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3-18,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阿坝州“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纪实

挺起不屈脊梁  谱写重建辉煌

——阿坝州“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纪实

■记者 王姆  杨刚  时群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再次有力地证明:我们在灾难中失去的,一定会在历史的进步中得到补偿。

  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从满目疮痍到秀美山河。如今,当世人徜徉在阿坝灾区大地,曾经的断壁残檐,已然不见踪迹,伤痛渐渐消散在时间的长河里。取而代之的是城镇生机勃勃,人民安居乐业的一幅幅壮美画面。三年阿坝人民所创造的奇迹与成果,也必将载入史册,回响在历史的天空!

  三年来,阿坝人民崛起于危难。从抗震救灾到恢复重建,一路走来,阿坝人民用响彻时空的声音告诉世人:在抗震救灾中,阿坝人民挺起了不屈脊梁!在恢复重建中,书写了辉煌篇章!阿坝从悲壮走向豪迈,阿坝实现再生性跨越!

桃坪羌寨新貌。记者 张建 吴传明 摄

  抗震救灾

  ——挺起不屈脊梁

  站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时间节点,三年前胡锦涛总书记的话还响彻耳边,“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时间拉回到三年前——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个让80多万阿坝人永生难忘、那个让世界为之动容的时刻。仅仅80秒,阿坝大地遭受重创。美丽的龙门山山脉一线被强震撕裂,阿坝州汶川、茂县、理县、小金、黑水、松潘成为极重灾区和重灾区。那一刻,山摇,地动;天崩、地裂;桥断,楼塌……里氏8.0级强烈地震,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使地处震中的阿坝受灾深重,2万多生命顷刻陨落,40多万人无家可归,大量房屋倒塌,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发展存量基础被摧毁,全州进入了建国以来最危急、最严峻、最困难的时期。

  抗震救灾,这是一场生命与死神的较量,更是一场考验执政者决策智慧与执政能力的大考。在空前的灾难面前,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委、省政府领导亲临阿坝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地震发生后半小时,胡锦涛总书记就对抗震救灾作出重要指示,震后两小时,温家宝总理就赶到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省委书记刘奇葆、省长蒋巨峰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察看灾情,部署救灾工作。

  灾难突如其来,阿坝州党政部门紧急行动。州委书记侍俊,州委副书记、州长吴泽刚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州委、州政府带领80多万阿坝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展开了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

  灾情就是命令。各级党委、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情怀深深地温暖着灾区群众的心,最大程度地树立了灾区群众战胜灾难的信心。州级各部门、各县 1万多名干部迅速赶赴灾区,在最短的时间做到州级干部到县及震中地区,县级干部到乡镇,乡镇干部到村。从州县机关抽调的339名县级干部分别下到汶川、理县、茂县的每一个行政村,干部群众不等不靠,立即开展抗灾自救。

  于是一场场硬仗在阿坝灾区大地打响。救人、安置、防疫、转移……上通下达,阿坝抗震救灾的应急机制高速有效运转。

  “第一时间是救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废墟里,一个又一个生存的纪录不断被刷新,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不断被创造,见证了生命的顽强,更让人感受到众志成城的力量。“疾进,突破,搜救!”成为喊响灾区最响亮的字眼。在“黄金72小时”内实现重灾县医疗救援全覆盖,全州从废墟中抢救被困群众 39094人,紧急转移游客和受灾群众18万人,收治伤病员42万人次。

  阿坝州的“路”是抗震救灾的“痛”。213国道都江堰到汶川这段96公里的公路,沿岷江河谷有87座桥梁、10个隧道,在地震中因塌方、断桥、堰塞湖淹没等被无情摧毁。有专家坐直升飞机空中查勘后认为,没有两到三年修不通这条路,建议放弃抢修,改为新建。但是,如果不打通这条路,进入汶川就要翻越夹金山,绕道350多公里。打通生命通道,让救灾物资在短时间内到达灾区,为抗震救灾和后续的灾后重建提供有力保障成为当务之急!于是,“老虎嘴”成功实施中国公路抢险史上“第一爆”,“彻底关”、“一碗水”等“拦路虎”相继被攻克。一次巨爆、二项顶推、四条避让通道,都汶路在抢通中破解了多项世界难题,创造了史无前例的交通救灾奇迹。被认为“三年才能恢复”的都汶路于2008年9月2日全线贯通,用时仅三个多月。

