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8,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跨国并购与化工产业调整和振兴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王志乐 大家早上好!感谢关总(关志华,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的介绍,尊敬的李部长,各位老总,我用半小时时间给大家介绍这样一个题目《跨国并购和化工产业调整和振兴》。我们这个研究院是给商业部提供政策咨询,也给企业提供服务研究。是双向研究,一个是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像关总这样的公司,还有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进行一个对比。      我今天讲三个问题,跟发的材料上面有一些调整。第一,我们在探讨并购的时候,应该先了解一下全球企业的发展趋势,产业的发展趋势,这个可能对我们采取行动的方向更清楚。我觉得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得有一个全球视野。所以,第一个题目讲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刚才关总提到我们不少跨国公司,还有在中国的企业,我们觉得1992年以来,全球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这个时候出现了全球市场,因为全球化的政治障碍没有了。后来又有了信息技术革命,随着这样一些大环境下,跨国公司的战略出现了重大的调整。就是1992年以后,他们把市场营销、制造组装、研发设计这样产业链的三大环节都在全球重新做了配置、调整。因为在90年代以来,各国都放松管制,促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所以跨国公司第一次有了机会在全球方位寻找最好的资源,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最后打造一个全球产业链。      在这个同时,他们的管理结构也发生重大调整,过去是以母国为中心,辐射国家子公司这样中心辐射式的管理模式,现在他们转变为多中心、多节点的网络管理模式,中国成为他们在全球网络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化,他们在走向全球的时候,原来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现在发现如果光做这件事的话,全球的责任在哪?被投资的国家为什么接受你?所以,从2000年以来,全球跨国公司出现一个重要动向,就是普遍的强调社会责任、环境责任,像化工行业环境责任做的比别的公司更强调一些。而且出现一个局面,就是他们过去是承担股东责任很强调,现在强调的是全面的责任。过去在他自己祖国承担责任,现在在投资所在国也得承担责任,我们把这种责任叫做全面的、全球的责任。      这样三大变化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不光是在这三个方面做了变化,还出现一种数量上的调整,这个数量指的是全球化指数,或者是跨国指数,这是一个变量。根据联合国每年发布世界最大100家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我们做了这样一张表。联合国非常关注一个跨国公司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海外销售占总销售的比例,海外雇员占总雇员的比例。大家注意,1992年启动这一轮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候,100大跨国公司这三个比例大约在40%多一点。但是,到了去年,这三个指数都在60%上下。也就是说这十多年,这些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大大提高,很多大公司海外部分超过了母国。这就意味着这些公司是在全球范围吸纳资源、整合资源、配置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他用全球资源去挣全球的钱,这是一个重要的变化。      这三大变化加上一个变量,我们认为实际上跨国公司的形态出现了重大变化,我们认为实际上一种新的企业形态出现了,这个研究也得到了IBM等一批大跨国公司的认同,包括关总的巴斯夫公司,他们在90年代以来更加强调全球发展,跟过去提法已经不一样了。所以,像IBM总裁总结说现在跨国公司正悄然的呈现新的形式,这种新的企业被人们透彻的理解成全球性的,而不再只是跨国性的,这种全球整合的企业是一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目前刚处在萌发阶段,但标志着企业演变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们觉得这个动向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企业关注的,所以在商务部领导支持下我们搞了一个研究,出了一本书叫《静悄悄的革命——从跨国公司走向全球公司》,讲的就是三大变化和一个变量。这个东西对企业、对产业、对宏观经济这三个层面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今年在进行一个新的研究,就是产业在这样十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也是根据联合国提供的数据,我们发现一大批主要的产业在这十多年时间里面全球化程度也大大提高了。