能大厦、智能住宅的建设热潮正随房产经济的发展而方兴未艾。

    据统计,目前智能建筑的投资约占建筑总投资的5%至8%,有的可达10%。其中,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投资稍低,而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投资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过去五年内,全国各地共完成房地产开发建设投资22042.22亿元,按其中四分之一建筑实施智能化系统工程,并且以6%计算智能化系统工程投资,在过去五年内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投资已达330亿元。

    另外,北京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数字奥运”的口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将要建设众多数字化设施,这包括:2008年奥运会的技术指挥中心、数据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网络管理中心、安全监测中心等。同时在北京现有的通信网络基础上,加快建设各类先进的通信设施,最终提供一个高度可靠、高度灵活、可扩展、可重新利用,能适应新技术发展的宽带、数字化的通信系统。而广播电视要实现从模拟向数字的技术转变,为奥运会广播电视的转播和信号传输构筑网络的支撑平台。

    此外,北京还需建设22个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提高场馆设施的智能化水平,这些本身就会增加对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智能化系统的建设将会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必将极大地推动智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此后,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大型盛会还将陆续举行,相关体育场馆、展览馆、宾馆及其他公共场所将会融入更多智能化元素,带动一系列的智能化应用。

    坚持实用、适用原则

    应该说,来自多方面的建设需求都已成为智能建筑发展的源动力,但是,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智能建筑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如何保障智能建筑能够以人为本的智能应用还将是个复杂而有待解决的问题。

    在去年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智能化峰会上,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文才就强调,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无论在政策、观念还是技术上,都没有什么大的障碍,发展前景非常看好。但是,智能建筑的发展需要坚持实用、适用的原则,建筑的智能化发展最终是要为人们的生活服务,任何智能化应用需要围绕这点而展开。

    目前,智能建筑设计领域就呈现简约化、整体化和数字化几大趋势。在设计师眼里,层出不穷的建筑装饰新产品与其说是科技的成果不如说是设计的结晶。智能建筑设计专家埃斯克里瓦诺就说,拿自动百叶窗这种问世已经35年的产品为例,现在要做的是将已有产品设计得更加实用、便于控制,比如给其设定时间,让它自动开启引进自然光。应该说,智能建筑设计就是要让生活中所使用的最频繁的东西变得更方便、离主人更近。

    所以,面对智能建筑光明的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在发展规模的同时保持实际的效益,让高科技实在实在地转化为多功能,为居住其间的人们提供贴心的生活服务,就像西班牙马德里市郊的那所智能房屋那样。

    用“标准”引导发展

    事实上,智能建筑集成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到楼宇自控、安防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绿色节能等20多个细分子系统。如此一来,制定相关的技术和设计标准就显得尤为必要。

    “早在十年前,我国就开始制定关于智能建筑的相关标准。”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系系主任程大章教授表示,“直到《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的出台,我国智能建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标准对智能建筑的定义反映出智能建筑已经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信息时代特征、符合节能环保时代主题的内涵。”

    在程大章看来,新标准提出智能建筑以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为目标,拓展了智能化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为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而且,新标准注重于系统功能,按照各类建筑物的功能进行分类,对智能化工程建设指导意义更加明确,新标准的实施将推进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为参与《智能建筑设计标准》的起草人,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赵济安教授表示,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整体尚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国内的各地个方面都处于不平衡状态,因此,在智能建筑领域,也存在有待一个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先进科技”认识的理念和“如何应用”科技发展符合世界的需要等方面,随着对这些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化,国内智能建筑的发展总体将是更加合理性的趋势。

    盖亚安在?

    正月

    1969年,英国学者J.E.拉弗洛克提出了著名的地球生命体理论——盖亚理论(Gaia Theory)。盖亚(GAIA)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女神, 拉弗洛克通过把整个地球看做盖亚,以强调地球具有类似于生命的属性。其主要论点是:地球是有地圈、水圈、气圈以及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是一个可以自我控制的系统,对于外在或认为的干扰具有稳定性。

    按照盖亚理论,地球与细胞比较,大气层就是细胞壁,空气等于细胞液,地球本身是细胞核、人类和其生存的环境中的物体好比细胞液中的物质等。

    这个理论并非凭空出世。19世纪,在征服自然的号角响成一片的时代,出现了浪漫主义的歌声。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在他的诗《论人》中写到:生命“全都是但也只是一个宏大的整体的一部分,大自然就是这个整体的身躯。”

    不知道智能建筑的设计者是不是也受到盖亚理论的影响?建筑同样需要呼吸。作为盖亚肌体上生存的人类,所有活动都会影响到盖亚,人类活动的产物也不能例外。建筑应该是舒展的,和人类一样,成为盖亚的一部分。

    这个整体的概念也早被人实践,美洲的超验主义哲学家梭罗是最早提出整体主义思想的人。梭罗认为:存在一种超灵或神圣的道德力,渗透于大自然的每一件事物中,人们可以通过直觉,超越物质表象而领悟到那个将世界融为一体的“宇宙存在之流”。

    1845年的某天,梭罗离开了他所生活的城市来到了著名的瓦尔登湖,他希望以离开工业化社会的方式,寻找一个“真正自然中的家”。他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多,观察各种水鸟、大雁、狐狸、树木和诸多野花,研究了瓦尔登湖及其附近湖泊、河流、泉水的温度以及其变化,观测暴风雨和雷雨,进而写下了名著《瓦尔登湖》。他穷其一生思考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并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我们脚下的地球不是死的、无活力的物质,而是一个拥有精神的身体;它是有机的、流变的、受其精神的影响。”

    梭罗用浪漫主义的眼光看待自然。这种思想不是历史上万物有灵论的发展,而且是针对当时工业化浪潮及其机械论哲学的反思。

    当人类文明穿越工业化浪潮,进入到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类居住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冲突日益激烈。“2008年的第一场雪,被任何时候都来得更猛一些”,春节前,那场席卷我国的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五十年一遇的冰雪,让人们看到了自然的力量:盖亚在生病!

    人类活动极大地影响了地球的生态,甚至有人极端地认为:“人类本身是盖亚的癌症”。马克思也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要对我们进行报复。”

    聪明的人类不要忘了,盖亚一直在看着我们。

结算造价信息直辖市结算造价信息北京市结算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15018
点击数:5538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