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行业资讯新闻列表 人工客服公众号
建设工程资讯新闻
新闻时间:2019-06-13,来源:四川建设厅,作者:

好房子 好日子 笑迎天府春―新春走基层纪行

 专题: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编者的话

  我们捕捉最微妙的变化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农历的新年,是一个比元旦更中国的节日,是一个更富于春的含蕴的节日。“春在寒梅蕊上寻。”四川日报记者在万家团聚的日子里,分路踏访地震灾区,捕捉四川灾后恢复重建这一奇迹之中的最微妙的变化,留下最真切的记录,以奉献给我们最敬爱的读者,奉献给所有关注着、支持着、为之努力着的所有人们。

  春天的笑脸格外动人。我们镜头里的一张张笑脸,我们版面上的一桩桩欢乐,相信可以折射出干部群众对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信心,以及他们创造新生活的无穷力量。

  有了好房子,更要过上好日子。我们笑迎天府的春天,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受灾群众的信心来自何处?来自政策引导与致富愿望的合拍

  大年三十

  记者来到汉源

  这里的村民都建起了新房,大多数已还了一半以上的建房欠款,不少人表示“兔年能还清所有建房借的钱!”记者感受到村民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信,看到广泛种植清溪“贡椒”和大樱桃所带来的产业支撑,温馨和暖意也从记者心中油然而生……

  村民李中跃家:借贷8万,已还款5万多;

  村民李光忠家:借贷3万,还款1万多;

  村民李光雄:借贷5万余,已还3万多……

  这是一组灾区农户建房借还款数据,采集自汶川特大地震中遭受重创的汉源县清溪镇新黎村。

  2月2日,大年三十,本报特别报道组走访新黎村农户,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这里的村民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都建起了新房;但除了党和政府的帮助,几乎所有的农户也还了亲戚和信用社的钱,多达七八万元,少则两三万元。到如今,大多数农户都还了一半以上的欠款,不少农户表示:“兔年能还清所有建房借的钱!”

  “无债一身轻”。言语中,我们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喜悦和自信。

  信心来自何处?这缘自当地党委、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群众的致富愿望的一拍即合,形成了合力。

  杜红琼是村民李忠跃的爱人。她说,她家以前也种蔬菜,但都是莲花白,一亩的收入才千把元,人还累得够呛。现在,她家和全村一样,这三年,全部心思用在管理地里的花椒和大樱桃,一亩的收入有好几千元。他的老公在县城打工,挣钱也不少。如果她不装修房子,去年她家的欠款就还完了。

  “当初,村里的房子在地震中全垮了。党和政府给了部分补助,引导群众建新房,为此群众欠了些债,政府有责任为他们找准一个致富的路子。”清溪镇党委书记冉龙洲介绍说。

  按照汉源县委提出的“灾区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清溪镇党委政府结合新黎村的实际,引导农户种好、管好当地特色农业:花椒和大樱桃。

  震前,包括新黎村在内的清溪镇,产业支柱以普通蔬菜为主,但受制于自然条件,并不具备竞争优势。

  清溪镇地域的花椒古来有名,属于品质最好的“贡椒”。大樱桃是高附加值精品水果,因适合当地自然条件,震前新黎村有零星种植。审视当地产业发展条件,清溪镇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放在一椒(贡椒)一果(大樱桃)两个拳头产品上。每家每户都发了光盘和书籍,还有技术人员上田间手把手地教。原有的花椒树和樱桃树产量品质都有提高,收入迅速提高,农户的积极性大大增加,把政府免费赠的花椒、樱桃树苗栽到了田间地角。

  目前,清溪镇有大樱桃4500亩、花椒3800亩,每年销售额近5000万元。当地灾后产业转型的效果,直接支撑了受灾村民还款的能力和还款信心。不仅如此,有了产业的支撑,当地受灾村民还将顺利实现灾后重建与致富奔小康的过渡。

