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2-03,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扬州城市建设调查

  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城市面貌变化得到广泛认同,城市和谐发展进入全新境界。2004年喜获“中国人居环境奖”,2006年又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据有关部门抽样调查,九成以上市民对城市建设表示满意。去年10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扬州视察时,欣然题词“和谐人居看扬州”。

  扬秀美特色

  科学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挖掘独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内涵,彰显古今辉映、水绿相依、精致宁静的城市个性。

  注重特色发展,不比规模,比特色。扬州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25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扬州的城市之魂,也是扬州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坚守住彰显“人文、生态、宜居”的鲜明个性特色,不和其他城市比规模、比高楼、比洋气,而要比特色、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循着这一理念,扬州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优化调整,确立“跳出老城建新城”的思路,整体保护5.09平方公里的古城,传承创新历史文化,凸显“人文”内涵;把瘦西湖作为扬州的“城市名片”,迁工厂、截污流、引活水,贯通城市水系,实施“绿杨城郭”工程,凸显“生态”底色;增强规划的调控作用,对城市总体风貌、天际轮廓线、建筑风格实行严格控制,合理布局功能设施和生活设施,凸显“宜居”特色。不比规模比特色,比出了城市的鲜明个性,比出了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扬州已连续五年被台湾电电公会评选为台商极力推荐的十佳城市之一。

  注重可持续发展,古的经典,新的现代。古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历来是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扬州确立了“古城要古的经典,新区要新的现代”的理念。从优化城市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明确城市功能分区入手,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即“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景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对于古城,坚持“延年益寿”,严禁“返老还童”,全面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保护古城的建筑风貌,努力在建筑风貌、空间形态、城市景观等方面保持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质。对于城市新区,整体进行城市竖向设计,每建一项工程都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充分展示城市的现代气息。古典与现代的恰当集合,变幻出扬州现代都市的无穷魅力,也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张力。

  注重功能完善,小投入,大成效。论经济实力,扬州不是最强;论城建投入,扬州不是最多;论城市形象,扬州却能让人称道。关键就在于,扬州树立“小投入、大成效”的城建理念,努力以最小的成本求得最大的发展。在城市建设中,他们利用自身资源主攻城市特色,集中力量把“文化名城”的风貌展露出来,把“亲水城市”的形象整治出来,把“绿杨城郭”的景致扮靓出来,花钱不太多,但做出了特色,做出了形象。在城建投入上,坚持算大账、算全局账,不求单一区域、单一地块、单一项目的价值最大化,既从整体上保证建设投入平衡,又保障城市功能整体提升,形成“客商有效益、群众得实惠、城市改面貌”的多赢局面。

  注重以人为本,要“实力城市”,更要“宜居城市”。扬州的决策者深深地懂得,城市既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又是市民生活的空间,“市民宜居才是城市建设的核心追求”。如果经济发展了,城建上去了,环境破坏了,广大市民无法分享城市建设的成果,甚至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利益受损,那就违背了城市建设的初衷。为此,扬州提出投资环境、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一起打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时兼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人居环境建设;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民生问题,连续六年以1号文件下发关于民生问题的意见;重视房地产业发展,但绝不迁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多层次的住房体系;大规模开展绿化建设,但不搞大广场,而是多建“小游园”,让市民走出去三五百米就能有一个休憩的绿色空间。

  展古城风貌

  发挥“因古而名”的优势,做好“借古而兴”的文章,坚持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并举,整体保护古城,传承历史文脉,促进名城复兴。

  保护:整体控制。文昌路,是扬州的一条主干道,横贯城市东西,号称“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这既体现了扬州作为“通史式”城市的历史厚重,又折射出扬州人保护古城所花费的大量心血。在实践中,坚持做到“五个保护”:一是保护古城的历史街巷体系。严格规定老城区不准新建办公楼和大的设施,保持古街巷的原名、走向和尺度,维护富有传统特色的“鱼骨状”街巷体系。二是保护古城的建筑风貌。在尊重老城区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文物保护建筑进行维修和恢复,拆除、整治、搬迁影响老城风貌的建筑。三是保护古宅名园。

  先后修缮了个园南部住宅、汪氏小苑、吴道台宅第等一批园林和古宅。四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传统文化资源有效整合,注入民间工艺以新的活力,全市已有7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6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五是保护古城遗址。规划建设遗址公园,使唐城、宋城、明清古城遗址重见天日。如今,完整的历史街区、历朝历代的文物古迹、兼具南北特色的园林名胜、展示城市变迁的古城遗址、充满地域风情的民俗文化,正向人们展示着扬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独特风韵。

  改造:修旧如旧。“异地重建再好只是建筑,原地保护的才是文物。”这是扬州市委书记季建业对文物保护和整修的独到见解。近年来,“刀下留人”在扬州文物保护与改造中屡见不鲜。准提寺,建于明代,是扬州市区现存最早的寺庙之一,2001年有关公司要开发房地产,已经拿到省有关部门“异地保护”批文,并着手拆迁,市民电话提出意见后,市政府决定原地保留,为此补偿900多万元。类似的还有吴道台府、古仙鹤寺等。为了保证文物古迹的“历史形态”,扬州专门制订了《古城区房屋修缮技术规范》,强化指导和控制。

