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建设行业资讯新闻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10-03,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10年西部大开发的四川足迹

    10年西部大开发对于四川意味着什么?    从阶段性结果看,四川经济总量由1999年的3649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415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9年达到13904元,年均增长9.8%,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达到4462元,年均增长9.2%。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10年。    从过程看,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四川不断审视自身发展阶段,把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科学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推动四川跨越式发展的10年。    回眸10年,展望未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表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中央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步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四川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西部和四川10年来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乘势而进,立足西部开发新起点,迈出开放合作新步伐,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不断谱写四川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10年来,四川重点做好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结构调整、科教兴川和改革开放“五篇文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总体上的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认为,当前,西部进入了全面开发开放的新阶段,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在今后的10年中,抓住机遇,脚踏实地,力争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上篇:开启跨越发展新征程    从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走过10年西部大开发,四川发展进入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    1999年,四川 GDP同比增长5.6%,达3649亿元。这成为四川参与西部大开发的起点。    这是一个怎样的起点?5.6%的同比增速比全国同年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一,主要发展指标也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5月,省委七届七次全会通过 《关于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见》,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到2007年,四川在西部地区率先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追赶、跨越的使命是否已经完成?同年12月召开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给出答案——四川最大的省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四川最大的实际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四川最大的问题仍然是: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    对四川这样一个地处西部的欠发达省份而言,尤其要坚持能快就不要慢,形成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在这样的共识之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全省工作总体取向。    “加快”的取向下,四川发展进一步提速。近两年我省投资规模几乎等于进入新世纪以来前7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一大批现代化水平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实施,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在形成,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空间不断扩大。新的阶段性特征随之显现——四川发展正处在爬坡上坎、蓄势突破的关键阶段,全省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期,重大工作推进处于攻坚期,积蓄的发展动能处于释放期,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处于奠基期。    对省情的再审视,得出合乎四川发展实际的一个结论:在四川,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做大经济总量;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就是抓发展,是保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    加快发展的路径随之更加明晰: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空间;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增长点;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创造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动力;要发展区域经济和推进区域合作,形成支撑四川持续快速发展的新增长极。    从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夹击中杀出一条血路,从悲壮到豪迈的过程,是四川紧紧抓住和用好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三大机遇的过程    同样是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但前后两年两次会议的氛围差异很大。    2008年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参会人员的情绪可以用“悲壮”来形容。2009年底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悲壮”被“豪迈”所取代。    由悲壮到豪迈的过程,正是全省上下紧紧抓住三大机遇,化危为机、克难而进的过程——    抓住灾后恢复重建的独特机遇,用好中央给灾区的支持政策,不仅推动地震灾区加快重建,确保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而且有效破解了发展中的许多难题,推动了全省加快发展。    抓住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果断出台“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含金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四川GDP同比增长14.5%,增速创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的历史新高;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1.9%。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加快推进。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就是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历史定位。地方发展战略与国家战略融为一体,有力地促进了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抓住三大机遇,使四川在灾后重建、扩大内需和西部大开发中抢得先机。如果说正确审视省情更多考验的是四川的智慧,那么化危为机更多考验的则是四川的魄力、担当和勇气,这就是:击鼓奋进的士气、跳起摸高的勇气、顺势而为的锐气和崛起危难的虎虎生气。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就是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历史定位。在西部大开发的洪流中,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在四川加快推进    2007年12月召开的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了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一引领四川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    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过程,就是使四川经济迅速再上一个大台阶,全面提升四川在西部的领先优势,真正迈入全国经济大省的行列,奠定四川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的过程。    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是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基本内涵,也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具体任务。“一枢纽”,就是打造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就是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物流中心、西部商贸中心和西部金融中心;“四基地”,就是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是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基础性战略,是四川跨越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是事关四川百年发展的根本性战略。两年多来,启动建设了一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进出川通道重大项目,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已形成进出川通道15条,其中铁路7条、高速公路7条、水运1条。全省各种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23.1万公里,其中铁路营业里程3086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22.4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188公里,内河等级航道里程4026公里。有民航大型枢纽机场1个、支线机场10个。    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就是西部大开放的过程。