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来源:建筑培训,作者:

九年级化学教案模板文库

第1篇:化学教案溶解度_九级化学教案_

化学教案-溶解度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

课 时计 划 备课时间:( )周星期( ) 教出时间:( )周星期( )

2004年 期 总第( )课时

计划 课时 第 课时

课题:溶解度 教学目标:

1. 物质的溶解性

2. 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3. 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4. 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1] [2] [3] 下一页

课 题 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 设 计 思 想

1.通过学生亲自收集体会学习和社会与生活及经济建设的密切联系

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探究过程的乐趣,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

3.通过列举应用,培养学生关心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并学以致用的思想 设计流程

创设情境→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表达交流→得出结论→应用提高→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内容不多,简练,属于有机化合物知识入门,其定义和特点的实验验证简便易行,且有机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比较易得,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学 生 分 析

1、学生以前未学过有机物,虽然接触到的有机物较多,但并不知道有机物的概 念,对性质也不甚了解,所以安排本节,对今后学习很有帮助

2、我校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寄宿在学校对现代化信息

知识了解相对甚少,通过Flash动画和播放影片,使学生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了解,接受现代化信息 课

知识与技能目标 :

1、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化合物,在性质上有一些共同特点

2、通过收集的有机物类别对比体会有机物在经济建设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3、通过探究实验,学会正确表达实验现象及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能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2、初步学会从实验中做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体会动手实验的乐趣,感受实验过程,进一步认识实验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1、运用探究实验得出有机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2、认识有机物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 教学手段 实验与多媒体 教学准备

[1] [2] [3] [4] 下一页

21.第六章 化合价 (新授物质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常识性介绍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初步学会应用。 能力培养:结合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从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化合价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科学思想:在学习元素化合价的知识更新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科学品质:随着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层层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持久力。

科学方法:在对元素化合价的学习中,使用科学抽象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重点、难点:化合价的概念的建立;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形成规律性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引入]请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练习。 承上启下,创设问题情境。

[提问]根据原子团结构回答:为什么在氯化钠中钠原子与氯原子的个数比为1:1,在氯化氢分子中是一个氯原子与一个氢原子结合在一起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实事求是地分析事实,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投影]Mg Cl H O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讨论]根据上图讨论:镁与氢,氢与氧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四人一组讨论,动脑思考,动口参与,加以猜想,探索,然后请一个组的代表发言,其它组纠正补充。

用提问的方法激疑,用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 [投影]讨论提纲

①Mg Cl H 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②镁与氯,氢与氧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③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

①四个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Mg为2个,Cl为7个,H为1个,O为6个。

②在氯化镁中镁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数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一个水分子中,一个氢原子的两个电子与一个氧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了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在水分子中,氧原子比氢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稍强些,所以电子对偏向氧的子一方,因此氢为正价,氧为负价,但整个分子仍为电中性。

[投影]对NaCl、MgCl2、HCl、H2O的化学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原子个数比。

[板书]一、化合价的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思考后小结:根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化合时,个数是一定的。 结合这四个化学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概念。 把讨论的结果上升到理论。 学习新概念。

[指导阅读]课本80页第二小节: [投影]阅读提纲

化合价的数值在离子化合物中如何判定?在共价化合物中如何判定? 阅读,思考,理解

[1] [2] [3] 下一页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教学目的

1.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

2. 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二、重点:过滤和蒸馏的原理及实验操作

复习提问: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什么微粒构成的? 新授:

提问:什么地方存在水?