  利用和复兴:功能转换。“古城不应是旧城、破城,更不能变成死城”。在这一思想引领下,扬州积极探索古城功能转换,初步实现了古城保护与服务功能开发良性互动。对文物建筑,以展示历史文化为主,辅以合理利用;对历史建筑,适当经营文化产品、艺术设计,成为富有特色的中高档享受型服务设施;对风貌建筑,以时尚精品店、无污染旅游特色店为主;对历史街区,整治公共空间环境,完善道路铺装,发挥老字号商家的效应,强化其旅游功能。同时,在适当疏散古城区人口的基础上,着力改善古城居民的住房条件。从2002年开始,按照“外部保持风貌,内部设施配套”的要求,对符合古城保护规划的危旧房屋由政府补贴30%、个人出资70%进行维修,使3000多户家庭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如今,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显人文魅力

  依托丰厚的文化底蕴,促进分散的文化资源集聚化,隐性的文化资源显现化,给传统文化植入现代元素,展现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神韵。

  建设文博之城。厚重的历史文脉和通史式的人文景观,有理由让扬州人对文化产生少有的执着。他们一直强调:文化是城市之“根”、城市之“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2004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打造“文化扬州”,出台了文化博览城建设规划纲要,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多座博物馆。三年来,全市加强对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文博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政府重点投资建设公益性博物馆,社会力量主要开办行业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已建成扬州博物馆新馆、扬州工艺美术馆、玉雕精品馆、朱自清故居等各类博物馆近30座。这些博物馆,从不同视角记载着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成为一个个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和发展成就的生动窗口。

  修缮名园胜景。“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可见扬州历史上园林之盛。研究园林,不能不研究扬州;建设扬州,绝不可以忽视园林。对瘦西湖,扬州人像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像自己的脸面一样妆扮,立志将其打造成“城市的标识、传世的经典”。在实施瘦西湖扩容项目“万花园”、“傍花村”过程中,没有大开湖面,而是继续保持水的弯弯潺潺、时放时收,体现清瘦的神韵;没有全部拆除民居,而是选择部分进行改造,用作度假休闲;没有大规模引进洋树种,而是大力栽种乡土的柳树、银杏、琼花、芍药等,保持“袅袅长堤边,青青一树烟”的风貌。同时,还复建了一批名园胜景,整饬了一批古典名园,并对园林周边的环境以及道路体系进行了完善,充分展示扬州园林文化的独特风韵。

  解读文化名城。为唤起民众对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记忆,扬州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解读工程”。对古城区反映扬州历史文化特色的文保单位、重要人文景观、名人故居、名店名宅、古井古木、重要街巷等,或垒石,或标牌,或立碑,以言简意赅、准确生动的文字,诠释其历史史实、文化特点和审美价值,使扬州的每一处老宅子、每一条老巷子、每一棵老树都拥有自己的“名片”。如今,遍布全城的268张“名片”,无声地诉说着古城的历史,展示着浓郁的文化韵味。

  繁荣民俗文化。近代商业经济的繁荣兴盛,造就了扬州种类繁多的民俗文化。它们植根民间,来自大众,亦俗亦雅,是扬州奉献给世人的精神大餐。近几年,扬州通过文化项目建设和文化活动举办,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在北护城河建设“绿色文化休闲长廊”,重点展示扬州漆器、玉雕以及剪纸、刺绣、乐器、木偶制作等民间工艺。在教场地区建设“商贸民俗文化街区”,恢复一批“老字号”酒楼、茶肆、旅馆,再现扬州的民俗风情和市井文化。同时,加强对扬剧等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并进行必要的现代性改造,不断扩大扬州文化影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塑绿杨城郭

  尊重自然条件和城市基础,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大手笔推进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再现“夹岸垂柳桃花”的优美画卷。

  做好“湖”文章,擦亮“城市名片”。瘦西湖,一直是扬州的代名词。一度时期,瘦西湖的水质并不好,甚至成为“臭水河”。近年来,扬州痛下决心,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两方面入手,投入巨资,对瘦西湖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利用开展中德“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技术合作项目的契机,引入国外先进的环保理念。大力推动城区企业“退二进三”、“退城进园”,全面实施城区生活污水截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采用生态技术、工程技术进行疏浚清淤,并实施“活水工程”,从邵伯湖、大运河引水,使瘦西湖“死水变活、活水变清”,再现了瘦西湖的灵气和生机。

  做好“河”文章,重现“水城共生”。扬州是全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近年来,扬州抓住“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四个关键,着力打造亲水城市。从疏通城市水系入手,实施严格的河道保护措施,坚决制止开发建设中“填河造地”的现象,开挖“断头河”、死水河,打通城市水循环。从做响古运河品牌入手,开展航道改造、河道美化和沿岸旧房改造,整理运河沿线的文物古迹、建筑街巷等人文资源,建成宽50米、长近7公里的古运河风光带。从提升水环境入手,投入20多亿元对湖、河进行高标准整治,通过引入清水、清淤疏浚、修筑驳岸、植被绿化、污水截流等系列措施,维持良好的水生态和水景观。

