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10-30,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安全人居”设计是城市综合减灾关键

   8月15日公布的《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国防灾减灾面临的八个薄弱环节,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一些灾害多发地区的避灾场所建设滞后、大城市和城市群灾害设防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在未来六大目标中明确要创建100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85%的城乡社区建设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95%以上的城乡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等。2007年10月1日“国际人居日”的口号紧扣城市安全的主题,提出要建设“安全的城市,公平的城市”。其含义应该是国际组织已将城市安全置于第一位,同时从安全发展入手,追求城市公众在安全上的人人平等与公正,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有享受安全的权利。2007年9月初在中国哈尔滨召开的国际减灾大会上同样要求要用安全发展的理念去创新安全的目标,要用安全减灾的风险观去挑战意外的灾难。我以为,这些来自国内外的城市减灾的“纲要”极其本质地提出了“人类居住”安全减灾的主题,要求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上做出解答。

  居住安康与“安全人居”的新认知

  拥挤的人群提高了明火的密度,密集的建筑物又将更多的燃料挤在一块。古罗马的大火、1666年伦敦大火、1812年莫斯科的燃烧、1923年东京大火、1943年汉堡大火等都是对城市无情的燃烧。由于城市化加剧,由于人居环境的高要求,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至少是地球表层的生态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原生的自然系统了,而且愈来愈深刻地融入了人类活动的意蕴,正基于此,原始的居住安康概念变化了,寻求“安全人居”的现代城乡建设新理念已成为趋势。“安全人居”作为城市减灾研究中演进的概念正在受到关注,其含义至少表现在要具备安全设计的水准上。所谓安全设计应该将场地、建筑安全和相关的技术措施等因素融入到设计中并创造出一个高质量、令人愉快的空间。因为一个合格的安全设计可以将建筑的功能、管理与安全设计良好结合,共同抵御可能面临的风险。城市人居的新建项目,相对容易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灵活且高效的安全设计方案,但对于老旧住宅的安全设计是非常困难的,因为许多场所是不允许采取“加法”的方式去补加“安全功能”的。正如城市人居评价指标建立的意义是,要建立科学的人居评价指标体系,对人居状况进行全面与客观的评价,为与人居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引导,为政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样,在联合国人居署的城市指标体系中包括背景数据和6个模块,共49个指标。在这个城市指标体系中,除了一般经济社会指标外,还有基础设施、交通、环境、住房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不仅有针对“城市病”的指标,也有针对城市突发事件的指标,问题是安全城市尤其是人居安全的指标细解尚未系统化建立。同样2007年5月30日建设部评审验收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给出了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标体系,进一步将“宜居”概括为:易居、逸居、康居、安居八个字,可见安全指标已成为城市及其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与评价要素。但应该承认由于“安全人居”教育与认知的落后,不仅高校师生,甚至相当数量的建筑师、规划师、工程师也未建立起必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使防灾减灾规划设计停滞在低水平或相互重复状态。还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减灾计划已强调“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

  安全的人居环境有多重含义,其涉及的安全减灾科学原理及方法有:安全管理分析、居所内外的机电设备安全分析、应急计划和社区安全、住宅空间的安全设计(避灾、疏散、应急救援等)、火灾与逃生系统分析、居家个体防护用品、声安全及相关环境安全等内容。现代人居环境安全的动态分析更强调人居环境在危机下疏散的安全行为研究,它从根本上提供住区安全设计的参数。一般地讲,造成人群恐慌的因素有火灾、情绪失控、恐惧、气愤或暴力、局促的空间、人群密度等。那么,人群在恐慌中遵循的共同行为理论是:⑴由于每人都变得非常紧张,每个人的逃离速度都比正常情况要快;⑵在通过“瓶颈处”时,人群十分混乱;⑶在出口处,拥挤加剧,有时会出现人群“拱形”的堵塞危险;⑷由于有人跌倒或受伤,疏散的速度变得十分缓慢;⑸人群趋于表现出“从众”行为即盲目模仿哪怕是危险的现象等。这些过程及“软”分析都成为实施安全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要点。

  对于“安全人居”的研究与建议

  从云南普洱6.4级地震谈起:2007年月6日3日,云南普洱发生了6.4级地震,城市房屋严重受损,通讯线路受损,公路变成台阶状。值得注意的是,它与30年前唐山地震有相似之处,它也是靠近城市的直下型地震(唐山属城市直下型地震),震级大,震源浅(震源深度仅有5000米)对地表及构筑物破坏性大。自1993年以来普洱地震有十几次(5级以上),当地叠加破坏加剧,此次地震更是雪上加霜。为此,当地已突出重点,开展全方位的应急救灾工作。如用较短时间即6月15日前完成了县城城区大多数建筑的灾损评估,共鉴定房屋3413幢,其中基本完好715幢,严重破坏达826幢。此次地震损失对“安全人居”的警示及启发在于:必须大力推进地震安全居住工程的建设。以农居工程为例,2006年6月,国务院在乌鲁木齐市召开全国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和台风、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遭受6级左右地震时,不会造成重大伤亡。其四项可推荐的措施是:⑴要结合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制定安全减灾规划;⑵充分发挥村镇规划的调控作用,改造工程抗震设防的管理机制和办法;⑶编制并推广各类防震保安工程的设计图集,强化施工队伍的安全培训;⑷有重点支持一批示范工程,以点带面,推进“村人”防震保安工程的实施。