大家看这六个产业,汽车和零配件,在1990年的时候跨国指数是35.8%,2007年已经达到56%。有一个产业跟咱们这个行业相关,就是石油开采、精炼、分销,有13家公司进入世界最大的100个跨国公司之列,在1990年是47.3%,就是跨国的部分占总体的47%,不到一半,但是现在是56.2%。其中电信增长最快,从46.2%增长到70%。也就是说这种产业也是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打造了一个真正的全球产业链,他跨国国界来看哪个资源最好,然后吸纳到我这个产业中来,而每一个这种产业往往有一批全球公司作为龙头。      所以,我们讲经济全球化不是空的,它是有全球公司,全球产业这样实实在在的变化出现了全球化。这种变化我觉得对于我们中国的微观经济,就是各个企业的发展,中观经济就是各个产业的发展,宏观经济就是整个中国宏观的发展,带来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们在探讨自己企业或者自己产业发展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有一种全球的视野,看到全球的企业和全球的产业的变化。      因此,第二点,我强调一下应该开阔视野,转变观念。1992年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市场逐步形成,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迅速走向全球公司,进而形成了一批全球产业,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从新的视角看世界,看企业的竞争,而不能停留在全球化大发展之前的视角看世界。因为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不少企业看问题,甚至一些官员看问题,他还是在1992年前的观点来看我们当代的企业、当代的产业发展。     另外,我们还要往后看一段,就是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调整带来哪些挑战和机遇。我认为最大的挑战有可能是来自美国的新政策,奥巴马上台之后,他的经济顾问特别强调一个思路,就是绿色新政,而且他们有一个重建世界平衡的提法。他的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做了很多讲话,强调建立新的世界平衡,他说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他希望、美国、欧洲、日本都能够重新国一些制造业,而不是让中国人搞制造,他们消费,最后让中国人受益,他们好像吃亏了。这个东西不是光想就能做到的,他想做这个事,就应该有一个相应的措施,就是征碳关税,当然这是在讨论中,我问过美国跨国公司甚至美国商会对这个事怎么看?他们认为这个事不好,而且他们反对。但是,我总觉得如果美国非要这么干,他有可能还是会带来一些影响。比如他有可能抑制中国产品对外出口,因为他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中国生产之后,万里迢迢运到美国、欧洲是不合适的,排放了那么多的碳。他举一个例子,中国新疆生产的番茄酱到西班牙消费,而西班牙原来是生产番茄酱的地方,所以他说这个模式不行,他们要采取一些办法来抑制这种变化。所以,下一段我们要探讨这种调整对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会带来什么影响。但是,他会促使中国企业到外国投资,在美国投资,在欧洲投资,在当地生产,在当地消费。也会促进以中国市场为目标的外商投资。而对以中国工厂为目标的外商投资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所以我觉得这是要往后看一段。      最近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在探讨十二五规划,他们很多政府部门也是要求我们研究所提供未来跨国公司发展,我觉得未来五年可能出现一些调整。第一,中国有可能,而且不是可能,他们认为一定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会从过去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受制者,转变到规则制定的参与者。从过去被动参与全球化,到主动参与全球化。因为过去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中国实际上是被动的应对,跟他一块合作,下一段有可能变成主动参与。外向FDI和内向FDI会走向平衡,外向FDI就是我们到外面投资,内向就是外商进入中国这种投资,这两个会走向平衡。另外,企业层面我们认为会有一大批国内企业发展成为跨国公司。      所以,根据前面讲的全球化这十多年的大发展,还有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我觉得好像我们的观念应该有些新思路,不能停留在1992年之前的客观点来看这个事件。因为1992年前,甚至于1979年前,我们认为自力更生,自成体系是最安全的。但是,当今世界出现了全球公司、全球产业,这样一个背景下,恐怕新的安全理论要调整了。因为各个产业发展都已经高度全球化了,一个国家的产业只有在全球吸纳资源、整合资源、融入全球产业链,才能真正发展。