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4-04,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服务全国 成都三年打造成国家级通信枢纽

  发展为汇聚西部、服务全国、沟通世界的通信枢纽 今年重点工作已全面启动

  三大工程

  通信出入口局开通成都至北美、新加坡、印度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等的直达国际光纤电路

  “三网融合”建设基于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

  “无线城市”建成覆盖全市、互联周边的无线电监测网,有效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关注试验区建设·通信枢纽

  实施通信出入口局等三大工程;打造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等八大中心;建设国家信息灾备基地等三大基地……

  成都市日前提出了打造国家级通信枢纽的目标。根据《成都通信枢纽建设规划纲要》,成都将用3年时间,到2010年把成都市打造成为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市信息办主任刘勇昨日就此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今年的重点工作目前已经全面启动。

  3年成为国家级通信枢纽

  成都是国内的大区级通信枢纽之一,是全国“八纵八横”和四川“三纵三横”通信网络体系中的枢纽节点。日前,成都提出了打造国家级通信枢纽的目标。到2010年,成都通信基础设施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巩固现有西南通信枢纽地位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汇聚西部、服务全国和沟通世界的国家级通信枢纽。

  具体来说,成都将强化至西安、重庆、昆明、兰州方向一级通信干线通达能力;强化信息汇聚和信息处理能力,基本满足成都及周边地区信息处理、科学计算等方面的需求;强化国际通信保障能力,争取国家批准成都成为国家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等。

  三大工程建成“无线城市”

  建设国家级通信枢纽,今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完成国际通信出入口局工程第一步战略———建设国家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根据规划,今年将启动并完成互联网同城交换中心建设,实现本地互联网网际互联和信息的同城交换;在争取国家国际通信信道出入带宽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成都至北美、新加坡、印度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电路级国际直达。此外,成都还将实施“三网融合”和“无线城市”工程。

  建设国家级通信枢纽的其余任务还包括:互联网区域交换中心、国家数据存储中心、国家级互联网域名解析中心、国家基础数据资源中心、国家信息评测中心、国家数字媒体发行中心、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国家数字证书认证中心,以及国家信息灾备基地、国家信息后援支持基地、国家IT服务基地等。这些任务都将在2010年逐步实现。

  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

  “这个工作已经开始了。”昨日,市信息办主任刘勇表示,成都市信息办已经按照规划全面开展工作。刘勇表示,通信环境、通信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对招商引资等项目的开展相当重要,若能抢占先机,争取到通信战略制高点,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综合竞争能力的增强,具有重大意义和关键作用。本报记者刘友莉

  关注试验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

  英特尔一小步

  成都一大步

  从高新区现代IT产业的聚集过程观察成都承接产业转移路线图(上)

  从欧美到日本再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战后60多年,全球产业的三次梯度转移依次走过,一一成就了上述地区的经济奇迹。

  第四次梯度转移浪潮再起。这20年一度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被中国中西部各省区敏锐感知,各地各显神通,寄望春风将度。本月初,四川高规格举行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会议,高调提出加强开放合作,承接产业转移。

  承接产业转移,这个技术化的经济学术语,对成都意味着什么?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试着从英特尔落户成都入题,寻找成都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的路线图。

  英特尔带给成都的

  不只是一笔巨额的投资,不只是一个好看又好听的招商业绩,不只是带来一个企业,而是一个从无到有连绵不绝的产业。

  已经成形的成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产业链,是成都的招商名片。细数这根穿引着英特尔、友尼森、中芯国际、美国芯源等名贵宝石的珠链,英特尔必是排在最初的最亮那颗。

  “成都现代IT产业的聚集过程,就是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4月9日,在天府新城的行政办公中心,成都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刘勇对本报记者谈到。

  常被媒体追访的刘勇是成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及软件产业聚集过程的历史见证人。在2007年6月前,他长时间担任成都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成都市软件产业发展推进小组组长,理所当然被视为推动成都现代IT业发展的关键人物。

  2003年8月,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英特尔公司宣布在成都高新西区建立半导体芯片封装测试工厂。其间经过了与成都长达3年的思恋,时任成都市长的李春城更亲赴英特尔总部斡旋。

  英特尔入蓉和当时正在召开的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令初秋的成都兴奋了很久。而正如后者对成都未来的影响持续深远,前者的新闻效应也余音绕梁至今不绝。

  以一个招商范例进入成都历史,英特尔和成都的故事,被一遍遍地提起。

  那么英特尔对成都到底意味着什么?不只是一笔巨额的投资,也不只是一个好看又好听的招商业绩,不只是带来一个企业,而是一个从无到有连绵不绝的产业。

  “英特尔填补了成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的空白”,刘勇一言以蔽之。

  芯片产业被誉为黄金产业,其产业链主要分为IC(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三大部分,“封装”和“测试”只是其中的一段后期工序,而技术密集、工艺难度大、含金量高的部分在于前期的IC设计和晶圆制造。

