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09-10,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新生活的领头人

    5月,重走四川灾区,满眼新奇撞你心。

  北川新城拔地而起,水磨羌镇风景如画,辽安大道舒缓平坦,都江堰10万亩现代农业园充满生机……

  田间地头,新居庭院,干部和群众,笑声汇聚在一起,双手紧握在一起……

  一处处温暖的新生,凝聚着基层党员干部多少心血和汗水?

  一张张满意的笑脸,融入了我们党多少雨露阳光?

  灾区群众说,走出阵痛,走向豪迈,走向振兴,那是因为党时时在我们身边,基层干部就是我们的“主心骨”、“领路人”。

  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深有感触地说,三年重建,四川广大灾区群众信党爱党跟党走的信念更坚定,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紧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更好、威信更高。

  奉献·凝心聚力

  重建,起步难,难在如何尽快走出阴影,走出阵痛,重塑信心。四川灾区广大基层干部发扬牺牲奉献精神,用自己的行动感召群众,带动群众,凝聚人心。

  大地震让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遭受灭顶之灾,村党委书记贾正方带领村民站在垮塌的大山前发誓:“三年再造新宝山!”

  贾正方几乎双目失明,但他心里亮堂。为了制定重建规划,他踩着泥泞的道路,爬上不断垮塌的废墟,带着村干部,实地进行踏勘,双脚走遍重建的每一个角落。在重建领导小组成员的亲力亲为下,全村建成13个各具特色的聚居点,集“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发展性”于一体。

  从震后的第二天开始,汉源各个乡镇的崇山峻岭之间,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汉源县水利局副局长李银刚。

  大地震使汉源水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县范围内停水,3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得不到保证。“必须保障我们灾区群众早日恢复生产生活用水”,这不只是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死命令,更是他必须担当的责任。

  长时间的野外工作,李银刚练就了一番“功夫”:上坡下坎如履平川,翻山越岭健步如飞。见过他的老乡都说:“这位小伙子真不像个城里人,上高山下陡坡不比我们山里人差!”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李银刚走过了水利灾后重建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坎。不少灾区群众在重新用上了一股股清澈的生命之水时,不禁感叹:“小李还真是个‘水龙王’,我们百姓哪里缺水,他不但能想个法子解决,而且解决后的效果更好了。”

  位于大山深处的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偏远、闭塞,住房重建困难极大。村支书罗义碧、村主任雍明含着眼泪在村头墙上写下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标语,道出了村党支部率领全村206户村民打响重建攻坚战的决心,使全村群众都受到激励。枣树村重建出现不等不靠、你追我赶的火热场景。

  重走灾区,处处都能听到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由衷赞叹:

  抢修生命通道,在悬崖上劈山开路的是党员干部;规划、建设新家园,在废墟上跑得最勤、流汗最多的是党员干部;抗击山洪泥石流,保卫重建成果,冲在最前面的是党员干部……

  在四川灾区,百万基层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身躯和行动,率先垂范,奋不顾身,浓墨重彩地书写着重建、重生的壮丽画卷。

  创新·跨越重建

  “五一”小长假,给了都江堰市虹口乡一个惊喜:游人如织、农家乐爆满……农家乐老板陈玉红说,重建后的虹口在风貌打造、基础设施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今年夏天的生意估计很不错。

  重建不是重复,重建就要跨越,四川灾区广大基层干部把党的创新理论落实到灾后重建的实践中,用创新的钥匙打开了群众新生的大门,把群众引上富裕之路。

  超前谋划产业发展之路——

  虹口乡是地震极重灾区,震后两个多月,党委书记马远见就带领镇党委“一班人”,制定出虹口乡产业长远发展的规划蓝图。规划早,起步快。虹口乡随后召开了招商引资座谈会,举办震后虹口漂流的首漂仪式。在马远见的带领下,虹口三年完成投资6亿元,场镇品质全面提升,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

  映秀是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土地流失严重,未来发展从农业向旅游业转型是必然趋势。三年过去,一个羌味浓郁,环境优美的新映秀傲然挺立。

  被地震几乎夷为平地的茂县坪头村,在完成了抗震救灾工作后,灾后重建重任摆在了村支部书记王学康的面前。王学康说,坪头村的优势是地处城乡结合部和“大九寨旅游环线”,是发展乡村游的理想选择地之一。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该村的246户维修加固户和220户重建户都按照规划,统一建设,并在2009年8月全部竣工。 

  “重建不是简单复制,也不只是修几座漂亮房子”,青川县石坝乡副乡长文小平说,他在石坝乡三江村率先将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形成了以核桃、板栗、金银花为主导的林果业,以生猪、土鸡、毛兔为主的养殖业。如今看着风貌统一的漂亮新房和结实的防洪堤,走在硬化的水泥路上,村民们都说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

  市场化带动重建新模式——

  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精心打造年画传习所,将年画观赏、销售、培训、制作等融为一体,发掘年画资源优势。棚花村开办了“年画刺绣培训班”,培养出了40多名“绣女”。如今,村民们不仅画年画、还代销年画,既增加了收入,又丰富了精神生活。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已达到7000多元。

  映秀镇老街村,党支部副书记阳国琳看到晚饭后三三两两坐在门前不停穿针引线的妇女们,便产生了把羌绣产品推向市场的念头。不久,老街村羌绣合作社挂牌成立。三年来,这个合作社的名字越叫越响,省内外定单纷纷飘来。

  重建后的映秀渔子溪村,每天游客上千人,如何抓住这一机遇,是村里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在镇党委的指导下,渔子溪村党支部书记蒋永福建起了第一家农家乐。他说:“我在村里投资7万多元开办第一个农家乐,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今后渔子溪村民增收致富,搞农家乐旅游是主要的发展方向;二是现在许多村民对搞农家乐心里没底,作为村支书,我应该起带头作用。”

  “主心骨”、“领路人”、“弄潮儿”,这些名词的背后,是无数基层干部的真感情、新思路,是灾区群众对他们的极大信任。(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材料预算价四川省材料预算价四川省材料预算价
文章字数:2648
点击数:5419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