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8-30,来源:建筑培训,作者:

天文台造价

1、天文台上现在还有没有供游客亲自观察天象的天文望远镜?

天文台是知专业科研机构,平时是不对外开放的,你说的那种地方应该叫做天文馆,是搞科普的地道方,天文馆里当然提供回望远镜给游客看,比如北京天文馆,至于有的天文台提供望远镜,也是给人搞研究用的,而不是给游客用答的。

2、紫金山天文台是谁建筑的

1913年10月,日本在东京召开亚洲各国观象台台长会议。可是,这次会议日本竟不邀请中国中央观象台参加。而外国人却越俎代庖,由当时法国教会在上海办的徐家汇观象台台长劳积逊神父堂而皇之地代表中国出席此会。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 后来虽经劳积逊神父介绍,中国中央观象台可以派员列席此会,但时任我国中央观象台台长的高鲁先生认为此事已属我国学术界之大耻,故断然拒绝出席。自此,在他心里开始萌生了要建造一座能与欧美各大天文台齐驱并驾的我国自己的天文台的计划和决心。 1915年,高鲁经过多次实地选择、勘察,准备将中国第一座现代式天文台建在北京西山的打鹰岩附近。之后,他勘定台址、绘制建筑蓝图、造出经费预算。但请示当局时,终因无经费而作罢。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高鲁也来到南京,任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省政府委员。不久,蔡元培先生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应邀南下组建大学院(1928年10月改为教育部)。蔡任职后,委任高鲁为大学院观象台筹备委员会主任。于是,高鲁决心把在北京西山建台的计划转移到南京来实现。 如何选择台址,是筹建天文台的关键问题。经过对南京四周的山峰考察后,高鲁选择了南京东郊紫金山的第一峰为未来的台址。 1927年11月20日,在国民政府遵照孙中山先生遗愿召开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大会”上,由于老同盟会会员、时任国民政府秘书和中央研究院筹委之一的高鲁的积极呼吁和坚决主张,他的《建国立第一天文台在紫金山第一峰》的提案,终于在大会上获得了通过。不久,国民政府据此给中央研究院下达了立即筹建紫金山天文台的第293号训令。 1928年4月,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鲁被任命为所长。自此,他对这座国立第一天文台的筹建更是不遗余力。在此期间,他先后聘请南京工务局和著名的建筑师测绘、设计、绘制了登上紫金山第一峰的盘山道路图和天文台的建筑蓝图。 正当高鲁准备动工开建天文台时,他突然奉命调任驻法国公使,整个建台计划因此陷入停顿。 1929年2月,高鲁在出国赴任前,向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推荐当时正在厦门大学任天文系主任的留美建筑学硕士、天文学博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会员余青松接替自己的重任。 1929年7月,余青松到南京赴任后,准备按照高鲁的原定计划建台。但这时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因紫金山属于总理陵园管委会管辖):天文所现在修筑通向紫金山第一峰的盘山道路,必须重新在紫金山北麓选线。原因是高鲁原先选择的登山路线均在紫金山南麓。如果破土动工,势必会露出黄土颜色,这样,整个紫金山南麓的风景就会被破坏。而山之南麓的中山陵,是国父陵寝所在地,不仅为国人瞩目,更为国际观瞻所系。同时,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还告知天文研究所:原先陵园方面答应高鲁赞助一半筑路费用的承诺,因经费支绌,已无力兑现。 同时,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还提出:国立第一天文台应该按照中国式的建筑风格建造。因为陵园的现有建筑,皆为中国式,即使将来的建筑,亦拟采用国有体制以归划一。天文台既要建在陵园范围之中,其外观建筑就必须要与陵园保持一致。 这些建台计划的意外变化,使余青松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因为,要想筑通紫金山第一峰的盘山公路,只能在紫金山的南麓选线。紫金山北悬崖陡壁林立,且多有深涧。如果在此筑路不仅工程浩大,要做长距离盘旋,还必须架设多道桥梁。而路线越长,工程越大,则筑路费用就会越多。