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专题材料

    一、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其产值约占建材工业的40%。2005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共有5100多家,资产总规模4000多亿元,从业人员约135万人。水泥工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性强,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成份仅占30%左右,除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外,其它方面行政性限制措施很少。     (一)产量高速增长,技术进步明显,竞争力增强     “十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强劲拉动了水泥的生产和消费。2005年全国水泥产量10.6亿吨,较2000年净增4.6亿多吨,五年平均年增长12%。(详见附表一)。     水泥工业在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技术进步明显。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建设工期大大缩短,吨水泥投资大幅度降低,  日产5000吨生产线基本实现国产化。近几年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外相近规模的生产线相比,热耗下降了5—10%,  电耗下降了10—15%,系统运转率由不到80%提高到92%;与立窑相比,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目前代表水泥工业先进水平的日产万吨的特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全世界共有7条,而我国安徽海螺集团就有4条。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节能降耗效果突出,环保实现达标排放,大幅度降低了环境污染。与之配套的大型水泥粉磨站建设不仅扩大了水泥产品的销售半径,还促进了工业废渣利用。“十五”期间由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减少粉尘排放500多万吨,水泥工业年消纳工业废渣已超过2亿吨,  占工业废渣总利用量一半以上。     由于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成套水泥装备技术成熟可靠、价格合理,具有从设计、施工、制造、安装,到工程总承包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水泥成套技术装备及工程建设服务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去年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20%以上。2005年累计出口水泥及熟料2215万吨,同比增长215%,基本是大型企业生产的优质新型干法水泥。     (二)宏观调控取得成效,投资规模得到遏制,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抑制。2001—2003年水泥行业投资连续三年每年增长1倍以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高达435亿元。国办发E 2003)103号文件下发后,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水泥项目停建缓建,能耗高的湿法窑大部分已停产或拆除,干法中空窑被加快淘汰,机立窑等落后产能的扩张得到了有效遏制。2005年,水泥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5亿元,同比下降5.1%。     二是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目前水泥工业投资90%以上集中于新型干法水泥,且以大型生产线为主。2005年全国新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共110条、熟料生产能力10137万吨,其中日产5000吨及以上生产线34条、熟料生产能力5363万吨,占新增总能力的52%。立窑水泥得到了有效遏制。安徽海螺集团通过兼并购买中小企业,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或粉磨站,淘汰了1000多万吨落后生产能力;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珠海、东莞,山东青岛、淄博等地采取人大立法、颁布政府令、财政补贴等方式,确定淘汰落后的目标和时间表,落实责任,严格执行,效果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落后工艺生产的水泥总量2004年减少了2680万吨,去年又减少2500多万吨。到2005年底,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4。3亿吨,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重已由2000年的不足12%提高到40%(详见附表二)。    三是企业兼并重组加快。2000年全国十大水泥集团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仅2640多万吨,去年超过1.65亿吨,市场份额由4.4%提高到15%。其中,安徽海螺集团水泥熟料产能达5480万吨,居世界水泥企业排名第7位。济南山水、河北冀东、湖北华新等水泥集团水泥熟料产能也都超过1200万吨。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对提高水泥行业生产集中度,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区域水泥市场控制力和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起到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三)2005年水泥工业运行平稳,增速减缓,效益回落     2005年,全国水泥产量10.6亿吨,比上年增长10%,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现价)2684亿元,同比增长13.3%。平均产销率为98.4%,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完成销售收入2608亿元,同比增长16。2%。全行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0。5亿元,同比下降38.7%。规模以上5149家水泥企业中亏损企业达1851家,{TodayHot}亏损面35。9%,比上年增加8.9个百分点。亏损额48.9亿元,同比增长74%。    去年水泥行业效益下降的原因:一是随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水泥市场需求出现合理回g刁,总量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江浙一带水泥出厂价格由2004年初近400元/吨下降为去年平均200多元/吨。二是原燃材料涨价,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煤炭价格上涨影响较为突出,除西北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大部分水泥企业生产用煤进厂价比上一年同期提高100元/吨以上,仅此一项水泥单位成本就提高20多元。面对原燃材料涨价和水泥降价的“两头受挤”,水泥行业出现整体效益回落在所难免。     同时也要看到,水泥工业整体效益下降是对2004年非正常利润的调整和回g王,将有利于抑制局部地区的投资过热,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水泥工业的竞争力。