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20-05-21,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省政协常委视察团关于我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进一步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近期,省政协组织常委视察团深入各地就此进行专项视察,形成如下报告。    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推进,成效明显    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我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城乡居民工作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和投资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启动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直接部署,多次作出批示和指示,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提出明确要求。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系统制订方案,广泛发动群众,有力推进工作。通过全面整治“脏、乱、差”,加快建设“洁、齐、美”,全省城乡环境卫生、秩序风貌得到明显提升,群众生产和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较大改观。去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以“四化体系”为标准,以“六个规范”为重点,坚持“月月有主题、一月一专项”,先后组织开展了集中治理“五乱”、“除陋习树新风”、“七进”等专项活动。共清理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渣3800余万吨,清理乱摆摊点、规范占道经营490余万处,清理店招店牌100余万张,清除“牛皮癣”2000余万张,治理机动车违章停放240余万次,清理不规范工地6.7万余处,拆除违章搭建390余万平方米;新建垃圾中转站20403个,新增垃圾箱、果屑箱33万个,新增环卫车辆设备9247台,新建 (改建)生活垃圾处理场(站)3960座,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9624吨,新建(改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5001处,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22万吨,设施建设总计投入资金约166亿元。经过集中治理,攻坚克难,全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赢得广大群众的称颂。    (二)“五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在以治理“垃圾乱扔、工地乱象、广告乱贴、车辆乱停、摊位乱摆”为内容的“五乱”治理专项行动中,各地通过规范城乡道路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重点攻坚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城中村”,以及沿河、沿路等卫生死角;通过规范城乡交通秩序、城乡摊位摆设、建筑工地管理和沿街沿路经营等,重点解决乱倒生活垃圾、乱倾建筑废渣、以街为市占道经营、乱摆摊点、违法店招店牌、违法小广告、机动车违章停放、建筑工地不规范、违章搭建等城乡环境的突出问题和难题,城中村、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现象有了较大改观。不仅如此,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建立健全挂联督导、分片督导、交叉督导、对口督导、暗访曝光、投诉热线、网络信箱等制度,形成“领导督导、群众投诉、社会监督、问责严格”的督查督导机制,通过实施领导包片、部门包段、干部包块,曝光问题、处理整改认真及时,有效抑制了治理工作的短期行为和“五乱”现象的回潮反弹。    (三)“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各地积极探索、总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向纵深发展。省“五市十县百镇千村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座谈会后,列入争创范围的城市、县城全面启动示范工程建设。一些地方参照省上模式,适当扩大争创实施范围,实施本地的“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层层抓示范,逐级抓推广,确保争创成功;一些地方按照 “主要环境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要求,自加压力,提高衡量城乡环境水平量化指标的标准,并增加粉尘治理、水污染防治、空气质量等方面的指标,着力打造一批亮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城乡环境治理示范点,以点带面,以点促面,有效促进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人居和投资环境正得到改善。    各地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后重建、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等工作相结合,通过抓地震灾区城乡住房重建、企业和城镇污染治理、打造生态农业观赏园、田园风光城市带、文化旅游产业园、滨江休闲娱乐广场、社区环境治理、旅游精品环线等,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风貌独特的景观亮点。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特别是推广灾区城乡住房重建中“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成功经验,各地城镇绿意盎然,主要街道和社区干净亮丽,多数农村民居整洁,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品位得到提高,投资环境得到优化。    二、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尚需正视困难,直面不足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应该看到,这项工作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引导全民主动参与难。有的干部群众对其长期性、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要我治理”而不是 “我要治理”的思想不同程度存在。一是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持久作战思想准备。个别干部攻坚克难劲头足,但在持之以恒、创新管理方面思想准备还不充分。二是认识存在误区,工作开展不平衡。存在重城市、轻农村,重干道要道、轻背街小巷,重硬件建设、轻文明素质培养等倾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还存在薄弱环节,个别地方还存在卫生“死角”。三是缺乏自觉意识,主动治理不够。一些公民环境治理自觉意识淡薄,良好的行为习惯尚未养成,参与意愿不强,有的甚至认为环境治理是党委、政府的事情,自己忙于生计,顾不上环境维护,导致占道经营、露天烧烤等行为屡禁不止,乱倒、乱丢、乱扔、乱吐等现象也较为普遍。    (二)资金投入不足,垃圾、污水有效处理难。近几年我省虽然加大投入增加了环卫设施及配套设施,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建设仍然滞后。一是城市配套设施不足。市级城市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规划和建设相对滞后。二是县城环保设施落后。县级城市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处理能力不足;已有设施不配套,垃圾、污水收集率低;有的运行成本太高,不能完全发挥产能。三是集镇、村社环保设施缺乏。集镇和乡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设备建设滞后,尤其是市、县现有的垃圾中转站是以中心镇、街道行政区域为单位进行布点,造成一些行政村垃圾收集清运路程远、运费高,实现农村垃圾“户集、村运、镇收、县处理”的工作要求仍有不小差距。四是环保技术研发创新不足。环保产业发展不够,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较弱,垃圾处理的成熟工艺和设备亟待开发利用。    (三)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整治成果巩固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难,管护更难”,耗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治理了突出的“脏、乱、差”问题,但因为长效管理机制不完善,容易出现整治后回潮现象,“治理-回潮-再治理-再回潮”怪圈有待突破。    