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1-20,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成都:以人为本氲乡愁

  “重视乡村规划是成都平原悠久的历史传统,有多久?看看都江堰就知道了。”何兵说。何兵是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建筑规划所所长、“4·20”芦山地震邛崃市灾后重建总设计师。“都江堰是一套庞大的系统的水利工程,更是古代中国农村规划的代表。这类规划,至今都深刻地影响着成都平原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何兵认为,虽然历朝统治者中的开明人士如李冰等,积极推行都江堰之类的乡村规划,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不在于“民”,所以,民之多艰历朝不变。不然,杜甫不会幻想“眼前突兀见”“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强盛的唐代,“寒士”都居大不易,“民”生更见其艰。以人为本成为现实,农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和国家对农民、农村、农业空前重视,不仅关心农民的物质生活,更关心他们的精神面貌;不仅关注农村的粮油禽畜,也关注那里的绿水青山;不但考虑农业的增产增收,更筹划这里的未来发展……这些关心、关注、筹划,在党和国家对农村规划的高度重视和有效推进中展露无遗。   作为全国农村规划的样板之一,成都的农村规划贯彻了党和国家的三农政策,体现了对农业、农村的重视和对农民的关心,是我国规划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乡村规划 咬定青山不放松

   要真正做到一张好的蓝图一干到底,切实干出成效来。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习近平   成都市城乡规划的探索和实践是与城乡统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改革。从这场改革之始的2003年至今,13年间,成都平原发生了许多或大或小或剧烈或和缓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成都市城乡规划的“蓝图”一直没有变,这就是:“规划为民”。“通过惠农、固农、强农,让农业走上现代化之路,让农村沐浴现代文明之光,让农民享受统筹城乡的政策红利。”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张佳说。   “在成都平原上,从城乡统筹到新农村建设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在这4个阶段中,乡村规划都是前提和保障。成都的乡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共同经历了4个阶段。”张佳回顾道。2003年至2008年是成都市乡村规划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以“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化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为特色;第二个阶段从2008年到2010年,遵循“四性原则”——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推进乡村规划;从2011年到2012年是第三个阶段,提出“产村相融”理念,在乡村规划中注意产业的植入和培育,避免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产生;第四个阶段,提出“小组微生”的乡村规划建设模式,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乡村规划,乡村规划遵循镇村统筹、宜居宜业、产镇一体、产村相融、集中成片连线、“小组微生”的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升级。   十几年来,无论出现什么变化,成都市“一张蓝图干到底”的信念没有变过,一直是在用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儿接着一茬儿干。   这种“一张蓝图干到底”的“钉钉子精神”,使得成都的乡村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7年的2.63∶1缩小为2014年的2.26:1;获得了高度肯定:2007年6月,成都被发改委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2014年12月,被农业部、中央农办、中组部等认定为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城乡关系进一步融合。   坚持不懈、始终如一的“钉钉子精神”,是落实乡村规划这“一张好的蓝图”的有效途径,落实得好不好,怎么判断呢?成都的标准是——

乡村规划 绿水青山留乡愁

   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   “对绿水青山的重视,对浓浓乡愁的保护,贯穿于成都乡村规划的始终。”何兵说,“成都的乡村规划从开始就十分重视地域性、乡土味,无论在任何时候,哪怕是在争分夺秒、抢进度、抢时间的灾后重建中,成都没有以牺牲地方特色和多样性为代价。这体现了以人为本,把原本就应该拥有的重要位置还给了人。”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都很快启动了灾后重建工作。成都市既把地震看成惨烈的巨大天灾,也在灾难中看到了机遇、看到了其中蕴含着的更加美好的未来——机遇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机遇,未来是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动灾后重建、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正因为没有把灾后重建仅仅理解为建房子,成都市果断叫停了“两手一指,材料一卸,沿路开建”一类的灾后重建,也否定了照搬城市小区设计、不能获得农民认可的规划图纸,从而提出了灾后重建规划设计的“四性原则”——产业支撑的发展性、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性,成为成都城乡规划必须遵循的原则。成都市规划管理局乡村规划处有关负责人说,以业态、生态、文态、形态“四态合一”的原则,按照“小组微生”的规划建设要求制订、实施乡村规划,是成都在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过程中探索出来并坚持实践的创新理念。所谓“小组微生”,是指“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小规模,是乡村规划要求新农村建设要本着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尊重农民意愿、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新村规模一般100户至300户,其中每个小组团20至30户,一般不超过50户;组团式,是指新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小聚居组团组合而成,组团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既适当组合集中,又各自相对独立;微田园是指相对集中的民居,规划出前庭后院,形成“小菜园”、“小果园”,保持“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和农村风貌;生态化,是指正确处理山、水、田、林、路与民居的关系,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小组微生”为核心的规划理念的实施,实惠了农民,富裕了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人来旅游,成为乡村旅游业有力的增长极。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沫江山居”新型社区就是这样的典型。截至2016年4月,成都市共建成形态优美、配套完善、产村相融的“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23个,超过2万户、约8万人入住新居,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也初步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一整套经验。   就成都的经验来说,乡村规划好不好、落实得到不到位,就看农村是否绿水青山,就看农民是否记得住乡愁,而对于绿水青山和乡愁,农民最有发言权。成都市人大代表、邛崃市平乐镇金河社区支部书记徐代江深有感触地说:“许多农民早已不再‘脸朝黄土背朝天’了,他们早就是‘在树林里建房子,在山水之间过日子,从客人手里赚票子’的现代农民了。这既吸引着更多的农民向这样的生活方式努力,也让城里人羡慕不已。这都是成都这些年来一步一步不停地推进城乡统筹和乡村规划的结果,是践行习总书记‘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指示的结果。”徐代江说到的农村,以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最具有代表性。得益于具有远见的乡村规划,依托文创产业的聚集与吸附效应,到2015年年底,明月村引进文创项目25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全年迎来游客10多万人。   作为城里人但在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工作的乡村规划师邓莉,深有感触地说:“很多农民的生活真叫人羡慕,他们真的有了越来越浓厚的乡愁——这乡愁不完全是余光中的《乡愁》,这乡愁当然有对故园的爱恋,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激和对明天更美好生活的憧憬。这乡愁真的不是挂在嘴上、写在纸上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她就在炊烟轻渺的树林里、触手可及的山水间、农家乐的老屋中氤氲、发芽、开花、结果……”

工程招标价四川省工程招标价四川省工程招标价
文章字数:3609
点击数:5256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