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3-04,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珠海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侧记

  珠海市是全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东临香港、南接澳门,山海相拥、陆岛相望,独特的沙田风光与传承百年的疍家文化交融并存,素有“百岛之市”的美誉,俨然一块自然天成的城市“海绵”。30多年来,珠海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依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珠海市是首批“国家园林城市”之一,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2015年,珠海市蝉联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全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榜单榜首。   近3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珠海的讲话精神,按照“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定位,大力实施“蓝色珠海,科学崛起”战略,围绕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目标,着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在绿地功能提升、自然生态保护、城市生态修复上下功夫,积极落实创建工作的各项要求,绿化品质显著提升、生态优势日趋凸显、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幸福指数稳步攀升。   重视战略谋划 狠抓创建工作   珠海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作为改善民生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云集全球顶层智慧,描绘城市发展蓝图,广泛发动群众,推动社会共建,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高端谋划,规划引领。以新加坡、温哥华、苏黎世等国际宜居城市为参考,聘请了“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科恩、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等国内外顶级的规划专家为珠海城市规划战略顾问,制订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的规划;按照国际宜居城市标准,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引,以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为目标,编制了《珠海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构建“三廊、两带、四区、多核心”的绿地系统;编制了《珠海生态市建设规划》、《珠海市生态线控制性规划》、《珠海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珠海市城市绿线规划》、《珠海市绿色基础设施(GI)整合规划》《珠海市海绵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众多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体系,科学指导生态园林建设。   宣传发动,社会共建。通过搭建网络宣传平台,开展爱鸟嘉年华、爱鸟周、世界动植物日、地球湿地日、垃圾分类进社区、美丽阳台创建评选等活动,宣传生态理念,激发群众创建热情。2009年以来,珠海接受企业捐资认建城市绿地,建成了华发水郡湿地公园、格力滨海公园、石花山公园等数10座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建成爱国拥军林、清风林、巾帼林等几十个城市主题林。打造各级“绿色学校”165所、“绿色社区”61个,各种社会绿色社团达148个,绿色使者、绿色志愿者等达7万人。逐步形成了人人关心绿色生态的良好社会氛围,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满意率达到95%以上。   科学组织,保障有力。珠海将创建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领导亲自挂帅、亲自部署、亲自推动,设立创建办公室,制订创建目标、分解创建任务、层层落实责任。建立了多部门联席例会制度,市委督察室、市府督办室加强对重点工作的检查督办,有力保证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突出五大重点 推进生态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珠海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大力开展自然生态保护和城市生态修复,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树立低碳理念,推进“生态筛选”。把生态作为企业落户、产业布局、城市建设等的首要筛选条件,加快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以及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为核心的“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产业生态化水平。大力推进绿色照明示范市建设,积极推广绿色出行,倡导健康、低碳、生态的生活理念。   顺应自然规律,加强生态保护。注重“山海河城田岛”等自然生态元素的保护,构建了东部滨海花园、西部滨江田园、北部群山连绵、三面百岛环绕的城市格局和山海相拥、陆岛相望、林田交织、水网纵横的生态景观格局;开展红树林营造与改造,在淇澳—担杆岛自然保护区开展50公顷红树林的林分改造和150公顷的人造林建设。开展湿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和鸟类栖息地生态恢复,创建有利于水禽的觅食场所,湿地的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划定海岛生态红线,制订海岛产业发展规划,加强“百岛保护”,维护海洋海岛生态环境;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基地,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25种现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以及中华白海豚、猕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得到了较好保护;编制古树名木保护规划,建立古树名木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建档,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制订历史文化建筑街区空间保护规划,划定城市紫线范围,加强对摩崖石刻、唐家共乐园等重要文物的保护。至今,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5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两个。   尊重自然禀赋,实施生态修复。大力实施水体生态修复,按照“一山三河百村落,两带三园百海岛”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统筹实施十大示范项目,建设81项工程,开展了河涌、湖库水资源保护综合整治、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建立河涌“河长制”,落实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加快推进前山河、黄杨河等东西部城区河涌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河道绿化普及率达到90%;着力开展岸线生态修复,重点开展情侣路“一带九湾”的修复。以“浪漫之旅,国际海岸”为目标,融合传统古朴的香山文化和改革创新的海洋文化,打造更蓝、更绿、更美的大情侣路海湾集合区;大力抓好裸露山体的生态修复,2015年年底实现受损弃置地生态与景观100%修复。   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承载力。大力推进综合管廊建设。率先制订《珠海经济特区地下综合管廊管理条例》,率先成立了专业管廊建设公司,编制《珠海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4年~2020年)》。