  我们采访的当日,大渡河边的新黎村阳光灿烂。看到他们如今发自内心的从容和微笑,温馨和暖意也从记者心中油然而生。

  红火的日子,红火的心情灾区换上了红火的盛装

  大年初一

  记者走访什邡绵竹

  和我们一样,无数人大清早纷纷涌向红白镇,只为去感受小镇的崭新风貌及百姓的幸福新生活。汽车长龙、摩托车队、密密麻麻的人群,令什邡城区通往红白镇的大路第一次被堵了个水泄不通。途中不少人拾捡起路旁的木柴,寓意着在新春里要“抱柴(财)回家”,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红火的灯笼高高挂,红火的鞭炮阵阵响,红火的日子过起来,红火的未来在前方。

  大年初一这天,我们走访什邡和绵竹。从张灯结彩的大城市走进群山怀抱的小城市和农村,感受到的年味越来越浓。红红火火,是这一路采访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

  红红火火,是什邡和绵竹人民欢庆团圆、喜迎新春的热闹心情。

  大年初一,什邡城区里人山人海,游人如织。走亲访友、登高、冲关、拜神、逛庙会,在灾后恢复重建基本完成的什邡,灾区群众又回到了震前的生活习俗中来,人人笑靥如花。从什邡出发一路向北,40公里外便是曾经的地震极重灾区红白镇。和我们一样,大量的人群大清早纷纷涌向红白镇,只为去感受小镇的崭新风貌及当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汽车长龙、摩托车队、密密麻麻的人群,令什邡城区通往红白镇的大路第一次被堵了个水泄不通。当地人感慨地说,就算是地震前也从来没见过有这么堵的情况。车窗外,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行走的路人一边吃着零食一边游山玩水,好不热闹。还有不少人纷纷拾捡起路旁的木柴,寓意着在新春里要“抱柴(财)回家”,饱含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崭新的红白镇上,新老居民们的这个春节过得欢天喜地。两层或三层楼高的新房里,主人们纷纷备好了酒菜桌席,邀请亲朋好友们共享搬进新家后的第一顿团年饭。白天,老百姓们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夜晚,家家户户便集聚户外,放鞭炮看烟花,清脆的鞭炮声和阵阵欢笑声传遍了整个山谷,一直到深夜。就连我们这些外人也感觉得到,这个春节要比以往过得更加热闹欢腾。

  红红火火,是什邡和绵竹人民忙活生产、开创未来的十足劲儿。

  红白镇上的但氏豆腐干厂区前,春节期间一直门庭若市。每天清早7点过,来来往往的车辆就在这里排起了长队,等待开门进货。生意太好了,老板但功禄尽管忙得够呛,但心里是美滋滋的,全家人也齐来上阵帮忙。地震后,但氏豆腐干一直没有停止过生产,如今,产能已数倍于震前,还带动了大批当地群众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同但功禄一样,这个春节,雷兴成夫妇也没有休息。为了实现带领红白镇老百姓共同养鸡致富的目标,夫妻俩替换了养殖场内回家过年的工人们,独自上山守在养殖场里照料鸡群,筹划着开年的新计划。

  春节里,位于市区内的京什文化旅游特色街,同样成为了什邡城区的“新人气王”,人流熙来攘往络绎不绝。尽管大量商铺还未启用,但前来考察商机的人不少,北京烤鸭等“京”字招牌很快都将一一进驻。

  红火的日子,红火的心情。在曾经的地震重灾区,那段黑白的记忆和忧伤的情绪已经远去,灾区换上了红火的盛装,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怎么抓机遇求发展?这是最让人激动与欢欣的话题

  大年初二

  本报记者来到彭州

  这里有我们意想之中的漂亮房子、整齐街道、响亮鞭炮、喜庆色彩,但我们印象更深刻的,是当地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华茂·成都家纺城”节日期间也没停工,彭州市人民医院每一个科室都是主任在带队值班,宝山村今年产值要达30亿元,对面的贫困村已引资13亿元不甘落后……

