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8-15,来源:建筑培训,作者:

海绵城市造价

1、海绵城市,为什么最近某地搞个新区,整个规划,就用海绵城市这个词?

1993年夏天,连绵不断的降雨令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暴发洪水,造成高达120亿~16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引起了美国各界对于国内雨洪管理的重新思考。为应对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于自然原有的“吸水”能力的影响和破坏,一种全新的绿色雨水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由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及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和波特兰市共同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技术(LID)。如今,在全美,LID设施已有上万个,对美国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了绝佳的解决方案。距离美国西雅图市区11公里,有一个能够容纳多收入阶层的混合式居住区。这里是西雅图市的最高点,比海平面高出160m左右。雨季时这里会产生大量的雨水径流并流向较低的街区,也因此得名“High Point”。二战期间,作为波音公司和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后援,大批工人聚集在“High Point”形成了社区。1952年,这个区域被西雅图市收回,成为贫民居住地。当时那里有791栋破烂房屋,基础设施不全,社区的排水系统大部分是雨污合流制,携带城市污染物的暴雨径流往往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入毗邻的朗费罗河中,造成河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因雨水污染带来的生态影响已经危及到了渔业生产——每年,洄游的三文鱼都会在朗费罗河中产卵。2003年,基于街道整顿和向更多市民提供优质住房的政策,西雅图市政府的建设部门开始了社区全面改造计划,希望让那里改头换面。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专家利用植被浅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技术与园林景观结合,还将池塘公园、袖珍公园和儿童游戏场地等多功能开放空间的地下部分设计成了地下的储水设施。为了减少面源污染,该社区又沿街道设立了生物过滤单元,种植了一系列本土的耐旱灌木、乔木和草坪,这些植物和地下经过改良替换的土壤能层层过滤毒素,将暴雨的不良影响降低。另外,作为一个中心雨水收集池,社区内的池塘能够控制洪水的流量并提供额外的水质处理。于是,每当大雨来临,来自屋顶、道路和广场等处的雨水,通过植被浅沟的引导和输送,汇入北部的池塘中,经过净化和处理后,达到相关标准的雨水最终被排入朗费罗河,这一过程完全模拟自然的水文环境,朗费罗河的生态平衡由此有了保证。随着LID多项措施的引入,“High Point”很快成为一个有着较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居住空间,在人居绿地空间,舒适步行系统和水质的改善及雨水的利用方面均得到了很好的平衡。如今,每年秋季洄游至此的大批三文鱼正是LID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西雅图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让三文鱼回归大都市河流的城市。2011年,美国费城也制定了全市性LID的总体计划,该计划将投资16亿美元用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3.45亿美元用于增加传统排水设施,投资4.2亿美元用于绿色雨水设施的适应性管理。欧洲的可持续排水计划 欧洲城市的雨洪管理建设已有几十年历史,与之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法律政策是当地建筑师、景观师和规划师的必修课。在欧洲,居住区内的绿地和广场在建立初期就考虑到了雨水调节问题,它们平时可以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而一旦大雨来临,又变身为可蓄洪的地区。对雨水的可持续性利用是欧洲雨洪管理的重点。作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德国利用公共雨水管道收集雨水,进行简单的处理后,达到杂用用水水质标准,便可用于街区公寓的厕所清洗和庭院浇洒。德国也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指引和经济激励政策。1995年德国颁布了欧洲首个“室外排水沟和排水管道标准”,提出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尽可能地减少公共地区建筑物底层发生洪水的危险性。1996年,在本国水法的补充条款中又增加了“水的可持续利用”理念。目前,德国在新建工业、商业场所或是居民小区之前,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如果没有,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在自家院子里安装雨水收集器,采集的雨水经过处理后浇花、洗车、洗衣服,如今已成为德国人的新时尚。不仅如此,雨水的可持续利用还为德国人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有媒体报道,2011年全德有超过38万人在可再生能源行业工作。在雨水相关的能源行业,德国Mall公司201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比2009年,从事“雨水循环”的企业营业额增长了5亿欧元。2010年,英国政府也全面启动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计划。据《经济日报》报道,近年来,英国政府愈加重视国内水资源短缺问题。英国环境署预测,英国人均降雨量远低于地中海等地区。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上升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分布变化,英国将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压力,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甚至将不再适宜农业耕种。此外,2014年初的洪水也对当前英国各地的市政排水系统和防洪应对措施提出了挑战。目前在英国,越来越多的住宅项目、学校、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商业中心已经在设计阶段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纳入,全英国已建成34个重点实践项目。利用渗透沟、洼地、过滤设施、滤水管等技术方法的雨水公园,在英国比比皆是。英国雨水再利用管理协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水价不断攀升,很多英国家庭开始使用雨水收集系统,其造价一般在1500~3000英镑之间。雨水直接从屋顶收集,并通过导水管过滤后导入地下储水罐储存,用于满足家庭灌溉、洗衣等非饮用水需要。对于大型市政建筑和商业建筑的雨水利用,英国政府同样重视。为了庆祝新千年的到来而建设的伦敦世纪圆顶,有着欧洲最大的建筑物内水循环设施。从面积相当于12个足球场大小的10万平方米的圆顶盖上收集来的雨水,经过24个专门设置的汇水斗进入地表水排放管中。其中,每天有约100立方米经过过滤的雨水用以冲洗该建筑物内的厕所。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理念诞生于澳大利亚。2004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的《全国水资源协定》中将其定义为——“用管理整合城市规划,保护城市水循环,以确保城市水资源管理对自然水文和生态过程的敏感性”。这一理念综合考虑了城市防洪、基础设施设计、城市景观、道路及排水系统和河道生态环境等,通过引入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的城市防洪排水体系,达成城市发展和自然水环境的和谐共赢。早在1990年,澳大利亚就开始将城市水敏感设计应用到城市开发的实践项目之中。2000年后,这一理念在澳大利亚成为了必须遵循的技术标准。如今,在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已大量实践和推广,包括居住、商业、工业等开发类型,涵盖建筑、场地、地段、街区等空间层次的大批项目相继建成。在悉尼的皮罗马公园,道路和停车场的雨水径流通过道路生物滞留系统和生物滞留雨水花园来处理,园内高地顶端的东部集水区与位于中间的生物滞留池相呼应。经过收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灌溉公园,可以满足公园公共开放空间用水需求的80%。澳大利亚联邦的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和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一样,也面临城市雨洪的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城市雨水径流给这里的河道等水体带来的面源污染,一度让管理者们头疼不已。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的理念因此在墨尔本得到大力倡导,令墨尔本一跃而成为城市雨洪管理领域的新锐。