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水泥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行业整体经营发展粗放,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落后生产能力仍占有一定比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等(国内外水泥工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详见附表三)。     当前水泥工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后产能退出缓慢。去年国内水泥市场需求不到10。5亿吨,而全部水泥产能已达13亿吨,其中60%左右为立窑等落后产能。由于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尚未建立,对淘汰落后小水泥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一些地方出于社会稳定需要和财力限制,对关闭淘•汰小水泥企业态度不积极,致使落后生产能力退出缓慢,{HotTag}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受到影响。这已成为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二)结构调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目前少数省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已占到当地产能的70%,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有限,需要适当控制。但多数省份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仍然偏低,有的还不到10%。     (三)行业集中度低。水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法国拉法基集团的产能,所占市场份额仅为全国市场的15%。  目前,拉法基、豪西蒙两大集团水泥产能均已达到1.5亿吨,世界排名前10位水泥企业水泥产量占全球总量比例超过50%。近来外资整合中国水泥市场和资源的步伐正在加快。国内大型企业如不进一步加快整合,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局面。     (四)低标号水泥使用过滥。一方面有些企业单纯追求降低生产成本,大量超标掺用混合材,致使普通水泥产品中32.5级及以下标号水泥占80%以上。另一方面有些施工单位片面追求降低建筑造价,致使建筑工程包括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大量使用低标号水泥,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造成频繁维修、大量浪费。同时,  目前我国混凝土标号大部分为C20、C30,而国外多为C50、C60,  由于混凝土标号标准低,造成高标号水泥应用受阻。     (五)行业及市场进入门槛过低。受市场需求拉动,近年来其它行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于水泥的较多。一些地方不问资质和条件,批准大量新上水泥项目;一些建设单位使用水泥质量标准要求不高,落后水泥使用得不到有效限制,助长了水泥企业数量过多,生产规模偏小,企业过度竞争。     (六)节能利废工作进展缓慢。水泥工业节能和利废潜力较大,利用水泥窑消纳有毒有害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可燃废弃物,对改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家对水泥工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缺乏政策配套,扶持力度明显不够。     三、供需平衡分析及结构调整目标     (一)水泥供需平衡分析。水泥工业作为基础性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十一五”期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水平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都将拉动水泥消费需求保持一定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的势头受到抑制,水泥消费需求的增幅比前几年会有所回落。预计“十一五”期末,国内水泥需求量为12—12.5亿吨,  比2005年增加1.5—2亿吨。根据《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确定的目标,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要达到7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同时,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如果五年淘汰2.5亿吨立窑水泥,新型干法水泥可保持年增速10%左右。届时,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到8.5亿吨左右,国内市场可以保持供需基本平衡。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总量控制,依靠发展促调整,通过调整促提高。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水泥工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目标:2010年水泥预期产量12。5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70%,水泥散装率达到60%;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5亿吨。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由2005年的20万吨提高到40万吨左右,企业户数减少到3500家左右。水泥产量前10位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3000万吨以上,生产集中度提高到30%;前50位企业生产集中度提高到5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吨熟料热耗由130kg下降到¨0kg标准煤,采用余热发电生产线达40%,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5%。粉尘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工业废渣(含粉煤灰、高炉矿渣等)年利用量2。5亿吨以上。石灰石资源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     四、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针对当前国内水泥工业发展状况,为加快推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引导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亡2006)11号)精神,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总量控制,实施分类指导。     各地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好本地区水泥发展专项规划。新上项目(包括熟料基地、水泥厂、粉磨站)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泥发展规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并作为水泥项目的核准依据。     