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09-09,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历史名城 仙境蓬莱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最北端,濒临黄海、渤海,是著名的“东方神话之都、海上丝路起点”,素以“人间仙境”闻名于世。全市总面积1128.6平方公里,海岸线59.26公里,人口45万。现辖7个镇、5 个街道、578个行政村(社区)。拥有2100多年建城史的蓬莱,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中国古代北方海上交通与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明清时期的海防战略要塞和水军基地。同时是中国东方神话传说的策源地,至今仍保留着“山、海、城、阁”融为一体的城市格局,是著名的海滨生态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源远流长的历史

蓬莱历史久远,是人类文明起源较早、历史积淀深厚、传统文化多元、地方特色鲜明的地区。据蓬莱河东姜家村东古化石区考古发现,蓬莱有人类居住的历史源于第四纪更新世中期(60万年前~40万年前)。蓬莱的人类文明史可以追溯到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位于村里集镇的石门口村采集有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人类股骨、幼鹿牙床化石等。5000多年前,随着龙山文化的传入,蓬莱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已发现紫荆山遗址、刘家沟遗址、南王绪遗址、古城李家遗址等众多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蓬莱作为神山的名字,始于战国时期,据《山海经》记载,“蓬莱山在海中”,这是目前已知的关于蓬莱的最早文字记载。蓬莱作为城市的名字,缘于汉武大帝。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因此,蓬莱作为一座城市,迄今已有2114年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上古时期蓬莱为嵎夷之地。夏代斟鄩氏立国于此。西周时期建有城郭,至今尚存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村里集西周古城遗址,出土铜鼎、铜编钟、玉器等珍贵文物数百件。春秋时期,蓬莱分属牟子国和莱子国两国之地。战国时并于齐国。秦时属齐郡黄县地。汉时属东莱郡黄县、牟平二县地。三国时期,蓬莱属东莱郡黄县、牟平地。西晋时期属东莱国黄县地。南北朝、隋至唐初,俱为黄县、牟平地。唐神龙三年(707年),登州治所由牟平迁至蓬莱,升蓬莱镇为蓬莱县,这是蓬莱有史料可考的最早的行政建置,其后历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直至1913年登州撤府,共1200多年间,蓬莱一直是州府所在地,是胶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底蕴厚重的文化

蓬莱是中国古代北方海上交通与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春秋战国时期,蓬莱是“海王之国”齐国的出海口。秦汉时期,同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若干古国已有交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蓬莱是南北海上交通的中枢。隋唐时期,因开辟了“登州-登州水道-朝鲜西海岸-日本”海上航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终点港,与泉州、扬州和明州并称为中国四大港,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以前,朝鲜半岛诸国使臣出使中国,水路走“北路”航线,即“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新唐书·地理志》),这种局面一直延续至清代中期。晚清时期,登州由于在历史上长期占据北方重要港口地位,成为西方文化最早登陆的城市之一。蓬莱自古就有“京津门户”、“渤海锁钥”之称,是宋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的海防战略要塞和水军基地。从汉征朝鲜、唐伐高丽到宋明海上防御体系的建立,蓬莱素为海上用兵战略要地,特别是宋代刀鱼寨和明代备倭城的修建,使蓬莱成为中国最早的水军基地。蓬莱水城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现存的惟一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军港,在全国具有惟一性。1984年水城清淤时出土的元代海军战船,是国内迄今发现的第一例古战船实物。蓬莱还是中国东方神话传说的策源地。齐国方士根据蓬莱海域时常出现海市蜃楼奇观,演绎出“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的传说。神仙传闻引得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来此寻仙,秦皇汉武时期达到鼎盛。现存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阁古建筑群内尚保存着唐贞观二年(628年)至清数代建设修葺的龙王宫、弥陀寺、吕祖殿、三清殿、天后宫等寺庙建筑,供奉着蓬莱神话体系中的各路神仙。早期蓬莱神话还成为东方古典园林的创作原型,推动了“一池三山”造园模式的形成。