2、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区别

海绵城市实际是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等,最终综合解决洪涝、干旱、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但同时,俞孔坚也认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还有一些问题制约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俞孔坚列举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理解不到位,将海绵城市混同于LID(低影响开发),而没有从区域、城市和街区多个尺度系统去解决问题,丢了西瓜捡芝麻。二是部门隔阂。有些城市的部门观念陈旧,怕淹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小脚园林”价值观根深蒂固,阻碍海绵建设工程。三是被商家错误引导,以为铺渗透地砖和管道及修建蓄水罐就可以代表海绵城市。四是投资渠道不畅,只热衷争取国家补助,没意识到这是每个城市自己的义务。

五是误以为建设成本很高,社会投资商夸大工程造价,ppp模式不健全。六是资本主导,技术落后,国有大公司垄断工程,技术支持缺乏。

俞孔坚特别指出,海绵城市主要是要疏通自然之筋络,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投资并不比城市绿化工程大,而且提高城市综合价值。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建造雨洪公园,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建造出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矮不同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低洼地承接和过滤雨水,这就形成蜂窝状的海绵系统,减小城市排水管压力。建立这样的公园,造价不到一般公园的1/4。

3、海绵城市怎么建

1993年夏天,连绵不断的降雨令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暴发洪水,造成高达120亿~160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引起了美国各界对于国内雨洪管理的重新思考。为应对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对于自然原有的“吸水”能力的影响和破坏,一种全新的绿色雨水技术进入人们的视野,这就是由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及西北地区的西雅图和波特兰市共同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技术(LID)。如今,在全美,LID设施636f70797a6431333337623531已有上万个,对美国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控制提供了绝佳的解决方案。距离美国西雅图市区11公里,有一个能够容纳多收入阶层的混合式居住区。这里是西雅图市的最高点,比海平面高出160m左右。雨季时这里会产生大量的雨水径流并流向较低的街区,也因此得名“High Point”。二战期间,作为波音公司和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后援,大批工人聚集在“High Point”形成了社区。1952年,这个区域被西雅图市收回,成为贫民居住地。当时那里有791栋破烂房屋,基础设施不全,社区的排水系统大部分是雨污合流制,携带城市污染物的暴雨径流往往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入毗邻的朗费罗河中,造成河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因雨水污染带来的生态影响已经危及到了渔业生产——每年,洄游的三文鱼都会在朗费罗河中产卵。2003年,基于街道整顿和向更多市民提供优质住房的政策,西雅图市政府的建设部门开始了社区全面改造计划,希望让那里改头换面。在随后的6年时间里,专家利用植被浅沟、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技术与园林景观结合,还将池塘公园、袖珍公园和儿童游戏场地等多功能开放空间的地下部分设计成了地下的储水设施。为了减少面源污染,该社区又沿街道设立了生物过滤单元,种植了一系列本土的耐旱灌木、乔木和草坪,这些植物和地下经过改良替换的土壤能层层过滤毒素,将暴雨的不良影响降低。另外,作为一个中心雨水收集池,社区内的池塘能够控制洪水的流量并提供额外的水质处理。于是,每当大雨来临,来自屋顶、道路和广场等处的雨水,通过植被浅沟的引导和输送,汇入北部的池塘中,经过净化和处理后,达到相关标准的雨水最终被排入朗费罗河,这一过程完全模拟自然的水文环境,朗费罗河的生态平衡由此有了保证。随着LID多项措施的引入,“High Point”很快成为一个有着较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居住空间,在人居绿地空间,舒适步行系统和水质的改善及雨水的利用方面均得到了很好的平衡。