只有在全球产业链中提升,才能增强全球竞争力,而开展跨国并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如果有以上大背景的看法趋于一致的话,最后一个问题,我探讨一下并购和产业发展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刚才提到在最近十多年世界这些大公司跨国程度大大提高,从40%多一点的跨国程度一下子增长到60%。而我们中国公司这方面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联合国每年也发布发展中国家100个最大的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其中在2006年的时候有9家中国公司入围,这九家里面真正跨国指数比较高的就是两个公司,一个是中化47.7%,联想是47%,其他公司一般都是百分之几、十几,比较高的是中远,因为他是物流公司,其他公司整体来看跨国程度低。这就意味着中国企业现在主要能力是利用中国资源在挣钱。我刚才讲的那种全球公司利用全球资源挣全球的钱。      而且我们产业往往造成的都是世界最大产业,像钢铁,甚至汽车都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产业了,但是不强,不强的原因就是高度分散。而跨国并购是做强企业和做大做强产业的重要途径,因为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我们调查了国外的大公司,包括像关总的公司,他们这些年都在不断的并购,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思科,他1984年成立的时候销售不过几十万美元,到现在已经400亿美元销售额,净利润80亿美元。他干了一些什么事?我到总部调查他们的时候,他说我们做了大量的并购,他给我列了这样一个表,并购了哪些公司,哪年并购的,他启动并购也是1993年开始,就是我说的1992年出现全球市场之后启动的,并购了110次,这是我2007年上半年去访问的时候。1984年几十万美元,我估计在座的很多公司都比他大,而现在他已经这么大了。      从中国来看,跨国公司早期进入的时候多数就是一般的新的绿地投资,现在开始了积极的并购,从2006年以来,大家从媒体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并购案例在媒体进行报道,根据商务部的统计,从2004年开始,2003年商务部出台一个规定,关于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有一个规定,从2004年到2008年商务部批准了4883项并购,就是外资并购境内企业。其实规模并不大,这4000多项金额才68.4亿美元,占中国引进外资量多少呢?比如2008年中国引进外资1000亿美元,而并购只有21亿美元,就是五十分之一。非常少。国际上是什么标准呢?2007年全球跨国投资是18330亿美元,根据今年9月份刚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是19800亿美元,又增加了一点。跨国并购是16370亿,把这两个数一除,接近90%。就是全球跨国投资的时候将近90%是并购。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情况是处在非常落后的状态。     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国内对并购有些不太准确的看法,你看媒体上关于并购,不仅是并购境内,对外并购往往是批评的多,鼓励的少,特别是前两年对各个并购案例,基本上都从国家安全、产业安全、民族工业这些意识形态化的角度解释,持消极态度。实际上我觉得是不对的。去年商务部委托我们做一个调查,把媒体上炒作过的最有名的并购案例做一个真正的调查,到底是什么情况。当时调查的时候我对我的研究团队提出一个明确要求,必须到每个现场,到现场之后要和中方、外方,还有当地政府谈,三头对案。比如徐工这个案子,我们要到现场,要跟凯雷,还要跟徐州市地方政府官员沟通。经过三头对案,再确定这个事到底是什么事。这样的调查一共是调查22个外资并购境内企业的案例,都是媒体上炒作过的,像徐工、佳木斯联合收割机等等。还有走出去15个案例,工夫下的也是比较大,因为我们发现发表意见的单位和报告基本上没有到现场,特别是没有跟中外双方还有地方政府三头对案。我去的好几个调查的时候,当地的官员和企业都跟我说,王老师你是第一次来调查的,别人都没来,我说他们根据什么写的?他说不知道他们怎么写的东西。      根据这个调查结果,有几个主要结论,第一个结论,这22个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案例没有一个真正影响国家经济产业安全的,炒的最凶的案子都不是。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是外方和中方两个企业利益的博弈,中方说不过外国人,然后就呼吁这是民族工业,希望政府、大众保护,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把企业问题意识形态化,这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所以,从2006年以来,这么多的并购,国内基本上是抵制掉了,商务部批的就是只要外面没有炒的,都批了。炒作凶的,官员也比较谨慎,这个是有点遗憾的。通过我的调查,我认为中国企业丢掉了一次学习并购的机会,非常遗憾。因为他在中国并购,政府在这看着,他翻不了天,而且真正的情况是咱们最了解,是咱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在家门里面学习。而现在到了有并购抄底机会的时候,真正懂并购的企业太少了,原因是我们丢了三年的学习机会。所以,这个调查跟媒体炒作的东西不一样,我觉得是非常遗憾的,我觉得咱们化工报搞这个会非常好,大家沟通、交流。     