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09-27,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充分发挥建筑业支柱产业作用 加快实现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

    1980年4月2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关于建筑业地位问题和住宅政策问题的谈话”,高瞻远瞩地提出,建筑业应当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小平同志的“谈话”为我国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重温小平同志的谈话,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树立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加快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筑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我国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小平同志的英明论断。30年来,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为改善城乡面貌和人民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1.建筑业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小平同志在谈话中指出,“建筑业是可以赚钱的,是可以为国家增加收入、增加积累的一个重要产业部门。”

  30年来,建筑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一直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据统计约完成增加值15万亿元;实现利润11247亿元。另据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2月25日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9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5864亿元;实现利润2663亿元;实现增加值22333亿元,比上年增加18.2%,约占GDP的6.7%,达到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我国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筑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09年,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约为1989年的60倍和46倍,年均增长率约在21%和24%以上。

  2.建筑业的发展大大改善了人民的居住条件

  小平同志指出,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多盖房,更好地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截至2008年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以上,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2倍;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2.42平方米,是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的4倍。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到2012年末,要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

  3.建筑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

  建筑业本身是一个庞大的产业系统,它与国民经济系统中多个部门相关。正如小平同志讲的,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也就带动了建材工业的发展。30年来,建筑业为全社会各个物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消耗钢材、木材、水泥、玻璃、五金等50多个行业、2000多个品种、30000多种规格的产品,对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具有强大的波及效应和产业关联效应,能为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促进其他产业部门更大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我国建筑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大约为2,即每增加1元的建筑业产出,需要消耗其他部门的产出约2元,可使社会总产出增加约3元。以江苏省为例,2009年的建筑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16%,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约占全省GDP的40%。

  4.建筑业承担了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将交通运输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铁路营业里程从1978年的5.17万公里发展到2009年的8.6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377.8万公里,是1978年的3倍多,其中高速公路已超过6.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民用航空营业里程已从1978年的14.9万公里发展到2008年的246.2万公里。

  与此同时,一大批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设施也相继建成。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20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8个、博物馆1893个、档案馆3987个、卫生机构30万个。

    建筑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维护社会稳定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是全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在社会上影响广泛,直接或间接地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小平同志在谈话中预见的,建筑业发展起来,就可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就业问题。

  1.建筑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规模的扩大会增加就业岗位设置,吸纳大量劳动力,为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作出巨大贡献。

  1978年,建筑业就业人数只占总就业人数的2.13%%,在8大行业中排名第5位,位于农林牧渔、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之后。到2008年,全国就业人员共77480万人,其中建筑业就业人数达到3314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27%%,超过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在8大行业中排名升至第4位。

  据《中国经济报》2009年的报导,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约创造5600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其中项目建成后的长期性就业岗位约为560万个,项目建设期间的阶段性就业岗位约为5000万个。只考虑工程建设投资,4万亿元投资带动的建设工程类项目性就业约为4860万人。

  此外,建筑业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和应届毕业生就业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我国建筑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近3000万人,占全行业职工总数的76%;全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1/3集中在建筑行业。在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方面,《2008年中国十行业就业指数》的调查显示,建筑行业的就业率为所有行业最高,达到28.9%,是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

  2.建筑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稳步增加就业人员收入。近年来,建筑业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稳步提升,从2003年的人均收入11328元,提高到2008年的21223元。这对个人而言,减轻了生活压力,提高了生活质量;对社会而言,增加了消费,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合理化,刺激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积极维护民工权益。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建筑业着眼于以民为本,积极采取措施关爱民工生命,加大对拖欠民工工资行为的依法监察和处罚力度,维护民工权益。2009年,全国房屋建筑及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同比减少88起、死亡人数同比减少121人,分别下降11.27%和12.51%。

  建筑业推动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1.建筑业推动了城镇化建设,提高了城市防灾救灾能力

  建筑业在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到2008年底,全国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4.73%,燃气普及率89.55%,污水处理率70.1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6.7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1.13标台,人均道路面积12.21平方米。

  建筑业提升了城市防灾救灾能力。建筑业提供的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是人民平时生活的基本条件,更是抵御各种灾害的主要屏障。以汶川地震为例,地震发生后,大量活动板房的修建解了灾区人民的燃眉之急。2009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在建筑行业干部群众的努力工作下,灾区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保证了受灾群众当年年底前住进新房;灾区学校恢复建设,确保了当年年底95%%以上的学生都能在永久性校舍中学习;灾区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也在加快恢复建设,保障了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