如今,每年秋季洄游至此的大批三文鱼正是LID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西雅图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让三文鱼回归大都市河流的城市。2011年,美国费城也制定了全市性LID的总体计划,该计划将投资16亿美元用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3.45亿美元用于增加传统排水设施,投资4.2亿美元用于绿色雨水设施的适应性管理。欧洲的可持续排水计划 欧洲城市的雨洪管理建设已有几十年历史,与之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法律政策是当地建筑师、景观师和规划师的必修课。在欧洲,居住区内的绿地和广场在建立初期就考虑到了雨水调节问题,它们平时可以满足市民的生活需要,而一旦大雨来临,又变身为可蓄洪的地区。对雨水的可持续性利用是欧洲雨洪管理的重点。作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德国利用公共雨水管道收集雨水,进行简单的处理后,达到杂用用水水质标准,便可用于街区公寓的厕所清洗和庭院浇洒。德国也是最早对城市雨水采用政府管制制度的国家,为此还制订了一系列有关雨水利用的法律法规、技术指引和经济激励政策。1995年德国颁布了欧洲首个“室外排水沟和排水管道标准”,提出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尽可能地减少公共地区建筑物底层发生洪水的危险性。1996年,在本国水法的补充条款中又增加了“水的可持续利用”理念。目前,德国在新建工业、商业场所或是居民小区之前,均要设计雨水利用设施,如果没有,政府将征收雨水排放设施费和雨水排放费。在自家院子里安装雨水收集器,采集的雨水经过处理后浇花、洗车、洗衣服,如今已成为德国人的新时尚。不仅如此,雨水的可持续利用还为德国人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有媒体报道,2011年全德有超过38万人在可再生能源行业工作。在雨水相关的能源行业,德国Mall公司201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比2009年,从事“雨水循环”的企业营业额增长了5亿欧元。2010年,英国政府也全面启动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计划。据《经济日报》报道,近年来,英国政府愈加重视国内水资源短缺问题。英国环境署预测,英国人均降雨量远低于地中海等地区。随着人口压力的不断上升和气候变化带来的降水分布变化,英国将面临严峻的水资源短缺压力,英格兰东南部地区甚至将不再适宜农业耕种。此外,2014年初的洪水也对当前英国各地的市政排水系统和防洪应对措施提出了挑战。目前在英国,越来越多的住宅项目、学校、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及商业中心已经在设计阶段将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纳入,全英国已建成34个重点实践项目。利用渗透沟、洼地、过滤设施、滤水管等技术方法的雨水公园,在英国比比皆是。英国雨水再利用管理协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随着水价不断攀升,很多英国家庭开始使用雨水收集系统,其造价一般在1500~3000英镑之间。雨水直接从屋顶收集,并通过导水管过滤后导入地下储水罐储存,用于满足家庭灌溉、洗衣等非饮用水需要。对于大型市政建筑和商业建筑的雨水利用,英国政府同样重视。为了庆祝新千年的到来而建设的伦敦世纪圆顶,有着欧洲最大的建筑物内水循环设施。从面积相当于12个足球场大小的10万平方米的圆顶盖上收集来的雨水,经过24个专门设置的汇水斗进入地表水排放管中。其中,每天有约100立方米经过过滤的雨水用以冲洗该建筑物内的厕所。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 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理念诞生于澳大利亚。2004年,澳大利亚政府出台的《全国水资源协定》中将其定义为——“用管理整合城市规划,保护城市水循环,以确保城市水资源管理对自然水文和生态过程的敏感性”。这一理念综合考虑了城市防洪、基础设施设计、城市景观、道路及排水系统和河道生态环境等,通过引入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的城市防洪排水体系,达成城市发展和自然水环境的和谐共赢。早在1990年,澳大利亚就开始将城市水敏感设计应用到城市开发的实践项目之中。2000年后,这一理念在澳大利亚成为了必须遵循的技术标准。如今,在澳大利亚,水敏感城市设计理念已大量实践和推广,包括居住、商业、工业等开发类型,涵盖建筑、场地、地段、街区等空间层次的大批项目相继建成。在悉尼的皮罗马公园,道路和停车场的雨水径流通过道路生物滞留系统和生物滞留雨水花园来处理,园内高地顶端的东部集水区与位于中间的生物滞留池相呼应。经过收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灌溉公园,可以满足公园公共开放空间用水需求的80%。澳大利亚联邦的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和世界上其他大城市一样,也面临城市雨洪的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城市雨水径流给这里的河道等水体带来的面源污染,一度让管理者们头疼不已。水敏感性城市设计的理念因此在墨尔本得到大力倡导,令墨尔本一跃而成为城市雨洪管理领域的新锐。