同样严峻的是,如果筑路山北,就无法接通山南的泉水。今后全台用水,若全靠从城内自来水厂运输上山,其价必贵。以天文所每月有限的经费来长期负此重担,也是不可能的。 陵园方面对国立第一天文台应该按照中式建筑风格建造的要求,对余青松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所谓中式建筑,其风格都是在屋顶、房檐两处之间表现。天文台则必须要有能转动的圆形观测屋顶,而圆屋顶就不合中国建筑的规制。 面对这些困难,余青松经过一番仔细考察和比较后,最后决定放弃在紫金山第一峰建台的计划,重新选择紫金山的第三峰作为台址。第三峰海拔267米,从天文观测和研究方面来看,条件当然不如第一峰好,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限于国家的财力和物力,也只能如此。余青松的这一变更台址的计划,在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杨杏佛的支持下,终于最后决定。 台址变更后,余青松遂向中央测绘总局借来平板仪、水准仪、经纬仪等仪器,自己动手测绘、设计通向第三峰的盘山公路。 测量工作完成后,余青松亲自绘制了这条山路的横断面图、纵断面图、平面图和施工图各一份。 1929年夏天,国立天文研究所在京沪两地的报纸上刊登筑路招标广告。七日之内共有三家营造公司前来应征。开标之日,孙和祥营造公司以造价低、有修筑南京至汤山公路的经验而得标。 同年秋天,这条在南京地区修筑的第一条盘山公路工程,在紫金山西北麓的山脚下拉开了序幕。 工程开始后不久,就因遇上连绵的雨雪,后又因沿途屡遇巨石挡道,而手工开筑极为不易,故原定半年的工期,直到1930年夏季始告完成。 这条盘山公路后来就定名为天文台路。它起自南京城垣东北隅的龙脖子山麓,衔接环陵马路的最高处。路的首段大约有264米,其势直如矢向东北上,后虽略有弯曲,然而仍然保持原有方向,直至辛亥革命浙军阵亡将士纪念塔(现已无存)所在山脊下始大转弯,然后再沿直线前进,及至太平军天堡城要塞下方再一回转,最后作一大转弯而到达紫金山第三峰。全路长约二公里。 在筑路工程进行期间,余青松又亲手设计绘制了天文台的建筑蓝图,并获得中央研究院和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的批准。 1930年夏天,天文所在南京《中央日报》和上海《申报》上刊登建台招标广告。然而,广告七日,又屡次延期,上海方面没有一家营造公司应征,南京方面来应征的也只有两家。可开标之日,这两家营造公司开价之高,却远远出乎天文所的意料和承受能力。 而这时,国民政府早已核定的建台专用经费,虽不时有发下之讯,但至今仍未能领到分文。天文所被迫向各方借款,结果也成画饼。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余青松只好宣布这次招标失败。 招标失败后,余青松暗地对失败的原因作了一番调查。调查后,他发现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高山建筑,确需巨金。二是由于小包工无力承担,而大包工以资力雄厚,营业发达,不屑承担薄利建筑,所以宁愿开高价,即便不得标也认为不可惜。据余青松分析,第二种原因可能较近真相。至于这次招标时,为何应征者极少,则可能是大多数营造商,素无建天文台的经验,且施工又是在高山之上,所以多数不敢前来尝试。 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况下,深谙建筑学的余青松果断地决定采用点工制的方法自行建台。这个办法就是:所有的建筑材料全部由天文所自备,招募工匠兴建,另外雇佣监工、账房、工头各一名,分别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点名、发放工资、购买材料及招募工友等事宜,其余瓦匠、木匠、电匠等,均是按日计算发放工资。 1930年夏季,国立第一天文台终于在紫金山第三峰正式破土动工。 在这座天文台的建设过程中,由于余青松采用了点工制的方法,同时在施工中就地取材,大量采用紫金山特有的虎皮石砌就地基和墙面,不仅节省了大笔的材料和运输费用,同时还使紫金山天文台后来成为防风、防火的坚固建筑。 1931年秋天,正当余青松坐镇紫金山,加紧监督天文台的建筑工程时,“九·一八事变”发生了。不久,上海“一·二八事变”又起,南京的形势也日见危急,国民政府于1932年1月3日迁都洛阳。在这种政局动荡、人心惶惶的情况下,余青松不得已只好将正在施工的工匠遣散,仅留两名小工在紫金山看守已成建筑。 1932年5月,《淞沪停战协定》签字。7月,驻沪的日军方开始撤退。天文所闻讯后立即召回工匠,继续天文台的建筑工程。 1934年夏天,经过五年时间的艰苦施工,国立第一天文台的主要建筑已经基本建成。