  兔年第二天,我们来到了“5·12”特大地震的极重灾县--成都彭州市。这是本报记者第二次在春节期间踏访彭州灾区。

  一路行来,这里有我们意想之中的漂亮的房子、整齐的街道、响亮的鞭炮、喜庆的色彩,这里灾后重生的欢乐与祥和令我们感动,有些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并因此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从废墟中站起的彭州人那时不我待、抢抓机遇、高位求进的精神。

  在彭州南部新城,“华茂·成都家纺城”节日期间也没停工,一期B区项目斥资11亿元,正吹响“中国西部家纺之都”崛起的号角。家纺城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计划用3年至5年时间,吸引1500家企业入驻,解决6万人就业,带动20多个关联产业发展。建设中国西部的“东方米兰”--这个愿景,振奋着每一个彭州人。

  走进福建省援建的彭州市人民医院新服务区,每一个科室都是主任在带队值班。在重症病区,几位医护人员正在为一个重症病人进行检查,使用的是国内先进的新设备。

  硬件一步跨入“现代化”,人才软件能跟上吗?“没有问题!”副院长刘国会信心十足,“两年前我们就开始谋划人才储备,要借重建这个机会使医院的软件和硬件都同步上一个台阶。现在,院里有5个科室带头人、9名研究生、70多本科生、100名护士。”

  重建后的彭州妇幼保健院,今年春节,连附近郫县唐昌镇等地的“兔宝宝”也和妈妈一起赶来,享受这里舒适的环境。“地震前,全院面积仅2800平方米,其中近900平方米是危房。现在,我们的建筑面积扩大为19000平方米,还有中央空调、24小时热水保障等,我们要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一流的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副院长胡晓蓉一脸灿烂。

  在龙门山镇宝山村,记者从已卸任的“老书记”--原村党委书记贾正方口中听到振奋人心的喜讯:2010年,宝山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万元大关!欢乐的大年三十的焰火,此起彼伏,燃放了足足一个小时。按规划,2011年这个村要建成山区特色花园式社会主义新农村,震后受损的17座水电站将全部恢复并网发电。宝山木业将实现产值3亿元,加上矿业、山珍、旅游等产业,全村2011年将实现总产值30亿元。

  财富难道只属于宝山村?不。与宝山村隔河对望,“国家级贫困村”国坪村也不甘落后。福建人兴建沙金路、彭龙路和厦门桥,为国坪村打通了“交通动脉”。国坪村人由路思变,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来13亿元投资项目,建设龙门山香草谷生态旅游基地--这将成为国坪村的第一个“聚宝盆”。

  机遇在哪里?怎么抓机遇求发展?一路行来,这是彭州人谈论最多的话题。这也是最让人激动与欢欣的话题。

  生活最困难的71岁老人,全村第一个还清2万元重建房贷

  大年初三

  记者来到汶川

  贴春联,挂灯笼,晒太阳,聊聊天,这里有平常村落的平静生活,但当地人自强不息的昂扬精神也处处闪现。

  大年初三,我们来到汶川映秀镇和水磨镇,尽管过去两年我们常到灾区采访,但一路行来,所见所闻依然感触良多。

  在映秀镇张家坪村,让人感触最深的是一种平淡生活的味道。和别的地方一样,村民们每家每户贴春联,挂灯笼,把年味装点出来,老人在坝子里晒太阳,摆龙门阵,悠然自得……这就像是川西任何一个平常村落的生活情形。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平淡生活中,人们自强不息的昂扬精神却处处闪现。

  我们见到了村里生活最困难的老人蒋益富,由于妻儿都有残疾,母亲年过九旬,一家五口的生活来源,除了国家补助,就靠71岁的他出去扫地、打零工帮补。但是,他却是村子里第一个还清2万元重建房贷的人。为什么?老人的理由简单朴素:他家不具备贷款资格,向银行借钱的时候有别人担保,他不想让担保人为难;他还说国家对自家够好了,该还。住了两年多板房,每月国家要发500多元/人的生活补助,一家五口就靠积攒这笔补助还清了贷款。老人在叙述这些时,笑得很舒爽,很坦然。