继续支持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对水泥产能增长过快、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已经较高的地区,发展速度要予以适度控制;对落后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鼓励上大压小,扶优汰劣。     严禁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新建、扩建和单纯以扩大产能为目的技术改造项目。凡违背政策规定继续审批此类项目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对违反规定擅自建设的项目,要坚决依法拆除。     (二)制定和完善政策,严格市场准入。     1.严格水泥生产许可证管理,开展无证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水泥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新标准重新修订水泥生产许可证发放细则,对不符合实施细则要求的企业一律不予发证,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     2.制定水泥熟料国家标准,提高水泥熟料强度允许的最低等级,提升水泥质量。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水泥实物用量不增或少增,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     3.完善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和规范,提高建设、建筑工程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依据不同工程的需求选择水泥类型和品种。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涵洞等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提高建筑物使用年限。大力发展预拌砂浆和商品混凝土,大中型城市要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条件成熟的地区应限制现场搅拌砂浆,禁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立窑水泥。     4.抓紧做好现有生产线2006年7月1日执行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准备工作,加快实施对现有水泥生产线烟气连续监测装置的安装和管理。依法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5.完善现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中有关水泥利废税收优惠规定。享受该项优惠政策的企业除利用工业废渣的比例达标外,还必须达到环保新标准。进一步建立科学严格的资格认定方法、程序和管理机制,使资源综合利用政策落到实处。     6.进一步完善散装水泥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由生产环节征收改为使用环节征收。鼓励发展散装水泥。     (三)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抓住当前水泥市场总量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采取上大关小、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能源、资源压力。有条件的地方应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地区拆除水泥立窑的补贴。中央财政将根据情况对淘汰落后小水泥任务重且经济落后的地区予以适当的补贴。     (四)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水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选择10家国家重点支持和30家地方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其在区域市场的调控能力(具体名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发布)。对重点支持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上,优先给予支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水泥税收政策,停止对落后工艺和严重污染环境的水泥生产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严格税收征管,禁止对小水泥企业包税和随意减免税。    (五)鼓励国内水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鼓励日产2000吨以上大型水泥设备出口,对符合信贷条件的项目,银行积极提供必要的出口信贷支持;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开展水泥建设工程总承包和直接投资办厂,使我国水泥工业由产品输出向资本、装备、技术、管理、服务等配套输出的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     为确保出口水泥质量,维护水泥出口市场秩序,国家将建立出口水泥生产企业资质认定制度。     (六)加强水泥矿山资源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石灰石矿产资源管理和建设项目审批。统筹考虑资源配置的均衡,鼓励采用先进开采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石灰石资源,制定和完善在石灰石矿山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尾矿资源利用、开采后的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方面的政策规定。    抓紧研究制定鼓励水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处理工业、城市垃圾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大型高效粉磨系统、低热值燃料应用、低温余热发电、城市垃圾处理、工业废渣及可燃废弃物的应用、新型绿色水泥基材料等研究,将“可燃废弃物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技术及设备”等研究项目列为国家专项重点研究攻关课题,加大科研及开发投入力度,建设示范线,力争在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有所突破。在充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完善标准体系,引导水泥工业科学、合理利用和处理废弃物。    (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各地在制定水泥工业发展规划和新上项目审批时,要充分听取当地水泥行业协会的意见。协会要主动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加强水泥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投资决策。