茂县医院

  为政之要在于安民,震后一个月内,23630顶帐篷全部到位,解决了阿坝州所有群众的临时住宿问题。经过震后60多天的安置攻坚,全州共建活动板房14303套,安置14306户43477人,自建过渡房88826套,安置88826户339446人,加固原房屋后安置779户1978人,全面完成了城镇、农村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及时从州县机关抽调300多名县级干部,带队组建群众工作组,深入重灾村,组织、发动和帮助受灾群众搭建简易房、运送粮食,并要求各级组织,一定要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为确保灾区群众安全过冬,按照“四保一储备”的要求,加固、保暖、整改自建过渡房 3万多户,发放棉被70多万床、冬装50多万套、棉鞋3万双、火炉3万套、储备口粮4500多万斤,确保了受灾群众无一人挨冻受饿、安全温暖过冬。全州 41.2万城乡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从悲壮走向豪迈,最艰难的考验是安置群众,各级党政急灾区群众所急,解灾区群众所难,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家家有住处,户户有饭吃,人人有保障。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我们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安置群众的奇迹。

  地震以来,全州共引发重大地质灾害2172处,经济损失达60多亿元;群众安全避险成为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地震发生之后,阿坝州成功转移灾区群众11.1万人次,成功排除三江乡切刀岩堰塞湖、草坡沙排水库、茂县铜钟电站等重大险情,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次生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灾区实际出发,阿坝州及时提出“就地、就近、分散安置”的方针,明晰了救灾中安置群众的思路、重心,对安民和稳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灾之后的疫情,成为了灾区群众心里的紧张字眼。为从根源上预防和消灭疫情隐患,还灾区一片洁净,阿坝州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在全国各地数千名医疗工作者和消防人员的无私援助下,打响了卫生防疫的硬仗,守护群众的生命健康。卫生防疫紧关民生。州委、州政府始终将该项工作作为抗震救灾的一项重大任务。按照省委书记刘奇葆“专群结合、进村入户、不留死角”的指示,全州各级、各部门明确职责,实行分片包干、落实责任、彻底防疫。卫生防疫工作开展以来,阿坝州共投入各种消毒杀菌类药品630多吨,消毒面积近3亿平方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灾之后无大疫”。

  越是危急时刻,越是需要振臂一呼的主心骨。灾区基层党组织是震不垮的战斗堡垒,一个个党员干部豁得出来、冲得上去,是灾区群众最贴心的人。“到灾情最重的地方去!”“到困难最大的地方去!”“是共产党员的站出来!”关键时刻,危难关头,灾区广大党员干部战斗在抢险救人的最前沿,带领群众自救互救,形成了一个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穿越灾难,重建家园;逝者安息,生者奋进。我们悲痛而不悲哀,悲壮而不悲愤,化悲痛为力量,化灾难为机遇,共同携手走过用血肉血泪血汗铸就的抗震救灾之路,挺起了不屈的民族脊梁。

汶川体育馆

恢复重建

——书写辉煌篇章

  “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四川灾区创造了人类抗震救灾史上恢复重建的奇迹。灾后重建,阿坝州不是简单的灾区复制,而是实现了再生性跨越,书写了辉煌篇章。

  时间追溯至2008年8月27日,国务院原则通过《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目标直指用3年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六大目标。

  阿坝州庚即全面铺开重建工作,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为依据,快速拉开灾区恢复重建的帷幕,绘就了灾区发展宏伟蓝图。

  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世界性难题”。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之重、难度之大、时间之紧,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小金城关二小

