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价鉴定人要求
1、工程造价鉴定人出具鉴定书应具有哪些内容
有 权利 只要是合法的(一)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设立并授权; (二)具有法人资格; (三)具有固定的工作场所; (四)具有5名以上持有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核发的涉案物品价格鉴证人员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 (五)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 涉案物品价格鉴定的复核裁定机构,必须获得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颁发的资质认证书后,方可行使对涉案物品价格鉴定的复核裁定职能。
2、工程造价鉴定时对复核人员的资质有什么要求
?
3、实际施工人申请工程造价鉴定中哪些费用不应该取费?
一)不超过10万元的,按照本办法附件中所列收费标准执行(二)超过1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1%收取;(三)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照0.8%收取;(四)超过100万元至200万元的部分,按照0.6%收取;(五)超过2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0.4%收取;(六)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2%收取;(七)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1%收取。对于标的额较大的,可由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司法行政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司法鉴定收费金额上限。本条第一款所称涉及财产案件的司法鉴定收费,只适用于司法鉴定中物证类的文书鉴定和痕迹鉴定中的手印鉴定,不适用于其他鉴定。
4、如何规范工程造价鉴定程序
《建设百工程造价鉴定规程》的主要内容及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6条规定,国家司法部经国务院批准,于2005年9月30日施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度第16条规定,国家司法部经国务院批准,于2005年9月30日施行《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该办法第3条规定:问“司法鉴定机构是司法鉴定人的执业机构,应当具备本办法规定的条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在登记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内,开展司法鉴定活动。”为规范对外委答托司法鉴定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于2002年3月27日制定《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该规定第3条规定:“人民法院司内法鉴定机构建立社会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以下简称鉴定人)名册,根据鉴定对象对专业技术的要求容,随机选择和委托鉴定人进行司法鉴定”。因此,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都应经过审核、批准。
5、工程造价鉴定人出具鉴定书应具有哪些内容
审判人员对鉴定人出具的鉴定书,应当审查是否具有下列内容:(一)委托人姓名或者名称、委托鉴定的内容;(二)委托鉴定的材料;(三)鉴定的依据及使用的科学技术手段;(四)对鉴定过程的说明;(五)明确的鉴定结论;(六)对鉴定人鉴定资格的说明;(七)鉴定人员及鉴定签名盖章。鉴定人执业、享有下列权利:(一)查阅与鉴定有关的案卷材料版,询问与鉴定事项有关的当事人、证人等;(二)应邀参与、协助委托人勘验、检查和模拟实验(三)要求委托人补充鉴定材料;(四)委托人提供虚假情况或拒不提供鉴定所需材料的,有权拒绝鉴定;(五)拒绝解决、回答与鉴定无关的问题;(六)与其他鉴定人意见不一致时,有权保留意见;(七)获得执业权报酬;(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徐州人才网友情提示:更多最新徐州招聘信息更多最新徐州招聘会请关注徐州人才网。
6、家装工程造价司法鉴定人能鉴定工程质量吗?麻烦说说。
房屋质量鉴定建议咨询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房屋买受人购买的房屋出现质量问题,且该质量问题通过修复等亦无法保证房屋买受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及正常居住使用的情形。1、施工周边房屋纠纷鉴定;2、房屋结构可靠性鉴定;3、房屋完损等级评定;4、房屋装修质量检测和鉴定;5、自然灾害损坏房屋检测鉴定;6、超过使用年限房屋损坏鉴定;7、安装广告屏幕等装修加固改造前的性能鉴定;8、五无工程房屋的检测鉴定五无工程房屋质量检测鉴定;9、特种营业的房屋质量安全年审鉴定;10、公共场所及特种营业场所申请、变更营业执照等安全鉴定;11、因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承重构件承载能力不足而引发房屋可靠性鉴定;12、建筑物的年限鉴定;13、房屋主体工程质量、结构安全性、构件耐久性、使用性存在质疑时的复核鉴定;14、改变使用用途、拆改结构布置、增加使用荷载、延长设计使用年限、增加使用层数可靠性鉴定;15、司法仲裁委托鉴定;16、房屋地基基础下沉定期监测;17、灾后建筑物鉴定;18、钢结构工程等各种大型及特殊结构形式房屋的可靠性鉴定;19、学校校舍抗震鉴定;20、图纸复合、楼板承载能力验算鉴定;等等还有很多。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墙面脱落、屋面漏雨,门窗开关不灵或缝隙超过规范规定,有防水要求的地下室漏水,室内上下水滴漏、供热系统管道漏水、暖气不热、漏气,电器、电线、照明灯具坠落,室内放射性氡、甲醛、氨、苯等有毒有害气体含量超标等等。上述说的这类房屋质量问题,由开发商向购房人承担法律责任。
点击数:6742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