要积极推广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指导和帮助企业改进管理,挖潜降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加强行业自律工作,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促进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附表:一、“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水泥产量增长情况              二、“十五”期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增长情况              三、国内外水泥工业对比(2004年)来源:  一、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水泥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其产值约占建材工业的40%。2005年底,全国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共有5100多家,资产总规模4000多亿元,从业人员约135万人。水泥工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性强,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成份仅占30%左右,除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外,其它方面行政性限制措施很少。     (一)产量高速增长,技术进步明显,竞争力增强     “十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强劲拉动了水泥的生产和消费。2005年全国水泥产量10.6亿吨,较2000年净增4.6亿多吨,五年平均年增长12%。(详见附表一)。     水泥工业在产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技术进步明显。大型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装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大幅度提高,建设工期大大缩短,吨水泥投资大幅度降低,  日产5000吨生产线基本实现国产化。近几年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外相近规模的生产线相比,热耗下降了5—10%,  电耗下降了10—15%,系统运转率由不到80%提高到92%;与立窑相比,综合能耗下降20%以上。目前代表水泥工业先进水平的日产万吨的特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全世界共有7条,而我国安徽海螺集团就有4条。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节能降耗效果突出,环保实现达标排放,大幅度降低了环境污染。与之配套的大型水泥粉磨站建设不仅扩大了水泥产品的销售半径,还促进了工业废渣利用。“十五”期间由于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减少粉尘排放500多万吨,水泥工业年消纳工业废渣已超过2亿吨,  占工业废渣总利用量一半以上。     由于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成套水泥装备技术成熟可靠、价格合理,具有从设计、施工、制造、安装,到工程总承包的系统集成服务能力,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水泥成套技术装备及工程建设服务出口规模逐年扩大,去年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已达20%以上。2005年累计出口水泥及熟料2215万吨,同比增长215%,基本是大型企业生产的优质新型干法水泥。     (二)宏观调控取得成效,投资规模得到遏制,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是投资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抑制。2001—2003年水泥行业投资连续三年每年增长1倍以上,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最高达435亿元。国办发E 2003)103号文件下发后,一些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水泥项目停建缓建,能耗高的湿法窑大部分已停产或拆除,干法中空窑被加快淘汰,机立窑等落后产能的扩张得到了有效遏制。2005年,水泥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5亿元,同比下降5.1%。     二是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  目前水泥工业投资90%以上集中于新型干法水泥,且以大型生产线为主。2005年全国新建成投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共110条、熟料生产能力10137万吨,其中日产5000吨及以上生产线34条、熟料生产能力5363万吨,占新增总能力的52%。立窑水泥得到了有效遏制。安徽海螺集团通过兼并购买中小企业,建设新型干法生产线或粉磨站,淘汰了1000多万吨落后生产能力;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珠海、东莞,山东青岛、淄博等地采取人大立法、颁布政府令、财政补贴等方式,确定淘汰落后的目标和时间表,落实责任,严格执行,效果明显。据不完全统计,落后工艺生产的水泥总量2004年减少了2680万吨,去年又减少2500多万吨。到2005年底,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能力达到4。3亿吨,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重已由2000年的不足12%提高到40%(详见附表二)。    三是企业兼并重组加快。2000年全国十大水泥集团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仅2640多万吨,去年超过1.65亿吨,市场份额由4.4%提高到15%。其中,安徽海螺集团水泥熟料产能达5480万吨,居世界水泥企业排名第7位。济南山水、河北冀东、湖北华新等水泥集团水泥熟料产能也都超过1200万吨。大型水泥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对提高水泥行业生产集中度,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提高区域水泥市场控制力和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起到很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三)2005年水泥工业运行平稳,增速减缓,效益回落     2005年,全国水泥产量10.6亿吨,比上年增长10%,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水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现价)2684亿元,同比增长13.3%。平均产销率为98.4%,高于去年同期0.2个百分点。完成销售收入2608亿元,同比增长16。2%。全行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0。5亿元,同比下降38.7%。规模以上5149家水泥企业中亏损企业达1851家,亏损面35。9%,比上年增加8.9个百分点。亏损额48.9亿元,同比增长74%。    去年水泥行业效益下降的原因:一是随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回落,水泥市场需求出现合理回g刁,总量供过于求,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江浙一带水泥出厂价格由2004年初近400元/吨下降为去年平均200多元/吨。二是原燃材料涨价,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煤炭价格上涨影响较为突出,除西北等少数地区外,全国大部分水泥企业生产用煤进厂价比上一年同期提高100元/吨以上,仅此一项水泥单位成本就提高20多元。面对原燃材料涨价和水泥降价的“两头受挤”,水泥行业出现整体效益回落在所难免。     