  “灾后重建要不留遗憾,不留隐患,不留包袱!要对灾区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对历史负责!”这是州委书记侍俊,州委副书记、州长吴泽刚震后奔波在一个个重建工地时对各级党政领导提出的要求。

  于是,在阿坝灾区大地,坚持全域全程搞规划、开门开放搞规划、高起点搞规划、突出特色搞规划,从整个地震灾区到每一个城镇、乡村、企业,“科学规划”成为灾后重建的“先行者”。在映秀镇,重建规划集中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在水磨看见的是“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各县重建项目确保了灾后重建布局和设计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规划”。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州委、州政府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地震灾难发生后面临的特殊形势,把灾后重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体的实践,带领全州人民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规划、最严格的质量标准,踏上了气壮山河的恢复重建之路。

  快,快,快!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快,快,快!百废待兴,攻坚克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阿坝大地得到了完美诠释,响彻中华大地的最强音是:“我们都是汶川人!”“我们都是四川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党中央、国务院“一省一市帮一重灾县(市)”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从“两个加快”到“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阿坝人民坚持把灾后重建作为中心工作,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要素保障,抓道路保通,抓建材供应,抓项目进展,抓建设质量,在灾区形成项目开工和恢复重建热潮。

  重建项目选址中坚持“三个避让”,即避让断裂带,避让地质灾害隐患点,避让泄洪通道。城乡住房重建充分考虑安全、经济、实用、省地,重大项目建设充分考虑防灾避险,城镇重要公用设施提高了抗震等级,并规划建设了避难所。重建中还坚持“三打破三提高”,即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 “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体现山水田园风光,突出地域民族特色。

汶川三江

  穿越灾难,化危为机,崛起危难。喜看今日阿坝,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正汇聚升腾新的希望!民居,学校,医院……灾区民生、公共服务设施全面上档升级,建设标准更高,功能配套更全,服务能力更强。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正如灾区老百姓感叹的那样:“苦干两三年,跨越二十年!”

  三周年节点,春暖花开,走进阿坝灾区。国画水磨成功转型,山水写意;梦里三江生态乐园,如梦似幻;桃源牟托休闲农家,羌风逸韵;羌村坪头闹中取静,典雅别致……阿坝处处皆美景!

  三年来,阿坝工业在布局上实现了“一枝独秀”向“多点并进”的转变,在结构上实现了“水电+高载能”向“新型工业+循环工业”的转变,在方式上实现了传统、粗放向现代、精细的提升。实施“北上、聚集、外联”战略,做到了在搬迁中升级、在集聚中增效、在共建中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阿坝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阿坝旅游产业规模壮大、业态体系成熟。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特种旅游、自驾旅游、地震遗址游……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精品旅游线路“串珠成链”,形成了“北看九寨黄龙水,南观卧龙四姑娘山,中游村寨大草原,重走红军长征路,领略藏羌人文情”的格局。

茂县杨柳村

  农牧业是阿坝州的传统产业、基础产业。震后,阿坝州坚持走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道路,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的思路,走出了“一片艳阳天”。

  一、二、三产业借力灾后重建,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了协调发展。

  重建后的阿坝灾区,脱胎换骨,凤凰涅槃,正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国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勃勃生机的窗口。

  令人振奋的是,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时间节点,截止今年4月底,阿坝州累计开工灾后重建项目2876个,开工率100%,累计完工项目2561个,完工率89%;累计完成投资676.85亿元,投资完成率89%。这一组数字一路不断被刷新。

  灾后重建,阿坝实现了在逆境中艰难重生、巨灾后奋然崛起,书写了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历史新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阿坝将立足“四川经济西进的桥头堡、民族地区新的增长极、新型经济发展的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家园,用感恩奋进来回报全国人民的无疆大爱!

  抓重建,抓发展,双重任务、两个战场,阿坝儿女交出了无愧历史,无愧子孙的答卷。这三年,必将成为80多万阿坝人生命的烙印,激励着我们迈着更加坚实的步伐勇往向前。

工程造价信息网四川省工程造价信息网四川省工程造价信息网
文章字数:5561
点击数:5419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