  映秀中学遗址前,66岁的刘学群大妈摆了个卖羌绣鞋垫的摊子。她卖的鞋垫叫“纪念鞋垫”,上面有“5·12”“映秀”等字样,都是她一针一线绣出来的。“眼睛不好使了,经常扎到手”,刘大妈却从未放弃。用她的话说,地震发生以后,那么多不认识的人为自己做了这么多,现在大家还都住上了新房,自己不加把劲咋行?她想靠自己的一针一线帮补一下女儿家,为外孙和外孙女赚学费。

  “地震遗址和重建的新城,对比太鲜明了。更重要的是,我觉得受灾群众的精神面貌完全焕然一新,走到哪里都有笑脸。”专程到映秀来看灾区新颜的成都市民陈长久说。

  走到哪里都有笑脸,我们感同身受。这种发自内心的笑中,既有住进新房开始新生活的喜悦,也有过好未来生活的憧憬。

  开了门的都赚到钱了,餐馆供不应求,停车场挤得满满当当……水磨镇的繁荣则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在繁荣背后,有对口援助方广东佛山给水磨镇引来的新的思维方式,而思想上的转变让人对这个镇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比如,郭志红大姐羡慕同村余平良家的茶楼客栈生意火爆,于是和哥哥一合计,把自家住宅底楼改成餐饮铺面,唯一有些遗憾的是自己“脑筋转得有点慢”,如果她家店铺赶在春节前开业,肯定能赚不少钱。

  郭志红大姐说,以前过春节,最多到处串串门,现在不一样了,要抓紧时间勤劳致富。这样的想法很质朴,但是,当千千万万的灾区群众都有这样的想法,并努力为着这样的想法使劲时,我们坚信,灾区的未来一定会格外美。

  用双手为自己布置新家,用双手为自己创造生活,用双手为自己开启未来--这就是当下汶川人的精神状态。

  他想用照片告诉所有人,青川是怎样一步步灾后重生

  大年初四

  记者来到青川

  原来那条颠簸的“泥巴路”,如今已是双向4车道的大路了,“浙江大道”4个字非常醒目。走进新城区段学朝的家,看到那么多的记录灾区巨变的摄影作品,记者为他所积蓄的一股强大精神力量所感动;走进枣树村李成英的家,得知她最开心的事是家里开了农家乐,乡亲们都不用背着菜到城里叫卖了,所有人都心生温暖……

  大年初四早上7点半,我们一行五人从成都出发,朝着汶川特大地震中的极重灾区青川县进发。

  一年没来,这里变化惊人,原来那条颠簸的“泥巴路”,如今已是双向4车道的大路了,“浙江大道”4个字非常醒目。

  我们的第一站,是位于青川新城区中心地带的甬苑小区,这片去年9月交付使用的永久性安置房小区,充满了年味。红红的春联、大红的灯笼,显出这里518户住户对新生活的期待。

  我们走进住户段雪朝的家,意外地发现,随行的摄影记者老吴原来和老段是老相识--他俩因摄影而结缘。在老段80平方米的新家里,老段把他的摄影作品一一展现,主题只有一个--青川县的灾后恢复重建。记录的触角从县城延伸至乡村,镜头里有朴实的农民,有工人,还有广大无私的援建人员……老段说,他要把青川县的恢复重建记录下来,等到青川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的那天,他会把这些照片做成画册,用照片告诉所有的人,青川是怎样一步步灾后重生的。

  老段这位青川县城土生土长的文化人,让我们有些感动:他用这样一种很“文化”的方式,积蓄着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人震撼,更让人敬佩。

  在青川,还有个地方最让我们惦记--黄坪乡枣树村。灾后恢复重建时,这个村子曾因打出的“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两条标语被世人所熟知,更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此参观。

