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10-12,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灾后重建的专家视角

  昨(9)日,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国际研讨会进入分组讨论。参加规划、抗震防灾、建筑与生态环境三个小组讨论的专家们,在规划建筑设计、抗震防灾减灾、生态环境恢复以及现代建筑抗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等方面出谋划策--

  为房子加个“三明治”式的“减震垫”

  “地震虽然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新技术实现抗震减灾。”在抗震防灾组讨论中,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福霖鼓励映秀灾后重建积极采用新技术,不但要使用已经成熟的技术,对一些先进的新技术也要敢于采用,“把映秀镇建成世界抗震技术的示范区”。他建议,灾后重建应推广运用隔震技术。

  什么是隔震技术?周福霖介绍,隔震技术就是在建筑物下方铺设橡胶垫等,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在橡胶垫上滑动,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震动,“好比一辆汽车,轮胎若是用钢铁做的,一定震动很大,为减轻震动,所以轮胎用具有柔性的橡胶做成。”

  隔震技术通过在建筑物下方加装橡胶垫,一层橡胶加一层钢板,再加一层橡胶,再加钢板……像“三明治”一样把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在橡胶垫上滑动从而减少震动,以柔克刚,既能隔震,又不影响承载力。加了隔震层后,房子就像在海上漂的船,来自下面的震动不会使其倒塌。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这一技术可将地震破坏力减少到1/6-1/8,是目前较为安全、适用、经济的工程抗震技术之一,已在北京、新疆、甘肃等地的300多栋建筑物中推广应用。周福霖建议公共建筑应尽快推广使用隔震技术,以提高建筑安全性。

  来自日本、新西兰、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抗震专家也纷纷为灾后重建如何提高房屋抗震性能支招。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高级研究员余嘉顺认为重建农房也可使用隔震技术。他测算了一下,农房每平方米的隔震成本约为40-45元左右,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屋隔震成本仅需5000元左右,“很适宜推广”。

  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城市基础安全工程国际中心主任目黑公郎,主张从技术手段和社会层面入手,利用当地现有的建材条件加固房屋结构。他提出一种“打包带”抗震技术,这种技术将普通的打包带“包裹”在房屋墙体的内外面,能大幅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

  突破惯性思维看城乡重建规划

  “对资源环境总体承载能力的判断,是灾后就地恢复重建的前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震后曾多次深入阿坝州地震灾区,对灾后重建规划进行了理性思考。和他一样,就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判断、区域与城乡统筹、以及如何建立最适合该区域自然系统的城市系统等问题,规划组专家们各抒己见,展示出许多新的视角。

  尹稚认为,应在“安全第一、生命价值优先”这一前提下,思考科学的重建道路,更好解决灾区群众对更高生活质量追求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避免发展规模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在四川地震灾区调查中,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殷会良和同事发现,用地局促是山区乡镇灾后重建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以实现区域整体发展目标?

  殷会良认为,应加强区域与城乡统筹。具体来说,在编制乡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时,应从整体出发,合理配置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标准,加强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引导人口、产业合理布局。重点扶持综合条件较好的乡镇,提高城镇抗震防灾能力,增强社会公共服务提供能力。

  德国意波建筑规划设计及工程有限公司总规划师兼副总经理奥利弗·科罗认为,在震区重建,“应充分利用在地震灾害中汲取的基础设施方面的经验,重新考虑新项目的开发和施行。”奥利弗·科罗说,例如在山区,可以采用分散的能源供应系统、供水及排水系统、道路系统,“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规划设计思维,因地制宜,找到最适合该区域自然系统的城市系统。”

  新技术新材料“装备”环保映秀

  “映秀镇的灾后重建,不仅要建成抗震减灾的示范区,还要建设成生态环保的示范区。”在建筑与生态环境组的讨论中,与会专家从大到整体生态环境规划、小到房屋的节能环保建材等各方面提出见解。

  “映秀镇山清水秀,夏热冬冷,在恢复重建中可以多采用保温隔热材料,推广节能建筑。”国家建筑节能知名专家、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海燕在《提高建筑品质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报告中说。他指出,拆除板房中的泡沫保温材料,可以再次利用,将废泡沫和砂浆以一定比例混合就变成保温砂浆,可用来抹墙或者制作保温砌块,“既可节能,又避免了二次污染”。

  来自同济大学的肖建庄博士和废弃物资源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孙可伟主任,都非常关注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

  肖建庄认为,利用建筑废物再生工艺制作再生混凝土,不仅相关性能指标符合国家标准,某些性能还超过普通混凝土。目前,再生混凝土在上海、都江堰市等地已得到很好的运用。“再生混凝土的国家标准正在编制当中。”肖建庄透露。

  孙可伟介绍了处理建筑垃圾的集成系统,建议实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工程,并形成新的产业链。他还建议将一些废墟垃圾进行就地无害化固封处理,避免二次污染,“固封的墙体可以制作成浮雕等纪念性、文化性的景观”。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苏运生总工程师带来了“绿色集成建筑体系”。据他介绍,绿色集成建筑,就是利用计算机建立模型,使建筑实现预制化、工厂化生产,目前国内外已有实践基础。这样的建筑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设计、订制和组装。“你提前几个月向住房工厂下订单,到时候用集装箱把定制材料运来,也许只需一天时间就可把房屋组装好。”

工程材料信息直辖市工程材料信息四川省工程材料信息
文章字数:2427
点击数:549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