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3-04,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都江堰:灾后恢复重建迈向田园城市

    2009年1月9日,都江堰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 (扩大)会议。    灾后恢复重建1031个项目,规划总投 资 398亿 元 ,到2009年底,已竣工827个,完成投资280.6亿元,完成恢复重建目标任务的70.5%,投资总量和投资进度位于共享建材汇 www.gxjch.com四川造价信息省极重灾区 (市)县前列……用一组数字,成都市市长助理、都江堰市市委书记刘俊林为都江堰灾后恢复重建一年多来的作结。    6万余户重建农房基本完成,相当于灾前农村20年的建设总量,230万平方米城市安居房、117个点位城镇居民自建房建设全面展开,城市建设整体跨越10年以上。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分别达 210亿元、37.1亿元,分别较2007年增长86%、18.9%;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94元,市域经济全面超过到灾前水平。    一组组数字铿锵有力,昭示着都江堰市正大步向着把灾区建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和试验区建设示范的目标迈进。    城乡铺开新居建设    2009年12月2日,倪树良现身成都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办新闻发布会现场,这位都江堰市紫坪铺镇沙湾村村民,成为成都市首位站上灾后恢复重建新闻发布会的受灾农户。    “要说对重建住房的满意度,我用4个字来评价:相当满意。”倪树良现身说法:他家共380平方米的宅基地,利用其中80平方米修建了一楼一底的川西民居风格联排别墅,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按15万元/亩的标准统一收储,“光是这一项就补助了我几万元钱。”这一天新闻发布会,倪树良当了主角——倪树良们的主角将继续当下去。    “灾后恢复重建,仅靠政府的力量,群众不参与是成不了气候的。”刘俊林说,都江堰市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调动老百姓积极参与,明确规定正在实施的农村基础配套资金2亿元全部用于老百姓以工代赈,让老百姓既建设了家园又增加了收入。    审视市情,都江堰灾后恢复重建容不得丝毫懈怠:全市房屋重建总量为17.09万户,其中需重建的农房6.2万余户、城镇住房10.89万户;审视市情,都江堰灾后恢复重建充满机遇和挑战:经过6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和办法已经形成,为实施政策创新、推进科学恢复重建奠定了基础。    不花一分钱,住进山水别墅——这是全国媒体对像王全一样,通过住房联建搬进新居村民的生动描述。其实,都江堰的创新远不止联建:比如,都江堰向峨乡16个安置点,共集中统建用地约800亩,这比原农户宅基地总面积节约近3000亩;运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可调整到城镇并在成都全市范围挂钩流转。这些节约的建设用地可引入市场资金,在原地或异地用于旅游和工商业项目,也可由成都市土地开发整治服务中心以15万元/亩的价格收购储备。    如此,便可解决“统规统建”的资金筹措难题——节约的近3000亩土地乘以每亩15万元的价格,所得用于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资金约4.5亿元,再加上农户将户均2万元补助费等额交纳为建房费,基本满足了“统规统建”住房的资金需求。    以城补乡筹措农房重建资金完成“统规统建”、运用市场手段引进社会资金完成“联建”、创新金融手段抵押未来产权发放城镇住房重建贷款……一路下来,灾后城乡全面铺开新居建设。2009年12月20日,成都市有关领导在市委工作会议上为城乡住房重建扎实推进而欣喜:截至目前,都江堰市维修加固农村住房完成率达100%,农村住房重建完成率88.5%,入住率71.5%;维修加固城镇住房完成率达100%,城镇住房重建完成率达73.6%。    民生服务提升幸福    在都江堰这个紧邻震中的63万人口的旅游城市,重建工作任重道远。    2008年8月16日,成都市市委主要领导到灾区调研,感触很深:重建应与当地的生产发展相结合,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相协调,避免“千村一面”,避免把城市小区简单“克隆”到农村。随后,成都市市委主要领导在会议室用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连讲带画,提出了重建规划设计的 “四性”:突出产业支撑的发展性,务求空间布局和建筑形态的多样性,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性。    “四性”原则的确立,是农村规划建设的一个突破,使新农村建设发展有了现实的依循,有了具体可行的途径。这不仅使灾区群众居住水平大大超过震前,还打好了灾区长远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住房重建的同时,都江堰市还特别注重恢复和提升产业、完善公共服务,确保受灾群众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地震中一度成为“孤岛”的都江堰市虹口乡,拥有成都市及其周边唯一的大型漂流资源。地震后,该乡根据变化了的地形地貌,规划打造地震遗迹观光带、地震遗址科考区,同时因地制宜打造山地运动培训基地、生态旅游山水小镇、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等,争取2至3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09年“十一”小长假期间,漂流等旅游项目恢复,游客达数万人,人气超乎预料。    在平原灾区,都江堰市将川西文化、现代农业、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实现集中集约重建、保护成都平原独特的川西林盘、发展天府田园休闲旅游业“三全其美”。在上海对口支援下,都江堰市启动实施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实现粮食安全、产业稳定、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生产整体经济效益提高2倍以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80%以上、农民综合年增收20%以上。    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和标准,都江堰市在重建过程中同步配套建设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建的农村聚居点,水、电、气、路、光纤等按城市住宅小区标准配套建设;配套建设标准化学校、医院、文化设施;启动优质教育(名校)进山区,让灾区农村孩子“不花钱、上好学”;加强就业、社保等民生工作,因灾失地农户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达98%,失地农民实现应保尽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不断加强。    