  走进这个村庄,绿树丛中点缀着错落有致的村舍,青山绿水间粉墙黛瓦格外整洁。“经过两年时间的重建,劫后余生的枣树村能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恐怕在这之前全村没有人敢这么想。”村民李玉明的老母亲李成英,见到我们就不停感叹。李玉明说,除夕他光买鞭炮就花了2000多元,能有如此手笔,全靠他新开的农家乐。

  行走在水泥铺成的村中小道上,我们发现,整个村子已经烙上了“标语”的名片:那些著名的标语已经被农户装裱起来挂在屋前;每户村民的门前都放着统一的旅游标识,中英文对照讲述着这家主人灾后重建的故事。

  李成英最开心的事,是家里开了农家乐,乡亲们都不用背着菜到城里叫卖了,可以直接卖到农家乐里。李成英说,光自己富了不算,能帮到邻里邻居才是她觉得最幸福的事。这个农村老太太的简单的快乐,让所有人都心生温暖。

  下午黄昏时刻,我们结束了在青川的采访,往成都方向开回。这次采访,我们特别报道组的每个记者都切身感受到了发生在这个川北小城里的巨大变化。青川之行,不仅有阳光温暖了我们的身体,更有这里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

  党和政府帮我们建起新房子,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挣票子

  大年初五

  记者走访江油安县北川

  百万群众已迁新居,户户团聚。家是生活的开始;更美好的生活,靠劳动、靠双手来创造。在攀长钢重建工地,工友们大年初三便开始加班加点安装进口设备;在安县联丰村,养殖户唐丙荣天天泡在养殖场,“春节忙得哪有时间打牌哦”;灾后重建和灾区振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或就近就业……

  新春行走在绵阳大地,感受最深的,除了浓得化不开的年味,还有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乡发展的期待。

  百万群众迁新居,这个曾经遭受“5·12”特大地震重创的地方,如今人人归家,户户团聚。有家,就有了归宿;有家,就有了希望。

  然而,家,只是生活的开始;更美好的生活,还要靠劳动、要靠自己双手来创造。让人欣慰的是,记者大年初五到江油、走安县、访北川,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们已带着喜悦,揣着希望,开始了新一年的漫漫征程。在攀长钢重建工地,工友们大年初三便走进施工现场,加班加点安装进口设备;在安县联丰村,养殖户唐丙荣天天泡在养殖场,“喂鸭子赚钱,今年我还要继续喂下去。”老唐过去闲时还要打打牌,自从搞了养殖业,“春节忙得哪有时间打牌哦”。

  安居以后怎么办?这是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之后,摆在灾区群众和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新春走基层,记者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安居了,必须乐业!安居与乐业,二者紧密关联,缺一不可。住进了新房子,还应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过上好日子。这是绵阳群众最朴实的生活期盼。在记者采访中,一些当地群众自豪地请记者参观他们的新家,发自肺腑地说:“党和政府帮助我们建起了新房子,接下来,我们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挣票子。”事实上,灾后重建和灾区振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家乡的条件变了,机会多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或就近就业。过去,联丰村有400多人常年在外打工,而今,外出者只有100来人。承包小鱼塘,发展养殖业,开办农家乐,联丰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安居了,更要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是乐业的前提,发展能带来就业机会。没有发展,不但乐业无从谈起,安居也缺乏长久的保障。所以,当灾区群众都搬进了新房,灾区各级党委、政府最核心的要务,就是全力以赴确保灾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采访中,我们高兴地看到,灾区干部群众对加快发展有着统一的认识和强烈的渴盼,“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贯穿了灾后重建和灾区振兴的全过程。在安县,规划的汽车及零部件园区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在江油,特钢新城的新定位正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上门落户……兔年新春,发展的冲锋号在地震灾区格外响亮。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新的希望……这里,我们真诚地祝福灾区的父老乡亲:安居乐业,生活美满;我们真诚地祝愿曾经饱受创伤的地震灾区:发展不息,旧貌新颜!

材料预算价直辖市材料预算价广东省材料预算价
文章字数:7837
点击数:5431
[ 打印当前页 ]