三、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必须多措并举,持续推进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广大群众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素质的提升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多措并举,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一)着力宣传教育,引导全民广泛参与。    人民群众既是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持久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又是直接受益者,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力军”作用。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制定规划、创新方式,宣传典型、曝光陋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除常规宣传手段外,还可组织宣传小分队、腰鼓队等深入工厂、场镇、社区、街道、村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扩大宣传覆盖面和渗透力,提高群众知晓率和认知度,让群众真正认识到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一项利国利民、惠及民生的民心工程。二是开展教育引导。坚持以学生的“养成”教育、公民的“公德”教育、业主的“行规”教育为重点,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学校为主要阵地、以活动为教育载体、以舆论为促进手段,引导城乡居民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和环境卫生意识,全面提升公民素质,使爱护环境、治理环境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三是搭建参与平台。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开展“职工积极行动、共建洁美家园”、“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美化城乡环境、巾帼主动作为”等活动,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形成全民参与、携手共建的社会氛围。    (二)着力攻坚克难,彻底改变城乡环境。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必须攻坚克难,重点突破。一是重点治理垃圾。各级政府应制定完善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专项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城乡环卫基础设施。积极推行卫生填埋、高温堆肥、垃圾发电等,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城乡保洁队伍建设,确保公共场所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建立健全城乡生活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形成垃圾清运处理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二是重点治理污水。加快城乡污水处理厂、污水提升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解决设施不足、运行不畅等问题;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搞“一刀切”;加强日常运行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确保达标排放;大力实施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和技术交流等技术创新工程,加大技术革新资金投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减少废水废气废料排放;实施环境保护民生工程,推进治污减排,治理面源污染,全面提升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水平。三是重点破除陋习。变环境易,改陋习难。应着力破除随地吐痰、乱扔乱放、乱写乱贴等顽症陋习,注重文明习惯、环保意识培养;继续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行动,倡导“讲文明、爱卫生”的新风尚,营造“洁、齐、美”的城乡环境。    (三)着力多元投入,破解资金制约难题。    积极探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多元化发展路径,逐步建立 “政府保障、项目带动、居民(农户)尽责、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入长效机制,保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持续开展。一是财政投入。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针对县城、乡镇、农村不同情况分层次分类别实施,县城足额保障,乡镇适度投入,农村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基本的资金保障。二是优惠激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有效弥补政府投入不足的重要举措。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用积极有效的政策吸引,鼓励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业主投资、捐资支持城镇场镇建设,带动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应制定奖励政策,鼓励农村居民加强与本地在外的工商业主、民营企业家以及有良好社会影响的代表人士联系,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争取外援,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三是市场运作。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投资机制是保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投入长久持续的有效途径。应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养管分离的原则,在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投入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推进环卫管理改革,采用招投标的办法组建各类专业公司,扩大利用社会资本。如,转让环卫收费权和广告、标牌、车站、码头等经营权,以及一些公共场所、设施的使用权,既可以筹措环境综合治理资金,也可带动一片或一条街道的美化、亮化、绿化和净化。    (四)着力长效机制建设,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目前,各级各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和专项突击行动已初见成效,但从长远看,还必须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巩固成果,防止回潮。一是深化认识。克服“难抓”论、“难管”论、“唯钱”论等认识,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民生”的大局意识,筑牢打攻坚战、持久战的思想基础,增强积极性、主动性,走出“脏后治、治后脏”的怪圈。二是健全管理体系。把管理内容具体化、管理指标区域化、管理责任网格化,推进治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真正形成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联动机制,推进无缝隙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三是着力统筹协调。坚持用统筹的思路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把治理工作同灾后恢复重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城镇社区建设等结合起来,统筹思考、协调推进,逐步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风貌整治的全覆盖,让城乡群众共享现代生活。四是推进法治建设。加快修订出台城市和市容环境卫生相关管理条例,健全和完善政策和规章、制度,推进依法治理步伐,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法制轨道。五是加大公开曝光和问责力度。建立健全城乡环境治理“一把手抓到底”的领导机制、“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机制、“一个规划落实到底”的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能和干部职责,探索建立业主问责制,逗硬督促检查。对在城乡环境治理中的先进典型予以表彰,对“脏、乱、差”突出的地方进行公开曝光,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严格追究责任。(消息来源:四川日报)

材料预算价四川省材料预算价四川省材料预算价
文章字数:5711
点击数:5455
[ 打印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