  事实上,在2003年英特尔入蓉之前,成都有一些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如国腾、南山之桥,但数量少、规模不大。英特尔成都建厂虽然居于产业链的下游,但它的反推动力,使上游的成都IC设计企业得以在短时间内壮大,从此前的四五家发展到如今的四五十家。

  产业链中游的空白很快被填补。2005年10月,中国中西部第一家集成电路8英寸晶圆厂———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07年5月实现量产。

  晶圆制造投资巨大、效益巨大,不仅带动上下游上百亿元产业,更宣告了成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产业链的完成,画出了珠联璧合的完美弧线。

  英特尔还对成都引进非集成电路企业起到了示范效应。“英特尔都来了,我们为什么不来”,这成了后来投资者不约而同的一句话。

  这种示范效应不仅包括英特尔的合作伙伴,甚至包括英特尔的竞争对手。2008年3月29日,全球唯一能与英特尔抗衡的第二大芯片巨头AMD宣布在蓉成立分公司,选择与商业伙伴及竞争对手“毗邻而居”。

  成芯模式的诞生

  从副市长到市长到市委书记轮流“助产”,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三段式”招商组织架构。

  以英特尔发端的成都集成电路产业链的聚集过程,是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日益清晰、招商目标日益明确的过程,也是成都主观上迎合现代IT产业转移、客观上契合产业转移规律的过程。

  生动鲜活的改革案例总是在最基层的实践中萌生。比如成都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创造的“成芯模式”。

  2004年,听闻中芯国际有意在中西部地区投资建晶圆制造厂,成都高新区全力追踪其投资计划,但因投资额巨大暂无进展。

  2005年,成都高新区发现购买一条旧的晶圆生产线只需2亿多美元。高新区经请示成都市领导后,迅即向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提出,由政府先投资购买生产线和建厂房,委托中芯国际经营管理。

  成芯模式由此诞生———由成都工业投资公司和成都高新区投资集团共同投资组建成芯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负责项目建设、生产设备购置安装以及生产运营;作为合作方的芯片制造厂商———中芯国际则提供顾问管理团队和建设、生产管理的专业队伍。这一模式被其他地区多方效仿。

  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局长杨东是成芯诞生的助产士之一。2004年,时任副市长的朱志宏率领一个六人组成的专业团队,往上海面见张汝京,杨东和电子科大微电子学院落院长等专业人士就在其中。此后成都出牌一次比一次大,第二轮会见,成都出动了市长葛红林,第三轮,则是市委书记李春城。

  如果说领导出面“打大牌”,强调的是谈判人的重要性,成都也在出机制,强调的是招商机制的专业性。

  高新区有自己的三板斧———一个与众不同的“三段式”招商组织架构,由投资服务局、规划建设局和经贸发展局组成。投资服务局负责追踪目标企业投资意向并咨询服务,规划建设局负责落地企业的供地建设及水电配套等,经贸发展局则负责企业投产后的融资、市场拓展和政策扶持。

  “好的政府组织架构应该是本地产业体系、生态的组成部分”,负责政策分析和产业研究的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对记者如此形容高新区的“小政府大社会大市场”。这也正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方向。

  IC产业基地的定位

  全国有7个这样的基地,成都凭什么与众不同?

  走过很多路,总要回头看时才能发现最初的迷误,和成长的欣喜。正是在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聚集的摸索与坚持中,高新区看清了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与新的行政办公区相呼应,设计独特的高新区管委会大楼就在千米之外。作为在地图上找不到确切位置及边界的非行政区,高新区至今不到20岁,除了现代气派的一幢幢办公楼和厂房,并不为普通成都市民所熟知。倒是近年来,它更多地以“科技新城、国际新城”的称谓,出现在媒体报道和房地产广告中。

  从1991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高新区自我意识和产业定位的形成期长达10年。按成都高新区有关人士的说法,那是招商引资和产业化聚集的初级阶段,招商带有盲目性,企业落户带有偶然性,产业领域比较零乱。直到2000年,省市政府明确高新区要围绕产业重点,在国际范围内招商引资,“把产业链做齐、做粗、做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方向变得清晰。

  2001年7月,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这样的基地全国有七个,成都将凭借什么与众不同?

  “地处西部内陆,物流运输的不便是成都劣势,工业基础也难比武汉重庆”,经贸发展局局长杨东谈到高新区当初的自我剖析。“但成都有众多科研院校,科技人才优势突出,而且人力成本较低,另外,良好的投资居住环境,也有利于吸引并稳定人才”,最后,技术含量高、产品体积小、对物流依赖程度低、物流成本低,以微电子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最终拍板。

  2001年的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全无基础。但借着国际制造业向综合成本较低、利润空间较大、市场前景较好的区域转移的东风,有准备的成都接住了这关键一棒,到今天,已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分布中的重要一极。

投标造价信息直辖市投标造价信息四川省投标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4446
点击数:5536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