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山林 辽宁省林权制度改革纪实
飞机进入辽宁上空,凭空鸟瞰,大田里庄稼绿油油一片,大山上满目苍翠,整个辽宁大地就像铺就了一层绿色的绒毯,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辽宁是我国北方的集体林重点林区。长期以来,由于集体林权改革的严重滞后,导致了一些地区出现了“林权不明,林责不清,林利不公”的问题,严重挫伤了林农积极性,使辽宁林业发展陷入“造林难、育林难、护林难”三大困境,严重限制了林业的发展壮大。林业发展的需求呼唤着林改 ,林农致富的渴望期盼着林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伟大战略,为辽宁林改提供了契机。就在今年的春天,一个以还权于民为中心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举措,一场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的伟大变革,在辽宁大地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不足一年的时间,辽宁省的林改初战告捷,林上保绿,林下保{TodayHot}富,林权到手的林农们,做大、做足山“文章”,终于唤醒了沉睡百年的大山。
辽宁省林业厅厅长王文权告诉记者,辽宁省农业人口人均林地是耕地的1.3倍到1.5倍。全省立木蓄积2.4亿立方米,按每立方米400元计算,山上“存款”至少900亿元。辽宁农民唯一的钱,就是那点山林,人均400多元在山上存着,但是没有盘活,是只能存不能取的死钱。对林地而言,由于山权没有明晰,说是人人有份,哪份是我的?说不清楚。辽宁集体林地8400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8%,树是不能乱砍的,所以辽宁林农更关注林地,可以发展林下经济,比如种人参、养石蛙、采蘑菇,这个收入是不得了的。
本溪市是这次辽宁林改的试点城市之一,当记者踏入本溪的土地,林农们那股分山分林忙的喜庆随处可见。在本溪满族自治县东营坊乡,记者参观了东营坊村的百亩林下参药材园,这是村民迟有权等4户农民在林改时分得的山林。今春,他们种植了110亩林下参,13年到15年后,每亩可产林下参1920株,收入可达210万元。迟有权说,不砍树可致富,我还砍树做什么?!在桓仁县二棚甸子镇,记者看到了成片的红松林,树上挂着的小松果还是绿的,一位村支书告诉记者,一棵树摘七八个果,每个1块钱,一棵树就能挣七八块钱,如果有50亩红松林,仅松果每年就可以挣万把块钱。林改早几年搞,我们早就富了。
在桓仁县铧尖子镇川里村,我们与十几位刚刚分山到户的农民进行座谈,几句话过后,他们的话匣子,就像打开的闸门,停不住了。
54岁的老农民罗胜春说,虽说是集体山林人人有份,可哪份是我的?山林分权到户,我的就是我的。大家都有林了,谁还去偷,再说,你偷我的,我也不干啊。过去年年造林不见林,都不去造,造了也活不了。“{HotTag}羊打尖,牛打叉,山猪连根拔。”你想那树还活得了吗?现在自己为自己造林,那是往存折上存钱,能不精细吗!现在,我们这里栽树都栽疯了,见缝就栽,栽一片活一片。
村支书王春玉接过话茬说,1982年生产队解体时,10个村民小组都吃返销粮,现在还是那块地,不仅不吃返销粮,还卖余粮,这是土地承包带来的变化。现在国家把山林分给了农民,这是农业改革的继续和发展。村民们普遍认为,林改来得太迟。他打开窗户指着对面的山说,这座山从来就没有绿过,现在分山到户,全绿了。
这就是林改带来的变化,如果说,农民在土里刨食为了温饱,那么,返还给农民的山林,必定将农民引向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辽北铁岭市的昌图县大四家子乡,记者参观了全国最大的林业单体工程———百公里防风固沙林项目,南起通江口乡,北到三江口镇绵延10万延长米、面积达5万亩的绿色长龙,生长着450万株付杂2号杨。据铁岭市林业局局长孙彪介绍,这里原本是风沙地,风沙很大,每年春天风沙肆虐,刚栽上的庄稼连种子都刮跑了,每年至少要种两次以上。现在这片沙地已经成林,不仅锁住了风沙保护了至少100万亩耕地,而且按15年年轮计算,每年可产木材6.67万立方米。创产值2400万元。林改以后,将所有的林地全部转移到户,分到林就是分到了钱,正如你们所看到的,这片林子管理的非常好。
保利镇尹家村村西路堤的南侧有一块长5000米、宽20米的长条地,由于不好管理,荒废多年。去年底,村里以26.5万元承包给本村农民张军,承包期35年。骑着摩托车赶来的张军,指着这片已经绿起来的林子告诉记者,林权制度改革,使我们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点击数:1801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