它们分别是:台本部一幢,25间,面积503.80平方米;子午仪室一幢,5间,面积113.95平方米;赤道仪室一座,6间,面积106平方米;变星仪室一座,面积25.52平方米,东宿舍一幢,19间,面积237.11平方米;西宿舍一幢,32间,面积261.28平方米。土木建筑总投资为19万元。 1934年9月,国立第一天文台终于落成,因建在紫金山上,人们习惯上称作紫金山天文台。 在紫金山第三峰上,占地47亩的天文台台界,由南京公勤厂用铁丝网围起。台界内,六座银色的天文观测室圆顶,高低错落,衡宇相望。每座圆顶的基座和整个墙面,均用虎皮石砌出了水波纹形状。每座圆顶四周均环绕着天坛式的石栏杆。其中,以台本部的建筑最为别致:台本部是紫金山天文台最早的建筑,系杨廷宝设计,1931年建造。该建筑包括行政办公用房和观象台两部分。这幢建筑基本上是按轴线对称布置,设计时利用地形高差,在底层两侧和二层中部北侧均有出入口与室外相通,底层与二层间另有楼梯相连。底层为一般办公用房,二层为馆长室、会议室、档案室等,北边为观象台。该建筑将行政办公与圆形观象台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在台本部的主楼正中,有一石阶通向一巨大的银色圆顶观象台。长阶中段,民族形式的三孔石牌楼横跨其上。牌楼顶部覆盖着精制的蓝色琉璃瓦,正中镌刻着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书写的“天文台”三个蓝底填金大字,字体妩媚古朴,颇具神韵。 台本部建筑的外墙采用就地开采的毛石砌成,与环境浑然一体,庄重朴实。各级平台均设有民族形式的栏杆。拾级而上,台本部四周为一大平台。平台中央圆顶内一架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直径为60厘米的现代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和陈列在台本部下面的几架中国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居一座山峰,交相辉映。 其余分布在峰顶各处的天文观测室,以其所处地势的悬殊,或筑大道依势逶迤,或修斜坡利于行车,或砌阶道便于步行。台界内的岗阜侧壁,经过削平整理后,铺以草坪,种上翠竹。大道小路旁广植冬青,各研究室门前栽种上松柏,所有空地遍种花草。 综观紫金山天文台整个建筑,不仅气势雄伟,造型精美,给人一种学术研究机构的庄重之感,而且自远处看去,又颇具有中式建筑的特色和韵味。 紫金山天文台建成时,配置了价值23万元的现代天文仪器。由于它拥有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直径达60厘米的折反射式天文望远镜和一批先进天文仪器,以及外观建筑的美仑美奂,因而被世界天文学界称为是远东第一台。自此,中国一批现代天文学的先驱们先后相继来台工作,用他们的双手在这里翻开了我国现代天文研究的新篇章。 在紫金山天文台的建设过程中,天文研究所所长余青松先生在建筑学和天文学方面的造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同年8月23日,紫金山天文台工作人员被迫撤离南京。离开南京后,先辗转撤到长沙,后又迁至桂林。1938年4月18日经越南河内迁移至昆明。 撤到昆明后,余青松发现昆明地高云薄,星光明显,天气特别优良,除短时期的雨季外,以晴天居多,十分适宜天文观测。因此他决计在昆明建设一座紫金山天文台的战时天文台,继续中国的天文观测研究。 计划决定后,余青松便开始四处选择台址。经过多处实地踏勘,最后选定位于昆明东郊的凤凰山为建台地点。台址选定后,余青松亲率天文所职员测绘凤凰山地形,设计建筑蓝图,并委托也是因为战乱而迁到昆明的上海陆根记营造厂承筑。 1938年秋,凤凰山天文台正式破土动工,1939年春天即告落成。 凤凰山天文台的建筑共有四座:第一座为办公室,附变星仪观测室、太阳分光仪观测室和图书室;第二座为中星仪室;第三座为职员宿舍;第四座为工友宿舍和厨房。凤凰山天文台的造价共为3万元。 1939年春天,紫金山天文台离开在昆明城内的临时办公地点,迁至凤凰山办公。内迁时携带到昆明的一批天文仪器,也一一在凤凰山上重新安装使用,并在这里恢复中断了两年多的天文观测。 高鲁、余青松等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先驱们,在战乱频仍、内忧外患、国家民族灾难深重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和磨难,创建的紫金山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不仅为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的摇篮,而且也成为世界天文研究的重镇之一。

