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钢铁产能过剩不宜被夸大

   2006年8个行业钢材消费量合计比2005年增加4238万吨,增长12.97%。另外,今年是我国铁路建设高峰年,投资达1600亿元以上,铁道用钢量将大幅增加。电网建设将加快步伐,今后投资年平均2000亿元左右。    *数据来自中国钢铁协会    针对最近一段时间有关我国钢铁产业过剩的言论,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昨日在此间指出,我国钢铁产业存在产能被虚增、市场{TodayHot}被低估、过剩被夸大的问题。他表示,目前我国钢铁产业产能不仅不过剩,而且严重超能力发挥。他提出,我国应该建立产能过剩的科学评价体系。    统计虚增钢铁产能    “从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开始,到2005年中国粗钢达到3.52亿吨,我国钢铁过剩问题争论了10年。”戚向东说,特别是2005年由于国内市场钢材价格大起大落的情况,钢铁产业过剩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既然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铁产品严重过剩,今后中国钢铁产业还要不要发展?我国钢铁产量还要不要增加?”戚向东认为这是需要深入加以研究的重大课题。    戚向东认为,有关部门和权威机构用虚增产能、在建产能、拟建产能减去当年产量作为过剩产量是不科学的,要做具体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和中国钢铁协会调研,到2005年末中国粗钢产能4.14亿吨,到2006年末将达4.39亿吨,分别比有关部门预测的产能减少5000万吨和8100万吨。”戚向东说,“在建产能和拟建产能因不确定因素很多,不能作为有效产能。”    判断过剩应考察六特征    “判断钢铁是否过剩,关键是对未来若干年中国钢材需求量的基本准确判断。”戚向东表示,我国有关部门和权威研究机构预测的目标{HotTag}与实际偏差很大。    他举例说,“十五”期间,我国钢铁规划到2005年产钢1.4亿吨,认为再多产钢就过剩了,而2005年中国实际产钢3.52亿吨,预测比实际少了2.12亿吨。    虽然2005年我国生产钢材3.97亿吨,但2005年12月末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钢材库存只有1077万吨,仅够10.5天的销售量,钢材贸易企业和终端户库存量也低于正常年份,全年钢材产销率在98%以上。“因此,并没有出现钢材严重过剩,这是今年钢材价格企稳的根本原因。”    戚向东认为,钢铁产品是否严重过剩,主要应该从以下六种基本特征来衡量:产品库存是否持续急剧上升,销售呈现停滞状态;产销率是否大幅下降,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产品价格是否大幅度回落,长期处于成本线以下;行业是否出现大面积企业亏损,企业被迫举债经营;一批企业是否相继倒闭或破产;钢材进口是否严重受阻,钢材出口不计成本,国际贸易摩擦频繁发生。    “以上6种特征,在相对较长时间同时存在,即标志着产品已经出现严重过剩。”戚向东说,去年以来市场表现虽然价格下跌、个别品种短期产能集中释放,产量增加较多,但并不能评定为钢铁产品出现严重过剩。    尽快推出科学评价体系    戚向东提出,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来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欧美等国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为产能是否过剩评价指标,正常值为设备利用率在79%-83%区间,超过90%则认为产能不够,有超设备能力发挥现象;明显低于79%,即设备开工不足,说明可能存在产能过剩现象。    戚向东援引冶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资料说,从1994年到2004年各国钢铁平均产能利用率为美国84.04%、韩国89.99%、德国86.43%。而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从2001年到2005年,按年末产能计算,分别为88.24%、92.35%、84.28%、83.18%、85.12%,基本处在国际标准的正常区间。    按全年平均产能(年初+年末的平均数)计算,2001年-2005年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4.29%、98.91%、96.43%、93.69%、93.46%,5年均超过90%以上,说明均超能力发挥,产能不足。    从2004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15家企业产能利用率分析,平均产能利用率大约100.3%-137.4%,说明严重超能力发挥。    戚向东认为,市场配置资源、市场调节产能,产能是在市场变化中平衡的。产能出现阶段性、结构性适度过剩,有利于钢铁行业竞争,有利于淘汰落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投标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2300
点击数:2052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