学生思考回答: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

提问:有没有同学看到黄河?(电视上也行)黄河水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很浑

提问:能不能说一下原因? 学生:因为含有大量的泥沙

提问:那么你说黄河水是纯净物还产混合物呢? 学生:是混合物

提问:捧起一捧海水是否是清澈透明的?尝一下是什么味道?为什么? 学生:是,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

提问:那么,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是混合物。

总结:自然界的水都或多或少的含有象泥沙这样不溶性杂质还有象食盐这样可溶性的杂质,因此自然界的水都是混合物。如何除去这些不溶性和可溶性杂质,这就是水的净化问题。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怎样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请同学们看书参照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总结一下可以采取哪些操作来除去这些不溶性的杂质。 一、不溶性杂质的净化

1. 沉淀 演示实验:观察混浊的水的静置,并比较颗粒大的和小的沉淀的快慢,从而得出加絮凝剂的作用:使小的颗粒凝聚成大的颗粒,加快沉淀。 2. 过滤 :我为什么能从教室出去,再进来?拖拉机能进来吗?为什么?同学们还能想出哪些类似的问题?

原理:小的走,大的留。

3. 吸附:衣服可以吸有很多灰尘,还可以吸收异味。是什么变化?哪个同学家使用净水器?你知道里面有什么吗?

问题:上述操作哪个净化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操作得到的水已经是澄清透明的了,这些水是纯净的吗? 学生答:不是,还有可溶性的杂质。 二、可溶性杂质的净化

提问:对我们的身体来说,喝矿泉水好呢?还是喝纯净水好呢?为什么? 学生答:矿泉水。因为矿泉水含有人体需要的多种矿物质。

总结:这就是说,水中的这些可溶性杂质有些对我们来说是有益是,这些不需要除去。但有两类可溶性的化合物,如果水中含得太多,将会对生活和生产造成很多麻烦,请同学们找出来看是哪两类化合物?这样的水叫什么水? 学生答:钙的化合物、镁的化合物,叫硬水。 提问: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请同学们看书。 提问:你能鉴别硬水和软水吗?

学生:用肥皂:起沫的是软水,起渣的是硬水。 硬水的软化:有哪此操作? 学生答:煮沸水 蒸馏

提问:在家里做饭时,开锅时,如果你掀开锅盖,你能看到锅盖上有什么?怎么来的?你能说一下蒸馏的原理是什么?

提问:同上面的几个操作相比,蒸馏的净水效果怎样? 练习题:56页1、2、3。

下面咱们重点学习一下过滤的实验操作。 三、过滤 “一贴”

“二低” “三靠”

练习:基础训练

小结:请学生总结都学到什么? 作业:一课三练。 检测

板书 水的净化

水:化学符号,组成;构成。(纯净物)

自然界的水:含有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混合物) 一、不溶性杂质的净化 三、过滤操作 1. 沉淀(加絮凝剂) “一贴” 2. 过滤:小的走,大的留 “二低” 3. 吸附:物理变化 &nb [1] [2] 下一页

第2篇:九年级化学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

化学备课组:黄福兵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日)报或相关信息,能初步分析这一时段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4、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形成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你们家里做饭时用的是什么燃料?我们烧水时为什么要开窗或开换气扇? 走在路上,一辆汽车从你身边经过你有什么感觉?

燃料的使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能量、带来方便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三大化石燃料是什么?煤中含有哪些元素?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这些气体对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呢?(观察图7-28)

那么,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酸雨对环境有什么影响?破坏植被、腐蚀建筑物、影响人体身体健康。(观察图7-29和图7-30)

[活动与探究]: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比较在“水”和“SO2加水”中的“植物叶子或果皮”、“镁条或锌粒”、“大理石或石灰石”有什么不同。

1、分别产生的现象。

2、产生的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为了防止酸雨带来的危害,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组织学讨论)

(二)汽车用燃料的燃烧:

汽车使用的燃料有哪些?主要是汽油和柴油。

汽油和柴油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严重危胁着我们的健康。

如何才能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指导学生读书P141。

简单介绍压缩天然气(CNG)、液化石油气(LPG)。

化石燃料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有害气体和烟尘。

解决空气污染的根本方法就是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三)、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你所知道的清洁燃料有哪些?

