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5-13,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四川省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

  基础测绘是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地理信息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是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加强我省基础测绘工作,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基础测绘管理条例》、《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要求,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四川省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行了修编,形成了《四川省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一、规划背景   (一)主要进展。   “十一五”以来,我省基础测绘事业取得重大突破。一是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初步建成。建成100座兼容北斗的多模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搭建四川省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基础平台,实时定位服务覆盖我省除川西高原地区以外的其他区域;建立全省似大地水准面。二是基础测绘成果日益丰富。全省1∶1万地形图覆盖率从33%提升到65%;全面完成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建成四川省地理国情数据库,搭建自然与人文资源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库框架;开展覆盖全省的多尺度、多时相航空航天遥感;21个市(州)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全面建成,实现国家、省、市(州)三级地理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三是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初步建成。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实现天地一体、机动灵活、互联互通,为地震抗震救灾、洪涝灾害应对、地质灾害防治、社会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及时、有效保障。四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导航与位置服务平台、全息影像通用服务平台、“天地图·四川”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服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多规合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等工作中得到了深入应用。五是基础测绘管理机制体制不断完善。完善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行政管理职责,健全市(州)、县(市、区)测绘地理信息行政管理机构,颁布《四川省地图管理办法》、《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市场管理办法》,基础测绘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六是带动地理信息产业迅猛发展。西部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2015年全省地理信息产业年服务总值达到32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测绘资质单位1010家,居全国第一。   (二)发展需求与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治理、国家安全等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军民深度融合、新型城镇化、“互联网+”等重大战略和部署为基础测绘发展带来新机遇。我省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促进信息化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广泛深度应用,构筑生态文明新家园,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加强国防动员能力建设,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都对基础测绘提出了新的需求。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生产服务正由“单一化”发展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模式拓展,传统基础测绘正向以全面覆盖、天地一体、地上地下、水陆兼顾、联动更新、按需服务、开放共享等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转变。为保障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突发事件应对、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国家安全维护等战略部署的需要,地理国情正在由普查向常态化监测和深化应用发展,应急测绘保障正在向全面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预警能力、自然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应急救援装备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方面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省基础测绘服务能力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地理信息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省级1∶1万地形图还有35%的区域未覆盖,是全国少数未全域覆盖的省(区)之一,市县1∶2000至1∶500地理信息数据覆盖率低,防灾减灾救灾专题信息数据匮乏,数据现势性不高。实时动态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尚未覆盖川西高原地区。二是地理信息数据资源统筹整合和保密监管不够。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健全,省、市(州)、县(市、区)联动更新与部门间交换共享体系尚未建立,特别是全省遥感影像多头获取、处理与提供问题突出,存在重复投入和严重安全隐患。三是未形成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和完备的应急测绘保障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支撑和灾害应对能力不足,公共服务仍显滞后。四是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为总纲,遵循“加强基础测绘、监测地理国情、强化公共服务、壮大地信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建设测绘强国”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宗旨,以“全覆盖、大数据、强共享、广应用”为主线,构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和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全面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承前启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十二五”基础测绘已有建设成就的作用,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推动转型发展。加强规划、计划协调和管理,形成部门协作、省市联动机制,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的集约化测绘,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需求牵引、创新驱动。以保障经济建设、社会民生和国防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坚持“科技兴测”和“人才强测”,加强测绘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构建较为完善的信息化测绘体系。   --丰富资源、深度应用。以实现地理信息全域覆盖和交换共享为切入点,丰富数据资源,提升保障服务能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增值开发,推动地理信息资源社会化应用,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加强管理、保障安全。进一步明确各级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权限,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强质量、保密与应用等方面的监管。构建基础测绘资源安全环境,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地理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实现我省现代化空间基准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全域覆盖与交换共享目标,持续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保障等重点工作,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打造地理空间大数据,促进云计算与地理空间信息融合发展和创新应用,初步形成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基础测绘总体实力赶上全国领先水平。   到2030年,建成现代化空间基准体系,全面打造地上与地下空间信息一体化,完成全省内陆水体水下地形测绘,丰富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实现地理空间大数据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军民深度融合,提升导航位置服务和应急测绘保障服务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形成高水平的新型基础测绘体系和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体系,应急测绘保障能力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基础测绘总体实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三、主要任务   到2020年,基础测绘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完善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推进社会化应用。   完善空间定位基准现代化建设。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地基增强系统建设,新建多星多模基准站86个,融合周边省(市、区)基准站65个,建成覆盖我省全域的兼容北斗的基准站网,为全省提供实时动态高精度的导航与位置服务以及相关综合信息服务。   建设北斗导航服务产业基地。开展全省卫星定位基准站国产化改造和军民融合工作,构建全省基准站数据互联互通的“一张网”。建设四川省北斗导航高精度基础数据中心,形成统一、协同的北斗卫星定位基准站数据服务网络;建设中国位置网服务联盟西部数据中心,实现与国家及西部各省(市、区)基准站网的数据共享,形成高效、安全的跨区域位置服务网络。   加强测绘基准监督管理。建立基准站动态监管机制,完善基准站网建设、应用服务、运行维护等方面的相关技术标准,形成统一、完整、系统、规范、开放的标准体系,推进基准站军民标准通用化和资源共享。全面完成原有国家大地坐标系向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转换,在全省各领域推广应用。   (二)实现全省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全域覆盖,提高资源供给能力。   开展四川省1∶1万无图区域测图。优先安排精准扶贫区、国家大熊猫公园、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等重点区域无图区1∶1万测图工作,2018年底完成我省剩余35%、约17万平方千米区域1∶1万地形图测制与建库工作。   丰富城镇、地下、水下地理信息资源。分级开展市县大比例尺测图,实现城市建成区、规划区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及重点场镇1∶2000至1∶500地形图全面覆盖;开展地下管线测绘,建设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启动重点流域、湖(库)等内陆水体水下地形测绘,提高基础地理信息资源供给能力。   建立全省基础地理信息联动更新机制。建立省级1∶1万基础地理信息全要素“125”定期更新机制,即成都经济区环线内区域1年更新一次,四大城市群建成区、五大经济区核心区域2年更新一次,其他区域5年更新一次;推进市(州)、县级1∶2000至1∶5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及时更新,提高省、市(州)、县(市、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   (三)统筹全省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推进高效利用。   建立全省遥感影像统筹管理机制。根据部门、行业、市(州)测绘航空航天遥感影像需求,统筹获取、处理和分发服务,提供影像定制服务和定期推送服务,建设遥感影像综合应用服务平台与市(州)影像服务分中心,建立军民卫星遥感影像共享机制,实现全省遥感影像的统一供给及高效利用。   建设我省新型多源遥感影像获取与处理体系。加强国产系列高分卫星遥感影像、低空遥感、激光、雷达、倾斜影像等数据获取与智能化处理的能力建设;全省每年获取1次中、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1∶1万无图区获取1次高分辨率立体卫星遥感影像,获取影像困难地区采用激光、雷达等高新技术获取航空遥感资料;四大城市群建成区、五大经济区核心区域获取2次优于0.5米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四)加快地理空间大数据建设,促进数据资源融合共享。   建设四川省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中心。建设地上与地下一体化地理空间数据库,打造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地理空间数据体系,促进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与人口、法人单位、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数据库融合共享;建立全省地理空间交换共享平台,推动地理空间信息库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加强军民信息资源共享;以西部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为依托,建设四川省地理空间信息大数据应用中心。   开展智慧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和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利用已有数字城市建设成果,建立全覆盖、高精度、现势性强的地理空间数据库,并逐步改造升级为地理空间信息时空数据库,开展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建设国防动员“智慧云平台”。实施“互联网+地理信息”行动,推进“天地图·四川”建设,推动地理空间大数据在城市规划、市政建设与管理、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中的深入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县(区)建设。   (五)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深化监测成果应用。   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持续推进全省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维护监测数据的现势性。开展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对全省地理国情数据库进行年度全面更新,重点地区重点要素按需更新;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重点监测全省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空间规划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生产力优化布局、生态与资源环境、自然保护区与大熊猫国家公园、重大自然灾害防治、城市群发展、地下空间开发等。   加强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应用与服务。基于地理国情普查及监测成果,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本底库,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数据库。围绕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点工作,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多规合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搭建地理国情监测应用平台,形成省、市(州)、县(市、区)联动的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机制,建立地理国情监测与土地利用调查的衔接机制。   (六)完善应急测绘体系,全面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健全应急测绘工作机制,提升应急测绘保障能力。实现部门联动响应与防灾减灾信息互通共享;建设国家航空应急测绘保障成都基地和国家应急测绘保障分队,推动市(州)应急测绘保障中心建设;建设应急快速出图供图体系,建成覆盖全省的多级多尺度应急地图数据库。建成自然灾害快速调查评估体系,实现1小时提供现场已有成图、2小时提供现场现状图、3小时提供现场灾情专题详图,为灾害应急准备、处置和救援、评估等提供支撑。   丰富灾情专题数据资源,开展灾情侦查。按照“能覆盖、尽覆盖”原则,继续实施高精度地质灾害防治专用图测制工程,扩大全省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用图数据覆盖范围。定期获取地震危险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洪涝灾害频发区及社会治理重点区域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和精细三维模型数据,实施灾情侦查,提取储备承灾体专题信息,开展空间分析,建立四川省备灾地理信息数据库,全面提高应对灾害的综合预警能力、防治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七)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升高新技术应用水平。   开展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长江经济带建设、成渝城市群建设和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等国家战略实施中的应用研究,建立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国家战略的技术支撑体系;突破现代化测绘基准建设、1∶1万无图区测绘、卫星测绘、“互联网+地理信息”等重大工程关键技术,完善基础测绘重大工程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开展灾情监测、灾损研判和空间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健全应急测绘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北斗卫星导航位置服务、航天航空遥感数据快速获取与处理、地理空间大数据深度应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测绘装备自主研发与升级改造,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标准化建设,建立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促进我省地理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到2030年,基础测绘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测绘基准现代化改造升级和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的社会化应用,建成现代空间基准体系。实时获取各类遥感影像,实现基础地理信息动态更新,完成全省内陆水体水下地形测绘,完善地理空间数据体系。持续开展地理国情监测,推进成果应用,定期发布监测白皮书,建立常态化监测体系。持续推进基础测绘生产模式、服务产品、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深化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提升基础测绘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技术装备建设,持续提升应急测绘保障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四川省测绘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推进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管理、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地理国情监测和应急测绘等重点工作法制建设。   (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法进一步建立健全省市分级财政预算制度,《规划纲要》确立的主要任务中向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事项所需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建立健全经费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增强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建立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机制和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加快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优化人才结构,提升队伍工作能力与水平。   (四)促进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加强遥感影像等基础地理信息跨部门交换共享机制建设。深入推进地理空间大数据、时空信息云平台在政务云的建设,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进一步强化军民深度融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和标准通用化。   (五)统筹《规划纲要》有效实施。全省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规划纲要》的引领作用,细化“十三五”基础测绘规划,加强《规划纲要》与规划、年度计划、实施方案的有效衔接,加大财政资金政策的落实力度,定期监督评估,确保有效实施。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根据职责分工,加强计划编报、项目立项、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协同配合,共同做好《规划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分解落实《规划纲要》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 工程材料信息四川省工程材料信息四川省工程材料信息
文章字数:7510
点击数:5233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