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造价改革后是否还需要工程定额
建设工程造价改革后是否还需要工程定额,这个问题涉及到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变革和转型。从目前的改革趋势和政策导向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改革背景与趋势
近年来,随着工程造价改革的深入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逐步取消最高投标限价按定额计价的规定,并推动清单计量、市场询价、自主报价、竞争定价等工程计价方式的应用。这些改革措施旨在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市场化水平,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工程定额的现状与局限性
工程定额作为长期以来在工程造价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工具,其优点在于为项目或活动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成本上限,有助于控制成本超支。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多变,工程定额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例如,定额制度可能缺乏灵活性,难以准确反映实际成本变动;同时,定额的制定和维护也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三、改革后的需求变化
在工程造价改革后,市场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的需求将更加注重市场化和动态化。这意味着工程造价的确定将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供求关系、企业竞争力和项目实际情况等因素。因此,传统的工程定额可能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变化,需要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工程造价管理方式。
四、是否需要工程定额的探讨
-
短期内仍需定额作为参考:在工程造价改革初期,由于市场机制和信息系统尚不完善,工程定额仍可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参考依据。特别是在一些政府投资项目或大型复杂项目中,定额制度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长期趋势是逐步弱化定额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工程定额的作用将逐渐弱化。未来,工程造价的确定将更加依赖于市场竞争和企业自主报价等因素。同时,政府也将加强工程造价数据积累和信息系统建设,为市场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工程造价信息造价信息支持。
-
推动清单计量等新型计价方式:在工程造价改革中,清单计量、市场询价、自主报价等新型计价方式将得到更多推广和应用。这些方式更加符合市场化原则和实际需求,有助于提高工程造价管理的透明度和效率。
综上所述,建设工程造价改革后是否还需要工程定额取决于具体情况。在短期内,工程定额仍可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参考依据;但从长期趋势来看,随着市场机制和信息系统的完善以及新型计价方式的推广应用,工程定额的作用将逐渐弱化。因此,在推进工程造价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工程造价管理方式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点击数:6959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