4、大家可以在这里了解一下“海绵城市”到底是怎样治理城

问:对目前建设的“海绵城市”有什么看法?答:我国大力提倡建设“海绵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运行、管理理念的一次的大进步,但是目前建设“海绵城市”采取的技术措施还很不适用于现实的要求。下面举例说明。以种田犁地为例,用一台价值十万元的拖拉机犁地效果很好,但是实际在用一部价值一百万元的高档越野车犁地,成本相比提高了十倍。虽然一些特定条件下的田地用高档越野车能够犁,但是犁出的地深度不够、效果不好。大部分的农田用高档越野车根本就犁不了,没有效果。用高档越野车犁地是非常不合适的。用目前广泛采用的技术建设“海绵城市”,就相当于用高档越野车犁地一样。假如能够采用“完全有组织排水技术”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就像是用拖拉机犁地一样,造价比用越野车可以节约90%,效果比越野车犁的地好出不止一个数量级。而且在犁地的工况下,拖拉机的使用寿命比越野车能长二十倍以上,十万的拖拉机的维护成本也比一百万的越野车要低得多。建设“海绵城市”关键是要采用合适的技术,技术合适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却是事倍功半。问:今年是降雨量很大的年景。前一段全国很多地区都下了大暴雨,很多城市都产生了严重内涝,包括很多“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网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目前的内涝是由于海绵城市的建设规模太小,建设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城市就不会产生内涝了。另一种是:建海绵城市不能治理城市内涝。那个说法是对的?答:两种说法都可以是对的,前提是要分别在特定的条件下。假如采用合适的技术建设海绵城市,当达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做到城市大概率不会产生内涝了。但是采用目前采用的技术建设海绵城市,是基本不会缓解城市内涝的程度的,国家有关文件已经明确说明了这一点。 财政部办公厅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水利部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办建[2016]25号),的附件《2016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指南》中的评审内容中,有“城市建成区内至少有一个汇水片区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要求;在“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的描述。文件要求“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是“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我国的《降雨等级划分标准》(见国标《降雨等级标准》GB/T 28592—2012)中规定,一个小时降雨量7.0毫米到14.9毫米属于大雨,一个小时的降雨量15毫米到39.9毫米属于暴雨。我国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4—2006)中要求,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应采用1年到3年,即采用一年一遇到三年一遇的降雨强度标准。以郑州市为例,根据郑州市的降雨强度公式计算出的郑州市一年一遇的降雨强度是一小时31.5毫米。也就是说郑州雨水管渠的设计标准不应小于一小时31.5毫米的降雨量,是在暴雨的等级范围内的降雨量。从上述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正常情况下在还没有建设海绵城市的条件下,郑州市遇到一小时31.5毫米降雨量的降雨时是不应该有城市积水现象产生的。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是达到大雨不内涝,即一个小时14.9毫米降雨量不内涝,比排水管渠的设计标准的一小时31.5毫米降雨量少了一半。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一年一遇的降雨强度都远远大于一小时14.9毫米的降雨量。按“大雨不内涝”的标准建设海绵城市还不如不建。所以说建海绵城市的标准太低,不能治理城市内涝。这个问题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加以说明。“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是: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即所建的“海绵体”要能够吸纳70%的降雨。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附录2 (表 F2-1),郑州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是19.5毫米,即在整个一场降雨的过程中,郑州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海绵体”的设计吸纳雨水的能力是19.5毫米的降雨量。整个一场降雨的一般规律是,降雨初期一两个小时(或者时间更长)的降雨强度较小,降雨中期会下一阵(或者几阵)暴雨,降雨后期又会下一段时间强度较小的降雨。然后整场降雨结束。没有“海绵体”时初期的强度小的降雨由排水管渠正常排走,不会产生城市积水。当有“海绵体”时,初期的小强度降雨会被“海绵体”吸纳,这部分降雨的总量往往会大于19.5毫米,多出的降雨量还会由排水管渠正常排走,不会产生城市积水。