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09-07,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半月谈》文章: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新模式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范围内去考察,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探索,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阐发,凸显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形态。  自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来,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遭遇过严重的失败;有凯歌行进的顺利发展,也有艰难曲折的改革探索。  20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空前的挫折和灾难。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西方媒体预言,“脱离社会主义的世界潮流不久将淹没亚洲的社会主义”。  但是,与苏东剧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浴火重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开创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最低潮的时候,中国对这条道路的全新探索与实践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图谱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普适价值,又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离不开对世界当代文明的吸收和借鉴,但这不是简单的移植,而是一种超越,一种创新,一种开拓。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昭示我们: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形态  经过改革开放30年艰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大体勾勒出社会主义当代形态的基本轮廓。  第一,当代社会主义是以自身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原生形态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之上的。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观察社会主义的视角是,在确定某种东西是社会主义的之前,首先看它是不是资本主义的,如果是资本主义的,当然就不可能属于社会主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扭转了这一惯性思维。在这里,社会主义首先是以自我肯定的形式出现的,它不再是为了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而存在。  第二,当代社会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点的社会主义。在整个19世纪,社会主义还谈不上经验的检验。进入20世纪,伴随着苏联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社会主义的实证化进程大大加速了。但是,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都曾程度不同地离开实践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点,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泥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它重新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实践的基点上。它用自己的实践回答新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是到马克思或列宁的著作中去寻找现成的答案。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讲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新话”。  第三,当代社会主义是开放与兼容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关系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从思想层面来看,当代社会主义基本上能够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当代资本主义这个“天敌”,强调汲取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属于人类文明成果的东西。从运动层面来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彼此兼容、相互渗透。从制度层面看,在可以看到的将来,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正常的经贸关系,还要发展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和平共处、合作交流、和平竞争已逐渐成为两种制度相处关系的基本态势。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对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探索,从苏俄社会主义政权建立时就开始了。列宁时期的军事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道路的转变,列宁逝世后托洛茨基方案、布哈林方案与斯大林方案之间的激烈论争,都属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选择过程中发生的模式转换或碰撞。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的工业化运动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一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病,并且这一弊病因为斯大林的拒绝改革而逐渐积淀为制度性痼疾。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一浪接一浪的改革,包括南斯拉夫模式、匈牙利模式等,都没能从根本上冲破这一模式的桎梏。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最大成就,就是彻底打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视野里,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分野来区分社会主义模式。如果囿于这一框架,在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人们的思考路径只能在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两端摇摆。事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远远跳出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的窠臼,但它显然也不属于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谱系。开放的社会必须而且应当打破静态的模式区分,这样,我们就会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包括传统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其他各种主义科学成果的吸收、借鉴与扬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模式。

工程造价信息网
文章字数:2050
点击数:5500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