  2.建筑业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全国每年新建、翻建住房的农户保持在300万户以上,年建设投入约2000亿元。自2008年启动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以来,建筑业还着力解决了农村居民最迫切的“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源”问题。同时,推进了新农村“三绿化一处理”工作,即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建筑业还提高了新农村社区服务功能水平,依托原有基础,对医疗、教育、养老、文体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将新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水平与城市社区基础设施水平相接轨,着力提升农垦社区居民生活质量。

  建筑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0年来,我国建筑业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与小平同志谈话精神的要求还有距离,特别是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等问题亟待解决。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在建筑业中,中、小企业占多数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这一特性是由建筑业多层次、专业化分工承包生产的需求所决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产业结构基本上呈明显的金字塔型。小型企业最多,一般在60%~95%;中型企业数量较少,一般在5%~40%;大型企业数量很少,一般在0.1%~0.5%。而我国建筑业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业产业结构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主要是中型或中型偏大企业较多,小企业数量过少。以绝对集中度和相对集中度来分析建筑产业结构,我国建筑市场结构的集中度虽有所提高,但与美国、日本和英国相比,仍然较低。

  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行业内大、小企业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企业规模和实力相似,致使大量企业经营领域趋同,过度集中于相同的综合承包目标市场。一方面,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中、小、精、专企业发展不充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

    市场交易行为有待规范

    1.不规范的市场交易大量存在

  虚假招投标、肢解工程、低价发包、违规分包等问题依然突出,部分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出于地方保护或者行业保护目的,通过资质门槛限制本地区、本行业外的建筑企业参与公平竞争。此外,承包企业的违法转包与资质挂靠等问题,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不规范承包经营不但扰乱了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使得工程质量、安全得不到保证,而且容易导致钱权交易,滋生腐败,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工程款拖欠问题依然存在。2003年11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以后,我国有关部门加大了清理工程款拖欠的力度。几年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的主导下,清理工程拖欠款和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已初见成效。但是,由于整个社会的信用机制尚未健全,政府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特别是业主行为得不到有效约束,加上施工能力供大于求,部分施工企业自身管理不善,造成工程款拖欠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新建项目的工程款拖欠现象依然存在。

  2.建筑市场法规制度不够完善

  现行法律法规对市场主体违法行为界定不清、定性不准、执法效力弱,缺乏有效的制约和处罚机制,不适应监管和执法的需要,不规范的市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竞争实力的增强,造成优不胜、劣难汰,企业利润下滑,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从业人员素质亟需提高

  目前,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务用工的素质问题,二是高级技术、复合型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

  由于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的劳动力。根据相关统计,我国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数量超过行业从业人员的70%,数目巨大。目前建筑业劳务队伍的主要特点:一是文化水平低,据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分析,农村纯农业户和非农业户、农业兼业户及非农兼业户的文化程度,小学和初中占绝大多数。二是一线操作人员技能水平低,90%的人没有经过正规的技能培训,形不成一个真正的产业工人群体。

  在建筑业人才队伍中,项目管理人才尤其是懂得国际工程管理的总承包项目管理人才、懂得工程索赔的合同管理人才、懂技术善经营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企业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但是,由于建筑业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技术素质还不高,科技投入仍然不足等问题造成建筑业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有限,整个行业利润水平偏低。我国建筑业总产出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91%,主要来自资本投入的增长,贡献率达到65.11%,劳动投入增长有20.29%的贡献率,而科技方面的相对贡献率仅为14.60%。

    化程度较低

  我国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存在的差距更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国际市场领域比较集中

  目前,我国建筑业产值占世界上工程承包市场的比重仅为5%,而美国建筑业产值占世界上工程承包市场的比重约为21%。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的建筑市场主要集中在本国,同时在亚洲、非洲和中东地区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而在拉丁美洲、欧洲、北美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一直较低,且没有明显的发展趋势。其中,亚非市场份额占总营业额的80%以上,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份额仅占总营业额的11%。

  2.国际市场占有层次较低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海外工程或劳务输出业务,但是,我国建筑企业在海外市场占有的多数是施工承包或劳务承包的中低端市场。

  3.企业国际竞争力存在差距

  2009年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进行的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排名中,我国内地共有50家企业榜上有名,2008年共完成海外工程营业额357.14亿美元。2009年ENR国际工程设计200强榜单中,22家中国企业上榜。