但是这时“海绵体”已经被充满了,失去了“海绵”功能。当降雨中期下一阵(或者几阵)暴雨时,会产生城市内涝,这时建与不建“海绵城市”其内涝程度都是一样的,因为之前“海绵体”已经满了,没有“海绵”功能了。所以说建海绵城市不能治理城市内涝。今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大半都产生了严重内涝,有专家说是因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规模太小,待达到一定建设规模就不内涝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按目前采用的技术建的海绵城市,即便是全城都建成“海绵城市”,内涝同样会产生。假如采用“完全有组织排水技术”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做到暴雨不积水、大暴雨不内涝、特大暴雨大概率不成灾。因为特大暴雨的降雨量是上不封顶的(大于一小时50毫米降雨量或者大于二十四小时250毫米降雨量都是特大暴雨),所以只能保证大概率不成灾。采用“完全有组织排水技术”建的“海绵体”,降雨量小时不会吸纳雨水,下暴雨或者大暴雨时“海绵体”才开始吸纳雨水。两阵暴雨之间,“海绵体”里蓄积的雨水会被排出,腾出的空间下一阵暴雨还可以吸纳雨水。采用“完全有组织排水技术”建设“海绵城市”可以能够很大概率地做到基本消除城市内涝的现象。问:“完全有组织排水技术”是一种将雨水全部排走的方法,那么怎样满足“海绵城市”对利用雨水的要求呢?答:是的,“海绵城市”有三项主要功能,治理内涝、水污染治理和雨水利用。治理内涝前面已经谈过了,下面谈谈水污染治理和雨水利用。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治理,主要是通过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来实现的。不论采用什么技术建设“海绵城市”,生产和生活污水的治理,目前采取的都是一样的措施。径流雨水的净化处理。进行径流雨水的净化处理,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在没有人类以前,下暴雨产生的径流都是浑浊的,目前还是这样,这是自然规律。违反这个规律是会产生不好的后果的,我国的三门峡水库就是痛苦的前例,当时号称要使黄河水变清。几十年过去了,黄河依旧浑浊,三门峡水库基本是报废了。“海绵城市”有净化雨水的功能,说的是组成“海绵体”的透水铺装等有过滤雨水的功能。这些“海绵体”确实有过滤功能,但是过滤掉的径流雨水中的杂质都留在了“海绵体”里,这些杂质很快就会将“海绵体”充满,使其失去“海绵”功能,三、五年这些“海绵体”就会彻底报废。目前要想清除“海绵体”里的杂质是非常困难的,在价格可以承受的前提下几乎是不可能的(维护费用可能比新建还贵)。所以“海绵体”根本就不应该有净化径流雨水的功能,但是目前采用的技术建的“海绵体”要想不过滤径流雨水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目前建好的“海绵体”五年内报废是大概率事件。每平方公里花费1.5亿投资,共投资6万亿左右在全国大规模建设的“海绵”只可以使用五年,全世界只有“不差钱”的中国有这种气吞山河的魄力。外国类似的工程只是小规模的点缀,根本没有大规模的建设实例。花费10%的投资,采用“完全有组织排水技术”建的“海绵体”基本不具有过滤功能,所以这些“海绵体”隔5、6年简单维护一次,可以保证使用100年以上。关于雨水利用。目前建设“海绵城市”的造价是1.5亿/平方公里左右,假如在郑州市建设100平方公里“海绵城市”,投资就需要150亿。采用“完全有组织排水技术”治理100平方公里城市面积的内涝,投资20亿基本够了。假如雨污分流和污水处理要投资30亿。还剩100亿的投资额。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郑州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0%时,对应的设计降雨量是19.5毫米。100平方公里面积在一场降雨过程中的雨水蓄积量最多就是195万立方米,假如这些雨水都蓄积在小水池里,在降雨较多的夏季,半个月不用完就会变质,所以要赶快用完。在利用这部分雨水的时间段,还不是郑州干旱的时段,到干旱缺水的时段又无蓄积的雨水可用了,这些水池在一年的范围内利用率是非常低的。假如这部分雨水都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了,城市是不允许打井抽水的,这些地下水最有可能的是干旱时节在农村被抽出利用。假如利用剩余的100亿投资中的50亿,在郑州周边的农村适当的地方建几座每座都远远大于195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的效果会更好。水库里的水质更好,蓄水量更大,利用更方便。维护好的话水库的使用寿命可以达到100年以上,而蓄积雨水的“海绵体”5年就会报废。所以雨水利用还是建技术成熟的水库为好。国家建三峡水库的投资不足2千亿,如果从建设“海绵城市”数万亿的投资中拿出2万亿在全国建水库解决我国城市缺水的问题,比花巨额投资在城市建“海绵”的效果要合理得多。其实目前城市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使用建在农村的水库里的水,其中有那个城市敢说建设好“海绵城市”后,由于有“海绵”了,不再用水库里的水了。所以解决缺水问题,建设水库等水利设施是正路,靠花巨资建“海绵”是非常非常不合适的。这样利用“完全有组织排水技术”建设的海绵城市,在节约投资30%的前提下,比目前采用的技术建的海绵城市取得的效果更好。目前的“海绵城市”建设,把治理内涝、雨水净化、雨水利用的功能都加到了“海绵体”上(其实这些功能是这种“海绵体”不得不具备的功能,是根本剥离不开的)。如果这三个功能分开考虑,就会达到建设又简单、效果又好的效果,因为相关技术简单、成熟。建设“海绵城市”是英明的决策,其中关键是看采用什么技术。

