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9-01,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建筑陶瓷产业新兴产区遍地开花 新格局逐渐形成

由最初的“三山两江一海”到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四川夹江“四大产区”的形成,再到经历三次建陶产业转移(以佛山陶瓷为主)后新兴建陶产区的涌现,最后到“后佛山陶瓷时代”的来临,我国建陶产业在这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新产业格局的构筑为产区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应对佛山陶瓷产业空心化所产生的众多不确定影响?  在本期“陶城大讲堂”尹博士专场第五讲中,尹虹博士将就“产业格局与产业转移”这一话题,详细理顺我国建陶行业产业格局的形成历史与变化过程,深入剖析产业转移对新产业格局与产业体系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提出“后佛山陶瓷时代”概念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产区的发展与升级之道。  基本产业格局三山两江一海  我国建陶产业发展经过八十年代的引进消化吸收后,逐步形成了若干个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在八十年代,除了佛山、唐山、淄博三大建陶产业集群之外,尚有温州地区和宜兴地区,前者依靠西山瓷砖厂的历史带动,后者依靠陶都的基础,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九十年代初,人们普遍用“三山两江一海”(佛山、唐山、博山、晋江、夹江、上海江浙)来描述我国的建陶产业格局。  九十年代,温州地区随着“西山瓷砖厂”(中国第一块墙面砖的诞生地)被香港上市公司收购而消失,温州的建陶产业也基本同步消失;宜兴地区留下来的主要是琉璃瓦、西瓦;唐山地区随着著名陶企“唐山建筑陶瓷厂”的逝去,唐山建陶也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现在主要是卫生陶瓷产区。福建的晋江及四川的夹江,基本都是八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崛起。长三角地区的台资、外资陶企均为相对较高端品牌,但其总量与市场份额都相对较低。  四大产区  到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建陶产业主要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晋江与四川夹江。进入新世纪后,这四大产业集群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以佛山为中心的泛佛山地区(开始主要含周边的肇庆、清远、河源);山东地区的淄博与临沂;福建地区的晋江与闽清;四川地区的夹江及周边地区(含丹棱、乐山、眉山)。但是基本上产业格局没有太大变化,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2005年。  2001—2005年,四大产区集群扩张的同时,其产业格局也开始动摇。期间,江西高安凭借长期发展建陶的基础,已逐步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河北的高邑及辽宁的法库也开始大力发展建陶产业,还出现了云南易门、新疆米泉(后改称“米东”)具备20多条生产线规模的产业集群。  不过,这并没有动摇我国建陶产业四大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以佛山陶瓷为主的广东产区,以淄博、临沂陶瓷为主的山东产区,以晋江、闽清陶瓷为主的福建产区及以夹江陶瓷为主的四川产区,其陶瓷砖产量总和一直保持在全国总量的80%以上,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2008年。其中以佛山陶瓷尤为突出,在产品质量、品牌形象、产业规模、完整的产业链等方面都非常优秀。  产业转移  在市场经济主导下,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迎来产业扩张与产业转移。我国建陶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2000年以后,可以说,佛山陶瓷是建陶产业转移的主角。2000—2010年,佛山陶瓷产业转移出现三轮浪潮。  第一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  第一轮大概从2000年开始,主要以新中源陶瓷、奥斯堡陶瓷、广乐陶瓷、中盛陶瓷等陶企从佛山向四川夹江地区扩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中源陶瓷在夹江地区的企业从落户发展到高峰期达19条生产线。这些陶企当时都是看中了夹江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与当地廉价的土地、陶瓷原料、劳动力资源。  在佛山陶瓷扩张概念的引导下和燃料成本的压力下,佛山陶瓷出现了第一轮产业转移。最终,夹江陶瓷高峰时超过300条生产线,产量超过3亿平方米,产能逼近5亿平方米,当地出现了新万兴、建辉、米兰诺等一批拥有10条生产线的陶企,其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品牌知名度得到快速提升。  这一轮的佛山陶瓷产业转移,虽然促进了夹江建陶快速发展,但也给夹江地区环保、节能减排增加了较大压力,直接导致夹江地区天然气供应不足,迫使不少陶企自建煤气发生炉,重回燃料使用原点。这一轮产业转移之后,夹江建陶几乎放弃了原有的红坯(页岩)瓷砖,致使红坯产品这十年来没有太大提升,仍然停留在较低档次的层面。  第二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  第二轮是始于2002年佛山陶瓷向周边的肇庆、清远、河源等地的转移扩张,当时的代表陶企有新明珠陶瓷、宏宇陶瓷、蒙娜丽莎陶瓷及东鹏陶瓷等,其中也涉及到不少福建陶企,如:协进陶瓷、大将军陶瓷、和谐陶瓷等,这一轮陶瓷产业转移在佛山周边形成了一个数百亿元产值的建陶产业。  第二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因是当时南海市(县级)市委书记调任肇庆市市长,上任伊始立刻规划了两个陶瓷产业工业园(近4万亩地),不少南海陶企都在肇庆设厂,很快成为泛佛山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为第三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中被转移的南海陶企,在佛山周边留下了一块可贵的基地。  第三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  第三轮陶瓷产业转移是从2006年开始,以新中源陶瓷落户湖南衡阳为起点,然后在全国各地开花,主要以长江流域的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为主,同时也涉及到东北的法库、河南的鹤壁、内蒙的鄂尔多斯等地,这一轮陶瓷产业转移是一轮典型的扩张转移、产业全面再布局转移。高峰时期是在2008年和2009年。  这一轮产业转移扩张,使我国建陶产量从2005年的35亿平方米发展到2009年的超过64亿平方米。短短四年时间里,全国产量增长近30亿平方米;再增长到今天的近90亿平方米(2012年)的建陶产量。  福建陶瓷、山东陶瓷等都加入了这轮转移扩张行列。佛山市政府及淄博市政府“整治提升”陶瓷产业的态度与做法,大大加速了这轮陶瓷产业转移的进度。2009年,佛山市禅城区陶瓷产业整治办曾公开通报,两年时间里禅城区已有87家企业完成关迁转移,共拆除窑炉269条和喷雾干燥塔l55个,分别占原总数的66.4%和62.5%;淄博市政府出台《淄博市建筑陶瓷产业调整振兴指导意见(2009-2011)》,规划用三年将淄博市建筑陶瓷由12亿平方米控制到7亿平方米之内,实现淘汰转移落后生产线200条,产能5亿平方米。从统计数据来看,此后山东省的建陶产量持续下降,2012年下降到9.3亿平方米。经过这一轮建陶产业转移扩张,全国新兴建陶产业基地不断兴起,全国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建陶产业基地超过30个,建陶产品制造区域化与产品销售市场区域化的特征正在全面形成。  第三轮佛山陶瓷产业转移,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成主要动因,带有很强的政治内涵与行政色彩。这一轮全国范围内的陶瓷产业转移、扩张、重新布局带动了全国建陶产业的均衡发展,加速了各产区产品的品质进步与品牌提升,正在形成我国建陶产业的新格局并推动了我国建陶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1/2 记录数:2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招标造价信息直辖市招标造价信息湖南省招标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3072
点击数:4256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