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 让彭州城镇住房好个性
明清风格的海窝子悉数建成,蜀汉风格的三国文化街拔地而起,寓意闽彭情深的土楼广场业已启动,我市场镇重建,在“四性”原则规划下,个个有特色。
生态旅游 更好地实现一三产业互动
小城镇发展应充分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核心产业化项目,明确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确保产业支撑。
在临近中心城区、大型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的小城镇,大力发展为之配套的服务业。如隆丰、军乐、丹景山等镇,围绕石化基地的建设需要,规划发展餐饮、运输、建材销售、劳务、机械维修、农副产品配送等配套产业。
龙门山、白鹿、小鱼洞、通济、磁峰、新兴、丹景山等镇,在龙门山生态旅游发展带上,规划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特别是为乡村旅游配套和服务的一三产业融合互动产业,如冷水鱼、山地鸡、生态猪、乡村野菜等特色餐饮,竹编、藤编等手工制品,三木药材初加工、原生态食品加工和销售等。
坝区和丘区其它小城镇应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
风貌建设 多样性中张扬个性
城镇重建按照“一镇一特色”的要求,重点突出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产业特征,强调多样性。城镇住房重建多样性的表现主要在建筑布局、建筑设计、特色街区等方面。
建筑布局高低错落、疏密有致,采用院落式、自由式、组团式等形式,力求避免单调乏味的行列式。龙门山镇城镇安置点在布局上充分体现了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的特点;白鹿场镇采用了自由式的布局形态。同时,处理好建筑与山体、水体、路、街的关系,不“深开挖、高切坡、高填方”。
建筑设计在服从城镇总体风貌特征的前提下,重点在建筑物的体量、风格、色彩、材质、细部(如屋顶、檐口、门窗、阳台等)、环境等方面体现特色和多样性。城镇的总体风貌上,军乐镇定位为“以川西民居风貌为主,公共建筑适当体现蜀汉风格”;葛仙山镇定位为“富有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山水园林旅游城镇”;小鱼洞和通济镇定位为“旅游服务型的河谷生态田园小镇”;桂花镇定位为以陶艺为特色的“西蜀土陶之乡”;磁峰镇定位为“展现良好生态丘陵城镇风貌及其文化底蕴的旅游小镇”;敖平镇定位为形成具有独特生态品质和景观魅力的绿色人居环境和平原乡村环境;龙门山镇定位为发展成为四川著名的山地旅游服务型城镇,展现良好的“高山林中生态小镇”风貌;丹景山镇为“花海小镇”,以牡丹文化、宗教文化和长寿文化为特色的川西旅游型城镇 ,将花卉特征与城镇风貌相结合,引花入镇,使小镇成为丹景山景区的有机组成部分;新兴镇为滨水古镇;白鹿镇为中法风情小镇。
每个小城镇均规划建设有一至两条特色街道,集中展现城镇的特色风貌。
1+13 实现城乡同质的公共配套
城镇配套设施包括公共配套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两大类,总的要求是不仅要实现均等化、满覆盖,而且要注重资源共享、综合集成,要考虑对周边乡村地区的辐射功能,避免重复建设。
我市城镇重建规划建设了六项公共配套设施:①综合服务中心,包括便民服务(如工商、税务、民政、计生、城乡产权交易、劳动保障所及法律咨询等)、农业服务(如农技站、畜牧站、农产品检测、农机服务等)、就业技能培训、综合文体活动(如文化站、图书室、社区活动室等)等项目;②公安派出所;③标准化学校;④幼儿园;⑤标准化卫生院;⑥养老院。
规划建设了七项市政设施:①自来水供应系统:优先考虑采用城市给水管网延伸供水,相邻城镇考虑区域共建共享,在达不到上述条件的困难地区可采用独立供水。丽春、九尺、蒙阳、三界、升平、军乐、敖平、红岩等城镇都是利用城市供水管网延伸供水,其余城镇虽然都独立建了自来水厂,但供水范围不只限于镇区,还覆盖了部分农村社区。②污水收集及处理系统,采用雨污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的排水体制。③燃气系统:对具备供气条件的城镇,实施天然气管网敷设;对不具备生活供气的地区,优先采用新燃料、新技术来提供能效,减少排放。④垃圾收运:按照“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原则,各镇镇区应设置用地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服务全镇域的生活垃圾中转站。⑤供电系统。⑥镇区、旅游区(点)、农业产业化园区等区域设置公交站点。⑦城镇消防站。
在城镇重建中坚持“功能复合、用地集约”的原则。在建设用地分类上提倡功能复合,生活居住综合用地包括居住、配套商业、配套娱乐等可复合使用,相互兼容;产业用地可用于旅游业、商业服务业、手工业、市场、农业产业化项目和仓储物流等;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可用于政府、学校、幼儿园、卫生院、养老院、综合服务中心、公安派出所等;市政设施用地可用于公用工程、环卫设施、防灾设施等;道路广场用地可用于市政道路、广场、停车场等。
点击数:547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