5、俞孔坚: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区别

俞孔坚认为,海绵城市实际是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等,最终综合解决洪涝、干旱、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但同时,俞孔坚也认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还有一些问题制约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俞孔坚列举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理解不到位,将海绵城市混同于LID(低影响开发),而没有从区域、城市和街区多个尺度系统去解决问题,丢了西瓜捡芝麻。二是部门隔阂。有些城市的部门观念陈旧,怕淹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小脚园林”价值观根深蒂固,阻碍海绵建设工程。三是被商家错误引导,以为铺渗透地砖和管道及修建蓄水罐就可以代表海绵城市。四是投资渠道不畅,只热衷争取国家补助,没意识到这是每个城市自己的义务。五是误以为建设成本很高,社会投资商夸大工程造价,ppp模式不健全。六是资本主导,技术落后,国有大公司垄断工程,技术支持缺乏。俞孔坚特别指出,海绵城市主要是要疏通自然之筋络,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投资并不比城市绿化工程大,而且提高城市综合价值。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建造雨洪公园,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建造出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矮不同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低洼地承接和过滤雨水,这就形成蜂窝状的海绵系统,减小城市排水管压力。建立这样的公园,造价不到一般公园的1/4。

6、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又会增加多少成本

根据俞孔坚所说,海绵城市建设并不需要什么昂贵的“高技术”,它可以通过低成本和“低技术”来实现。也不需要巨大的工程,而是可以通过分散式的无数小型工程来实现一个伟大的“海绵体”。海绵城市的版建设需要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设施,具体包括排水防涝设施、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污水再生利用、漏损管网改造等等,总的建设成本大概在1.6亿-1.8亿元/平方公里。按照每个城市平均25亿元左右权的投资测算,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拉动超过1.5万亿左右的投资。

7、海绵城市下沉式绿地每平方米多少钱

下沉式绿地是广义的概念,根据海绵设施的选择以及有填料和没有填料价格差别很多,大致如下表:

8、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造价控制的难点与重点有哪些?