大开放、大合作,为四川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大动力    发轫于西部大开发起始之年——2000年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2008年迎来一场考验。    刚刚确立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战略定位的四川,对西博会这样一个开放合作的平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待,但突如其来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打断了预定计划。西博会还能否举行?    延迟5个月后,第九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举行,丰硕的成果回答了疑问:签订投资项目795个,金额3004.52亿元,贸易成交总额达到576.67亿元,本届盛会签订的投资项目金额超过前8届西博会总和。2009年10月的第十届西博会创造了新的辉煌:5天盛会,西部12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签订投资项目1339个,总投资额达5911.39亿元,比前九届签订的投资总额还多1400亿元。第十届西博会上,我省签订投资促进项目1146个,总投资额4705.27亿元。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大省的发展优势和巨大潜力得到极大展现,四川作为国内外客商投资西部地区首选之地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西部大开发的过程,就是西部大开放的过程。四川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出路在开放合作。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应当是也必须是西部开放合作前沿。作为国际性、国家级经贸盛会,作为政经结合、政经互动的首脑峰会,西博会成为四川对外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    西博会是四川以大开放促进大突破,以大合作促进大发展的一个缩影。    四川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是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内陆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扩大区域合作,强化次区域合作,促进泛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三向拓展、四层推进”的开放合作战略的实施,使四川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大开放、大合作,为四川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强大动力。    下篇:一切为了人民幸福安康    从“为民办实事”到实施“民生工程”,始终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    四川实施西部大开发的10年,是以人为本,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的10年。    2001年至2006年,“为民办十件实事”摆进省委、省政府每一年的重要工作日程;    2007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十大惠民行动”;    2008年、2009年,省委、省政府实施“八项民生工程”;    2010年,省委、省政府“民生工程”的内容从八项增加为十项。    10年来,不论项目名称如何变化,不论项目内容如何调整,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是历届省委、省政府不变的工作主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解决好国有企业改革遗留的下岗失业问题的同时,10年时间,四川逐步建立起面向城乡所有劳动者的促进就业体制机制。2005年8月,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零就业家庭解困行动”。2007年起,四川连续3年基本实现“户户有就业”,这对一个地处西部的人口大省来说,难能可贵。    10年前,四川农村的许多老人还在靠养儿防老。2009年12月底,全省21个县开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60岁以上老年居民的农村家庭,每年至少因此增加600多元收入,相当于2009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3%。伴随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居保、“新农合”、“新农保”制度先后建立,一张覆盖城乡的四川社会保障网逐渐织就,使城乡居民开始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的生活。    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全省各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10年来,我省各类教育全面推进,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9.99%,中等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发展加快。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已扩大到176个县市区。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6.2%和97.3%。    10年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力量;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奠定加快发展的基石。    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住房改善、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改善民生的“主攻方向”    60岁的“五保户”冯兴华,在宜宾市翠屏区菜坝镇敬老院迎来 “第二春”。2009年元旦,敬老院为他和王云方闹闹热热地举行了婚礼,他们说:“这里比在家的生活匀净多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统计显示,2009年,全省新建、改扩建敬老院655所,新增床位64394张,完成年初省委、省政府所确定目标任务的163.75%、160.99%。    敬老院建设仅仅是2009年我省“八项民生工程”的101个小项之一。伴随经济的发展,我省用于民生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2009年,我省共投入726.7亿元用于民生工程,比2008年多支出332亿元。而今年,全省计划用于民生工程总投资达782.6亿元。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住房改善、社会保障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成为改善民生的“主攻方向”。与此同时,民生资金的支出越来越向边远、民族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    2009年2月19日,四川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正式启动实施,我省计划4年内投资180亿元,在29个牧区县规划建设1400多个定居点,改变9.9万户、48万未定居和仅有简易固定住所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前,四川已先后实施牧民新村、扶贫开发、易地育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富民安康工程、大骨节病和包虫病防治等改善民族地区民生的工程,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    《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深入推进。2009年9月1日,我省全面启动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 (即9年义务教育加3年免学费中职教育),每年帮助藏区约1万名贫困农牧民学生“零缴费”和“无障碍入学”到内地接受中职教育,实现一人成才,全家脱贫。    彝区“三房”改造、棚户区改造、提高低保户和五保户补助标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0年至今,我省累计解决了142.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降到3.1%以下,改善提高了529.5万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    “越是困难时期,越要重视民生。”民生优先成为灾后恢复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主线    2008年5月,四川遭受特大地震袭击;国际金融危机又汹汹而来。    “越是困难时期,越要重视民生。”面对挑战,省委、省政府态度坚定,努力实现国务院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提出的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的目标。    如今在灾区,最漂亮的是农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灾后恢复重建的过程就是加快改善民生的过程,民生项目重建被各级党委、政府置于优先地位。    截至目前,我省地震灾区150余万户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已全部完成,25万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近3万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超过概算总投资的8成;51个重灾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震前水平。    针对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灾区群众、城镇低收入家庭失业人员、新增失地失业群众五类重点群体,我省制定了减轻企业负担、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稳定企业劳动关系等一系列特殊政策,积极促进就业。    两年来,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向灾区拨付就业专项资金17亿多元,发放失业保险金7亿多元,为援企稳岗共减缴、缓缴社保费33亿多元,帮助近160万灾区群众就业,确保了灾区群众就业有门路、收入有来源、生活有保障。灾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008年高峰时的7.5%降至2009年11月的4%以下。    两年来,全省2516个极重、重灾贫困村被纳入国家、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2009年,我省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76亿元,在6个重灾市(州)开展了新村、劳务、产业、村道、沼气扶贫工程和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阿坝州防治大骨节病试点。    “要让受灾群众住上好房子,更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如今,省委、省政府的承诺正在逐步变成现实。在灾区,人民群众拉起巨大横幅:“记党恩、树信心、促重建、谋发展。”上下一心,四川加快发展的步伐更坚实、更有力。(消息来源:四川日报)

工程结算价四川省工程结算价四川省工程结算价
文章字数:7530
点击数:5457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