但是,我们调查中也发现一些很成功的案例,我们认为应该认真总结中国这些成功案例,分享这些经验,让我们更多企业做大做强,甚至于走向世界。我简单介绍几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中一个案例就是做锅做出名的苏泊尔公司,法国一个公司收购他,他愿意卖,而且让外商控股,这是一个民营企业。但是这个事一报出来,国内就开始炒作,特别是他的竞争对手,说这样一个龙头企业被外商并购了,中国这个产业安全就受影响了,差点说国家安全,实际上做锅的有什么国家安全呢?这个老总当时非常不服气,跑到我办公室来,希望我做一个调查,我确实觉得没有问题,而且这个并购对中国有利。当时我们就持一个积极态度,到2007年下半年商务部批准了这个案子。批准这个案子之后,去年春天,就是半年之后,我第二次去这个公司调查,我说并购之后效果怎么样?因为我觉得做研究必须跟踪到底,结果这个老总跟我说在并购之后实际效果远远超过当年预期,他举了三个方面,产品技术通过并购有了全面提升,基地规模扩大,品牌也提升,他觉得非常好。金融危机之后,今年春天我再次去,危机给你们带来什么影响?他说危机对我们没有什么冲击,原因是什么?这个SEB的全球网络对他用,他出口增加了。由于他技术提升了,国内的市场份额也提升了。我就想这样一个并购对行业里面其他企业带来什么影响呢?我专门去了当年反对他最凶的这个公司里面,看了以后非常欣慰,为什么呢?接待我的不是原来的老领导,是他从国有企业挖来的未来的董秘,因为他发现苏泊尔成功是上市,公司治理严谨,所以和外商合作成功了,他觉得现在如果不改革自己,将来就完了。所以,他要积极上市,而且请了新的财务总监,请了董秘来把这个企业重新改造,我看了以后非常好,厂房是新的,整个产品展览厅非常正规,甚至有的地方比苏泊尔强。所以,我觉得这个案子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把产业冲击了,反而把产业激发起来了,别的公司看到苏泊尔通过合资成功,他们觉得我们得改。当然,这是一个小产业,我刚才为什么说丢掉了学习的机会,就是从这样一个一个案子来的。     当然我们还有走出去的案子,就是北京的京东方和韩国的企业,成功的把液晶产业到中国建立起来了,通过走出去收购一个工厂,把这个技术带进国内,从无到有建立了一个液晶产业。还有一个就是中联重科去年收购了意大利的做混凝土的公司,中联重科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他说在未来三到五年里面要通过并购、合作等形式整合行业资源,而且要建立多个海外分公司,寻找海外代理商要参与跨国并购。所以,他有这样一个明确的战略制定,到去年他们就成功的收购了CIFA,CIFA是全球第二的混凝土工程机械制造上,成立于1928年,也是一个70年的老公司了。收购的时候,这个公司咱们可以借鉴他的经验,中联重科收购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好的做法,他不是单打独斗,我一个人去收,他和私募基金、投行合作收购,因为大家知道PE投资和其他中介公司不一样,他是要跟你一块去投,然后还要经营一段,然后再退出。所以,一般情况下他在收购的时候利益跟你是一致的。所以,这个中联是跟中国国内一家PE一起投资,跟意大利的曼达林基金,跟这两个基金合作,中联自己出资60%,花了一亿多资金就对这个意大利公司进行了控制,这个意大利公司老总很佩服。所以,我们要研究中国企业在国内并购和国外并购的一些经验进行分享。当然,这个收购有一个问题,就是去年9月交割的时候,正是处在资产高峰,后来金融危机砸下来,这个公司在欧洲经营受到影响。但是,据我最新的了解,他们第三季度欧洲部分已经开始启动了、回暖了。      最后,既然别的行业,别的企业在这样大背景下有做成功的,而且已经看到了如果不去做并购,我们从这个企业或者产业发展是难度越来越大,而且人家是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我们光在自己国内干是不行的。所以,我觉得如果一个一个企业要这么做,产业整体上也应该研究,按照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石化产业存在的问题中一个重要问题是集约发展程度偏低,产业布局分散的问题。所以,这个政策里面形成提出要推动企业联合重组。所以,我自己认为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中国国内的化工企业怎么样相互之间并购,还有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怎么鼓励他并购中国境内企业,因为他来并购你,他经验多,咱们通过参与他的并购,可以学习并购。最后,就是我们走出去并购境外企业,这个难度肯定大,因为你对外面情况不了解,而且外面不把你当做自己人保护,不像国内并购。但是,你必须要走,因为人家是在全球范围打造全球产业链,吸纳全球资源来挣钱,如果我们停留在现在,光靠国内资源来干,我觉得是不可能做大做强,特别是做久的。所以,我觉得这样三种并购应该是下一段中国不光是化工,其他产业也有这个需要来推动。这里面我认为第一步应该强调的是外资并购境内企业,这部分国内比例太低了,他做的多了以后国内可以学,就像当年他们投资建立企业,我们学习现代化工业什么样,下一段他们来并购,我们来学习现代的并购,在这个基础上再往外走。但是,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可能,说先学会再出去,我赞成一边做一边学。            谢谢大家!

预算造价信息直辖市预算造价信息新疆自治区预算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8203
点击数:2941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