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政策资讯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行业政策资讯
新闻时间:,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成都公共租赁住房让“夹心层”也能实现住有所居

    25岁的杨陶陶大学毕业后在成都高新区一家公司从事研发工作,3年前,作为首批公共租赁住房试点住户,她和同事三人搬进了两室一厅套房里。尽管设施比较简陋,但配备了热水器、厨卫设施和简单家具,杨陶陶觉得这比她自己租房要值很多。

    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针对住房和收入符合一定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进城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体推出公共租赁住房。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公租房这种方式享受到了住房保障。

    让“夹心层”也能住有所居

    目前,我国各地初步形成了以商品住房供应为主体、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住房保障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特别各地不断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同时规范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管理,使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对于中等偏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来说,他们既不能享受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又无力购买商品住房,形成了两头不靠的“夹心层”。

    为了让“夹心层”受惠,成都市公租房的租金水平较市场租金大幅降低,且租赁合同期内不调整租金。杨陶陶告诉记者,过去曾和朋友一起租房,不仅离公司远,而且她每月还要花费租金400元,几乎是当时工资的四分之一;搬进公租房后,每人每月只需承担100元,减轻了不少负担,四个姐妹住在一个屋檐下,其乐融融。

    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局长何立祥说:“公共租赁住房的保障重点,就是解决中等及中等偏下收入无房家庭、单身无房职工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

    成都市住房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宏介绍,公共租赁住房只租不售,可以循环使用,有利于节约政府资源,今后成都将强化租赁型住房保障方式,大力推广公共租赁住房。“这样,原来既不能享受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也能实现住有所居。”张宏说。

    “多渠道”筹集公租房源

    与以往低租金实物分配制度下的福利住房不同的是,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方向是走市场化的路子,其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等纳入了市场运行轨道。政府在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和其他机构的积极性,鼓励其投资建设和经营公共租赁住房。

    成都高新区首先试点,启动6000余套员工及农民工公寓建设,三个项目总建筑面积30.7万平方米;同时中心城区推出184套大学毕业生租赁公寓进行试点推广。2010年,成都又新开工建设员工公寓2万余套、1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0亿元;在锦江区、青羊区建设4200套、27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总投资约6亿元。这些公租房项目可解决10万以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

    在试点的基础上,成都明确提出“多渠道”筹集房源方式。其中包括:通过投资建设、采购等方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面向市场租赁房屋作为公共租赁住房房源;使用存量或置换的建设用地修建公共租赁住房。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规定在适当地段的部分新增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按照项目住房建筑面积3%至5%左右的比例配建公共租赁住房,建成后由土地竞得人无偿移交政府。

    同时,成都还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经营公共租赁住房。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企业可在自有土地上投资建设集体宿舍,用于企业内部员工居住;在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可由所在区市县政府或管委会组织,集中建设集体公寓和宿舍,由用工企业租赁。

    按需建设,确保供应

    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我们不搞盲目建设,而是按需建设,确保供应。”

    2010年9月,成都开展了中心城区公共租赁住房需求调查工作,向中心城区范围内的中等及中等偏下收入无房家庭、单身无房职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收集收入、就业、意向住房等基本情况,以准确掌握保障对象的实际需求。

    同时,成都扩大保障覆盖面,将保障对象扩大到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无房家庭和5万元以下的单身无房职工,并且将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市户籍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一并纳入保障范围。成都市双流县房管局局长胡洪军说:“依靠双流县良好的经济发展局面,我们这几年一直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保障措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确保住房困难群众‘应保尽保’。”

    成都还打破过去住房保障“重城轻乡”的格局,将覆盖面向农村延伸。成都前不久出台的“城乡统一户籍实现居民自由迁徙”户籍改革意见提出,建立分区域统一的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各区市县对城乡居民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家庭,要统一纳入城乡住房保障体系,以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在内的多种方式解决其住房困难。成都市委统筹委副主任秦代红说:“根据时间表,2012年底前住房保障体系将覆盖农村。”(消息来源:新华网)

文章字数: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