  做好“绿”文章,打造“生态城市”。绿是扬州城的底色,造绿是扬州人的传统。近年来,他们以更大的力度推进“绿杨城郭”建设工程。结合城市规划制订,划出市域范围的“绿”线,实施城市生态防护林体系规划建设,构建城市规划区“冷桥体系”。结合人居环境改善,通过拆墙造绿、沿路植绿、沿河布绿、广场庭院添绿等措施,保持每年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结合城市生态建设,先后建设蜀冈西峰生态公园等城市生态区。结合城市文化建设,把握城市绿地的性质、风格和主题,使城市绿地与历史文化相映衬,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与人们的审美心理相契合。现在,扬州已建成沿路、滨河、环城三大“绿色长廊”,蜀冈西峰生态公园、润扬森林公园等五大“生态区”,200多个公共“小游园”,市区绿化总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米,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绿色之城”。

  建和谐家园

  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关注百姓利益诉求,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让城市充满温馨、充满希望。

  创新沟通机制,让决策更亲民。和谐不仅在于利益统筹,而且在于人际沟通。扬州市委、市政府注重与群众交流、交心、交融,建立了党委政府与市民的新型互信关系,变“为民决策”为“民主决策”。一是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自2001年起在网上开设“寄语市长”专栏,在社区街巷设立“市长信箱”,开通市长热线“12345”和“网络在线”等,建立政府与民众多渠道、立体化的联系纽带。二是建立稳定的联系群众工作机制。形成共产党员、公务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将每年5月8日定为“人民代表与选民见面日”,既访贫问苦、又访贤问计,既为民解难、又收集民意。三是建立有序的权益保障机制。每年围绕“四个基本、两个就”,即基本生活、基本养老、基本住房、基本医疗和贫困子女就学、下岗职工再就业等重点,兴办一批实事项目和工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实践证明,只有沟通得当,才能化解矛盾;只有善待百姓,才能赢得群众支持和拥护。

  实施安居工程,让居者有其屋。在城市建设中,扬州高度重视人居建设,突出加强住房保障,建立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解危安置房、解困定销房、补贴市民购房等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满足不同群体的居住需求。针对低收入居民,建成经济适用房132万平方米、1.38万套,形成区位适中、布局合理的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并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低收入家庭购房给予一次性货币补贴。针对特殊困难居民,实施“831”安居工程,对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居住扬州10年以上的困难家庭,政府建房以低于成本价定向销售,使近2000户困难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还通过实物配租、租金补贴和租金减免等方式,对最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市区已有917户家庭享受了住房保障。

  完善城市设施,让生活更便捷。扬州在适当做大城市“体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城市的“体质”,使城市的功能和生活便捷程度大为提升。在城市外围,相继建成环城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在城市内部,大力整治小街小巷,改造了95%以上的城区道路。用扬州老百姓的话说,“扬州的路通畅了,扬州人的心情也舒畅了;扬州的路宽了,扬州人的心胸也宽了。”在完善城市交通设施的同时,还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大批功能性设施,超前规划建设了文化、卫生、教育、医疗、商业服务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为老百姓提供优质服务,使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推行数字城管,让城市更有序。“三分建,七分管”,城市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城市建设的成效。扬州顺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对城市实行精细化管理。在运行模式上,第一家在全国省辖市中实行“一级监督、二级指挥、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在运行规则上,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按照职能划分责任,确定事件“先属地、后属主”、部件“先属主、后属地”的处理原则,明确各方职责。在运行主体上,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区级政府的职责,加强基层城管力量,广泛调动市民参与,构建“大城管”格局。在运行载体上,利用城建热线“12319”,整合短信、网站、公安“110”、政府“12345”公开电话等相关信息,建成联席会议制度。实行数字化城管以来,城管问题的发现率从过去的10%左右提高到90%以上,结案率达99%。

  建设文明城市,让人际更和谐。城市文明建设是社会和谐的支撑。扬州将社区作为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其“走家串户了解人,社区服务关心人,真心实意帮助人,为党分忧凝聚人”的社区建设理念和实践,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评价。将每年5月2日确定为“市民日”,促进市民交往、交流、交融;开展“我爱我家,共建美好家园”活动;成立舞蹈、腰鼓、扬剧、合唱等各类社区文体团队2700多个,通过日常活动、各类社区文艺节、邻里节等方式,弘扬文明新风尚,增强凝聚力。打造便民服务新手段,开设国内首个集服务、求助和智能呼叫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各社区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站,形成了“15分钟便民生活圈”。创新扶贫济困新模式,通过创办“社区慈善超市”、建立社区托老服务所、设立社区康复指导员、开设社区“110”等创新举措,使爱心的阳光洒向社区居民。

  “人生只爱扬州住”,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初到扬州时发出如此感慨。“扬州是我发现的最契合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联合国副秘书长安娜女士如是赞叹。今日之扬州,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呈现一派和谐安宁,必将催生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勃勃生机和不竭动力。

建材价格信息江苏省建材价格信息扬州市建材价格信息
文章字数:6982
点击数:5546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