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五”期间陶瓷工业总产值翻一番
景德镇在线讯:昨天,记者从市瓷局获悉,2001年至2005年,我市陶瓷呈现出持续发展、平稳上升的趋势,已经走出了低谷,摆脱了困境,实现了快速发展的大飞跃。 2005年,在燃料供应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8%,接近2000年的2倍,销售收入增长16%,是2000年的2.5倍,出口创汇(本市海关统计数,不舍外地口岸出口)与2004年相比增长了31.42%。 据了解,随着海畅、东璟等一批引资项目及退城进园项目的竣工投产、达产达标,我市陶瓷外贸出口2006年可望达到4000万美元,比2004年翻一番。 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我市陶瓷工业园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项目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思路,起步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1.5平方公里建设区已初具规模。园区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正在逐{TodayHot}步完善。共征地2000亩,填土260万方,拆迁3500平方米,已完成40米宽主干道3.4公里,28米宽支千道1.6公里,铺设自来水管3.6公里,煤气管道2.3公里,以及1万伏专线2条和其他供电线路的改造;现已有台资、美资及退城进园等40余家企业入园建厂,台达、美国常青、环球陶瓷等一批企业建成投产。 此外,陶瓷科技园的建设也出现了可喜势头。 招商引资风头强劲 园区的发展,为招商引资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十五”期间,特别是后三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品位和功能的提升,以及陶瓷生产基地的打造,陶瓷产业的招商引资引企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有台资台达、海畅、东璟、美资常青、贾泊氏、日本华玉、澳洲东福盈、佛山欧神诺、上海大邦、勤飞等近70家台外资及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来我市投资陶瓷,协议投资额外资6030.35万美元、内资3.696亿元。 这些项目的引进,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机制、新的市场。 国有企业平稳改革 在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同时,我市始终注重陶瓷国企改革的推进,使产权制度朝多元化、明晰化的方向发展。几年来,相继有东风、艺术、景兴、原料总厂、建材厂等国有企业全面改制,安置职工后实施退城进园,进入陶瓷工业园新建蓝博、新艺、凯兴等一批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现代陶瓷企业。宇宙、景陶也完成政策性破产的准备工作,宇宙破产已经启动。 据了解,我市整个陶瓷系统已有25124名职工通过改制进行了安置,完成改制面41%。陶瓷股份公司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势头,正在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投入,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在发展中寻求改革突破。 此外,我市陶瓷工业在科技创新和文化贸易交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点击数:2339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