产业规划效果初显    2010年1月9日,刘俊林描述着基础设施重建加快推进的蓝图:成灌快速通道、聚青线、彭青线等主要骨干道路竣工通车,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全市灾后道路重建、改造里程相当于都江堰市有史以来的建设总量。    这为一场乡村经济转型的道路埋下了路基。    震后的向峨乡决意脱离原来以小矿山开发为主的“黑色经济”,全力开发以新型农业和旅游等为主的“绿色经济”。借力灾后农房重建,都江堰市为以往难以解决的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现在,按照农房重建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要求,都江堰市着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和特色产业,全力加快农村产业恢复提升,使农民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相适应。    在上海市的帮助下,都江堰市全面启动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了猕猴桃种植、冷水鱼养殖等八大产业特色组团,引进了8家龙头企业,依托上海平台将都江堰农产品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同时,加大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农业的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都江堰市2009年接待游客958万人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较2007年增长15.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较2007年增长26%。    一方面,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初成;另一方面,一三产业良性互动效果初显,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涅槃新生。    坚持集中集约发展理念,全力服务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1亿元,园区承载能力大大增强。新引进10个亿元项目,30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组建了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公司,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8个,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亿元,超过2007年水平——都江堰现代工业加快振兴。    如今,都江堰201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已经确定:将实现GDP增长15%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均达11%。(消息来源:四川造价信息日报)

    2009年1月9日,都江堰市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体 (扩大)会议。    灾后恢复重建1031个项目,规划总投 资 398亿 元 ,到2009年底,已竣工827个,完成投资280.6亿元,完成恢复重建目标任务的70.5%,投资总量和投资进度位于四川省极重灾区 (市)县前列……用一组数字,成都市市长助理、都江堰市市委书记刘俊林为都江堰灾后恢复重建一年多来的作结。    6万余户重建农房基本完成,相当于灾前农村20年的建设总量,230万平方米城市安居房、117个点位城镇居民自建房建设全面展开,城市建设整体跨越10年以上。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分别达 210亿元、37.1亿元,分别较2007年增长86%、18.9%;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6.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994元,市域经济全面超过到灾前水平。    一组组数字铿锵有力,昭示着都江堰市正大步向着把灾区建成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样板和试验区建设示范的目标迈进。    城乡铺开新居建设    2009年12月2日,倪树良现身成都市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办新闻发布会现场,这位都江堰市紫坪铺镇沙湾村村民,成为成都市首位站上灾后恢复重建新闻发布会的受灾农户。    “要说对重建住房的满意度,我用4个字来评价:相当满意。”倪树良现身说法:他家共380平方米的宅基地,利用其中80平方米修建了一楼一底的川西民居风格联排别墅,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按15万元/亩的标准统一收储,“光是这一项就补助了我几万元钱。”这一天新闻发布会,倪树良当了主角——倪树良们的主角将继续当下去。    “灾后恢复重建,仅靠政府的力量,群众不参与是成不了气候的。”刘俊林说,都江堰市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调动老百姓积极参与,明确规定正在实施的农村基础配套资金2亿元全部用于老百姓以工代赈,让老百姓既建设了家园又增加了收入。    审视市情,都江堰灾后恢复重建容不得丝毫懈怠:全市房屋重建总量为17.09万户,其中需重建的农房6.2万余户、城镇住房10.89万户;审视市情,都江堰灾后恢复重建充满机遇和挑战:经过6年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和办法已经形成,为实施政策创新、推进科学恢复重建奠定了基础。    不花一分钱,住进山水别墅——这是全国媒体对像王全一样,通过住房联建搬进新居村民的生动描述。其实,都江堰的创新远不止联建:比如,都江堰向峨乡16个安置点,共集中统建用地约800亩,这比原农户宅基地总面积节约近3000亩;运用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可调整到城镇并在成都全市范围挂钩流转。这些节约的建设用地可引入市场资金,在原地或异地用于旅游和工商业项目,也可由成都市土地开发整治服务中心以15万元/亩的价格收购储备。    如此,便可解决“统规统建”的资金筹措难题——节约的近3000亩土地乘以每亩15万元的价格,所得用于灾后农村住房重建的资金约4.5亿元,再加上农户将户均2万元补助费等额交纳为建房费,基本满足了“统规统建”住房的资金需求。    