遗存丰富的文物

蓬莱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另有蓬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保存较好的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70处;有国家一级文物7件、国家二级文物14件、国家三级文物45件、未定级文物300余件。典藏古籍有明代泰昌《登州府志》、清代顺治《登州府志》、乾隆《续登州府志》、光绪《增修登州府志》4部,以及清康熙《蓬莱县志》、道光《重修蓬莱县志》、光绪《蓬莱县续志》3部。现存古籍主要珍藏于慕湘藏书楼,馆藏古籍16603册,其中善本 467部,两部元代倪士毅辑释《大学》、《中庸》刻本古籍2008年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境内现存古树名木144棵,其中国家一级古树27棵、二级古树20棵、三级古树97棵。蓬莱已经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山东省级3项、烟台市级9项,公布蓬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6项。

风貌独特的格局

蓬莱古城历经1200多年,形成了登州府城、蓬莱水城、沙城“一府三城”的独特格局和“山、海、城、阁”交相呼应的独特城市空间结构。传统格局至今未变,古城街巷肌理依旧,历史风貌犹存,鲜明地展示了蓬莱老城的浓郁特色。蓬莱现有3处历史文化街区和1处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拥有许多反映城市古代、近代建设成就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戚继光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保存完整,文物保护单位比较集中,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基本维持原貌。街区内现存的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戚继光牌坊、戚继光祠堂、基督教圣会堂、栾调甫故宅、沙澄故宅、孙氏故宅等。西关和万寿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仍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街巷的格局和肌理保存相对完整,历史建筑、传统民居保存较好。民居多为清末民初所建的合院式建筑,若干院落通过串联、并联或者混合等方式组合,规模不一,形式多样,独具地方特色。

享誉华夏的名人

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均曾到蓬莱登临题咏,成为蓬莱人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一代文宗苏轼,著名诗人宋琬、施闰章,文学家王世贞等。蓬莱民风淳厚、名人辈出,尤多儒将,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甲午抗日将领宋庆、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民国爱国将领于学忠、以藏书和版本学著称的少将慕湘等。经济科技文化界知名人物,更是不胜枚举,如民族实业家丛良弼、墨学大师栾调甫、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齐鲁大学校长刘世传、散文家杨朔,以及中科院院士葛廷燧、杨起、刘光鼎等。政要有北洋政府交通总长高恩洪、内务总长孙丹林,原国务院秘书长周荣鑫、原煤炭工业部部长高扬文、原对外贸易部部长白相国、原二炮部队司令员贺进恒等。在蓬莱出生或生活过的国外名人有美国长老会传教士、教育家狄考文,美国《时代周刊》创始人亨利·卢斯等。

着眼长远的保护

蓬莱始终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按照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接轨的理念,把历史文化作为蓬莱的“人文之魂”,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近年来,先后完成了《蓬莱市城市总体规划》、《蓬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蓬莱水城及蓬莱阁保护规划》等7项相关规划。其中,《蓬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通过山东省政府审批,并获得 2009年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在编制相关规划的基础上,对保护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审批,制定了具体的规划审批管理程序,进一步落实文物部门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前置审批权;对涉及保护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全部组织相关专家论证把关;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问责和群众举报制度,严厉查处违规建设和损毁、破坏文化遗产等行为,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同时,对保护范围内的用地、建筑风格、高度、体量、色彩进行了严格控管,对文物用地周边内的酒店、工厂实施搬迁,拆除违法建筑,累计投资10多亿元用于全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修缮,有效保护了古迹遗存的历史环境。

今后,蓬莱市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保护好蓬莱市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重要保护地段的详细规划。在规划和建设中,注重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和地域风貌,不进行任何与历史文化名城环境和风貌不相协调的建设活动,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消息来源:中国建设报)

信息价广西自治区信息价山东省信息价
文章字数:3664
点击数:541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