加强对城市坑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构建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来自于银马经验

9、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的区别是什么?

海绵城市实际是个综合性的平台,是以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为特征,以构建跨尺度水生态基础设施为核心,通过区域性的城市防洪体系的构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文化遗产的保护、绿色出行网络构建等,最终综合解决洪涝、干旱、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

但同时,俞孔坚也认为海绵城市的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还有一些问题制约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俞孔坚列举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理解不到位,将海绵城市混同于LID(低影响开发),而没有从区域、城市和街区多个尺度系统去解决问题,丢了西瓜捡芝麻。二是部门隔阂。有些城市的部门观念陈旧,怕淹了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小脚园林”价值观根深蒂固,阻碍海绵建设工程。三是被商家错误引导,以为铺渗透地砖和管道及修建蓄水罐就可以代表海绵城市。四是投资渠道不畅,只热衷争取国家补助,没意识到这是每个城市自己的义务。

五是误以为建设成本很高,社会投资商夸大工程造价,ppp模式不健全。六是资本主导,技术落后,国有大公司垄断工程,技术支持缺乏。

俞孔坚特别指出,海绵城市主要是要疏通自然之筋络,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投资并不比城市绿化工程大,而且提高城市综合价值。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建造雨洪公园,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建造出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矮不同的土丘,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低洼地承接和过滤雨水,这就形成蜂窝状的海绵系统,减小城市排水管压力。建立这样的公园,造价不到一般公园的1/4。