1、乙醇(俗称酒精):可再生能源。

是由高梁、玉米和薯类经过发酵、蒸馏等过程得到的。

C2H5OH+3O2=2CO2+3H2O

乙醇作为燃料有哪些优势?放热量大,无污染,可再生。

简单介绍乙醇汽油的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2.氢气:

你对氢气作为一种清洁燃料的认识有哪些?

(氢气本身无毒、极易燃烧、放热量大、燃烧产物是水)

氢气虽然是最清洁的燃料,但上于氢气的制取成本主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暂时还不能广泛使用。目前,对氢能源的开发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终将会成为主要能源之一。

[组织讨论]

(课本第143页讨论内容)

[组织阅读]

其实,我国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努力寻找新的办法同时开发新的能源来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了。比如著名的“西气东输”。

[组织讨论]

3.现代社会对能量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化学反应提供的能量已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我国各地区及世界各国也都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你知道有哪些能源是可被人类利用的吗? (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潮汐能等)

[出示能源图片]

这些能源的利用,不但可以部分解决化石燃料面临耗尽的问题,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希望同学们将来长大了,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开发和利用更理想更实用的清洁能源方面,为人类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作出自己的贡献。

[课堂小结]

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第3篇:碳酸钙_九级化学教案_

碳酸钙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

教案示例:碳酸钙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用途,碳酸盐的鉴别法。

2.掌握酸式碳酸盐与正盐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

碳酸盐(碳酸根)的鉴定法。 教学难点

不溶的碳酸钙与可溶的碳酸氢钙的相互转变。 课的类型:综合课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

注:*不要求。

①C+O2(充足) CO2 *②2Mg+CO2 2MgO+C(老师写) ③2CO+O2 2CO2 ④CO2+C 2CO ⑤CO2+H2O H2CO3 ⑥H2CO3 CO2↑+H2O

⑦CO2+Ca(OH)2 CaCO3↓+H2O

⑧CaCO3+2HCl=CaCl2+CO2↑+H2O或CaCO3 CaO+CO2↑

2.引入新课(教师说明小测验正确答案后)教师总结出CO2与CaCO3之间的互变关系:

(1)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不仅限于大理石、石灰石,也不限于CaCO3。凡是碳酸盐(金属原子与碳酸根的化合物),像碳酸钠(Na2CO3)碳酸钾(K2CO3)碳酸镁(MgCO3)等。都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跟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是鉴定碳酸根的最简便的方法。地质工作者背包中经常装着一小瓶盐酸,就是用来作石灰岩的初步鉴定的。

(2)酸式碳酸盐

〔提问〕云水洞的石笋、石柱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总结:这些大自然的奇迹和水壶里水垢的形成过程(反应)相似,都是溶解在水里的碳酸氢钙〔Ca(HCO3)2〕经过酷暑或煮沸(加热)生成不溶性碳酸钙的缘故。

结合这一组反应让学生解释以下现象,教师及时评定。纠正错误。 ①在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后变浑浊。 ②继续通二氧化碳,又变澄清。

③将已经变澄清的溶液加热,溶液又变浑浊。 传看标本:

出示几种常见的碳酸盐的标本盒,让学生传阅,然后教师总结并写出板书: (板书)

(二)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 (1)大理石

人大会堂建筑材料;

(2)石灰石

建筑石料

制水泥

烧生石灰; (3)白垩:粉刷墙壁。 3.巩固提问

〔演示〕(1)取鸡蛋壳一块,水壶里的水垢一块,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盐酸,观察现象并解释,可以让学生做并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二者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遇盐酸都冒气泡。(2)两支试管里分别盛着无色透明溶液,一种是食盐水,另一种是碳酸氢钙溶液,请同学用两种办法鉴别出来。

这两种方法是:①加热后冒气泡溶液变浑浊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一种是食盐水。②分别加入几滴盐酸,冒气泡的是碳酸氢钙溶液,没有现象的是食盐水。 4.课堂练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下列反应: ①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

