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5-08-25,来源:中国建材-商业资讯,作者:

铁矿石涨价经济高速发展的警惕

     铁矿石涨价: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警惕      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缺乏对铁矿石的勘探和战略储备的重视。能源和原材料的短缺,在短期是供求的失衡,在长期则是发展战略的失当。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战略的失当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中国冶金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痛心疾首:没想到在挣扎了半年、经过六轮谈判后,中国钢铁企业接受了价格超过价值几倍的原材料——铁矿石19%的涨价。至此,中国钢企在“拥有了话语权”的虚话中实实在在地又一次落空了。对此,我们也许更应该反思我们自己的国家战略。    失误换回的无奈  “从铁矿石到钢材到工业经济再到国家经济,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国家经济如何发展,国家需要多少钢材,又需要多少铁矿石支持钢铁的发展,我们没有一个明确的、详细的战略和战术。”《钢铁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者之一,中国冶金规划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李新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显得很无奈:“我们走向世界,却没有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李新创把这次中国经济所经历的“成长中的烦恼”归咎于三点失误。   首先是管理层的思路。全球铁矿石价格连续5年高速增长,尤其是今年的涨价更是不可思议。谈判之初,各路专家、媒体都认为2006年的{TodayHot}价格根本就不应该涨,因为虽然我们的需求在增长,但是,全球铁矿石的供应能力增加得更快。然而,在谈判的后期,中国钢产量、钢价和铁矿石进口量都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大幅上升,给谈判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这说明我们对未来的判断有失误。决策层对经济增长没有准确的把握,对经济的需求没有准确的判断,造成自己的原材料没有办法满足需求。”李新创认为最糟糕的是,之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说服人家,是因为我们没有形成一个合力,“人家是拳头,我们是巴掌。”   所谓的拳头,全球铁矿石70%-80%的份额控制在三个公司手中;而这三个卖家面对的是犹如散沙的100多个有进出口矿业务权利的中国企业,“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我们这样拥有一个庞大的数字,即便我们占了40%的份额,但摊下来每个企业只有百分之几,怎么可能有说服力?怎么可能形成合力?”   中国钢厂乱象丛生的现状,决定着中国钢铁行业散沙一片,难以用一个声音说话。2004年,我国排名前15家企业钢产量仅占我国总产量的45%,而日本前5家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日本钢产量的75%,欧盟6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74%,韩国仅浦项一个企业就占据了韩国65%的份额,而法国的阿赛洛钢铁公司几乎囊括了法国的钢铁生产。日本钢铁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就在于其大钢厂实力雄厚,更容易团结一致、协调对外。  “如果中国只有几个企业来控制铁矿石的谈判、贸易,那就不是这个局面了。”    第二点是中国钢铁企业没有真正地“走出去”。李新创认为,吃一堑长一智,一定要走出去。像日本通过参股或控股国外矿山来冲抵涨价损失。我们起码控制国外资源50%-60%以上,才能有真正的话语权。“否则只有听别人的。”   有专家总结说,虽然中国接受19%的涨价,但是这次谈判已经把“中国因素”考虑进去了,为今后的谈判打下了伏笔。然而这些虚的“中国因素”无论如何也抵挡不住贸易价格实实在在的上涨。李新创说,“如果明年的进口量达到5亿吨,如果我们的控制权不到3亿吨,话语权就无从谈起。”  现在看来最重要的是采取切实有力措施,鼓励中国有实力的投资公司和钢铁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发铁矿资源,建设一流的钢铁企业,使自有进口矿占有相当的比例,逐步形成国际开发,市场进口和国产矿石比例协调的铁矿石多元化供应渠道。  第三点就是我们没有一个扎扎实实的“战略”。能源和{HotTag}原材料的短缺,在短期是供求的失衡,在长期则是发展战略的失当。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战略的失当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此次铁矿石价格谈判,在对世界市场的供需分析与预测上,外方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做研究,做准备。而我们有关机构的预测数据与现实差距太大,直接导致了谈判的被动。