10、如何打造"海绵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意味着被水泥硬化的“铁壳城市”,将逐渐变得可自由呼吸、自然吐纳。让城市生态水系统能够像海绵一样呼吸,告别“逢雨看海”的尬尴。佘年说,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缺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他给记者打了个比喻,“这就像高速公路,车流一多,就塞车。雨水也是一样的道理。”江苏省住建厅城建处副处长何伶俊告诉记者,从技术角度讲,江苏每年降雨量大概1100毫米,70%-85%要求被蓄滞,而不能被排出。今后规划上将对此加以控制,地块出让时径流量、透水路面等都将作为要件写进去,开发前后地块排水量须持平。如此一来,既不增加市政管道的压力,也会达到滞留洪峰的效果,还可避免马路的“开膛破肚”。何伶俊说,建设海绵城市,将对传统观念带来冲击和挑战。以往城市排水,靠的是管渠、泵站等设施,追求“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而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记者了解到,现在全国很多城市跃跃欲试,都在积极探索建设海绵城市。但真正建设好海绵城市,并非易事。雨水都去哪了?揭秘“城市样本”如何打造“海绵城市”?镇江已经进行了先行先试。5日,记者跟随专家组来到镇江市金山湖路。道路两旁,不见传统雨水管道,没有分隔绿化带,取而代之的,是3.5米宽、0.2-0.3米深的植草沟和植被组成的自然排水系统。镇江排水管理处处长胡坚告诉记者,看似普通,实则植草沟下暗藏玄机,路面下,采用了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罐等低影响开发措施。胡坚说,雨水会通过路牙开口进入植草沟,下渗进入透水盲管,然后通过雨水过街管排入河道水系,超渗雨水通过雨水花园内的溢流井进入雨水管然后排入河道水系。排水、蓄水、净化,既排涝,又排污,一举多得。图为镇江的下凹式景观公园镇江此类“巧招”着实不少。周湾路人行道、江二社区都在改造中。而在观塘路,记者看到,此处景观公园是“塌陷”的下凹式,不像与道路平行或高于地面的普通公园,“它不仅仅是公园,还是应付超标暴雨区域防涝蓄洪和行洪设施,调蓄能力60万立方米。”。镇江市规划设计院市政分院院长赵江告诉记者,“它们可不能小瞧,透水材料、孔洞、凹陷的‘雨水花园’都能起到收集、净化雨水的作用。而去年几次大雨,我们现场考察,没发现任何积存。”雨水最终去哪儿了?赵江说,一部分下渗、补充、涵养地下水,一部分在“海绵体”饱和后依然排到水体,但经过层层渗透,水量减少、水质也得到净化。镇江市副市长雷志强说,目前,镇江因地制宜已做成十几公里生态道路。新路都按上述标准建造,对老路则进行改造。建生态道路比起原来的扩建管廊,投资节约30%—60%。到2017年底,镇江22平方公里试点区全面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5%以上,排水防涝标准达到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面源污染削减率达到60%。来自美国的景观建筑师协会执行董事肖恩?奥马利,给记者讲述了另一个鲜活案例。2009年,他曾在中国主持过顺德水乡改造项目,他认为公司能中标主要原因是“尊重现状,挖掘当地特色文化”。顺德是岭南著名水乡,水网密布,肖恩提供的方案是恢复顺德原来的河道水网,恢复它原来的生命力,水网打通后,不仅可以蓄水防洪,水网相连,恢复过往的生态、岭南水乡特色。项目建成后,市民都高兴地说:“岭南文化又回来了!”谨防“简单化”,也要防止“够不着”“海绵城市”并非一蹴而就之事”,美国加州注册景观设计师,旧金山美院教授张志维告诉记者,美国花了近25年时间,投资20亿美元,在一步一步慢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单纯地挖几条水沟、建几个景观”。佘年担心国内很多城市做“海绵城市”时,陷入误区。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郑潇在中国宁波、顺德做过多个项目,她告诉记者,“实际上,建设海绵城市,渗透在诸多环节细节,既要防止过于简单化,也要防止够不着”。镇江市规划设计院院长赵江也有同感,他在论坛主讲时说,镇江做海绵城市,几乎没有大体量工程,有的都是细微之处的变化。“打造海绵城市,并不是推翻一切重来,而是与传统相结合,对现有资源重新调整。”郑潇感触地说,“中国城市发展速度太快,一些地方丢了很多原有的文化特色,太可惜!我们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要尽量保留一个地方的‘魂’”。让蓝图变成真正的美景,还要靠落实。郑潇经手多个中国项目,最大遗憾是“前期规划设计都很好,但落到实处,施工过程,却因造价、施工单位而被‘腰斩’”,在她看来,想要将完美的海绵城市打造出来,还需要严格的监管,不留遗憾。肖恩?奥马利说,海绵城市建设的出发点,不仅仅是防涝排洪工程,还要增加城市的趣味性,让市民参与进来,给市民提供休闲新场所。上世纪九十年代,肖恩曾主持过美国休斯顿“海绵城市”项目。他掏出手机,给记者展示改造后的河道:两岸绿树依依,房屋林立,金发碧眼的姑娘在跑步,小孩子在玩耍,河渠里,床岸铺满了绿色的花草。谁能想到,项目改造前,“这里根本没人来,除了排污水,基本是废弃的。”该项目位于休斯顿三角洲地带,每年都饱受洪水之苦,休斯顿政府起初的设想,也是“简单”:将近500公里河道拓宽两倍。但肖恩所在的SWA设计师说,“不要拓宽,而是尊重它本来的样子。”“改造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市中心开始改造,一路往郊区,近500公里河道由废变宝。沟渠由直变弯,减轻河流压力,河道两岸打造成了四季风景线。而河底种上净化植物,将河床变软,不仅吸水、美观,还减少污染问题。“如果只是从技术层面来做,当然能做到防洪、收集雨水功能做到,但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很难开发出来,这应该是一个综合体系,不仅仅是一个工程。”佘年告诉记者,海绵城市建设,其实更需要“中医方法”,需要多部门协调,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价值综合考虑,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记者发稿前获悉,与会的中、美、英、德等国500余专家,通过了《海绵城市工程技术实践镇江宣言》,达成包括加快推进城市排水系统由灰色方案向绿色方案转型、加快实施城乡生态修复等六条共识。记者相信,强有力推进,未来的城市会像海绵一样“会呼吸”,真正建一座人与山水湖林相融的生态园。

工程预算价浙江省工程预算价江苏省工程预算价
文章字数:14631
点击数:6494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