同时也要看到,水泥工业整体效益下降是对2004年非正常利润的调整和回g王,将有利于抑制局部地区的投资过热,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水泥工业的竞争力。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水泥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表现为行业整体经营发展粗放,资源、能源消耗高,综合利用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产品档次低,落后生产能力仍占有一定比重;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等(国内外水泥工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比较详见附表三)。     当前水泥工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落后产能退出缓慢。去年国内水泥市场需求不到10。5亿吨,而全部水泥产能已达13亿吨,其中60%左右为立窑等落后产能。由于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尚未建立,对淘汰落后小水泥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一些地方出于社会稳定需要和财力限制,对关闭淘•汰小水泥企业态度不积极,致使落后生产能力退出缓慢,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受到影响。这已成为水泥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二)结构调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目前少数省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已占到当地产能的70%,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有限,需要适当控制。但多数省份新型干法水泥比例仍然偏低,有的还不到10%。     (三)行业集中度低。水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法国拉法基集团的产能,所占市场份额仅为全国市场的15%。  目前,拉法基、豪西蒙两大集团水泥产能均已达到1.5亿吨,世界排名前10位水泥企业水泥产量占全球总量比例超过50%。近来外资整合中国水泥市场和资源的步伐正在加快。国内大型企业如不进一步加快整合,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局面。     (四)低标号水泥使用过滥。一方面有些企业单纯追求降低生产成本,大量超标掺用混合材,致使普通水泥产品中32.5级及以下标号水泥占80%以上。另一方面有些施工单位片面追求降低建筑造价,致使建筑工程包括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大量使用低标号水泥,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造成频繁维修、大量浪费。同时,  目前我国混凝土标号大部分为C20、C30,而国外多为C50、C60,  由于混凝土标号标准低,造成高标号水泥应用受阻。     (五)行业及市场进入门槛过低。受市场需求拉动,近年来其它行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于水泥的较多。一些地方不问资质和条件,批准大量新上水泥项目;一些建设单位使用水泥质量标准要求不高,落后水泥使用得不到有效限制,助长了水泥企业数量过多,生产规模偏小,企业过度竞争。     (六)节能利废工作进展缓慢。水泥工业节能和利废潜力较大,利用水泥窑消纳有毒有害工业废弃物、城市垃圾和可燃废弃物,对改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国家对水泥工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缺乏政策配套,扶持力度明显不够。     三、供需平衡分析及结构调整目标     (一)水泥供需平衡分析。水泥工业作为基础性原材料行业,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关联度较高。“十一五”期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水平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都将拉动水泥消费需求保持一定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的势头受到抑制,水泥消费需求的增幅比前几年会有所回落。预计“十一五”期末,国内水泥需求量为12—12.5亿吨,  比2005年增加1.5—2亿吨。根据《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确定的目标,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的比重要达到70%以上。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的同时,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如果五年淘汰2.5亿吨立窑水泥,新型干法水泥可保持年增速10%左右。届时,新型干法水泥产量达到8.5亿吨左右,国内市场可以保持供需基本平衡。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总量控制,依靠发展促调整,通过调整促提高。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水泥工业由大变强和可持续发展。     (三)调整目标:2010年水泥预期产量12。5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到70%,水泥散装率达到60%;累计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5亿吨。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由2005年的20万吨提高到40万吨左右,企业户数减少到3500家左右。水泥产量前10位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3000万吨以上,生产集中度提高到30%;前50位企业生产集中度提高到50%以上。新型干法水泥吨熟料热耗由130kg下降到¨0kg标准煤,采用余热发电生产线达40%,水泥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25%。粉尘排放量大幅度减少,工业废渣(含粉煤灰、高炉矿渣等)年利用量2。5亿吨以上。石灰石资源利用率由60%提高到80%。     四、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针对当前国内水泥工业发展状况,为加快推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引导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亡2006)11号)精神,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明确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总量控制,实施分类指导。     各地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结合“十一五”规划编制好本地区水泥发展专项规划。新上项目(包括熟料基地、水泥厂、粉磨站)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和交通运输条件,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泥发展规划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并作为水泥项目的核准依据。     