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6-09,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财政加大投入 科技领跑创新型四川

    “十一五”期间,我省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两位数的年均增速。2010年我省各级地方财政科技投入34.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十一五”期间,我省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幅达22.3%。

    “十一五”期间,全省科技工作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服务灾后重建、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实施科技专项行动、重大计划和重点项目促进经济止滑回升,支撑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有力发挥了科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在财政大力支持下,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从2006年的11700万元增长到 2010年的30645万元,年均增长率27.2%。其中,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0年立项851项,经费达到26876万元,是2006年的2.73倍。

    我省始终坚持 “财政用于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以及“逐步提高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的要求,加快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拨款占全省GDP的比例逐年增加,由2006年的0.17%增至2010年的0.21%。

    2006年到2010年,全省共安排省级科技计划项目6510项,经费11.50亿元。重大项目的科技攻关经费达9.76亿元,占全省科技三项费的 84.9%。省级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实施了“三大行动”,即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行动、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及科技服务民生工程行动,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在“十一五”期间直线上升,5年来的投入超过了“十五”期间的两倍以上,2010年,全省三级财政科技投入34.7亿元,是2005年的2.7倍。

    财政对科技的大力投入,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创新、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使我省科技迈入创新型科技的行列。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按照 “产品龙头、企业主体、园区载体、产业跃升、区域带动”的总体思路,加强高新技术领域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962.2亿元,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498家,从业人员52.8万人,实现利润330.9亿元,分别比2006年提高270%、55.2%、62.0%和300%。高新技术产业在我省的规模效应逐渐显现,高新技术的企业规模也不断壮大。

    在创建世界一流高新园区的成都高新区的带领下,积极推进中国 (绵阳)科技城、德阳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等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7+3”产业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重点开展钒钛钢铁选冶、气电混合动力客车等82项技术开发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开发新产品。

    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通过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省共育成农畜新品种397个,农作物新品种累计在省内推广1.6亿亩,增产25亿多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30多亿元。

    财政资金支持研究集成、推广应用一批新技术,实现了增粮、增效、节支。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后研发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等9项主体技术,获得专利20余项,构建技术链,为四川优质粮油、生猪、柑橘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围绕四川20个优势特色产业,还建立了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引导、带动农户科学种田、科学养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

    推动民生科技进步

    科技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服务民生,“十一五”期间,财政资金的强力介入,使我省科技的落脚点真正实现了科技为民。

    首批启动了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科技攻关等7个重大联动项目,组织专家和医务工作者先后45次近750人次赴病区县开展研究,共调查病区患者和群众7000人次,治疗3800人次。

    此外,我省还启动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促进现代中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一园四体系”的建设模式,基本形成了集药材规范化种植、现代中药研究、生产、商贸、医疗保健、信息交流等为一体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支撑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省企业创新投入312.9亿元,占全省的50.2%;企业吸纳技术占全省的86.6%;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创新联盟95家。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深入推进了科技管理制度改革。

    全省建设创新型企业达706家,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进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创新型企业500强行列。建立了覆盖高新技术六大领域的创新联盟95个,在解决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投入机制、管理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了探索。

    此外,2008年我省设立了 “四川省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风险补助资金”,总金额达2000万元,299个项目从中获益,并撬动近27个亿的投资资金。在全国率先成立两家科技支行,积极探索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投融资机制,拓展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省研究与开发投入年均增幅22.2%,占GDP的比重达1.52%,比“十五”末提高0.22个百分点。

    5年新增5个国家级、5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据不完全统计,省重点实验室总建筑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试验基地总面积近60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超过7亿元。已逐步形成了学科布局合理、运行机制完善、研究水平领先、研究重点突出的省重点实验室体系。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建设,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科技活动的企事业机构中60%建立了创新团队,对我省产业推进、学科建设、科技进步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技平台引导要素聚集

    为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我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十一五”期间,在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安排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253个,投入金额8000万元,构建了六大具有公益性、公共性、战略性的基础条件平台和多个支撑我省产业发展的专业平台。

    平台除为省内数十家高校和上百家科研机构提供科研和教学服务外,还把更多资源和要素向“7+3”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聚集,为近万家企业提供服务,成为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省财政资金加大科技投入,“十一五”期间共安排省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98个,金额13460万元;安排省科研院所设备修缮项目206 个,金额8658万元;安排省转制及开发科研院所贷款贴息368项,贴息2000万元;安排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159次单位,金额1600万元。

   链接

    六大基础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主题测试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植物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微生物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验动物共享服务平台。

    资源共享

    平台整合聚集了大量物质资源。其中,各类大、中型科学仪器约2306台;整合26家参与单位各类数字化科技文献资源50TB,科技文献数据库99个;建成四川省植物种质资源库,整合各类实验动物初具规模。

    服务社会

   六大平台均已完成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并开通相应网站,为社会应用科技基础条件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提供信息支撑。

    支撑产业

    各平台均发挥了科技基础条件服务科技创新的作用,围绕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以及高校开展了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的服务。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围绕“7+3”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为上千家的企事业单位提供文献检索、查新咨询等多层次科技情报服务。

    人才团队

    共计443位专家参与平台共建工作。此外,平台多次开展专业人才培训,现已形成多支专业人才队伍。仅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就聚集了专家88位。(消息来源:四川日报)

材料指导价四川省材料指导价四川省材料指导价
文章字数:4261
点击数:5400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