3、建造一个私人天文台要多少钱?

在我的记忆中,我第一次做菜是因为我的表姐生病了。而zd大人又不在家,我只好担照顾的重任。那天,我一个人在家,我闲着没事就到表姐家去玩。没想到表姐却生病了。那时是中午,我的肚子不停的叫着。我突然想到为表姐做菜。说干就干,我跑到了厨房。要了三碗米倒在电饭锅里,然后用清水把米洗干净,洗了三到四次后边往里面加水,要高出水面的七到八厘米。最后放进电饭煲。开始做菜了,我想做:辣椒炒肉和炒土豆丝。我先把辣椒拿出来洗干净,再用刀把辣椒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辣椒的气味让我的眼睛直流眼泪。我准备放弃,可又想:我不能放弃,因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回,不要怕困难。想到这里,我连忙把眼泪擦干继续切。终于切完了,我拿出肉末。把肉末上抹上淀粉,这样可以让肉更嫰。我把现成的土豆丝拿出来。开始炒菜。我把油倒进去,等油热后把辣椒倒进去,加上答酱油后翻炒,再把肉倒进去一起炒。翻炒了一会儿便盛进盘子里。继续炒土豆,把土豆倒进去,然后加上盐。酱油和香油。再翻炒一会儿就可以了。我把菜和饭端上来。表姐也正好起来了。他拿起筷子尝了一口,微笑的说:“妹妹你做的真好吃!”姐姐好了,她要奖励我,我不要。以为为家人做事不需要回报。

4、请问:世界和中国的出名的天文台。

天文台 天文台主要是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的机构,世界各国天文台大多设在山上。 我国的天文台也大多设在山上。如紫金山天文台,它就设立在南京城外东北的紫金山上,海拔267米。北京天文台设有5个观测站,其中兴隆观测站海拔约940米,密云观测站海拔约150米。上海天文台在佘山的工作站,海拔也有98米。云南天文台在昆明市的东郊,海拔为2020米。 天文台的主要工作是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星。天文台设在山上,是因为山上离星星近一点吗? 不是的。 星星离开我们都非常遥远。一般恒星离我们都在几十万亿千米以外,离我们最近的天体--月亮,距离地球也有38万千米。地球上的高山一般只有几千米,缩短这么一小短距离,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地球被一层大气包围着,星光要通过大气才能到达天文望远镜。淀粉气中的烟雾、尘埃以及水蒸气的波动等,对天文观测都是有影响。尤其在大城市附近,夜晚城市灯光照亮了空气中的这些微粒,使天空带有亮光,妨碍天文学家观测较暗的星星。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尘埃和烟雾较少,情况要好些,但是还不能避免这些影响。 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烟雾、尘埃和水蒸气越少,影响就越少,所以天文台大多设在山上。 现在,世界上公认的三个最佳天文台台址都是设在高山之巅,这就是夏威夷莫纳凯亚山山顶,海拔4206米;智利安第斯山,海拔2500米山地;以及大西洋加那利群岛,2426米高的山顶。一般房屋的屋顶,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独天文台的屋顶与众不同,远远望去,银白色的圆形屋顶好象一个大馒头,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 为什么天文台要造成圆顶结构呢?难道是为了好看?不,天文台的圆顶完全不是为了好看,而是有它特殊的用途。我们看到的这些银白色的圆顶房屋,实际上是天文台的观测室,它的屋顶呈半圆球形。 走近一看,半圆球上却有一条宽宽的裂缝,从屋顶的最高出一直裂开到屋的地方。在走进屋子里一看,嘿!哪里是什么裂缝,原来是一个巨大的天窗,庞大的天文望远镜就通过这个天窗指向辽阔的太空。 将天文台观测室设计成半圆形,是为了便于观测。在天文台里,人们是通过天文望远镜来观察太空,天文望远镜往往做得非常庞大,不能随便移动。而天文望远镜观测的目标,又分布在天空的各个方向。如果采用普通的屋顶,就很难使望远镜随意指向任何方向上的目标。天文台的屋顶造成圆球形,并且在圆顶和墙壁的接合部装置了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旋转系统,使观测研究十分方便。这样,用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只要转动圆形屋顶,把天窗转到要观测的方向,望远镜也随之转到同一方向,再上下调整天文望远镜的镜头,就可以使望远镜指向天空中的任何目标了。 在不用时,只要把圆顶上的天窗关起来,就可以保护天文望远镜不受风雨的侵袭。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天文台的观测室都要做成圆形屋顶,有些天文观测只要对准难北方向进行,观测室就可以造成长方形或方形的,在屋顶中央开一条长条形天窗,天文望远镜就可以进行工作了。

5、望远镜是谁发明的?