继续支持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对水泥产能增长过快、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已经较高的地区,发展速度要予以适度控制;对落后产能比重较大的地区,鼓励上大压小,扶优汰劣。     严禁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新建、扩建和单纯以扩大产能为目的技术改造项目。凡违背政策规定继续审批此类项目的,要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责任。对违反规定擅自建设的项目,要坚决依法拆除。     (二)制定和完善政策,严格市场准入。     1.严格水泥生产许可证管理,开展无证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水泥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新标准重新修订水泥生产许可证发放细则,对不符合实施细则要求的企业一律不予发证,严格把好市场准入关。     2.制定水泥熟料国家标准,提高水泥熟料强度允许的最低等级,提升水泥质量。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水泥实物用量不增或少增,以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消耗。     3.完善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和规范,提高建设、建筑工程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依据不同工程的需求选择水泥类型和品种。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涵洞等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推广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提高建筑物使用年限。大力发展预拌砂浆和商品混凝土,大中型城市要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条件成熟的地区应限制现场搅拌砂浆,禁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立窑水泥。     4.抓紧做好现有生产线2006年7月1日执行新的《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准备工作,加快实施对现有水泥生产线烟气连续监测装置的安装和管理。依法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5.完善现行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中有关水泥利废税收优惠规定。享受该项优惠政策的企业除利用工业废渣的比例达标外,还必须达到环保新标准。进一步建立科学严格的资格认定方法、程序和管理机制,使资源综合利用政策落到实处。     6.进一步完善散装水泥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由生产环节征收改为使用环节征收。鼓励发展散装水泥。     (三)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抓住当前水泥市场总量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采取上大关小、补贴及赎买等多种方式,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改善环境质量,缓解能源、资源压力。有条件的地方应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地区拆除水泥立窑的补贴。中央财政将根据情况对淘汰落后小水泥任务重且经济落后的地区予以适当的补贴。     (四)支持大企业集团发展,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鼓励有实力的大型水泥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提高生产集中度,优化资源配置。选择10家国家重点支持和30家地方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增强其在区域市场的调控能力(具体名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发布)。对重点支持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在项目核准、土地审批、贷款投放上,优先给予支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水泥税收政策,停止对落后工艺和严重污染环境的水泥生产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严格税收征管,禁止对小水泥企业包税和随意减免税。    (五)鼓励国内水泥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鼓励日产2000吨以上大型水泥设备出口,对符合信贷条件的项目,银行积极提供必要的出口信贷支持;支持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开展水泥建设工程总承包和直接投资办厂,使我国水泥工业由产品输出向资本、装备、技术、管理、服务等配套输出的国际化经营方向发展。     为确保出口水泥质量,维护水泥出口市场秩序,国家将建立出口水泥生产企业资质认定制度。     (六)加强水泥矿山资源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石灰石矿产资源管理和建设项目审批。统筹考虑资源配置的均衡,鼓励采用先进开采技术,合理开发利用石灰石资源,制定和完善在石灰石矿山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尾矿资源利用、开采后的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方面的政策规定。    抓紧研究制定鼓励水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处理工业、城市垃圾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大型高效粉磨系统、低热值燃料应用、低温余热发电、城市垃圾处理、工业废渣及可燃废弃物的应用、新型绿色水泥基材料等研究,将“可燃废弃物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技术及设备”等研究项目列为国家专项重点研究攻关课题,加大科研及开发投入力度,建设示范线,力争在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有所突破。在充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完善标准体系,引导水泥工业科学、合理利用和处理废弃物。    (七)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     各地在制定水泥工业发展规划和新上项目审批时,要充分听取当地水泥行业协会的意见。协会要主动做好市场信息服务,加强水泥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投资决策。要积极推广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指导和帮助企业改进管理,挖潜降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利用行业协会的优势,加强行业自律工作,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促进水泥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材料预算价直辖市材料预算价广东省材料预算价
文章字数:16041
点击数:1992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