  但是,与国际领先承包商相比,我国企业实力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我国入选企业大都集中在225家名单的后半部分,排在100名以外的达到35家。2008年全球225家最大国际承包商平均完成海外营业额为17.3亿美元,约为我国企业平均海外营业额的2.5倍,我国只有5家企业高于国际承包商海外平均营业额。全球225强排名首位的德国Hochtief公司在2008年的海外营业额为261.81亿美元,而排名我国建筑企业首位的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在2008年的海外营业额仅为58.58亿美元;全球排名前10位的公司2008年的海外总营业额为1455亿美元,而排名前10位的中国公司2008年的海外总营业额仅为226亿美元。

  加快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  力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小平同志的谈话精神,全面提升建筑业产业素质和整体技术水平,必须坚定不移地按照小平同志关于“在长期规划中,必须把建筑业放在重要地位”的指示,进一步明确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转变建筑业的发展方式,推动建筑业的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为优化产业结构,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投资效益,走低碳经济之路,应尽快制定和实施建筑产业发展政策,解决当前建筑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着力调整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经营模式

  继续通过联合、兼并国内外科研、设计及咨询企业,实行跨专业、跨地区重组,快速增强实力,形成一批资金雄厚、人才密集,具有科研、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和融资等能力,业务领域涵盖房屋建筑、市政公用、道路桥梁、航空港口等的大型建筑企业,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以提升我国建筑业企业在国内国际总承包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导,协同银行、保险、财政等主管部门,为中小建筑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资质管理上,要明确小企业经营的上限,在建筑市场交易活动中,要明确中、小企业参与竞争的范围界限,大企业不得参与竞争;通过制定专门的法规政策,解决专业分包、劳务承包等中小建筑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建筑业个人执业资格制度,整合个人执业资格,强化专业人员的执业准入,调整执业资格范围,加强执业责任落实的监督力度;改革完善建筑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打破以部门利益保护为目的的资质管理方式,科学划分大、中、小型建筑企业经营领域,设置合理市场壁垒,形成各类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协作关系,推动建筑业产业结构优化。

  2.着力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建筑节能与创新技术的战略需求以及工程建设实践中面对的技术难题,在政府引导下有组织地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国家组织力量进行工程建设领域的基础性研究,采取激励政策推动建筑业企业依托自身力量或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立足于建筑市场需求进行先进创新技术的应用研究。

  与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要求相适应,完善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机制;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财政支持、减免税收等政策增强市场主体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使建筑业从传统产业转变为绿色产业、低碳产业,乃至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3.着力健全完善建筑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

  树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念,将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行业主管部门和教育部要在行业团体的配合下,要求和支持(包括政策和财政支持)相关高等院校针对人才需求调整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经济、金融、法律、外语等综合应用能力;建筑企业内部要健全新型的培训运行机制,成立一个“规划、培训、考核、上岗”的有效运作机构和组织机构,使企业迅速将培训成果转化为竞争优势。

  通过建立国家、企业、个人投入相结合的建筑劳务工人基本技能培训考核制度,建筑劳务工人职业经历、技术水平记录证明制度,与个人职业经历能力匹配的劳动保障及流动认可制度等,形成个人技术能力的刚性和职业经历的弹性相结合的建筑业劳务工人职业发展模式,并进一步规范建筑产业工人就业市场、改善产业工人工作条件、解决产业工人工资问题和完善产业工人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

  4.着力推动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国际市场上,选择重点行业、突出重点市场、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加强大型企业之间、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强建筑产业对外合力;形成资金、市场、设备、设计、建造综合优势,通过工程总承包带动建材、设备和技术出口;与国家的能源资源战略、人才战略相结合,通过建造能力在世界范围内换取资源、人才、技术和市场,为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复兴奠定基础。这需要国家出台有关政策给予大力支持,政府有关部门应理顺管理机制。当前,还应尽快组织我国工程建设标准的翻译,并力求纳入国际标准化体系,加快工程建设标准的国际化。

  5.着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生产

  加强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企业内部保障与政府监管两个体系,全力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断规范企业竞争,培育市场主体自律和诚实守信行为。逐步在行政许可、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管理、工程担保与保险、表彰评优等工作中,积极利用已公布的诚信行为信息,依法对守信行为给予激励、支持和市场保障,对失信行为给予惩戒,逐步健全有效的诚信奖惩机制。

  6.着力推广并完善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

  建立和推行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是规避、转移工程风险的重要手段。在政府投资工程中强制推行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有利于促使建设市场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为业主选择合格的承包商创造条件。要在以往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台相关的指导意见,引导工程担保和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重温邓小平同志关于建筑业的谈话,回顾我国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历程,我们更加体会到小平同志谈话的英明正确和远见卓识,也更加感到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让我们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奋力拼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我国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消息来源:中国建设报)

材料结算价江苏省材料结算价江苏省材料结算价
文章字数:8425
点击数:5465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