“由此看出,从上到下都没有重视我国的战略研究。这是货真价实的价格谈判,我们哪个公司、企业做研究了?政府又有哪个部门重视研究了?”李新创说,国外矿业公司为什么重视研究,因为他们是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家,而我们没有真正的企业家,是政府保护下的大管家!也有专家尖锐指出: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缺乏对铁矿石的勘探和战略储备的重视,有些人甚至宣传靠外国铁矿石就可以解决中国钢铁业的需求。事实上,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铁矿石作为最重要的工业粮食,完全依赖国外,将给国家的经济安全带来巨大危害。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消费国、进口国和铁矿石进口国的中国,占据43%的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却依然没有把话语权转化为最终的定价权。甚至三大铁矿石巨头抓住了欧洲钢厂更多使用球团矿的特点,率先与他们达成铁矿石涨价19%、球团矿降价3%的协议,而中国需要的球团矿只占进口量的10%,更使中国陷入了被动。去年的71.5%铁矿石价格涨幅,已经使中国多付出397亿元,今年接受19%的铁矿石价格涨幅,中国又将为此付出100多亿元的新增成本。然而却有一种声音传来———涨价对钢厂的实际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并且以所谓海运费下降,人民币升值态势,巴西、澳大利亚本币以及美元的贬值趋势,来抵消19%的涨价。难道涨价没有使中国蒙受损失吗?明眼人都能明白,此番理论自有“事实支撑”———所有的损失最后不都转嫁给了老百姓!而老百姓的利益是绝对不受利益集团重视的。事实上,铁矿石的涨价与国内投机商的炒作有很大关系。从去年开始,一些投机商就在港口积压数千万吨铁矿石的情况下,大肆宣扬铁矿石短缺和涨价,因为他们在涨价中同样有巨大的利益,对这些投机商必须严厉打击。否则,在中国难以向国际市场传递正确需求信号的情况下,外国供货商的涨价只会愈演愈烈。  审视中国能力由于钢铁工业对进口矿的依存度为53.3%,国际市场铁矿石价格的波动必将直接左右我国钢铁行业的经济效益情况。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这没问题。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一些事关国民经济安全的能源原材料物资,如果过分依赖国际市场,恐怕是要出大问题的。正如粮食安全,中国可以依赖国际粮食市场的观点,在今天恐怕没多少人相信了。而能源原材料是工业的“粮食”。这种粮食一旦“断顿”,其后果同样不堪设想。一些发达国家尽管是国际市场的主角,但对战略物资也是不敢掉以轻心的,总会以经济甚至政治军事手段争夺重要资源。   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十五”之前,国家并没有重视建设铁矿石项目,原因是当时铁矿石价格低,相对投入成本确实比较高,加上税收负担重,当时不啻以金炼银,采矿不如买矿成为主流。如今,进口铁矿石价格连续疯狂高涨,自采被视为“以金炼银”的理论还成立吗?对于钢铁企业而言,进口成本高还是自采成本高?    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司高级工程师刘耀东认为,市场对我国铁矿石进口依赖度有高估之嫌。他通过分析10年来我国铁矿石生产、进口、规模、集中度等指标,划分了我国铁矿石进口的五个阶段,认为我国对于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有所高估,同时国内铁矿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将为未来我国争取对铁矿石的国际市场定价权提供可靠依据。  而最新的数据似乎佐证了刘耀东的观点。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2006年3月份中国国内原矿产量达4556.1万吨,同比增长42.4%。预计全年铁矿石产量将达到5.4亿吨左右,增产1.2亿吨。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会长邹健对我国铁矿开发也持乐观态度。国内铁矿在开发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在原有铁矿加大产量的基础上,今年又有四处年产500万吨铁矿石的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另有两处600到700万吨采选项目正在建设中;此外还有一批500万到1000万吨采选项目矿山正在进行建设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   据统计,在中国已探明的铁矿石产地中,储量大于10亿吨的超大型矿10处,储量1亿—10亿吨的大型矿99处、0.1亿—1亿吨的中型铁矿500处、0.01亿—0.1亿吨的小型矿837处。“虽然中国东部地区铁矿资源状况已经基本清楚,在浅部找到新的大型铁矿已不大可能”,邹健说,“在老区深部及其外围寻找一些中小型,甚至大型矿体还有希望。”中国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勘查评价程度相对较低,未查明的铁矿资源量320亿吨。估计全国未查明的铁矿资源量在1000亿吨以上。