目前,全市已完成33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并投入使用,在2014年全国城建工作暨综合管廊座谈会和2015年全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培训会上被当成样板工程的典范向全国推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组织编制海绵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水系、道路、绿地、排水防涝4个专项规划,编制横琴新区和西部生态新城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规划,制订《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注重垃圾处理能力建设,高标准建设日处理能力2000吨的东部华新生态园和日处理能力3000吨的西部中信生态园,集中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建立完善“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农村垃圾收运体系,建成海岛垃圾收运系统,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学习“中卫经验”,以“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100%、生活垃圾密闭化收运100%”为目标,构建定人员、定路段、定时间、定标准、定奖罚的环卫“五定”管理体系,实现城乡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通过“供排一体、厂网打捆、特许经营”的投融资建设运营方式,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同时实现末端处理设施和管网同步建设、一体建设、协调建设。2010年至2014年,全市污水处理厂由7座增加到14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从76.76%提高到90.13%。   健全管理机制,保障生态安全。出台《珠海市环境保护条例》、《珠海市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法规,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保护法制体系;成立市、区两级应急委及应急办组织机构,制订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运用网络和数字远程传输技术、自动监测技术进行实时环境监控,确保城市生态环境安全。   持续绿化美化 着力增绿提质   绿色是珠海城市环境的本底和基调。多年来,珠海市不断提高城市绿地数量,提升城市绿地功能,巩固园林城市建设成果。   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通过传统公园提升、特色公园建设、社区公园覆盖、森林公园推进、城乡绿廊串联五大行动,构建滨海特色公园体系、水网湿地公园体系、城乡森林公园体系、社区文体公园体系四大公园体系,打造公园之城。近年来,新建成了前山滨河公园、石溪公园、白沙岭公园等一批景观优美、配套齐全的城市公园;打造了淇澳红树林、横琴滨海、高栏港南虎湖等为代表的水网湿地公园品牌;建成了尖峰山、板樟山等一批森林公园;建成了大镜山文体公园、九洲社区公园、梅华城市花园等284个社区公园,把公园绿地修建到了市民的家门口,真正让公园融入市民生活。所有城市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老城区公园绿地建设提前实现规划目标,中心商业区绿地达到规定标准,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94%。   营造优美的道路绿化景观。坚持本土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原则,注重选择乡土植物,科学配置园林植物,打造“绿”与“美”、“绿”与“生态”、“绿”与“文化”相结合的城市道路景观。开展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提升,打造中心城区“六纵五横”的主干道和次干道、支路绿化廊道,形成完整的道路绿化网络;精心设计城市出入口景观绿化,105国道珠海出入口、京珠高速公路珠海出入口等7个城市主要出入口季季有花、缤纷五彩;积极打造“林荫大道”和生态康体绿带,基本做到“有路就有树,有树就有荫”,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100%,道路绿地达标率达到98.75%,林荫路推广率达到93.66%。   多方位拓展城市绿化空间。扎实抓好居住区附属绿地建设、单位附属绿地建设、城市防护绿地绿化、生产绿地建设,城市新建、改建居住区绿地达标率达到100%,城市防护绿地实施率达到90.14%,全市园林生产绿地面积317公顷,占建成区面积的2.56%;大力发展城市立体绿化,积极推广林荫停车场建设,不断优化停车环境,全市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到85%;积极拓展城市“绿量”,探索建设“绿色银行”模式,政府把闲置、被违法侵占的用地清理出来,由企业整合改造,绿化美化,并以适量种植苗圃收益为补偿,政府需要用地时无偿收回,此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坚持惠民为本 优化人居环境   珠海市围绕改善民生,突出“绿色”和便民,大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保障服务,建设宜居宜业幸福珠海。   促进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覆盖率达到53%。大力建设慢行系统,建成滨海都市型、田园郊野型、海岛休闲型等6种类型的绿道816公里,并以此为依托,积极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及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通过绿道及城市慢行系统把全市的公园、景点、名胜区及农庄果园等有机串联起来,形成别具特色的绿色廊道,绿色出行结构基本达到80%。2012年珠海绿道建设获得了住房城乡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创建绿色社区。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整治提升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无障碍设施,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生活质量;大力开展水浸黑点治理,建立全方位排涝减灾体系,近3年来基本无内涝,基本解决水浸片区问题;构建步行距离社区服务,以步行出行为准则,确定城市街区尺度、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类型和服务半径,方便市民享受快捷服务。   建设智慧城市。立足“以人为本、智慧服务”,按照“6+6”总体发展思路,建设智慧城市。目前已建成网上办事大厅、市民网页、企业网页,开通12345市民综合服务热线,并基本实现交通“智慧出行”、区域医疗“一卡通”等。在2015年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惠民发展评价指数报告(2014版)》中,珠海名列地市级城市智慧城市惠民发展排名第6名。   优化市容市貌。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活动。集中整治户外广告招牌、城市道路及其设施、城市园林绿化、城市环境卫生、城市市容管理、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六大方面。对部分老旧墙面进行“穿衣戴帽”工程,着重整治违法建筑“七乱一占”等市容违法行为,城市环境面貌得到全面优化。   完善社会保障。抓好住房保障工作,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保基本、多层次、宽覆盖、能循环、可持续的具有珠海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险水平。在全国率先实行农村养老保险,率先实行城乡12年免费义务教育,率先开展全民医保,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 99.09%。   建设幸福村居。园林绿化城乡共进,通过实施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特色文化带动等“六大工程”,打造出更加富裕、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珠海特色村居209个。其中,莲江村的“十里莲江”项目,带动村民年收入增长翻两番;南门村成功入围2014年度CCTV十大最美乡村。   实干开创事业,爱拼成就梦想。珠海市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契机,引领新发展,再上新台阶,加快了国际宜居城市建设步伐,让生态家园更加美好靓丽!

材料价广东省材料价珠海市材料价
文章字数:5655
点击数:5285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