  加强建筑物防雷设计与施工的高完成度。2007年5月23日,重庆市开义县和镇兴业村小学雷击事件,造成该校四、六年级7人死亡,40多人受伤的惨剧。事故分析与调研发现,这不仅仅是天灾,更是人祸,因为未接地的水泥预制板正是导致雷击的“帮凶”。现在不少城乡有“雷击村”之称,实则这些地方不仅屋顶上拉了乱七八糟的天线,更有预制板中的金属和其它金属结构不接地所造成的隐患。“安全人居”的规划设计尤其要在雷害这类突发性强的灾害上予以科学对待。要有意识地在建筑电气设计专业外也要开展防雷设计教育,告诫工程师与建筑师最为重要的参数及风险域。雷击伤人大致有四种类型:⑴直接雷击,它绝大多数都会致人于死地;⑵接触电压,它指人的身体直接接触到雷电击中的物体(如引下线或大树),这时接触点与地之间的电压即为接触电压;⑶旁侧闪击,雷电流通过被雷击中物体产生的高电压,击穿人与被击物体之间的空气,闪击到人体上;⑷跨步电压。一般规定两脚相距0.8米间产生的电压为跨步电压,其大小与雷击电流的大小和雷击点的距离有关。如30kA的雷电流,在相距雷击点5米处的跨步电压高压2.6万伏,相距10米处的跨步电压可达7000伏。此次开县雷击点距教室外2~3米处的大树,有人看到闪击金属窗的火花,死亡的7名小学生都是坐在靠窗子的地方,显然他们是被跨步电压打死的。进一步要明确的是,建筑物受雷击的途径即由附近的对地雷击引发的地电位反击,对建筑物本身的直接雷击,由电力线被直接雷击或感受雷击等,因此要充分制定建筑物有效防雷击的措施。这里推荐国内外综合保护措施即屏蔽、接地等电位连接、泄流、钳压诸措施的配合使用,该方法的应用不仅有效地保护人身安全,也可对建筑物内计算机、程控设备、终端接口设备及智能系统等提供安全可靠性运行环境。

  再看城市居住区火灾风险评价。居住区在城市用地和建设量上都占有绝对高的比重,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居住区建筑密集、物质和人员聚集,用火、用电、用气频繁,发生火灾的概率大大增加。仅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相比,火灾起数增长433.2%,火灾损失增长134.6%,而死伤人数分别上涨30.4%和36.4%,群死群伤火灾大幅增加,20世纪90年代火灾损失数已占到1949年以来的50年里火灾损失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城市居住区尤其是城市棚户区火灾又占到极高比例。有统计,城市居住建筑火灾已连续十几年位居各类火灾之首。开展居住区火灾风险评估可视构成要素不同,评价其居住区火灾风险的大小。为此可给出居住区火灾风险等级:极高风险、较高风险、中等风险、较低风险、很低风险五类。其中较高风险的含义是:居住区建筑容积率和人口密度均很大,并具有大量的高层建筑、公共建筑和棚户区,建筑消防设施损坏情况严重、用电经常超负荷、供气方式多样、建筑结构老化、输配电线路敷设平均年限大于30年,且街巷严重拥堵、交通及应急通道不畅、市政消防给水设施缺乏、居民高层建筑内消防设备损毁严重,甚至辖区不在消防队有效保护范围内等。

  具体讲衡量居住区火灾风险的子指标可主要定义为:建筑容积率、各类耐火等级建筑所占比例、建筑内外供电线路敷设年限、高风险建筑所占比例、建筑内消防设施完好率、消防车道达标率、人口密度及安全容量、气象因素(相对湿度、温度、风力、雷暴数等)、消防水源数、管道消防供水能力、消火栓设置完好率、消防站及消防装备对居住区的保障能力、社区可行的施救能力等。

  2007年8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抗御本地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备、设施及避难场所建设,提高自身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城市社区要严格功能分区,特别是城中村、人口密集场所和工业区等高风险地区,要强化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等。

  加强“安全人居”的规划设计要点宜从城市综合减灾的理念出发,科学配置必要的方法及手段,不仅要研究各类灾害预测中的确定性,也要研究自然巨灾下对城市人居薄弱环节的致命“打击”。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有效预防、减轻灾害对未来工程设施及环境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一项主动防灾措施。它对建设项目的重要度划分就有再研究的必要,其误区是:工程建设项目重要与否,应以工程遭受破坏后造成的后果和损失是否严重及影响力为指标,绝不应以建筑占地面积大小作为依据,如地震地质类灾害对城市人居环境影响甚大,其综合危险性评估有:⑴危险性分区;⑵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⑶防治措施等。其中危险性分区可视评估区内地震与地质灾害危险性及其趋势的结果进行划分,符合哪一级就归在哪一级。

  要从“防”、“抗”的视角出发,坚决提出“躲避”及“另选场地”和“局部改进”等科学建议,不迁就局部及地方利益,铸成潜伏重大灾害隐患的大失误。1995年元月的日本阪神大地震的后果触目惊心,但其震害分析与加固技术有许多值得国人借鉴。1996年日本大林组采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将抗震性能等级分成C、B、A、S四个等级,并就建筑物性能目标、主要结构、非结构构件、建筑设备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法,如在建筑设备的安全配置上就强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设备有损伤功能性作用可能中止,但要保护人的生命及防止次生灾害等。北京减灾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金磊

工程建材价直辖市工程建材价云南省工程建材价
文章字数:4692
点击数:5542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