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2-29,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成都 恢复重建中的城乡统筹攻略

    7月31日,邛崃南宝乡常乐村三组的李显荣骑着车到临近的火井镇“赶场”,“主要是再去看下以后住的地方。”

    李显荣住在邛崃南宝山上,家里的住房在“5·12”特大地震中受损。根据邛崃市灾后重建方案,他所在的南宝乡将逐步实施村民整体搬迁,到山下的火井镇居住。李显荣不但可以将自己承包的近50亩林地出租,一次性拿到40年的租金,还可以加入不久后将成立的现代农业合作社当一个领工资的“林业工人”。“我真希望马上就搬啊。”李显荣眼里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李显荣是南宝乡受灾严重的4120名村民之一,也是邛崃市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启动的“南宝试验”的受益者之一。

    放眼望去,在成都,几乎所有在地震中受损的地区都在用这样的思路推进灾后重建:在都江堰,围绕“双遗”城市的未来,启动全球征集规划方案;在彭州,通济镇新黄村灾后新农村建设科技试点已启动,以前靠煤矿业、水泥业发展的通济镇将成功转型成都的“避暑山庄”……

   “成都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又好又快地推进灾后重建。”省委对成都的灾后重建寄予厚望。

    “在与自然灾害连续不断的抗争中,我们痛感只能靠加快城乡统筹建设、推动产业集中发展才能解决根本问题。”一位专家如是说。

    用城乡统筹的思路和办法推进恢复重建,是成都的不二选择。

    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表示,实践证明,成都市近几年实施的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探索是完全正确的。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大力推进“三化联动”,精心组织好灾后重建。

    “成都不会垮下去,也不会落伍,我们要迎难而上,成都有条件也有能力创造奇迹。”成都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慷慨激昂地吹响灾后重建的冲锋号:三年内全省率先完成重建任务,经济水平五年内达到三圈层市、县水平,把重灾区建设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

    邛崃试验:产权改革下的灾后重建

    “从变化中看到了机会,还是办法比困难多啊!”邛崃市市长刘兴军说。这个曾创造了许多破解“三农”问题办法的城市,用统筹城乡的原则指导灾后重建,启动“南宝试验”:探索把邛崃南宝山的受灾群众转移出山区,其山上房屋交给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发展旅游业,推进山区农业发展的道路。

    南宝乡位于邛崃市西部,是邛崃市的林业大乡,森林覆盖率达94%。地震给南宝乡带来巨大损害,1000多户群众受灾,房屋倒塌受损。如何谋求灾后新发展?邛崃市委市政府在思索。

    “南宝乡的村民其实很富裕”,乡党委书记季正修说,“但村民手中的财富都是林地、林荒地,尽管每户有数十亩甚至上百亩林地,但不能‘变现’,村民都是 ‘守着金山讨饭吃’。”

    地震前,当地已有计划实施村民搬迁,但由于配套政策、生活方便程度等原因,很多村民并不愿意。地震后,村民们深刻感受到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积极配合政府的搬迁计划。其实,打动村民的还是邛崃市实施的组合拳:用“三个集中”理念,把灾后重建和旅游开发、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结合实施。

    村民心中都有一本账。39岁的李绍贤说,算一算,搬到山下集中居住 “划得来”。李绍贤家在海拔1000—1400米的南宝乡常乐村,交通极为不便。全家年收入5000—6000元,主要来源于售林木、种植油菜等作物和打短工,而每年开支就要7000—8000元。尽管家中有100多亩林地,但每年砍伐的木材量有限制。

    启动的南宝山地震灾后重建、异地建房方案为李绍贤的生活点亮了希望。

    “林权改革后,我可以将手中100多亩林地租出去,一次性得到40年的租金20万左右。” 李绍贤说,搬迁后,按照政策标准,他家能得到120—150平方米的房子。

    移民搬迁、林地流转还将使李绍贤整个生活发生巨大改变。“搬下来后交通方便了,我还可以到城里打工,也不用担心女儿走山路上学的安全了。”李绍贤脸上露出了笑容。

    结合产权改革,实施灾后重建,目前,南宝乡成立了集体建设用地储备中心、林权交易中心,引进市场化机制和公司,村民将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拿出来,作为固定资本入股,享受分红收入。同时,南宝镇积极吸引投资方,让南宝乡得到整体开发,使村民得到最大实惠。

    “我们还计划在乡上成立旅游投资公司,同时各个村成立以村为单位的旅游投资公司,村民以集体建设用地、林地和宅基地入股,形成开发的梯级机构。”季正修说,有了这样的资源开发模式,村民原来手中的“死钱”就变活了,每年增收非常可观,而且搬下来后村民可以去打工。

    龙泉实践:“三放弃”后的城市生活

    3位村民被聘为文明劝导员,来到龙泉驿区交警大队接受岗前培训;10位村民到相关企业进一步对接工作岗位……7月底,龙泉驿区首批进城安居兴业过渡的受灾群众,逐步在城市里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开始其人生中的重大转折——告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产,走进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

    “我的工作是做包装,每月底薪650元!”在龙泉驿区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来自万兴乡观斗村的白德蓉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此前,在家务农时,白德蓉与丈夫一年辛苦下来,3亩多土地只能收入3000多元,下山后的第二天她就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一对一”就业推荐服务,在白家食品有限公司找到工作岗位。

    地震中,龙泉驿区农村158户农房全部倒塌,1700余户的房屋损毁。龙泉驿区委区政府将解决地震受灾村民居住、就业问题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按照农民“自愿放弃‘三权’、政府救助补贴、进城安居兴业”的思路,制定了《受灾群众进城重建家园的意见》,引导受灾群众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权,通过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帮助,到城市安居兴业。

    进城重建家园的受灾群众每人将拥有35平方米安居住房、10平方米的物业股权,并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就业援助、创业培训、担保贷款等服务,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保、教育、医疗等待遇。

    习惯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如何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为此,该区试行了农村受灾群众6—12个月的进城安居兴业适应期。规划四个过渡爱心家园;成立“新市民学校”,对入住的受灾农民进行城市生活方式、文明生活习惯等市民素质教育;组建临时党支部、临时社区自治组织等自我管理机构。

(据《四川日报》王怀 张红霞 邓嗣华 张立东)

工程投标价四川省工程投标价四川省工程投标价
文章字数:3269
点击数:5524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