以城补乡筹措农房重建资金完成“统规统建”、运用市场手段引进社会资金完成“联建”、创新金融手段抵押未来产权发放城镇住房重建贷款……一路下来,灾后城乡全面铺开新居建设。2009年12月20日,成都市有关领导在市委工作会议上为城乡住房重建扎实推进而欣喜:截至目前,都江堰市维修加固农村住房完成率达100%,农村住房重建完成率88.5%,入住率71.5%;维修加固城镇住房完成率达100%,城镇住房重建完成率达73.6%。    民生服务提升幸福    在都江堰这个紧邻震中的63万人口的旅游城市,重建工作任重道远。    2008年8月16日,成都市市委主要领导到灾区调研,感触很深:重建应与当地的生产发展相结合,与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相协调,避免“千村一面”,避免把城市小区简单“克隆”到农村。随后,成都市市委主要领导在会议室用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连讲带画,提出了重建规划设计的 “四性”:突出产业支撑的发展性,务求空间布局和建筑www.gxzjxh.com建筑形态的多样性,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相融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性。    “四性”原则的确立,是农村规划建设的一个突破,使新农村建设发展有了现实的依循,有了具体可行的途径。这不仅使灾区群众居住水平大大超过震前,还打好了灾区长远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住房重建的同时,都江堰市还特别注重恢复和提升产业、完善公共服务,确保受灾群众安居乐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地震中一度成为“孤岛”的都江堰市虹口乡,拥有成都市及其周边唯一的大型漂流资源。地震后,该乡根据变化了的地形地貌,规划打造地震遗迹观光带、地震遗址科考区,同时因地制宜打造山地运动培训基地、生态旅游山水小镇、山地户外运动基地等,争取2至3年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09年“十一”小长假期间,漂流等旅游项目恢复,游客达数万人,人气超乎预料。    在平原灾区,都江堰市将川西文化、现代农业、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实现集中集约重建、保护成都平原独特的川西林盘、发展天府田园休闲旅游业“三全其美”。在上海对口支援下,都江堰市启动实施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努力实现粮食安全、产业稳定、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粮食生产整体经济效益提高2倍以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80%以上、农民综合年增收20%以上。    按照统筹城乡的要求和标准,都江堰市在重建过程中同步配套建设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建的农村聚居点,水、电、气、路、光纤等按城市住宅小区标准配套建设;配套建设标准化学校、医院、文化设施;启动优质教育(名校)进山区,让灾区农村孩子“不花钱、上好学”;加强就业、社保等民生工作,因灾失地农户就业率保持在9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1%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率达98%,失地农民实现应保尽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不断加强。    产业规划效果初显    2010年1月9日,刘俊林描述着基础设施重建加快推进的蓝图:成灌快速通道、聚青线、彭青线等主要骨干道路竣工通车,成都至都江堰快速客运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加快建设,全市灾后道路重建、改造里程相当于都江堰市有史以来的建设总量。    这为一场乡村经济转型的道路埋下了路基。    震后的向峨乡决意脱离原来以小矿山开发为主的“黑色经济”,全力开发以新型农业和旅游等为主的“绿色经济”。借力灾后农房重建,都江堰市为以往难以解决的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现在,按照农房重建与当地产业和经济要素结合的发展性要求,都江堰市着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和特色产业,全力加快农村产业恢复提升,使农民生产方式转变与生活方式相适应。    在上海市的帮助下,都江堰市全面启动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了猕猴桃种植、冷水鱼养殖等八大产业特色组团,引进了8家龙头企业,依托上海平台将都江堰农产品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同时,加大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农业的转型发展,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与此同时,都江堰市2009年接待游客958万人次,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较2007年增长15.8%,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较2007年增长26%。    一方面,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发展框架初成;另一方面,一三产业良性互动效果初显,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涅槃新生。    坚持集中集约发展理念,全力服务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2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1亿元,园区承载能力大大增强。新引进10个亿元项目,30个项目实现竣工投产。组建了中小企业政策性担保公司,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8个,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亿元,超过2007年水平——都江堰现代工业加快振兴。    如今,都江堰2010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已经确定:将实现GDP增长15%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财政总收入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均达11%。(消息来源:四川日报)

文章字数:4027
点击数:5472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