②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又变清,把澄清溶液分为两份,在第一份中加浓盐酸; ③第二份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④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5.作业

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探究实验一:

展示家庭厨房中的两种调味品:食盐(NaCl)和碱面(Na2CO3)。 学生讨论,分析,产生探究兴趣。

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引起探究的欲望。

提问:分别在家庭和实验室两种环境中,自行设计区分方案,动手操作并简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得出结论。

分组演示实验探究,多人合作,交流完善实验结论。

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自行创设环境,自行解决问题。 引言: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展示学习目标,引起学生的期待和注意。 §4━1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NaCl) 俗名:食盐

展示“盐田”图片,指导

阅读,完成氯化钠提纯图表,板书物理性质。

学生阅读,记忆,思考并自行回答有关问题,交流观点补充和完善填写板书图示。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增强阅读反馈。 创设环境,导出氯化钠的化学性质。 探究实验二:

展示两瓶无色液体,分别是蒸馏水和食盐水。 观察、思考。

提问:请你利用已有知识加以鉴别。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自己动手实验探究,交流完善实验结论。

让学生逐步学会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板书:氯化钠的化学性质

展示图片,

板书:氯化钠的用途。

简单介绍工业用盐(NaNO2)及其毒性。

学生思考,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头脑中已有的经验及阅读资料等回答问题,交流结果,补充完善用途。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二、碳酸钠(Na2CO3)

俗称:纯碱、苏打

展示样品纯碱,水碱(Na2CO3·10H2O),引导观察样品, 提问:两者在物理性质上有何区别。 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观点。

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使学生掌握总结物理性质的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久置于空气中的水碱样品,

提问:该样品与前两者相比有何不同。 导出风化概念。

学生思考,进行猜测,提出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讨,观察,再分析,从而理解新概念。

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从直观认识问题,从本质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考方法。

板书:碳酸钠的物理性质

设疑:根据你学到的知识 ,碳酸钠可以跟那些物质发生反应?体现了碳酸钠的那些化学性质。

学生思考,进行猜测,个别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实验,其他学生观察,总结答疑。 进一步发展学生知识利用能力,横向联合,纵向拓展。 板书:化学性质

根据实验的结果思考与讨论:

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结果及现象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根据头脑中存储的知识及经验确定反应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结果。 逐步发展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进一步训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初步理解碳酸盐特性。 2、这些反应属于什么反应?

尝试探讨体现碳酸钠化学性质的有关实验,并进行交流,反馈。

3、利用这些碳酸钠的这些性质可以帮助我们作些什么?

板书: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探讨碳酸钠的用途。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概括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记忆,提供反馈。 设疑:何谓“洋火”,何谓“洋碱”?

指导阅读联合制碱法及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 [1] [2] 下一页

[学习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

2、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和计算。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对溶液的 “浓”和“稀”具体分析,提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

2、讨论影响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因素,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和练习,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能做到步骤完整、字迹工整有逻辑性。知道化学计算格式美。

教学重点: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溶液的组成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关系 (阅读)课本143页第一,二段。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

(小结) 。 (观察)两杯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

(讨论)怎样判断两杯硫酸铜溶液浓度的大小。.(小结) 。 (讨论)决定溶液浓或稀的因素是什么呢? (小结)

(观察)将一杯硫酸铜溶液分成三等份,其中一份加入少量的水,另一份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 (讨论)(1)、每一份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改变?

[1] [2] [3] [4] [5] 下一页

身披朝霞挂彩虹

鲜艳的花朵把大自然打扮得生意盎然;悦目的色彩使生活显得朝气蓬勃。我们的衣服那朝霞、彩虹一般的颜色是从哪里来的呢?

