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10-09,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集中集群集约发展

    2003年以来,成都市按照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思路,在推行“三个集中”的基础上,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着力构建集中集群集约发展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城乡分割凸显三难

    统筹城乡规划先行

    成都市辖9个区、4个县级市和6个县,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大农村。城市的快速发展,一度使成都的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是成都市不得不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改革之初,摆在成都市委、市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有很多。首先,成都的“大农村”与全国各地的农村状况差别并不大,人多地少、传统耕作是共性。相对于北方平原大片规整的耕地和集中居住的村落来讲,成都农村的耕地较零碎,有的人家一共两三亩承包地却有二三十块,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难;农户居住分散,农房加上房前屋后不仅占地多,而且道路、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

    其次,受行政区划限制,各区(市)县的产业发展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各地大多从地方利益出发,不论是工业项目还是农业、服务业项目,一哄而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导致产业规模小、散、弱,产业配套差,污染问题难解决,而且重复建设、产业趋同问题比较突出,使本就紧张的用地指标更显不足。

    第三,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使得长期以来全市的建设规划重点都放在城市,农村的建设规划要么处于缺失状态,农民建房及基础设施建设盲目和无序;要么就是照搬城市规划,群众接受差,执行困难。总之,规划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

    针对以上问题,成都市把制订科学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作为着手解决的首要问题,并以“三集中”作为规划的基本原则。成都市规划局总体规划处副处长白宁说,2003年以来,成都专门成立市规划委,打破城乡分割的界限,建立了覆盖“全域成都”的规划体系和监督执行体系,将城市与乡村统一纳入全市建设规划,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调整规划相互衔接。

    以成都市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为例。据成都市农委副巡视员梁岩介绍,按照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集中集约规模发展的原则,市农委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全市各区(市)县的自然地理条件并分析市场前景等因素,编制了《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总体定位是都市型农业,并确立了粮油、畜禽、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分别明确牵头的区(市)县,推进了优势产业向主产区集中发展。

    以“三个集中”整合资源

    集中集群集约发展

    统筹城乡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而要避免走粗放型发展的路径,就必须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实现产业的集中集群集约发展。为此,成都市采取的主要方式是推行“三个集中”,这不仅体现在一体化的城乡规划之中,更是成都统筹城乡6年来始终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成都市将原来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归并调整为21个主导产业突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形成市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市)县有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镇有工业集中发展点的工业空间布局。

    这一措施解决了原来各区(市)县工业“遍地开花”、产业无序的粗放发展状况,既促进了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又有利于提升新型工业化水平。2009年底,全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入驻规模以上企业1920个,工业集中度达到70%。

    ——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在县城和县域中心镇参照城市社区标准建造新型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同时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参照城镇社区标准建造农村新型社区,引导和促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目前,成都市的城镇化率已达63.5%。

    这一措施解决了原来农户分散居住的条件下,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成本高却效果差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使城乡居民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设施权益,还可以通过对旧民宅的土地整理,新增大批土地用于产业发展。

    ——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引导农民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6年来,成都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已占流转农村土地总面积的65.2%。这一措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最基本的规模化条件。同时,还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工业、服务业领域转移。

    郫县安德镇是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试点之一。近年来,这个镇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建设起以特色食品、调料产业为支撑的川菜产业园,并吸纳农民到园区就业,使当地农民从单纯的农业劳动者转变为农业产业工人。如今,全镇不仅形成了特色工业集中发展区,还带动并建成了4个1.3万亩规模的集约种植基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试点前增长1倍多,达到7765元。

    建设四大产业基地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成都市统筹委副主任秦代红说,6年来,全市以“三个集中”为基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加快建设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基地”,着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城乡一体、梯度布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据秦代红介绍,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问题,而且归并调整后的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基本形成了“一区一主业”的新格局,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推动了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的集中、集群、集约发展。200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1479.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9%。

    在成都经济开发区的汽车产业园记者了解到,目前这个开发区已累计入驻项目800多个,总投资1200亿元,其中,聚集了一汽、大众、丰田、神钢、玛格纳等世界500强企业36家。汽车整车(工程机械)及零配件主导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初级到高级、从零散到集群的转变,为加快培育百亿企业集群、千亿产业支柱、万亿产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在统筹推进城乡服务业方面,成都实行梯度发展战略,在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分别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乡村旅游产业。例如,成都将中心城区160户老工业企业、500余户制鞋企业,整体向远郊农村转移,规划建设了中央商务区、科技新城、国际商贸总部经济和金融、信息、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成都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已初见成效。据统计,到2008年末,全市已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8家,带动农户面达到66.7%;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992个,有力推动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

    邛崃市羊安镇汤营村原本是一个普通的“纯农业村”。2005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村民将原来零碎的小田块整理为大田,并以承包经营权入股成立汤营三联农业有限公司,种植高品质蔬菜。62岁的村民陈方安说:“现在我一个人就能挣三份钱: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股东分红,三项加起来每亩土地的年收益比原来提高了3倍多。”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实践,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逐步缩小了城乡差距。2003年以来,成都GDP年均增长13.5%,城乡居民收入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200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上年的2.63∶1缩小为2.61∶1。

    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并用

    激发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6年来,成都在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实践取得了可喜成绩和良好效果。有关专家指出,成都市在产业发展上的经验可概括为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并用,坚持把政府支持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

    坚持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政府不缺位、不越位,为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这是成都改革实践的特点之一。首先,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据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介绍,6年来,全市财政对“三农”投入累计达402.3亿元,年均增长63.6%,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直接投入占27%。

    其次,坚持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为城乡产业一体化的推进提供了基本保障。例如,成都实行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59项,削减达91%;企业准入类审批从9到54个工作日,压缩为2到7个工作日等,实际办理时间最短只需要1小时08分,平均办件时间3个半小时左右,审批办理时间平均缩短77%。

    2004年起,成都还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通过对城乡分设机构进行“大部制”改革(机构改革整合),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例如,撤销市农牧局、农机局,成立市农业委员会,区(市)县成立城乡一体化工作局或农村发展局等,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

    成都市认为,仅仅依靠政府的政策手段和行政手段,城乡一体化推进是不可持续的,必须重视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才能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动力。

    钱从哪里来?这是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成都市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2007年和2008年,该市整合中央、省市农业发展资金,组建了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市小城镇投资公司、市城乡商贸物流投资公司三家涉农政策性投资公司,依托这些融资平台,采取直接投资、委托贷款、贷款担保、贴息、补贴和奖励等支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放大效应,撬动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相关产业。

    成都市农委副主任苏卫说,市农发投公司成立两年来,利用财政到位资金16.5亿元,集聚金融和社会资金总投资规模250.9亿元,共支持农业项目388个,其中引导社会投入73.4亿元。例如,公司通过担保贷款、委托贷款5亿元,拉动社会资金10亿元,实施了1662个出栏500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项目,使全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提高了20%。

    另外,为激发农村农业持续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动力和活力,2008年,成都围绕消除制约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强化耕地保护的同时,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平等财产权,推动土地资源的资本化和市场化,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消息来源:成都日报)

结算造价信息四川省结算造价信息成都市结算造价信息
文章字数:5209
点击数:546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