望远镜的发展史 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利伯希(Hans Lippershey),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象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不过一般都认为利伯希是望远镜的发明者。 望远镜发明的消息很快在欧洲各国流传开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自制了一个。第一架望远镜只能把物体放大3倍。一个月之后,他制作的第二架望远镜可以放大8倍,第三架望远镜可以放大到20倍。1609年10月他作出了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伽里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夜空,第一次发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盖着山脉并有火山口的裂痕。此后又发现了木星的4个卫星、太阳的黑子运动,并作出了太阳在转动的结论。几乎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镜,他在《屈光学》里提出了另一种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与伽利略的望远镜不同,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宽阔。但开普勒没有制造他所介绍的望远镜。沙伊纳于1613年—1617年间首次制作出了这种望远镜,他还遵照开普勒的建议制造了有第三个凸透镜的望远镜,把二个凸透镜做的望远镜的倒像变成了正像。沙伊纳做了8台望远镜,一台一台地云观察太阳,无论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状的太阳黑子。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认为黑子可能是透镜上的尘埃引起的错觉,证明了黑子确实是观察到的真实存在。在观察太阳时沙伊纳装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则没有加此保护装置,结果伤了眼睛,最后几乎失明。荷兰的惠更斯为了减少折射望远镜的色差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长近6米的望远镜,来探查土星的光环,后来又做了一台将近41米长的望远镜。 使用透镜作物镜的望远镜称为折射望远镜,即使加长镜筒,精密加工透镜,也不能消除色象差,牛顿曾认为折射望远镜的色差是不可救药,后来证明过分悲观的。1668年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斛决了色差的问题。第一台反望远镜非常小,望远镜内的反射镜口径只有2.5厘米,但是已经能清楚地看到木星的卫星、金星的盈亏等(见附图1)。1672年牛顿做了一台更大的反射望远镜,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至今还俣存在皇家学会的图书馆里。1733年英国人哈尔制成第一台消色差折射望远镜。1758年伦敦的宝兰德也制成同样的望远镜,他采用了折射率不同的玻璃分别制造凸透镜和凹透镜,把各自形成的有色边缘相互抵消。但是要制造很大透镜不容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台折射式望远镜直径为102厘米,安装在雅弟斯天文台。1793年英国赫瑟尔(William Herschel),制做了反射式望远镜,反射镜直径为130厘米,用铜锡合金制成,重达1吨。1845年英国的帕森(William Parsons)制造的反射望远镜,反射镜直径为1.82米。1917年,胡克望远镜(Hooker Telescop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它的主反射镜口径为100英寸。正是使用这座望远镜,哈勃(Edwin Hubble)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的惊人事实。1930年,德国人施密特(Bernhard Schmidt)将折射望远镜和反射望远镜的优点(折射望远镜像差小但有色差而且尺寸越大越昂贵,反射望远镜没有色差、造价低廉且反射镜可以造得很大,但存在像差)结合起来,制成了第一台折反射望远镜。 战后反射式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中发展很快,1950年在帕洛玛山上安装了一台直径5.08米的海尔(Hale)反射式望远镜。1969年在前苏联高加索北部的帕斯土霍夫山上安装了直径6米的反射镜。1990年,NASA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轨道,然而,由于镜面故障,直到1993年宇航员完成太空修复并更换了透镜后,哈勃望远镜才开始全面发挥作用。由于可以不受地球大气的干扰,哈勃望远镜的图像清晰度是地球上同类望远镜拍下图像的10倍。1993年,美国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建成了口径10米的“凯克望远镜”,其镜面由36块1.8米的反射镜拼合而成。2001设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研制完成了“超大望远镜”(VLT),它由4架口径8米的望远镜组成,其聚光能力与一架16米的反射望远镜相当。现在,一批正在筹建中的望远镜又开始对莫纳克亚山上的白色巨人兄弟发起了冲击。这些新的竞争参与者包括30米口径的“加利福尼亚极大望远镜”(California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简称CELT),20米口径的大麦哲伦望远镜(Giant Magellan Telescope,简称GMT)和100米口径的绝大望远镜(Overwhelming Large Telescope,简称OWL)。它们的倡议者指出,这些新的望远镜不仅可以提供像质远胜于哈勃望远镜照片的太空图片,而且能收集到更多的光,对100亿年前星系形成时初态恒星和宇宙气体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并看清楚遥远恒星周围的行星。