棉花、蚕丝、羊毛,本来是白色的或者浅黄色的,它们的织物全靠染料染上美丽的色彩。染料是各种各样有色的化学物质,绝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

在没有发明合成染料以前,古代人是用天然的染料染色的小比如,我国在三千年前已经学会从蓝靛草、茵草根和紫草里得到蓝色、绦红和赤紫的染料;古代腓尼基人从一种海螺里提取“骨螺紫”——名贵的紫色染料,因为来之不易,只供王公贵族享用,叫做“帝王紫”。还有一种仙人掌上长的胭脂虫,从好几万只这种小昆虫里才得到一两胭脂红染料。这些来自动物或植物的天然染料,实在难得。在合成染料出现后,很快就被淘汰了。

现在,只要花一块钱买一包染料,做一个实验,把染料溶解在热水里和几块破布一块儿煮,就可以染另人折服的颜色。染料本身有颜色,它容解在热水里后,被纤维紧紧抓住不放,纤维便染上了颜色。丝、毛的纤维是蛋白质高分子,它由几百个氨基酸“手拉手”地连接起来,氨基酸既有酸基,又有氨基。酸基显酸性,氨基显碱性,容易和碱性或者酸性染料分子结合成盐。因此,丝、毛织品染色不难。棉、麻纤维却是中性的聚葡萄糖高分子。要染上色,就需要“媒染剂”将染料和纤维“撮合”在一起。

你染过红指甲吗?可以摘几朵红色的凤仙花,捏一点明矾,和凤仙花瓣揉合在一起,敷在指甲上,用布裹上。第二天,指甲就染红了,洗都洗不掉。明矾使凤仙花的红色染料牢牢地挂在指甲的蛋白质高分子上。

明矾就是这样一个促进纤维和染料结合的“媒人”。染棉布时,先用明矾浸湿,然后在热蒸汽房里通过。明矾的化学成分是硫酸铝钾,它遇热迅速水解成粘粘糊糊的氢氧化铝胶体,紧紧地粘在棉纤维的表面上。当棉布浸到染缸里的时候,染料很容易挂在氢氧化铝胶体上。布就染上颜色了。除了直接染料、媒染料外,还有一种活性染料。它是染料中发明较晚的一种,染出的颜色特别坚牢,不怕水洗,永不褪色。原来,它的分子上有活泼的反应基团,好象一把强劲有力的“化学钳”,遇上纤维的某些基团就狠狠咬住不放,和纤维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洗不掉,拆不散,是比较理想的染料。

人造纤维和天然纤维本质上差不多,很容易象棉、麻、丝、毛那样染上颜色,因此人造丝、人造棉有绚丽的颜色。

但是,合成纤维的染色情况却大不相同。只有锦纶的分子和蛋白质有点相似,染起色来和丝、毛差不多。涤纶、丙纶、氯纶等染色却很困难,因为它们和染料不沾边,不挂钩,媒染剂也粘附不上。只好在喷丝前,将染料预先混进原料里,喷出带色的丝,织物才有颜色。反过来,要使色布变白,用漂白剂把染料分子破坏掉就行了。

hw曾表演过这样的实验:在玻璃钟罩下扣一束红玫瑰花,在里面送进一块燃着的硫黄。不多会儿,玫瑰花的颜色就褪了。这是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和玫瑰花里的水分作用生成了亚硫酸,它具有还原性,破坏了玫瑰花的色素。白布、纸张和草帽都常用亚硫酸来漂白。但是,空气里的氧会慢慢地使还原了的色素又氧化回来,所以用久了的白布、白纸和草帽常常泛黄。还原能够破坏色素,实现漂白;氧化也能破坏色素,实现漂白。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钙,溶解在水里释放出次氯酸。次氯酸有强烈的氧化本领。染料分子被它氧化,变成没有颜色的化合物,漂白便实现了。

说道漂白,还得讲一讲粉丝,粉丝白白的嫩嫩的,好吃。它的制作有一道工序就是用二氧化硫漂白。因为二氧化硫还有杀菌的作用!

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九年级化学上教学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计划

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计划

工程造价期刊云南省工程造价期刊大理州工程造价期刊
文章字数:9859
点击数:681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