有专家指出,这个结果是在中国相当长一段时期放松勘探力度的情况下造成的,中国铁矿资源的潜力实际上应该更大     现在,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已经把目光投向了国内。武钢相关负责人说,现在生产同样数量的钢铁所用的铁矿石成本,用国内铁矿石可比用国外铁矿石少近1/3。邹健认为,今年我国的铁矿会有大发展,至少增加25%%以上。“尽管我们贫多富少,但是贫矿选出来就是富矿,况且我们国家赤铁矿的选矿技术已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经济的发展受资源的制约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发展我国矿业,合理利用矿业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核心在于科技的进步。多年来国内在磁铁矿选矿技术、赤铁矿选矿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各种弱磁场磁选设备及反浮选工艺在铁精矿提质降质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贫铁矿资源利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在提高入磨铁矿石品位的同时提高了贫矿资源的利用率。比如,500万吨矿石按以前选矿水平,只能生产190万吨铁精矿粉,回收率只有70%。如果把我国自主创新并已在高纯单一稀土分离工业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串级萃取理论”应用到选矿中,回收率可以提高到90%,铁精矿产量可提高25%,800万吨矿石可顶1000万吨,成本自然节省一部分。  但是,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司司长邵厥年介绍说,这些已探明的铁矿石产地有许多存在无序开采的问题,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的现象普遍存在。小矿山绝大多数是乡镇集体、民营和个体采矿,资金投入少,装备简陋,而且缺少技术管理人员,没有矿山设计和开采方案,更没有环境保护措施,多数是见矿就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造成了铁矿石资源的极大浪费。    邹健也认为,之所以导致“中国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我们自己的资源没有利用好、规划好。整顿小、散、差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自身的结构调整,以及过高的铁矿石价格对钢铁企业产生的挤压作用,国际市场必将迎来铁矿石价格的理性回归。  由此可见,加强自己能源和原料的开发,不仅有对外的经济安全意义,也有对内的经济安全意义。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头脑一定要清醒,不要将企业或集团利益混同于国家利益。  利益的阴谋国际铁矿石巨头们坚持涨价的一张王牌就是“中国需求大得很”。中国铁矿砂及精矿进口量谈判期间大幅度增长,主要是进口企业的非理性和投机心态所致,并不反映中国国内钢铁行业的真实需求。这种需求旺盛的假象,也是攥在人家手中的砝码。    其实近年来,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需求的增量主要在中国。一方面,由于中国钢铁工业2005年下半年以来已经出现总体产能过剩、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使钢铁生产增长放缓,造成对铁矿石需求增长减缓;另一方面,在近几年矿价不断上涨和高额盈利的驱动下,全球铁矿石产业的产能迅速扩大,因此,全球铁矿石海运贸易供需关系实际上是平衡的。   然而,利益的跄闭讶蝗艚摇2欢系亟冢抟墒敲骋咨痰乃嚼跄薄@钚麓慈衔试唇粽乓泊嬖?00%的炒作。曾有媒体报道,宝钢有关负责人暗示,矿山和钢厂是供需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是客观规律。而宝钢是中国钢铁业对外谈判代表,此言一出引发业内震动。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是没错的,但是要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供需。据联合金属统计,至6月16日,国内主要港口铁矿石港库存量达到4355.7万吨的高水平,许多港口库存量已经接近该港口总库存容量。由此看来,铁矿资源并不紧张。依赖进口,就为炒家提供了兴风作浪的机会。像这种被少数利益集团不顾国家利益而炒作起来的“紧缺”,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   铁矿石进口不仅考验了个人利益、集团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各界应该更为理性地认识到,铁矿石谈判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国储铜事件、人民币升值压力、对华反倾销案件的激增等都可以看出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警惕和戒心。也许一块铁矿石提醒了政策制定者应该注意到中国经济战略中的弊病

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5656
点击数:189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