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力度抓好新村建设
新春访新村,喜看新变化。一个多月来,本报记者从成都平原到川南丘区,从藏家村落到彝家新寨,走新村,访农户,看村居新貌,察产业发展,采写回一组组带着泥土芬芳的典型报道,展示出一条条个性足、活力足的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路径。所见所闻令人感慨,新村新生活让人振奋。事实雄辩地证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引导下,通过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参与,今天的蜀中大地,新村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发展变革的巨大力量,正给广大农村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正引领着农业农村向着现代化的道路飞速前行。 新村建设,是我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不仅能有效促进农村传统生活方式改变,更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载体和支撑。目前,一股加快推进新村建设的热潮,已在我省农村蔚然风起。正如本报记者采访所见,新村建设带动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条件正在持续改善;新村建设带动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外部环境正在全面优化;新村建设带动思想观念转变,农民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在逐渐迸发;新村建设带动农村新型社区培育,农民推动发展的主体作用正在不断增强;新村建设带动农村服务功能完善,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正在逐步提升;新村建设带动农村社会和谐,农村繁荣稳定大局得到进一步巩固。 新村建设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也让各地区各部门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对新村建设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这些认识,对于指导实践,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新村建设不仅是聚居点的建设,更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新村建设,连片发展了主导产业,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同步跟进了公共服务,构建了农村繁荣稳定的新面貌。新村建设不仅是农村的民生工程,更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通过新村建设,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主导产业发展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的新路子。新村建设不仅是农村的硬件建设,更是提高农民素质的软件工程。通过新村建设,农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转变,文明素质得到了新的提升。新村建设不仅是带动农村发展的发动机,更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器。通过新村建设,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延伸,农村也让市民回归田园生态,形成城乡互融、统筹发展的新格局。从一定意义上说,抓住新村建设,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搞好新村建设,必将推动四川农业农村发展大跨越。 目前,新村建设在我省广大农村成效已经显现,但未来发展的路还长、考验还多。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在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系统目标下统筹谋划,落实措施。 要更加重视科学规划。规划是新村建设的方向、目标、要求和措施的综合体现。规划中要统筹考虑新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的关系,充分考虑平原、丘区、盆周山区、民族地区等不同类区的特殊性和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将建设新农村综合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着力提高村庄规划、村落布局和民居设计水平,突出农村特色,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 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村建设要形成提升人口聚集度的新型村庄村落,不能只见新房不见新村。要通过民居建设对村庄村落重新塑形,着力建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其对生产生活的保障功能,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要整合配套,解决好行路、饮水、用电、上学、就医等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大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要注重新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互动。利用好新村建设的契机,大力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做到新村布局与产业布局在时间上同步规划,在空间上同步推进。没有产业支撑,新村安居乐业的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产业没有新村配套,也难以巩固和发展壮大。要充分利用新村建设在村落布局、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支撑和带动产业发展,帮助群众不断增收致富。 要进一步强化文明新风的弘扬。在新村建设中要同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推进社区管理创新,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引导和帮助群众在住上好房子的同时养成现代文明生活习惯,阻断贫困和愚昧的代际传递,使其逐步转型为现代农民。 把新村建设摆在新农村建设的突出位置,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形成农村新型社区,有利于“三化”联动,有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省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推动新村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我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消息来源:四川日报)
点击数:5378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