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4-15,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垃圾处理任重而道远

    我们关注房价,因为每一个人都想住有所居;我们关注节能,因为能源的供应越来越紧张;我们关注“三农”问题,因为我们希望这个社会更加平等。而当我们在关注这些大事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想到每天早上出门时带下楼的垃圾,已经快无处可弃。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城市垃圾处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以北京市为例,据官方公布的数据,北京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84万吨,年产生活垃圾已到达672万吨,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8%%的速度增长。预计在未来的3年~5年内,北京市周边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将全部装满。而目前北京市的垃圾处理设施的总处理能力是每天1.041万吨,也就是说,每天有近8000吨垃圾,被抛撒在京城周边的各个“野垃圾场”中。“垃圾围城”这个词看上去有些危言耸听,但是,这一幕正在上演。在一些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以填埋为主要手段的垃圾处理方式已经近乎走到尽头,寻求垃圾处理的新方式迫在眉睫。就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来看,无外乎填埋、堆肥和焚烧3种处理手段。垃圾卫生填满存在着占地面积广、处理周期长、污染不易控制等问题,并不适合我国东部沿海等用地紧张的城市;垃圾堆肥由于在收集阶段没有实现分类,其中重金属等物质无法去除,堆出来的肥料可能含有毒性。相比之下,为欧洲国家所广泛采用的垃圾焚烧技术,似乎是解决我国“垃圾围城”的一剂良药。

  然而,各地在垃圾焚烧厂的选址、建设乃至运营过程中,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这项已经发展十分成熟的技术,为何到了我国却“水土不服”?在广东番禺等由垃圾焚烧而起的事端中,我们看到,垃圾焚烧厂是否该建、如何选址等问题,已经超越了纯粹技术上的争论,进而衍生到了公众参与度和政府民主决策的社会范畴。此中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在建设的全过程中,公众的参与度究竟能有多高。只有在各方信息交流尽可能平等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做出的决定不会引发民意的反弹。

  除去垃圾焚烧的技术之争外,我们似乎还忽略了垃圾处理中重要的一环:垃圾分类。即便这在我国已提倡多年,但实际运行却是名存实亡。垃圾分类包括了分类回收、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多个方面,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放眼全国,没有那座城市能够将垃圾分类处理做得很到位。

  虽然我国在垃圾处理的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但至少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从未减弱。资金方面的投入已经由“九五”期间的200多亿元,提升至“十一五”的1150亿元,资金跨度将近6倍;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2%%,提高到2009年的69%%。近30年来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仍有30%%的垃圾仍然没有进入无害化处理的体系之中。2008年的统计显示,全国仍有近1/3的城市没有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每年有4000多万吨垃圾没有实施无害化处理,对社会、环境仍有很大危害。

  所幸,面临“垃圾围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选择“鸵鸟式”的逃避,社会、舆论和政府都对此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继续支持节能环保建设……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大力推进节能,提高能源效率。

  当我们开始正视垃圾处理的问题时,要明白绝对不能简单粗暴地把这项工作理解为“眼不见为净”,解决起来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垃圾处理工作不仅需要综合性的技术支持,还需要更多的加强社会的参与度、政府的投入,乃至立法的支持。垃圾处理,任重而道远。(消息来源:中国建设报)

材料指导价直辖市材料指导价广东省材料指导价
文章字数:1621
点击数:546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