6、世界上最高级的天文望远镜多少钱

目前最大的地面望远镜是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加那利望远镜,口径10.4米,造价1.75亿美元。

7、最便宜的射电望远镜要多少钱?

那是国家复买的,你一介制平民买得到??看着http://ke.网络.com/view/1449.htm

8、最贵的天文望眼镜能看到多少几个星球

如同楼百上几位说的,最昂贵的天文望远镜或许要数哈勃太空望远镜了,这望远镜造价10亿美元,是NASA的太空计划的及其关键的一步度,可以看见……据统计有大概一千亿以上,因为哈勃的观测范围是130亿光年,而苍穹繁星实在是数不胜数问。楼主还是实际点吧,较贵的几款有星特朗的,天狼答等昂贵的私人小型望远镜,大概可以看到100000颗左右,还有内的大款天文发烧友则选择自己造属于自己的私人天文台,还有许多人选择自制望远镜,有容时候也能有不错的效果!至少一款最普通的低于900元的可以看到月球及火星。

9、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欧南台的3.6米望远镜

欧洲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便停止了对新天文仪器的建造。因此欧南台的这第一具大望远镜计画,对重振欧洲天文学界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五十年代欧南台筹备期间的原始构想中,原本是希望建造类似美国立克天文台3米口径反射望远镜──当年世界排名第二的「巨炮」,并以其低廉的造价与简单的结构闻名于世。然而就在1961年欧南台台长海克曼(O. Heckmann)与研究员佛伦巴克(Fehrenbach)亲自操作后发现下列缺点:一、主焦观测室(Prime focus observers-cage)太小,换装底片或更换仪器非常不便。二、保守的光学与机械设计理念,不能适应未来时代的需求。立克天文台3米望远镜的光学系统,均采经典式的设计;如主焦焦比(口径与焦距的比值)F/5,卡塞格林焦比F/15,库德焦比F/35。这种保守的光学设计,虽然保证了良好的光学成像,但也使望远镜可观测的星场缩小,而且望远镜镜筒造得很长,相对地影响到望远镜的稳定性与赤道仪结构强度。这当然是受到当年该望远镜建造经费的限制、急迫时程及技术限制,不得不作的妥协。所以欧南台的天文学家决定将望远镜口径加大到3.6米,相对地也代表着负担更多的建造经费。首先来谈它的光学设计,以西德蔡司厂为班底的光学工程师们,设计出主焦F/3,卡焦F/8,库焦F/30的R. C(Ritchey-Chretien)系统,这种新式的R. C光学系统,使望远镜的视野与光学成像品质两方面都作了最佳的协调,让天文学家可以获取较明亮清晰的星像,更适合研究遥远暗淡的星系。并且因焦距缩短,对望远镜镜筒的结构强度(因镜筒长度也缩短)与赤道仪追踪星体的精度也有帮助。其次这架望远镜的镜片材质,是一种称为「溶解石英」(molten quartz)的低膨胀系数玻璃,使望远镜的焦点不易受到温度变化而影响。负责研磨镜片的法国REOSC公司,除了欧南台3.6米镜之外,也磨制了夏威夷的CFHT 3.6米镜。两镜号称七○年代大望远镜界的BENZ与BMW,代表着镜片研磨精度之高。最后这架望远镜赤道仪的机械部分由位于瑞士的核物理研究中心(CERN)与欧洲太空研究组织ESRO(欧洲太空总署ESA的前身)负责设计制造。欧南台3.6米望远镜赤道仪自1969年十月开工建造后,以迄1976年十一月七日望远镜正式启用,历经了长达七年时间,果然这架望远镜的表现,使欧南台成为南半球天文学的重镇,立下天文学新发现的赫赫战功。

10、深圳天文台在哪

位于南澳西冲的市天文观测系统工程完

建材造价信息直辖市建材造价信息江苏省建材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10328
点击数:6420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